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學(xué)樸
粥,原寫作“鬻”,像米在鬲中相屬之形,后省作“粥”。因為煮米使其糜爛,故古時稱“包糜”,稀粥稱為“酏”,今統(tǒng)稱為“粥”。古時六谷皆可成粥,此外加上他物,比如豆類,就稱為某某粥,名目繁多,《本草綱目》曾列舉赤豆粥等50多種。
《后漢書·馮異傳》記載:“及王郎起,帝自薊東南馳,晨夜草舍,至饒陽無蔞亭。時天寒烈,眾皆饑疲,(馮)異上豆粥。明旦,帝謂諸將曰:‘昨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光武帝當(dāng)著文武百官的面,褒揚(yáng)馮異說:“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guān)中?!辈⒃t曰:“倉卒無蔞亭豆粥,滹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馮異用豆粥為漢光武帝的中興大業(yè)作出貢獻(xiàn)。
相傳三國時的曹操也是愛喝粥的。宋代陶谷《清異錄》載,曹操喝的粥有黃、白、黑粥3種,黃的是小米粥,白的是羊奶粥,黑的是豆沙粥。
豆粥在古時是節(jié)令餐桌上的重要角色。宋代周密《乾淳歲時記》:“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餌,及作糖豆粥,謂之口數(shù)?!笨跀?shù)粥,也見于《武林舊事》:“二十四日……及作糖豆粥,謂之‘口數(shù)’?!笨跀?shù)粥便是赤小豆粥,同冬至粥一樣,多為了防治瘟病,并非只作食物。宋代范成大《口數(shù)粥行》曰:“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車尞鐺分口數(shù),疫鬼聞香走無處。餿姜屑桂澆蔗糖,滑甘無比勝黃粱。全家團(tuán)欒罷晚飯,在遠(yuǎn)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強(qiáng)教嘗,余波遍沾獲與臧。新元葉氣調(diào)玉燭,天行已過來萬福。物無疪疬年谷熟,長向臘殘分豆粥?!?/p>
臘八節(jié)最初為華夏古人每逢臘日舉行祭祖先、祭百神活動的節(jié)氣。自東漢佛教傳入中土后,佛教“佛成道節(jié)”和“臘祭日”因時間上的相同,逐漸融合在一起而成“臘八節(jié)”。“佛成道節(jié)”亦稱“成道會”。相傳釋迦牟尼苦修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此時遇見一位牧女,送他乳糜,釋迦牟尼食后坐在菩提樹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成道”。后來,佛教界每逢這一天便用各種香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吃“臘八粥”遂演變成一種民間習(xí)俗。華夏民間于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還有盼望五谷豐收的意味。吃完豐富的臘八粥,便要忙來年的生產(chǎn)了。農(nóng)村于臘冬期間,要給田地施一些廄肥、泥肥、堆肥等肥料,統(tǒng)稱為“臘肥”。若此時下了雪,則稱為“臘雪”,又叫“瑞雪兆豐年”。
除了節(jié)令,古人日常食粥是作為飲食的補(bǔ)充之用的。宋代張耒《粥記》有:“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bǔ)不細(xì)?!蹦纤侮懹巍妒持唷吩娫疲骸笆廊藗€個學(xué)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p>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范仲淹幼年家貧,常以吃粥度日。宋代彭乘《墨客揮犀》記述范仲淹“與劉某同在長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jīng)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十?dāng)?shù)莖,酢汁半盂,入少鹽,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描述了一位用斷齏畫粥的貧苦文士形象。
這樣來看,將粥作為飲食的調(diào)節(jié),偶爾吃吃,倒是益于延年益壽,養(yǎng)顏美容;但是若只得吃粥,或為另一番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