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洪
中鐵上海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70
鷹廈鐵路K308+500—K308+740 段右側滑坡位于福建省沙縣龍江車站南端?;聟^(qū)屬于低山河谷侵蝕地貌區(qū),地形起伏較大,自然坡度 20°~35°[1]。山體植被較發(fā)育。該滑坡兩側沖溝發(fā)育,小里程側沖溝位于龍江車站附近,走向160°,大里程側沖溝位于洋口仔村附近,走向224°?;鹿c平面見圖1。
圖1 滑坡工點平面
1.2.1 地層巖性
滑坡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為:①第四系坡殘積粉質黏土。褐黃、褐紅色,稍濕~濕,可塑,厚1.0~3.0 m。②白堊系沙縣組砂礫巖,厚1.0~2.0 m。③震旦系黃潭組云母石英片巖,全~弱風化,原巖為粉砂巖、泥質砂巖。全風化層厚1.5~13.6 m,強風化層厚2.6~18.5 m,中風化層厚1.9~5.2 m。
1.2.2 地質構造
滑坡區(qū)位于閩西南凹陷帶的東北部,鄰近閩西北隆起帶。以NE、NNE向構造為主,其次為NW 向構造。滑坡區(qū)無斷層通過,在滑坡區(qū)NE側1 km處發(fā)育馬鋪-茅坪正斷層,走向 40°~60°,傾向 NW,傾角 60°~80°?;聟^(qū)西北側1.5 km 處發(fā)育涌溪-仙洲斷層,走向40°~65°,傾向NW,傾角70°~80°,其性質為先壓后張扭。
在龍江車站北側沖溝量得一組傾向臨空側的產狀120°~132°∠25°~40°不利結構面。該結構面為控制滑坡的主滑面。
1.3.1 氣象
滑坡區(qū)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日照充足,夏季較長,年平均氣溫19.6 ℃,極端最高氣溫40.1 ℃,極端最低氣溫-7.1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662 mm,降雨多集中在3 月—7 月,春季陰雨連綿,6月和7月多暴雨。
2016年6月13日至26日連續(xù)14 d普降暴雨,降雨量達到 669 mm,其中6 月 14 日24 h 降雨量191 mm,6月18日24 h降雨量164 mm,暴雨量級達百年一遇。
1.3.2 水文
區(qū)內地表水系主要為滑坡坡腳的沙溪河,河寬200 m,流向NE55°。水量較大,受季節(jié)影響明顯。滑坡區(qū)地下水極為豐富,集中在全~強風化云母石英片巖中。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基巖裂隙水和遠處斷層水補給,地下水流向與山坡傾向基本吻合,在坡腳開挖探槽時和龍江車站沖溝附近均有地下水出露。
根據(jù)裂縫的展布情況、滑坡嚴重程度,將該滑坡分成兩個區(qū):①Ⅰ區(qū),里程為K308+500—K308+625;②Ⅱ區(qū),里程為K308+625—K308+740。參見圖1。Ⅰ區(qū)滑坡體橫向寬125 m,縱向長約110 m,平面面積1.2 萬m2,滑坡后緣標高約148.0 m,前緣剪出口位于路基左側的路堤,標高約96.0m。Ⅱ區(qū)滑坡體橫向寬115 m,縱向長10~25 m。
滑坡災害發(fā)展較快,自 6 月 21 日 16:00 至 24 日18:00滑坡位移837 mm,平均每日位移271.5 mm。自6月20日20:30至23日9:30鐵軌最大位移達370 mm,平均每日位移約145.6 mm。隨時可能產生更大規(guī)模的山體滑坡,嚴重危及鐵路行車安全。
2.2.1 滑坡周界
1)滑坡前緣剪出口。該滑坡前緣有三道剪出口。第一道剪出口位于車站1道和2道鐵軌之間,1 道鐵軌明顯隆起扭曲,向河側位移20~50 cm,變形范圍為K308+540—K308+600,長60 m,2 道鐵軌變形相對較小。第二道剪出口位于2道和3道鐵軌之間,6月23日3 道鐵軌明顯隆起扭曲,向河側位移10~30 cm,變形范圍為 K308+550—K308+600,長 50 m;6 月 25 日 3 道鐵軌明顯向河側位移,鐵軌扭曲成麻花狀。6 月21 日至6 月26 日鐵軌沉陷50 cm,向河側累計水平位移1.1 m。第三道剪出口位于向河側路堤路基面下3.5 m處,坡面出現(xiàn)溜坍,滲水量大。
2)滑坡后緣裂縫。該滑坡后緣有三道裂縫,裂縫總體走向NE30°~40°。第一道后緣裂縫高出路基面20~22 m,可見深度0.5~0.8 m,縫寬5~10 cm,裂縫走向NE30°。第二道后緣裂縫高出路基面28~30 m,裂縫長40 m,下錯0.2 m,可見深度0.5~1.0 m,縫寬5~15 cm,裂縫走向NE40°。第三道后緣裂縫高出路基面40~45 m,裂縫長30 m,下錯1.0 m,可見深度0.5~0.8 m,縫寬20~40 cm,裂縫走向NE35°。
3)滑坡側界及其他裂縫?;麓罄锍潭藗冉缌芽p位于K308+625附近,裸露的基巖崩落、掉塊;K308+600 附近漿砌片石外鼓開裂?;滦±锍潭藗冉缌芽p位于龍江車站附近,K308+560、K308+540 處站臺、柵欄、矮墻錯斷;K308+540 處站臺混凝土面錯斷;K308+570處坡面吊溝開裂錯位,坡腳邊溝積水嚴重。
2.2.2 滑動面
該滑坡沿順傾向結構面(120°~132°∠25°~40°)滑動,主滑面在全風化和強風化分界面處,滑動方向121°,主滑面傾角22°,滑面為折線型。
2.2.3 滑坡規(guī)模
根據(jù)滑坡的變形跡象及對滑動面的分析,滑動后刷方前滑面深約12.0 m,滑體體積為14.0 萬m3?;掳l(fā)生后,現(xiàn)場采取了刷方減載應急措施。刷方后滑面深約8.5 m,滑體體積為10.5 萬m3,屬中層中型滑坡。
2.2.4 滑坡成因分析
綜合考慮滑坡區(qū)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滑坡空間形態(tài)、滑坡規(guī)模、人類活動的擾動、氣象氣候等因素[2-3],判斷該滑坡破壞模式為多道前緣剪出口、多道后緣裂縫、沿順傾向結構面的滑動。由于邊坡土體松動、坡體裂縫張開,地表雨水更易下滲并軟化滑帶土,使其力學強度大大降低,滑面可能會向深部發(fā)展,邊坡極易整體滑動。以下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對滑坡成因進行分析。
1)滑坡體內部致災因素:①地質構造。邊坡巖土體結構面傾向與邊坡坡向一致,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②地層巖性。邊坡巖體為云母石英片巖,極易風化,巖性軟弱,強度低。③地下水?;聟^(qū)地下水補給充分,在地下水的長期浸潤下風化后的云母石英片巖力學強度降低,促使滑坡發(fā)生。
2)外界誘發(fā)因素:①人類活動的擾動?;侣穳q邊坡為開挖原始山體形成,路塹長約240 m,高30~50 m,開挖時未對路塹邊坡采取支擋加固和防護措施,致使路塹邊坡長期遭受日曬雨淋,加速了巖體風化、裂隙張開,雨水滲入導致路塹邊坡巖體強度降低,加上長期的列車行駛振動,破壞了巖體原有應力平衡。②氣象氣候因素。經(jīng)受百年一遇暴雨時,大量地表水下滲,地下水位急劇升高,不僅軟化了滑動面巖土體,而且增加了滑體靜水和動水壓力。
根據(jù)滑坡發(fā)生時實測斷面數(shù)據(jù)、滑坡空間形態(tài)分布、變形破壞程度、變形速率等情況,推演滑坡發(fā)生的各種可能滑動形式,反算單個或組合滑體在各滑動面的力學參數(shù)。通過多次模擬反算,結合滑坡勘察取樣室內試驗結果,確定滑面力學參數(shù)。
根據(jù)GB 50330—2013《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采用傳遞系數(shù)法對滑坡的穩(wěn)定系數(shù)進行計算。
根據(jù)滑坡破壞形態(tài)、裂縫分布特征,刷方減載前滑坡穩(wěn)定系數(shù)取0.9。通過試驗得到巖土參數(shù),見表1。
表1 牽引段和主滑段巖土參數(shù)
反算得到刷方前K308+547、K308+565、K308+585斷面處原地形滑動帶巖土內摩擦角分別為12.0°、12.3°、12.7°。不同斷面處地面輪廓、滑面傾角、滑體大小不同。為確保工程安全,考慮最不利情況滑動帶巖土內摩擦角取12.0°。
經(jīng)反演計算,滑坡Ⅰ區(qū)刷方后K308+547、K308+565、K308+585 斷面處正常工況下邊坡穩(wěn)定系數(shù)分別為1.06、1.04、1.01;暴雨工況下邊坡穩(wěn)定系數(shù)分別為1.01、0.99、0.97。暴雨工況下邊坡穩(wěn)定系數(shù)小于1.00,因此判定Ⅰ區(qū)刷方后邊坡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
同理計算,對滑坡Ⅱ區(qū)刷方后K308+643、K308+666、K308+697 斷面處正常工況下邊坡穩(wěn)定系數(shù)均為1.11;暴雨工況下邊坡穩(wěn)定系數(shù)均為1.08。雖然暴雨工況下邊坡穩(wěn)定系數(shù)大于1.00,但小于1.15,因此判定Ⅱ區(qū)刷方后邊坡也處于欠穩(wěn)定狀態(tài)?;垄駞^(qū)、Ⅱ區(qū)刷方后均需加固治理。
Si基諧振式光學微腔陀螺的核心敏感元件為一無源的微米級諧振腔,代替了光纖環(huán)結構,極大的減小了陀螺的體積,并提高了穩(wěn)定性,在小型化、集成化上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成為各國航天、國防等研究機構的研究熱點,是慣性導航技術微型化、集成化的關鍵器件[1-7]。
根據(jù)反算結果和以往設計經(jīng)驗,穩(wěn)定系數(shù)取1.20,計算得到暴雨工況下剩余水平下滑力,據(jù)其確定錨固工程所需抗滑力,見表2、表3。
表2 Ⅰ區(qū)剩余水平下滑力和錨固工程抗滑力計算結果 kN·m-1
表3 Ⅱ區(qū)剩余水平下滑力和錨固工程抗滑力計算結果 kN·m-1
①安全可靠。找準滑坡原因,分清主次,措施得當。②技術可行。選擇在現(xiàn)有施工水平能夠實現(xiàn)的方案。③經(jīng)濟合理。通過方案比選,選出經(jīng)濟合理的優(yōu)化方案。④治早治小。對局部變形先行加固,限制其發(fā)展。⑤因地制宜。盡量就地取材,盡可能采用新型治理技術。⑥施工簡便且干擾小。盡量不影響既有線的正常運行。
基于對滑坡穩(wěn)定性的分析,參考同類工程治理經(jīng)驗[4-5],充分考慮對滑坡已經(jīng)部分采取刷方減載應急措施,結合滑坡治理原則,提出三種治理方案。方案Ⅰ:坡腳多排豎向鋼花管注漿+坡面多排預應力錨索框架梁錨固+坡體內設仰斜式排水孔。方案Ⅱ:邊坡刷方減載+框架錨桿。方案Ⅲ:雙排抗滑樁+框架錨桿。各方案優(yōu)缺點對比見表4。綜合考慮,確定采用方案Ⅰ。
表4 各方案優(yōu)缺點對比
1)Ⅰ區(qū)
①坡面采用12~15 排4φ15.2 預應力錨索框架,錨索長22.0~28.0 m,框架豎肋沿線路方向間距3.0 m,框架梁截面尺寸為0.5 m(厚)×0.6 m(寬),框架內采用三維網(wǎng)植草。②坡腳設3 排豎向鋼花管注漿。鋼花管采用φ89 厚4.5 mm 無縫鋼管,長12.0 m,排距1.5 m,沿線路方向間距2.0 m。③由于河流長期沖刷和水位頻繁升降,K308+510—K308+540 段靠河側路堤可能坍塌,因此在該段設2排豎向鋼花管注漿。鋼花管采用φ89 厚4.5 mm 無縫鋼管,長14.0 m,排距1.5 m,沿線路方向間距2.0 m。④在一級坡腳平面以上 2.0、5.0、13.0、25.0 m 處各設 1 排仰斜式排水孔,孔深22.0~32.0 m,仰孔向上翹5°,采用φ110 鉆孔內塞φ80 軟式透水管,沿線路方向間距3.0 m。⑤刷方后塹頂外5.0 m 處設一道截水天溝,截排塹頂雨水,各級平臺設截水溝,坡腳設側溝。
2)Ⅱ區(qū)
①從標高127.0 m 開始,坡面設4φ15.2 預應力錨索框架,錨索長22.0~26.0 m,框架豎肋沿線路方向間距3.0 m,框架豎肋截面尺寸為0.4 m(厚)×0.5 m(寬),橫梁截面尺寸為0.2 m(厚)×0.5 m(寬),框架內噴草籽。②修復塹頂既有截水溝,同時在距既有水溝外10.0 m處新設一道截水溝。
監(jiān)測滑坡水平位移、地下水位。監(jiān)測期限為一年。監(jiān)測頻率:施工前1 次,施工期間5 次,竣工后1次。監(jiān)測斷面為K308+565、K308+697。
通過多排豎向鋼花管注漿“固腳”和多排預應力錨索框架梁錨固“強腰”,快速控制了滑坡巖體變形的進一步發(fā)展,增強了滑坡巖體的安全穩(wěn)定性。仰斜式排水孔、截水溝等排水設施將巖土體內積水排出,并快速引排地表水,提高了邊坡巖土體物理力學強度。
綜合考慮滑坡區(qū)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滑坡致災原因、破壞模式等,通過比較選擇“坡腳多排豎向鋼花管注漿+坡面多排預應力錨索框架梁錨固+坡體內設仰斜式排水孔”的固腳強腰治理方案。
經(jīng)綜合治理后,經(jīng)歷多個雨季考驗,滑坡一直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達到了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