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鳳
針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死記硬背,教學過程流于形式的問題,當下課堂教師要更加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筆者談談對小學漢語拼音教學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配合插圖,創(chuàng)編兒歌小口訣
拼音字母與表意的漢字不同,它只是個表音抽象的符號,在實施拼音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如果能給每個拼音字母冠以一個音、形相關的小口訣或順口溜來讓學生輔助記憶。比如:k,蝌蚪蝌蚪k、k、k。插圖的畫面是:一根立著的水草,在水草的根部有兩只小蝌蚪頭碰頭,一只尾巴斜著朝上,一只尾巴斜著朝下。k的讀音就跟“蝌”的讀音一樣。像這樣音形結合的小口訣非常利于記憶。又如:m,兩扇小門m、m、m;ou,蓮藕蓮藕ou、ou、ou 等等。學生可以從名詞里聯(lián)想這個拼音的圖畫插圖,從而快速辨認出拼音字母的樣子;再從字音里快速辨識出這個拼音的讀音。
二、借助實物,演示拼讀過程
在拼讀一個音節(jié)的時候,聲母要讀得短而輕;韻母要讀得長而重;音節(jié)就是把聲母和韻母合二為一,直呼而出。在初學音節(jié)時,把一個音節(jié)進行分解講解和教授拼讀要領的時候,學生分不清楚哪個是聲母、哪個是韻母、哪個是音節(jié),我們可以借助一些實物,簡單演示拼讀的過程。比如:兩拼音節(jié),借助一個有蓋子的箱子來演示:蓋子是聲母,蓋子小,所以讀的輕而短;箱子身體是韻母,身體比蓋子大,所以讀得重而長;把蓋子和身體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這就是一個兩拼音節(jié),要讀得響而亮。借助這樣的實物,學生就能輕輕松松分辨出一個音節(jié)里的成分,形象而生動。
三、創(chuàng)設情景,突破識記重難點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一些具體的場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在j、q、x、y遇到 ü時,分解拼讀過程時, ü什么時候有頭上的兩點,什么時候沒有呢,這是一直以來學生容易混亂的地方。這時候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辦法,學生可以記得又牢固又準確。我們把“j、q、x、y”稱為四個“淘氣包”,它們最喜歡吃魚眼睛。魚眼睛就是 ü頭上的兩點。只要手夠長,能夠得著魚眼睛,它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挖走眼睛來吃掉。比如:x - ǘ - ( ??),括號里填的應該是xú。因為魚就在淘氣包x的身邊,離得很近,淘氣包一伸手,魚眼睛就被挖走了。而這道題:x - ( ?) - xú,括號里填的應該是ǘ,因為淘氣包x和魚是分開的,距離遠,淘氣包的手不夠長,所以挖不到魚眼睛。類似于這樣的情景,學生容易理解,自然就記得牢固啦。
四、形象直觀,準確區(qū)分聲調
聲調教學是拼音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因為它很抽象。在聲調教學里,筆者把四個聲調的調值比喻成五層樓,左邊一棟5層樓,右邊一棟5層樓。
陰平第一聲是位高傲的小姐,她永遠高高在上,只住在最高的5樓,離我們遠,所以呼喚她的時候得高聲呼出,不然她聽不見;寫的時候就寫成一橫,從左邊的5樓到右邊的5樓,平平的,這就是陰平第一聲的調號。
陽平第二聲是個跳高運動員,他住在3樓。他每天就練習從3樓跳到對面的5樓。跳高得使勁往高處跳呀,所以讀的時候得使點兒勁兒,從左邊的3樓跳到右邊5樓,寫調號的時候,自然就是從左下寫到右上了。
上聲第三聲是個小淘氣,他最喜歡蹦床。他住在2樓,每天他都從2樓跳到1樓的彈彈床上,然后蹦上對面的4樓去。從2樓到1樓,不用使勁兒,但接下來要從1樓跳到4樓,讀的時候得使更大的勁,不能偷懶,不然跳不到4樓的。寫的時候,從左邊2樓到1樓再到右邊的4樓,調號自然就寫對了。
去聲第四聲是個快樂的小娃娃,每天就從5樓滑滑梯,滑到1樓。調號是從左邊5樓畫到右邊的1樓,左上到右下。
聲調教學里運用以上方法,學生能非常形象直觀地學習到聲調的調值,還能牢牢記住寫法。
綜上所述,在拼音教學中,教師需要多多琢磨學生學不好拼音的原因,一方面,教師一定要做好正確的拼讀示范;另一方面,教師需要研究多種策略,嘗試多種方法,多運用直觀形象的方法,舉辦有趣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覺得學拼音有用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