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臣之 方麗
摘 要用好初中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培育學生革命精神是教學的應有之義。透過英雄人物、革命事件、革命實物、革命地域,明晰選材意圖,把握革命精神的內涵;堅持把握內容邏輯、切合時代律動、用好欄目支架,以創(chuàng)新開發(fā)策略,挖掘革命精神資源;通過聯(lián)結在地英雄故事、融入本土文藝資源、延伸研學旅行活動,以拓展課程資源,豐富學生對革命精神的情感體驗。
關 鍵 詞 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課程資源開發(fā);革命精神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2)03-0054-05
①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學科共建項目“粵港澳大灣區(qū)紅色文化課程資源轉化與利用研究”(編號:GD18XJY36)成果。
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文化,凝練出一系列革命精神,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道德風尚與精神品格,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珍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高度重視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弘揚。[1]培育革命精神,既是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現(xiàn)實需要,更是新時代賦予教育的重要使命。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載體,直接關系到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標的落實。[2]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對于學生革命精神的培育有著天然優(yōu)勢,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培育學生革命精神自當是教學的應有之義。
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集中體現(xiàn)中國共產黨人政治覺悟、意志品質、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風的一系列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革命風范。[3]具體而言,革命精神凝結在某種物質形態(tài)之中。統(tǒng)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深刻把握這一特性,精心選編了包括英雄人物、革命事件、革命實物、革命地域等在內的諸多素材。教學應立足這些不同的載體,領會其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元素,才能把握教材選材的核心意圖,從而為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奠定基礎。
(一)感悟“英雄人物”所傳承的理想信念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zhàn)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4]據(jù)統(tǒng)計,統(tǒng)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共選取了38位英雄人物,9個英雄團體,其中,七年級呈現(xiàn)了9位英雄人物和2個英雄團體,八年級出現(xiàn)了14位英雄人物和3個英雄團體,九年級選擇了15位英雄人物和6個英雄團體。
這些英雄人物中有毛澤東、鄧小平等探索救亡圖強之路的政治領袖;有楊靖宇、劉胡蘭、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等堅貞不屈、英勇赴義的革命烈士;有錢偉長、裘法祖、鄧稼先、屠呦呦、中國航天人等敢于探索、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科研人員;也有陸之方、陸蘭軍、查果拉官兵等舍生忘死、保家衛(wèi)國的邊疆戰(zhàn)士;還有王進喜、焦裕祿、時傳祥、“最美巡邏員”“最美司機”等恪盡職守、愛崗敬業(yè)的普通勞動者。
透過這些數(shù)字可以看到,教材對英雄人物及其事跡的編排比較均衡,關心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精神品質養(yǎng)成狀態(tài)。通過英雄人物的事跡,教材向學生展示了不同時期、各行各業(yè)人們的價值選擇與道德品質,意在引導學生感受人物魅力,進而汲取榜樣能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生根發(fā)芽,為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礎。
(二)領悟“革命事件”所鑄就的斗爭精神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踏上了波瀾壯闊而又千磨百折的民族復興之路,其間發(fā)生了諸多影響黨和國家命運前途的重大事件,共同鑄就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克服萬難、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梳理統(tǒng)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編寫者主要選取了兩類事件,一是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戰(zhàn)爭事件,包括領導各族人民捍衛(wèi)國家利益的抗日戰(zhàn)爭,以及新中國成立這兩件大事;二是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自然災難性事件,有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
這些革命事件內容編排以時間為序,串聯(lián)起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共同走過的風雨歷程,即從拯救民族生死危亡到實現(xiàn)人民解放,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再到改革開放以來舉國同心應對自然災難的重大行動。透過這些重要事件,學生可以初步“經歷”恢弘的歷史,深刻感受到今天中國的發(fā)展來之不易,懂得中國人民得以戰(zhàn)勝一切敵對勢力和重大災難的勇氣與力量,源自迎難而上、百折不撓、團結一致的斗爭精神。
(三) 挖掘“革命實物”所承載的精神情懷
革命實物是體現(xiàn)人物革命精神的一切可感知的東西,如英雄人物遺留下來的物品或創(chuàng)作作品,以及實踐過程中誕生的發(fā)明等。據(jù)此,我們對統(tǒng)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呈現(xiàn)的革命實物進行了分類統(tǒng)計(見表1)。
從中可以明顯感知到,教材編寫者尤為重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fā)展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并將之集中編排于八年級上冊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九年級上冊前兩課“踏上強國之路”“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這些偉大成果進入教材,對于學生真切感受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性變化,體悟開拓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苦干實干的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進而增強自身的“精氣神”有著非凡意義。
此外,教材也從英雄人物創(chuàng)作的文藝作品中摘選了部分語錄,以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習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質與家國情懷。例如,九年級上冊教材在“延續(xù)文化血脈”一框中,通過“拓展空間”欄目向學生推薦了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清貧》一文,透過一句“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樸素話語,不難領略到方志敏烈士身為共產黨員恪守清正廉潔的思想覺悟,以及為國為民艱苦奮斗的革命情懷。①
(四)把握“革命地域”所孕育的精神特質
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地域精神,如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張家港精神等。這些精神不同于英雄人物的個體精神,它們集中反映了同一區(qū)域范圍內的人們所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和精神特質。[5]
例如,九年級上冊教材側重選取延安、南泥灣、塞罕壩、小崗村和深圳等地方,通過圖片呈現(xiàn)或文字敘述的方式引導教材使用者主動了解當?shù)氐牡赜蛱厣v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發(fā)展成就等,進一步感受當?shù)厝嗣袢罕姙榇龠M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而養(yǎng)成的道德意志及其精神品格。如“共筑生命家園”一框利用“拓展空間”欄目,簡要回顧了“茫?;脑钡娜眽卧俅巫兓亍傲趾>G洲”的歷程。此處除了落實課程標準相關要求,強調學習者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更注重引導學生體悟一代又一代造林人在建設美麗家園的長期實踐中,凝聚而成的以“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為基本內容的塞罕壩精神,這也正是教材選用該內容的核心意圖。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jù),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老師的善于運用?!笨梢姡行嘤龑W生的革命精神,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優(yōu)化教學過程”[6]。這既是課程標準的客觀要求,也是現(xiàn)代教材觀的直接體現(xiàn)。
(一)把握內容邏輯,準確定位融入點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jù),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7]尊重并吃透課程標準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第一步。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教師需要仔細研讀文本,熟悉教材的內容結構,理清內容之間的前后邏輯關系,領會編寫者的選材意圖,才能深入挖掘革命精神教育內容,精確定位其在教材中的融入點。
例如,為落實課程標準“體會生命的價值,認識到實現(xiàn)人生意義應該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8]這一課程內容,教材在七年級上冊設計了“綻放生命之花”一課,圍繞“什么樣的人生是值得的”和“怎樣才能過上值得的人生”兩個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民族利益聯(lián)系起來”,在奉獻中實現(xiàn)并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命價值。這正是革命精神融入教材教學的立足點,教師不能隨意更改。只有把握課程目標,讀懂內容邏輯,找準素材的融入點,才能真正發(fā)揮教材對學生精神品格形成的影響力。
(二)切合時代律動,注重引發(fā)情感共鳴
盡管統(tǒng)編教材基于學生的特點和生活經驗設計與編排內容,然而,面對復雜多變的教學環(huán)境,相對固定的文本并不能完全回應學生的個性需求。因此,“教師作為溝通教材和學生的橋梁,就要在教材實施的過程中努力把教材轉化為學材?!盵9]統(tǒng)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革命精神相關內容豐富,但它們之間存在重復引用,呈現(xiàn)方式單一,遠離當下生活等問題,這些都影響著革命精神教育的效果。
為了促使革命精神最大化發(fā)揮育人作用,教師不必局限于教材現(xiàn)有的編排模式與呈現(xiàn)方式,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從培育學生革命精神出發(f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整合、刪減、增加、替換等,“而不僅僅根據(jù)教學任務硬性規(guī)定學生學習內容。”[10]例如,一位教師針對部分初中學生勞動意識薄弱、缺乏實干精神等現(xiàn)實問題,選擇以2020年學生共同親身經歷的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將八年級上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勇?lián)鐣熑巍焙途拍昙壣蟽浴昂椭C與夢想”、九年級下冊“走向未來的少年”中有關內容進行整合,通過“快遞小哥汪勇的事跡”等展開課堂討論,引導學生感受抗疫英雄身上甘于奉獻、不畏挑戰(zhàn)的奮斗精神,鼓勵他們爭做新時代勞動者。[11]該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啟示我們,教師需要在尊重教材價值取向的基礎上,時刻關注社會發(fā)展中的各種新律動,適時將觸動學生心弦的生活事件融入教學。唯有這樣,才能讓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精神世界真正產生情感共鳴。
(三)用好欄目支架,激活學習活動價值
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力圖改變傳統(tǒng)偏重知識灌輸?shù)慕虒W方式,通過“探究與分享”“閱讀感悟”“相關鏈接”等欄目,為教師“設計開放性的教學過程”提供了較好地引導和參考。[12]培育學生革命精神,應當以教材欄目為支架,采用探究、討論、對話等教學方式,通過角色體驗、辯論、游戲等多樣化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在思考、體悟、交流中把握革命精神實質。
例如,在進行“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一課教學時,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東北抗日聯(lián)軍將士的抗戰(zhàn)精神”,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xiàn)一段東北抗日戰(zhàn)士們相關的視頻材料,以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當學生初步了解相關事實以后,教師再提供一些支架式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探究: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抗日戰(zhàn)士為什么愿意加入到這場斗爭中?他們在這場斗爭里表現(xiàn)出了哪些優(yōu)秀的個人品質?當國家和民族利益受到損害時,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該怎么做?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探討與交流,學生得以在對話中逐步理解戰(zhàn)士們視死如歸、百折不撓、忠于祖國的革命精神。
教科書選用的革命精神素材對于學生而言不可避免地容易產生距離感,而歷經歲月積淀而成的地方文化包含著豐富的物質成果、精神文明等,是“學校課程內容創(chuàng)生的營養(yǎng)胚”[13]。進行革命精神教育,教師不能僅停留于教科書內容本身,應重視利用周邊資源,將地方文化融入教學過程,以拉近國家課程與生活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能夠在切身實地的體驗中收獲真情實感。
(一)聯(lián)結在地英雄故事,激發(fā)革命精神的真實感悟
英雄來自人民,故事源自生活。講好英雄故事的有效方式便是面向真實生活、走進人民群眾。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學生成長的地方、家鄉(xiāng)流傳著革命者的感人事跡,它們都是鮮活的教學材料。
一方面,教師應當重視開發(fā)地方故事資源,精準把握人物事跡與教學內容的契合點,善于利用網絡平臺、報紙、圖書等多樣化途徑收集、整理一些本土人物資料,以豐富教學素材。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發(fā)動學生進行實地走訪,尋找身邊最可敬的人,鼓勵他們走進社區(qū),主動與長輩進行交流對話,從人們質樸的話語中去了解歷史、認識英雄,與故事在生活中“相遇”。[14]而后,教師須及時組織學生,通過手抄報、視頻、隨筆作文、文創(chuàng)作品、交流會等多種形式,將尋訪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與同伴進行分享,讓師生共同領略英雄風采。這種基于一方水土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可以真實地感受到榜樣就在身邊,進而堅定平凡亦能造就偉大的信念。
(二)融入本土文藝資源,引發(fā)革命精神的真摯情感
文藝作品作為精神世界的產物,它根植于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社會生活,反映了某個時空范圍內人們的思想情感與精神面貌。反觀《道德與法治》,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僅引入了少數(shù)能夠體現(xiàn)人物精神境界的文藝創(chuàng)作,且題材選用比較單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其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
因此,學校和教師要自覺承擔起作為“課程開發(fā)者”的責任,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藝創(chuàng)作資源,通過影視劇、微視頻、舞蹈、話劇、童謠、情景劇、小品、交響樂等,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營造感受人物、傳承精神的濃厚氛圍,以提高教材內容的生動性。例如,建黨百年之際,四川某中學利用川陜西革命根據(jù)地紅色資源,組織學生自編自演了情景音樂劇《鐵血丹心》,結合歌舞、朗誦、情景表演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紅軍烈士英勇不屈、團結奮斗、敢戰(zhàn)敢勝的革命斗爭精神,自然也引發(fā)了學生的崇敬之情。
(三)延伸研學旅行活動,強化革命精神的切身體悟
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8年7月,我國現(xiàn)有革命專題博物館和紀念館808家,已登記革命舊址、遺址達3331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477處。①它們共同見證了黨的光輝歷史,最能代表一定時期的革命文化與精神,是開展愛黨愛國教育的重要資源。若僅以圖片或文字描述的形式向學生呈現(xiàn)這些革命遺存,則往往過于死板、缺少生氣。
學??赏ㄟ^研學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名人故居,或重游革命事件的發(fā)生地,讓他們在親身經歷中回顧歷史壯舉,緬懷革命先賢,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以此延伸《道德與法治》教材空間,拉近與真實現(xiàn)場的距離,增強革命精神教育內容的直觀性。例如,四川某學校開展了主題為“重走長征路,童心感黨恩”的實踐活動。在教師帶領下,學生沿著紅軍長征途徑興文縣時的山路,徒步行走了4公里。事后有學生感嘆道:“我們才走了那么一小段就感覺很累,可想而知紅軍們當時多么的不容易……”通過此次活動,學生真實體會到中國紅軍在萬里長征途中所經歷的艱難困苦,對戰(zhàn)士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堅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又多了幾分崇敬之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8-01-06.
[2]靳玉樂.努力構建中國特色教材體系[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7):4-8.
[3]王炳林,房正.關于深化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03):4-15+155.
[4]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
[5]齊敏.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地域精神[J].人民論壇,2018(21):136-137.
[6][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EB/OL].(2008-04-25)[2021-10-24].http://www.moe.gov.cn/srcsite/ A26/jcj_kci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9]沈健美,林正范.教師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需要的"教材二次開發(fā)"[J].課程·教材·教法,2012,32(09):10-14.
[10]李臣之.論教學內容創(chuàng)生:規(guī)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07(02):3-9.
[11]李倩倩."抗疫人人有責"教學設計[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06):71-73.
[12]焦新.把學生個體經驗作為學習起點——新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總主編就有關問題答記者問[J].人民教育,2016(18):22-24.
[13]李臣之,王虹,董志香.地方文化的課程價值芻議[J].教育科學研究,2014(09):61-66.
[14]王樂."實地化教育"評介——讓教學回到"土地"的嘗試[J].南京社會科學,2021(01):144-153.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