何嘉慧
廣州市美華中學自2015年以來,以“美華杯”自然文學創(chuàng)作大賽為推手,積極拓寬自然文學閱讀和創(chuàng)作的形式,圍繞“審視人與自然關系”的核心主題,把自然文學與繪畫、攝影、聲音、影像、科普實驗等結合,形成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自然地圖、自然筆記、自然詩歌等自然文學成果。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我校進一步以課本閱讀、語文課堂為基礎,構建基于檔案袋評價的新型自然文學閱讀教學模式,結合自然課堂、科普讀物等,通過學科融合,引導學生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提高閱讀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情懷、自然心性、藝術修養(yǎng)、審美情操和創(chuàng)新意識,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檔案袋評價
檔案袋評價是教師依據(jù)教學目標,有目的地、持續(xù)地組織學生收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成果,強調形成性評價,強調自我評價與反思,既關注學習結果也關注學習過程的一種質性評價方法。檔案袋評價以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學習觀為理論支撐,是一種打破單一的、終結性的評價能夠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元認知策略的評價方法。在檔案袋評價的初始階段,師生可以共同制定學習計劃、商定評價標準;在學習過程中,由創(chuàng)作各種類型的作品集,并由學生自行進行作品集的篩選和整理;在評價階段,引入多元主體對學生的作品、成長過程和表現(xiàn)、實現(xiàn)目標的情況進行評價。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檔案袋評價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形成、總結有效的學習策略,增強學生自我審視和自我反思的意識,從而提升其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綜合素養(yǎng)。
二、基于檔案袋評價的自然文學智慧閱讀
自然文學智慧閱讀,不僅組織學生閱讀自然文學,還著力于提供現(xiàn)場化的教學情境,通過組織學生閱讀科學著作、論文、科普作品,觀看相關紀錄片,現(xiàn)場參觀、采風等手段多維推進,引導學生在走近自然的過程中,加深對閱讀的理解。基于檔案袋評價的自然文學智慧閱讀教學,就是以復合型檔案袋的形式,由師生有計劃地根據(jù)學習目標,圍繞自然文學主題,收集學習資料、學習成果、學習反饋等資料。在自然文學智慧閱讀的檔案袋中,既包括學習結果評價,也包括過程性評價;既包括展示性的、完整呈現(xiàn)整個過程的作品檔案,也包括檢查表、課堂觀察記錄等反映學生努力、進步和成就的檔案;既體現(xiàn)學生的自我反省和評論,也體現(xiàn)同學、家長對學習成果的反饋。篩選、分類、整理、審視檔案袋的過程,能夠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自我成長、自我評價的意識,讓學生有獲得感、成就感,同時增進師生互動交流,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基于檔案袋評價的自然文學智慧閱讀教學實施策略
1.創(chuàng)建閱讀情境,以閱讀目的統(tǒng)整教學。例如,在開展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植樹的牧羊人》一課時,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課文以外,還可以向外延伸,圍繞“牧羊人植樹困難嗎”或“你也能成為牧羊人嗎”等問題,師生共同搜索、整理、編輯、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最后將相關材料形成過程性檔案,作為主問題的解答,形成文字或其它形式的成果。學生可以閱讀介紹普羅旺斯高原的氣候、地理位置,或是橡樹形態(tài)特征與生長環(huán)境的科普文章,也可以延伸閱讀中國“治沙”成效的新聞報道、人物通訊等等,認識植樹背后的艱難;也可以結合相關歷史材料,理解課文所處的時代背景,感受作者的對離群索居、目標堅定的牧羊人的贊美,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期待。延伸閱讀不僅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其閱讀視野,還能培養(yǎng)學生從課內延伸課外的習慣,引發(fā)深層思考,加深對課文理解。在廣泛閱讀的同時,學生能夠充分理解“牧羊人”堅守的不易,理解漫山遍野的橡樹來之不易,從而把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保障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理念植根學生的心中。
2.明確學習目標,制定收集方案與評價量規(guī)。在自然文學智慧閱讀教學中,可選取援引的資料廣泛,推進閱讀、促進閱讀的方式多樣,如果不在教學伊始就明確閱讀教學目標,容易變成場面熱鬧,但目標不清的“四不像”。因此,教師要先明確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再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jù)不同難度的能力要求,明確以月、學期或年為單位的閱讀能力目標,并基于此目標,建立相應的收集方案和行動計劃。設計時,可以將學習目標、檔案袋項目構成、評價內容和方式、評價頻率等一一列出,并以此作為檔案袋評價的開展的依據(jù),定期檢視學習目標的達成效果。學生也可以根據(jù)目標,檢視自己的檔案袋收集情況,有目的地篩選、整理自己的檔案袋。檔案袋評價改變了單一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工具,不單以分數(shù)判段學生閱讀學習的成果,能夠提供豐富的內容,更全面地反映學習的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呈現(xiàn)學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也幫助學生正確地評價建構自己的學習能力,在反思中明確方向,繼而得到進步。確定評價內容和方式后,教師應該設計相應的評價量規(guī),并落實評價手段??梢杂昧炕问接涗?、觀測閱讀篇目數(shù)量、閱讀時長、閱讀速度等數(shù)據(jù);可以開展探究閱讀、成果展示匯報等活動,對其表現(xiàn)及參與度進行評價;可以定期開展紙筆測試,對閱讀策略運用、整體內容把握、鑒賞分析等能力進行階段檢測等等。
3.轉變學生角色,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建構主義認為,教育不是一種被告知的事情,而應該是一個主動的、建設性的過程。在生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層次,設計不同層次的達成目標,師生商量確定每個學生自己的目標等級。這一個過程可以讓學生更有參與感,也可以后續(xù)通過分組、互助等形式有效分層教學。除此以外,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檔案袋評價的量規(guī)制定與細化過程中,根據(jù)目標形成分級評價的標準。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熟悉評價內容、評價活動,以便更好地開展自己檔案袋的整理;另一方面,也能夠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從學習的參與者,轉化成為學習的建構者、活動的探究者。教師作為相關領域的“專家”,有時會忽視學習者在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和需要,而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則很好地彌補了教師專家視角的盲點。例如,在結合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寫作任務,設計“美華的秋天”閱讀及寫作展示活動時,教師指出學生選用的閱讀文本材料,應該符合真實性與科學性,所選文章應與美華秋天里的植物有關聯(lián)等要求。而學生則補充指出,為了吸引大家的興趣,圖文并茂也是必然的要求;同時,作為初一級的學生,同學們對學校、對學校里的植物都不熟悉,因此在展示文章時,不僅要配有照片,還應指明植物所處的位置,加深大家的印象,方便后續(xù)的觀察學習。學生們紛紛表示贊成,在展示活動中,大家不僅觀察了廣州秋天的特點,閱讀了關于描寫秋天的散文和介紹植物的科普文章,還認識了美華園里大花紫薇、植物園里的芭蕉、攀爬在雨篷上的絲瓜花、長在小池塘里的風車草。課后,走廊上追逐打鬧的孩子少了,圍在植物園里觀察的孩子多了,同學們紛紛表示,在活動里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廣州“非典型”秋天的美,進一步感受到了美華校園的美。
4.多元主體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自然文學智慧閱讀教學中,評價應該放置在任務情境中。學生的閱讀材料收集應該是有目的的,可以是積累知識的,可以是幫助他人理解相關主題的,可以是呈現(xiàn)自己對主題的思考、形成作品集的,所設定的檔案閱讀對象可以是自己、同伴、家長、老師等,根據(jù)不同的設定,學生可以在活動中,理解閱讀目的對閱讀材料、閱讀策略選擇的重要性,理解閱讀材料間的有機聯(lián)系,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悟。
學生開展自評與他評時,既是檔案袋的“作者”,也是自己和他人的“讀者”“評價者”。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活動仍然在進行,并且能夠站在讀者這一熟悉的角色,提出中肯的、切實的改進建議。在互相閱讀評價中,也能夠促進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自己與他人的學習結果,吸取經(jīng)驗,明確差距及改進方向。
另外,教師、家長甚至專業(yè)人士也可以是評價的主體。檔案項目評價會或檔案袋評價會,營造了一個目標明確的交流會話場所,每個不同的學習評價主體,都可以轉化成為學習者的老師、伙伴,在篩選、形成作品集的行動中發(fā)揮作用,激勵、啟發(fā)學生,提高檔案袋評價的質量,并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是一件隨時發(fā)生的、美好的體驗,讓學生愛上閱讀,在興趣的驅動下,提升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