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先秦兩漢簡帛文獻中的外科病名研究*

      2022-04-06 04:26:48薛含麗段曉華熊益亮
      醫(yī)學與哲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病名簡帛漢簡

      薛含麗 段曉華 熊益亮

      先秦兩漢簡帛醫(yī)藥文獻是研究我國早期醫(yī)學體系形成的重要參考資料,是對傳世文獻所展現(xiàn)的醫(yī)學面貌的重要補充[1],如簡帛文獻中的疾病名可以為中醫(yī)認識疾病過程提供證據,從而更好地構建中醫(yī)疾病觀。又因為漢字具有一詞多義或表達方式的不同,容易出現(xiàn)一病多名的現(xiàn)象,故辨別病名也常為醫(yī)家所重視,正如徐靈胎[2]說:“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 能識病之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當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狀所由異, 然后考慮其治之法?!蓖饪萍膊∈窍惹貎蓾h簡帛醫(yī)書中記載最多的疾病,病種多,論述豐富,因而病名也較為繁雜。本文即以簡帛外科文獻中的病名為研究對象,對其命名方式、特點進行研究,從而厘清我國早期醫(yī)學認識外科疾病的過程與外科疾病的狀況,以期為進一步挖掘外科疾病內涵,為構建中醫(yī)疾病觀和中醫(yī)傳統(tǒng)思維方式提供研究基礎。

      1 簡帛外科文獻概述

      20世紀至今,我國出土了豐富的涉醫(yī)簡帛文獻,為研究先秦兩漢中醫(yī)臨床各科的狀況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素材,即學術界常說的“二重證據”,其中涉及外科的文獻主要有里耶秦簡、周家臺秦簡、馬王堆漢墓醫(yī)書、張家山漢簡醫(yī)書、阜陽漢簡《萬物》、武威漢代醫(yī)簡、敦煌漢簡、居延漢簡等。湖北江陵張家山出土《脈書》第一部分記載了人體各部位的疾病癥狀及相對應的病名,主要涉及疾病的命名問題,如“在頤下,為癭。在頸,為瘺?!盵3]342并且試圖描述出疾病的特點及其分類,如“櫜癰,為血頹();其癰上下鳴,為腸頹()。在篡,癰如棗,為牡(痔);其癰有空,汁出,為牝(痔)。”[3]347其主要名病方式較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形式更加多樣,并且一部分病名中暗含病因病機。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對疾病的命名方式主要為按主癥及其與病位結合的方式,如傷痙、闌(爛)、疝、牝痔等。在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與《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又將疾病按照所歸屬的經脈命名。初步整理,這些簡帛文獻中涉及外科病癥約120種。

      2 簡帛外科疾病命名方式

      經整理分析發(fā)現(xiàn),簡帛外科病名的命名方式的基本要素有癥狀、病因、病位。疾病的命名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其中一個要素為依據;另一類是以兩個要素結合為依據。其具體命名方式可分為以下四種。

      2.1 以癥狀命名

      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是從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開始的,即癥狀是人們對疾病最直觀的認識。這種以主要臨床癥狀特點描述疾病的方式,雖然簡樸,包含的內容相對較少,但是主要癥狀作為所有癥狀中最具特異性與同一性的癥狀,以其名病可使醫(yī)者對疾病有更加直接形象的認識。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以癥狀名病的記載,如“言有疾”“聽禍”等。然而一種疾病常常包含多種癥狀,用單一的癥狀作為病名并不能完全準確地代表疾病。但是在傳統(tǒng)醫(yī)學的起源和理論知識的初步建立過程中,多數(shù)疾病仍是以癥狀命名,例如,《五十二病方》腸頹()篇第7方中提到“狐”一病[3]117,狐即指狐疝,學術界對“”的解釋不一,馬繼興認為“”與“尿”上古音均為宵部韻,故 “”疑假為“尿”[4]480。廣瀨薰雄[5]認為“”應釋為“父”,狐父為病名,且根據其后一則醫(yī)方推斷狐麃是此病的病因,仍待商榷。狐疝病名的由來在《華佗神方》卷四“華佗治狐疝神方”載:“狐疝者,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腹入囊中。狐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類,故名?!盵6]可見古人認為此病特征表現(xiàn)與狐之出沒無常相似,故稱為“狐疝”?!吧健奔印梆凇睘椤梆蕖?,山有高聳凸起,“有石而高”謂之山,疝病為氣機不暢,聚積于腹部,腹突如山為主要表現(xiàn),故名“疝”。再如《萬物》《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脈死候》《脈書》中對于骨折的記載為折、折骨、折骨裂膚、骨折絕筋;另專載一篇為闌(爛)[3]139。

      2.2 以病因命名

      與癥狀命名一樣,早在甲骨文時代已有單獨以病因命名疾病的方式,如甲骨文中的“蠱”,即指體內寄生蟲一類的疾病。此外,先秦古籍《山海經》中有“食之已暍”的記載[7],據《說文解字·日部》:“暍,傷暑也”,可見暍即因中暑而致病。中醫(yī)病因學說是在古人與疾病斗爭的漫長積累中逐漸形成的,將疾病按照病因命名,可以直接提示疾病的致病因素,并有利于厘清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解釋雜病時,開篇即對病因作出了高度概括,按其傳變途徑歸納為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盵8]既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fā)展了病因學說,也為后世陳言創(chuàng)立“三因學說”奠定了基礎。其中“蟲獸所傷”是危害古人生命的一大重要因素,其病因明顯直接,便于古人對疾病的認識和記載?!俄n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時,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盵9]先民們與野獸搏斗,與自然抗爭,難免會被蟲獸咬傷,感毒而生病,而此疾病,多以病因命名,如被狗咬傷在簡帛文獻中記載為犬所嚙、犬筮(噬)人傷、狗嚙人,被狂犬咬傷稱為狂犬傷人、狂犬嚙、狂犬嚙人,被蛇咬為蚖、蛇嚙,還有蛭食(蝕),蟲蝕,()等蟲類咬傷。而對于一些外感六淫之邪致病的疾病,古人也直接用病因命名。例如,在《五十二病方》久疕篇中提到了“涿(瘃)”[3]166,《說文解字·疒部》:“瘃,中寒腫核?!薄稘h書·趙充國傳》:“將軍士寒,手足皸瘃,寧有利哉?”注中引文穎曰:“皸,坼裂也;瘃,寒創(chuàng)也?!币蚝鋵е碌寞彲儯磧霪??!鹅`樞》中仍沿用此名,《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萬物》W010、W017中記載為“”[3]399、“龜手”[3]397,表示手足部凍瘡。《諸病源候論·凍爛腫瘡候》載:“嚴冬之月,觸冒風雪寒毒之氣,傷于肌膚,血氣壅澀,因而瘃凍,欣紅疼腫,便成凍瘡?!盵10]109描述其病因病機,并且明確提出了凍瘡病名,既包含了其病因也包含了臨床表現(xiàn),可見在醫(yī)學的發(fā)展過程中,病名在逐漸完善,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

      2.3 以病因與癥狀結合命名

      當某一癥狀可由多種病因所導致時,為區(qū)分病癥及強調其致病因素,遂將病因與癥狀相結合以命名疾病。在先秦兩漢簡帛醫(yī)書中,這種方式多用于對外傷類疾病的命名。例如,《五十二病方》傷痙篇記載“痙”“頸(痙)”“傷而頸(痙)”“傷痙”“傷脛”[3]74-77,武威漢代醫(yī)簡15簡中也有“金瘡內痙”[3]417的記載。頸、脛與痙上古音均耕部韻,痙為群母,頸為見母,脛為匣母紐,所以脛、頸假為痙[4]360-365。痙,《說文解字·疒部》:“痙,彊急也。”西漢史游《急就篇》:“癰疽瘈瘲痹”,顏師古讀“”為“痙”,注曰:“痙,四體強急難用屈伸也?!笨梢姰敃r人們已認識到痙病的特征性表現(xiàn)是肌肉強直?!皞薄敖鸠彙奔唇鹑?、跌打等外傷,傷口未愈合時“風入傷”而導致“身信(伸)而不能詘(屈)”“病甚,弗能飲”“傷癰痛”等癥,故名“傷痙”“金創(chuàng)痙”等,相當于如今的破傷風?!段迨》健穫d篇后為嬰兒索痙篇,可見當時人們根據致病因素的不同將痙病分為了傷痙和嬰兒索痙,并且記載嬰兒索痙的病因為“產時居濕地久”[3]78,濕毒之邪入侵人體發(fā)病。后世醫(yī)書中沿用此病名,并在此基礎上完善了其理論基礎和臨床分類。《黃帝內經》中總結了痙病的病因是“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與簡帛醫(yī)書的認識相同。到隋代《諸病源候論》稱此病為“金創(chuàng)中風痙候”,并詳細描述其病因與癥狀,與先秦兩漢時期的認識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其疾病的命名更加準確,并且記載了“產后中風痙候”、小兒臍瘡未合“中風痙候”等痙病的其他分類,與后世的產后痙、小兒臍風相類似。到唐代醫(yī)書《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中首次提出了破傷風的病名,由此可見破傷風病名的演變情況。又如居延漢簡中所記載的創(chuàng)傷類病癥傷右、傷右手指、傷左乳、傷矢右膝、傷要(腰)、傷頭、右手等也屬此類。

      2.4 以病位與癥狀或病因結合命名

      單獨以病位命名的病名較少見,多在甲骨文中出現(xiàn),如肩疾、腰疾等。另外,經絡是溝通人體內外的通道的總稱,運行其間氣血不斷的漲落,因此,受邪經絡不同,外感病的演變就會有空間、時間、幅度、類型上的差異[11],后世醫(yī)家張仲景據此理論將傷寒病根據病邪侵犯的部位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病,此六經病從另一角度開辟了對傷寒病的認識,也屬以病位名病方式。但是由于單獨以病位名病所涵蓋的方面狹窄,很難體現(xiàn)和概括疾病的特征,無法通過病名了解疾病的基本情況和本質,故后世病名多以病位與其他要素相結合的方式命名,如將病位與癥狀結合命名疾病,在《五十二病方》腸頹()篇第12方中提到的“積()及癭”[3]119,《脈書》4簡:“在頤下,為癭”[3]342,提到了癭,《說文解字·疒部》:“癭,頸瘤也?!薄傲?,腫也?!笨梢姲`病即是以頸部腫大為主要特征的一類疾病。《釋名》:“癭,嬰也,在頸嬰喉下也?!薄皨搿北玖x為“頸飾”,用貝串做女子的頸飾,頸部腫大,像其頸飾一樣,所以古人將“嬰”字加“疒”作“癭”,用來指頸部腫大的這一類疾病,多指現(xiàn)在所稱的甲狀腺腫大一類的疾病。在后世的傳世醫(yī)書中仍用此病名,但是在繼承其對病位及癥狀描述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對疾病的認識和發(fā)展,《諸病源候論·癭候》中記載了“由憂恚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入于脈,搏頸下而成之”“諸山水黑土中”[10]163為癭病發(fā)生的常見病因。再如,《五十二病方》穜(腫)(囊)篇記載了一則治療“穜(腫)(囊)”的醫(yī)方,該病名也見于同墓竹簡《天下至道談》的第29行,據李麗等[12]考證此病為陰囊腫大,此均為病位與癥狀結合命名疾病的方式。此外,在簡帛醫(yī)書中還出現(xiàn)了將病位與病因相結合,直接指出疾病病因及發(fā)病部位的命名方式。如胻膫(爒)即小腿部灼傷,()食(蝕)齒、()食(蝕)口鼻古人認為是齒、口鼻被蟘蟲所侵蝕,故以此命名,但此病諸家所釋不同,所指何病仍需進一步考證。

      3 簡帛外科病名特點

      先秦兩漢時期是中醫(yī)學理論構建時期,從簡帛文獻中的病名記錄可以看出當時醫(yī)家對于疾病認識的程度,也是后世醫(yī)學發(fā)展的基礎,是現(xiàn)代了解中醫(yī)學理論構建的重要資料。本文通過對簡帛外科病名命名的分析,發(fā)現(xiàn)當時的外科病名具有以下特點。

      3.1 名實不副,病癥混雜

      “以癥狀命名”是簡帛外科疾病命名最常見的一種方法,然而由于疾病的癥狀表現(xiàn)并非只有一種,或一種癥狀并非僅見于一種疾病,這樣容易出現(xiàn)一病多名或者一個病名表示不同疾病的情況,例如,《五十二病方》中 “穨()”“狐”“積()”,《陰陽甲乙經》中“扁(偏)山(疝)”“隤()”,《脈書》中“腸頹()”“穨()山(疝)”等,都表示陰囊腫大、疼痛下垂的疾病,但均應為后世“狐疝”病。再如《萬物》W009、W056中的“骨留(瘤)”,與《五十二病方》中的“骨雎(疽)”同指骨瘤一病,并且也表明“雎(疽)”病并非一種疾病。病名的混亂為后世醫(yī)家對于疾病的認識和研究帶來很多困難,正如張綱[13]在《中醫(yī)百病名源考》中提到在疾病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很多病名的內涵和外延都發(fā)生了變化,而后世醫(yī)家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造成疾病概念混亂,甚至誤治的現(xiàn)象,“蓋由積非成是,習而不察所致然。”癥狀是人對疾病最單純直接的認識,外科疾病多有反映于外且便于觀察的癥狀,是可通過觀察最易得到且較為準確的資料。作為病名演變必經的歷史階段,依據癥狀命名疾病有其局限性與合理性。通過直觀的癥狀命名疾病可以使醫(yī)者對疾病有更加直接的初步掌握,進而抓住疾病的主要病機,并且利于對疾病的鑒別診斷,在診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作為病名概念應該有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病”是疾病的全過程;其二,“病”反映了疾病全過程的病理變化規(guī)律;其三,每種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xiàn),從而構成每種病各自的特點,使每種病能夠與其他病從本質上區(qū)別開來[14]。相比之下,癥狀作為易于觀察的表象卻是單一、表淺的,無法對整個疾病本質做出高度概括,正因為這樣,也使得先秦兩漢簡帛文獻中病名與癥名相互混雜,不易區(qū)分。先秦兩漢時期的醫(yī)書中大多存在相同情況,如《黃帝內經》《金匱要略》等[15]。

      3.2 標本合一,權衡標本

      “標”和“本”的概念,受《禮記·大學》中“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哲學思想影響,是對疾病過程中各種矛盾的主次、先后、輕重、緩急等本質聯(lián)系的醫(yī)學哲學的抽象[16]?!饵S帝內經》中的標本思想一直被認作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區(qū)分標本是中醫(yī)認識論的重要任務,從疾病認識論角度來講,病因為本,癥狀為標,先秦兩漢簡帛外科疾病多是從這兩方面來命名疾病,暗含標本概念的雛形。從治療學中的標本角度統(tǒng)觀先秦兩漢簡帛文獻,一部分外科疾病的標本相同,標即是本,本即是標,病因和癥狀有重疊的部分,例如,《五十二病方》中的“狂犬嚙人”“闌(爛)”“胻膫(爒)”,武威漢代醫(yī)簡中的“漡火涷”等。另一部分病癥標本各異,并且人們認識到了其治療次序和重點,例如,《五十二病方》中多次出現(xiàn)“血出”的病癥名稱,再看其治療方法也以止血為主,標急則當先治標。再如“傷而頸(痙)”,采用溫熨、內服湯劑等方法驅除寒邪,為治病求本的體現(xiàn)。

      3.3 觀物取象,取象比類

      3.4 病先于證,辨病為主

      根據先秦兩漢簡帛外科文獻的整理發(fā)現(xiàn),中醫(yī)學對外科疾病的認識是從確定疾病的病名開始的。在商周時期的甲古文中便有了關于外科疾病名稱的記載,近些年來出土的先秦兩漢簡帛外科文獻中,也系統(tǒng)記載了外科病名約120余種,《黃帝內經》中不僅有疾病的概念,《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載:“余欲針除其疾病?!备小安∶币辉~,“陰陽不相應,病名為何”“病名曰瘛”等[23]。直至東漢末年張仲景繼承和發(fā)展了《黃帝內經》時期所確立的辨病論治原則而提出了辨證論治的具體方法??v觀中醫(yī)學的發(fā)展進程可知辨病的出現(xiàn)早于辨證論治的確立。雖然中醫(yī)學的特色和優(yōu)勢是辨證論治,但是根據文獻可知,當時辨病論治占據了主導地位,也提示著癥、證、病、因基本概括了對疾病由淺入深、由表至里的逐層認識,辨癥、辨證、辨病、辨因則相互補充,從不同層面對疾病進行層層剝離,從而構成了完整的中醫(yī)辨治思路[24]。

      4 結語

      通過對先秦兩漢簡帛外科病名的整理分析,表明當時人們命名疾病的方式不外乎是根據癥狀、病因這些基本要素及其相互的組合,也可管窺中醫(yī)思維方式和哲學基礎。先秦兩漢時期的古人,其認識世界的方法與理論大多源于對現(xiàn)實世界的觀察[25],其對疾病的認識仍處于早期實踐醫(yī)學階段,對疾病本質及病機認識不深刻,缺少理論的指導,僅有少部分疾病的名稱及描述中暗含其病機。從中推測,從人們認識疾病開始,古代醫(yī)家便開始探究疾病的命名方式相關的問題,并在對疾病的不斷深入認識的過程中完善、優(yōu)化疾病的命名,病名存在明顯的演變趨勢,反映了中醫(yī)發(fā)展的不斷深化的歷史過程,說明我國醫(yī)學的發(fā)展與中醫(yī)臨床疾病命名的演變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F(xiàn)今需通過病名的命名方式,以窺探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了解疾病的真實面貌,以厘清在發(fā)展流變過程中產生的歧義,有助于辨明其詞義,并在不迷失整體恒動觀的前提下,使中醫(yī)病名更加精細與明確[11]。

      猜你喜歡
      病名簡帛漢簡
      《20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文獻美學思想研究》評介
      美育學刊(2023年5期)2023-10-16 04:56:30
      永不褪色的武威漢簡
      學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4
      中醫(yī)藥治療放射性肺纖維化臨床研究進展
      簡帛文獻中的“呂遂”相關問題初探
      《肩水金關漢簡》(壹)(貳)釋文校訂
      簡帛學的學科分支新論
      社會觀察(2016年7期)2016-11-25 22:45:05
      否定副詞“弗”的主觀化語用特征——以簡帛文獻中的用法為例證
      萎縮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中醫(yī)藥研究進展
      支氣管哮喘瑤醫(yī)證候病名的整理與研究
      從中西醫(yī)結合角度探討肺心病中醫(yī)病名的規(guī)范化
      海门市| 谷城县| 来安县| 镇沅| 铁岭县| 兴国县| 益阳市| 齐齐哈尔市| 会宁县| 长泰县| 贵阳市| 乌拉特前旗| 布拖县| 东乡族自治县| 阿拉善左旗| 巴东县| 高阳县| 勃利县| 佳木斯市| 潞城市| 闻喜县| 霍林郭勒市| 云霄县| 长阳| 富平县| 手游| 尖扎县| 鹿邑县| 蓝田县| 雷山县| 龙泉市| 苍南县| 罗山县| 上饶县| 锡林郭勒盟| 台州市| 惠来县| 永定县| 容城县| 丰台区| 丁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