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定要積極樂觀,這樣人生才會更健康、更充實。”長期以來,我們都被告誡“積極是好的,消極是不好的”。然而,來自美國雪城大學(xué)校長、著名心理學(xué)家南茜·康托爾20世紀80年代的一項研究,打破了這個看似“真理”的觀點。她發(fā)現(xiàn),某種含有悲觀色彩的思維方式——“防御性悲觀”,更有助于人的成功。
防御性悲觀具體是指,在事情發(fā)生前,將期望降到比較低的水平,想象出最差、最壞的可能性,就是我們常說的“底線思維”。相關(guān)研究表明,防御性悲觀的思維模式,能給人帶來一定好處。
1.增加控制感,情緒更為冷靜。防御性悲觀者通常在事情發(fā)生前就已經(jīng)反復(fù)考慮各種可能的結(jié)果,目的是為了減少最壞情況發(fā)生的概率,以及如果真的發(fā)生了最壞的情況,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面對和處理。這增加了他們對事情的控制感,因此情緒上會更為冷靜。
2.接納真實感受,降低焦慮。在面臨任何應(yīng)激事件時,我們都會出現(xiàn)一定的焦慮。有些人會假裝樂觀,或強迫自己往好的方面想,但這無濟于事。防御性悲觀者能承認自己的真實感受;我感到害怕,我會因此焦慮,而不是自欺欺人地視而不見或精神勝利。然后,他們會開始分析自己焦慮害怕的具體來源,對每個壓力源做好充足的準備,把焦慮化為有利的行動,去避免壞結(jié)果的發(fā)生。整個過程都有利于管理、控制焦慮,不是表面積極樂觀,內(nèi)心憂心忡忡。
3.提高自尊,保護和激勵自我。下意識采用悲觀策略的人看起來沒什么自信,但從長期來看,由于他們做好了心理準備,反而增加了成功的機會,因此總體而言,他們的自尊水平和滿足感是不斷增加的。而且,有時對自己說“我可能做不好”,其實也是一種保護,因為對自己的期望較低時,若真的失敗了,自我價值也不會受到太重大的打擊,有利于重新振作。
研究者還建議,習慣用防御性悲觀策略的人,不必時時鼓勵自己要積極。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防御性悲觀者的期望一旦被干擾,比如鼓勵他們要樂觀些,他們的成功率會顯著降低,而且會感受到更多的緊張以及生活滿意度降低。如果這種思維方式幫你解決了許多問題,則不用太在意自己總是往壞的方面想;但如果你因為過度負面思考而放棄努力,放棄行動,則要管理、調(diào)適自己的悲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