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浩 鄭雅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事業(yè)長遠發(fā)展的一系列帶有根本性、戰(zhàn)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為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胡浩、王思北:《唱響奮進凱歌 凝聚民族力量——新聞輿論戰(zhàn)線守正創(chuàng)新服務黨和國家事業(yè)全局》,http://www.xinhuanet.com/2021-12/14/c_1128160237.htm。在一系列重要精神指導下,我國主流媒體在融合傳播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各媒體和平臺間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傳播聯(lián)動機制,其中多數(shù)媒體平臺采用了短視頻的傳播形式。北京2022年冬奧會是在數(shù)字媒體平臺上觀看人數(shù)最多的一屆冬奧會。2李嘉寶:《北京冬奧會,給世界帶來信心和希望》,《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2月17日?;仡櫛本┒瑠W會的傳播實踐,不難發(fā)現(xiàn)短視頻已成為國內外傳播的重要載體,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與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顯著推動作用。
北京冬奧會面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國際多邊沖突頻發(fā)等構成的復雜國際局勢。北京冬奧會主題口號為“一起向未來”,從精神上體現(xiàn)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發(fā)揚人文精神,鼓舞世界人民緊密團結,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秉持這一理念,北京冬奧會賽事傳播主舞臺成為多元主體共同在場的融合媒體空間,主流媒體的傳播實踐呈現(xiàn)出全新的態(tài)勢。
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世界也處于全方位、多領域的深刻變革之中,國家之間的摩擦與沖突頻發(fā)。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xù)蔓延,致使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成本上升,國際傳播面臨新挑戰(zhàn)。諸多外部因素制約著北京冬奧會的傳播實踐,也促使我們探尋多方平衡的傳播策略,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國際傳播實踐的可能之舉。2021年,國際奧委會提出“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新口號,賦予奧林匹克體育賽事以團結人類、共促和平的新責任,這正與中國始終倡導的和平發(fā)展理念不謀而合。
在北京冬奧會傳播中,“CCTV中國中央電視臺”、“CGTN”、“New China TV”(隸屬新華社)等主流媒體賬號,在YouTube、Twitter等社交媒體平臺上通過以人為本的國際話語表達,盡可能規(guī)避跨文化交流障礙和沖突,吸引受眾關注體育賽事本身并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短視頻這一傳播形式具有低成本、高流通的特性,把宏大的國家敘事策略轉變?yōu)楦N近受眾的話語體系,完成“點對點”的小屏影像化傳播;在降低解碼難度的同時,有效地提升了信息的到達率,促進了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流動互通,彌補了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觀眾“身體離場”的遺憾??梢?,短視頻傳播可以促進網(wǎng)絡空間的跨文化交流,放大奧林匹克賽事的“舞臺媒介”功能,為國際受眾形成共識提供了可能。
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的體育傳播不再局限于對賽事本身的呈現(xiàn),而是將多種社會關系的連接涵蓋其中,使自身成為社會結構的組織者,實現(xiàn)體育人際關系的虛擬化。由于媒體新技術的賦能,傳統(tǒng)媒體框架中的關系結構被打破,圍繞個體的節(jié)點化分布式傳播,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媒體的生態(tài)格局。在此背景下,北京冬奧賽事傳播必然出現(xiàn)新表征。
一方面,短視頻發(fā)揮高覆蓋、片段式、碎片化的傳播特點,通過去語境化影像展示,為世界受眾打造了一個跨文化交流場域,使用戶能夠充分發(fā)揮主體性。在兼具個性化與包容性的多元溝通中,我國國家形象的建構效果進一步提升,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相較于以往的電視轉播,北京冬奧會期間主流媒體發(fā)布的短視頻具有更加豐富的表意體系和視聽效果。在二次媒介化過程中,傳播主體可以通過添加特定元素豐富內涵,加深觀眾的沉浸式體驗。北京冬奧會媒體傳播首次采用了8K視頻技術,并在轉播中憑借5G技術、交互VR、360°自由視角以及“子彈時間”等新興技術,大幅提升了傳播效果。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短視頻制作中通過交互VR技術的應用使用戶能夠360°轉換視角觀看賽事;“CGTN”“CGTN Sports Sence”等主流媒體賬號采用VR技術在YouTube、Twitter等平臺上推出“虛擬體育場”系列賽事報道以及“沉浸式體驗冬奧賽場”等短視頻。具有高度交互性的短視頻弱化了因時空距離而產生的陌生感,實現(xiàn)了網(wǎng)絡空間基于個體價值認知和情感聯(lián)結的共同體建構,為冬奧賽事的跨文化交流與共情傳播奠定了基礎。
自1924年第一屆冬奧會舉行以來,百年間關于這一冰雪體育盛事的傳播涵蓋了賽事、體育儀式、各國的形象建構和民族文化展示等多個方面。近年來,在媒體技術向前發(fā)展的同時,各國也對體育賽事傳播的社會效益進行了重新評估,采取正向的傳播模式以提高自身國際影響力。結合近年來各國的實踐經(jīng)驗,我國對國家形象建構的話語表達體系進行了調適和創(chuàng)新。
整體來看,北京冬奧會的傳播模式呈現(xiàn)出由“對話性”向“共在性”轉變的趨勢。1段鵬、張倩:《后疫情時代我國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建設的價值維度與路徑重構》,《新聞界》2021年第3期。具體來說,短視頻本身具有的多元社交屬性與微觀視角,能夠弱化傳播主體與接受客體對情景定義所產生的認知沖突,有利于引導各國受眾產生認同感并促進二次傳播行為的生成。例如,在YouTube等視頻網(wǎng)站上,“CCTV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中文國際”等官方賬號既圍繞北京冬奧會的疫情防控工作制作了以國家機構發(fā)布相關信息為主要內容的短視頻,又呈現(xiàn)了以其他參賽國運動員、冬奧會志愿者等個體為視角的內容,連接“自身”與“他者”、官方與民間的話語場,有效融合“主體-主體”的共在性結構與“主體-客體”的對話性結構,在國際輿論場中創(chuàng)造多元共贏的表達方式,對我國國家形象的建構起到了積極作用。
辦好大型國際賽事活動,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文化傳播力、新聞影響力、國家軟實力。2郭沛沛、趙衛(wèi)東:《創(chuàng)新傳播手段 提升傳播效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宣傳報道對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啟示》,《人民日報》2022年4月7日。長期以來,我國體育文化的國際傳播效果與體育競賽的綜合實力存在錯位關系,體育強國的現(xiàn)實與國際認知水平并不匹配。主流媒體抓住北京冬奧會這一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契機,精準把握賽事傳播各階段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國家形象建構。
冬奧會前期宣傳階段具有長期性、散點化和彌漫性特點,整體側重于媒介氛圍的預熱。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正值農歷春節(jié),這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展示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傳播契機。受新冠肺炎疫情限制,多數(shù)人無法實地感受冬奧體育文化氛圍。由此,媒介儀式與氛圍的營造便成為北京冬奧會期間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播工作的首要著力點。
在媒體深度融合時期,媒體主要采用“規(guī)則限定”和“意義賦予”兩種實踐路徑塑造媒介儀式,并借此達到維系社會整合、制造文化認同、凝結社會共識的建設性目標。1常江、何仁億:《數(shù)字時代的媒介儀式:解讀建黨一百周年全媒體傳播實踐》,《新聞界》2022年第2期。從“規(guī)則限定”路徑來看,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具有高度權威性與統(tǒng)合性,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與受眾情感的聯(lián)結,難以調動受眾自發(fā)參與儀式。而主流媒體發(fā)布的短視頻在保留主體形象建構系統(tǒng)性的同時聚焦于個體受眾,以親切的生活視角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北京冬奧會開幕之際,“CCTV中國中央電視臺”賬號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發(fā)布的“24節(jié)氣倒計時”視頻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對于擁有集體記憶的受眾而言,在短視頻呈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的視聽渲染下,極易建立起個體與國家文化歷史的情感連接,轉而自發(fā)地加入這一媒介儀式的塑造中,形成多態(tài)聯(lián)結,在個人社交賬號主動轉發(fā)相關內容。2劉績宏、張紹興、楊然:《情境營造與場域融合——跨時空榜樣的共情傳播策略探析》,《電視研究》2021年第10期。對于他國受眾而言,即使不具備充分的文化背景知識,也能通過短視頻的畫面內容、影像色調等因素,找到契合其認知的東方韻味,體驗到“中國式浪漫”,并進一步豐富對中國形象的既有認知。相關短視頻通過社交互動進一步發(fā)酵,成功塑造了民族文化共同語境,引發(fā)媒介儀式空間內的集體共鳴,從而形成社會合力,推動跨文化傳播。
從“意義賦予”路徑來考察,與“規(guī)則限定”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關注的方式不同,“意義賦予”更多側重于利用媒體跨時空的傳播特性,在一定時間內通過反復性、多樣性的傳播方式建立廣泛認同,從而完成賽事傳播整體氛圍的預熱。短視頻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首先,短視頻制作程序相對簡單,占用資源相對較少。自2015年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直至2022年北京冬奧會順利閉幕,主流媒體持續(xù)不斷在國內、國際平臺發(fā)布短視頻內容,這種長時間的報道是其他媒體難以完成的。其次,短視頻傳播的便捷性和互動性能夠促進信息的持續(xù)流通。短視頻發(fā)布后,不同受眾會對其進行不同的解碼,通過轉發(fā)評論等形式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與意義再生產。最后,主流媒體短視頻的持續(xù)性發(fā)布有利于在國際傳播中積累情感認同,通過碎片化內容的不斷積累疊加,最終形成營造整體氛圍的巨大合力,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受眾印象。
長期以來,世界傳播格局整體呈現(xiàn)“西強東弱”的態(tài)勢,我國國際傳播較為受限。融媒體時代,全球短視頻社交網(wǎng)站用戶數(shù)量激增,多元傳播主體共同在場。多樣化的文化語境與價值觀念差異雖然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傳播難度,極易導致對外傳播中受眾對他國形象的誤讀、誤判。如何打破這一傳播困境,將虛假、消極、片面的“他塑”轉變?yōu)榉e極主動的“自塑”,這是主流媒體應當思考的問題。
體育賽事傳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跨文化傳播中的壁壘。在賽會期間,全球媒介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傾向于賽事東道主國家,這為我國國家形象的建構提供了良機。在北京冬奧會報道中,我國積極打造更加科學、多元的融媒體報道矩陣,通過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技術,以全球化視角講述中國本土化故事。
圍繞北京冬奧會,我國主流媒體充分發(fā)揮短視頻的微觀敘事的優(yōu)勢,著眼于北京冬奧會中的個體,以貼合“他塑”邏輯的本位視角進行“自塑”。聚焦運動員群體,圍繞體育賽事與非體育賽事展開。在賽事報道中,主流媒體發(fā)布的短視頻著力將中國風配樂、傳統(tǒng)文化符號等作為視聽表達的要素;或是借助西方熟知的運動員以及體育項目介紹巧妙詮釋中國主流價值觀,以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在以日常生活為主題的體育報道中,則多以非同質化的他者為主體,利用豎屏的中近景短視頻畫面,轉發(fā)運動員的自拍內容,以高度接近主體的社交視角展現(xiàn)個體生活,如“CCTV中國中央電視臺”“New China TV”等賬號在YouTube、Twitter發(fā)布的北京冬奧村相關報道中,對多位外國運動員拍攝的個人生活Vlog進行了展示和介紹。這樣一方面借助他國運動員的語言講述東方情感故事,通過群體內人際關系紐帶,以高度流通的短視頻為介質,利用個體在異文化環(huán)境中產生的相似心理反應來提升說服效果,促進傳播內容意義的接受與再生產;另一方面,影像化視頻敘事與文字報道互為補充,經(jīng)由融媒體傳播矩陣進行精細化分眾投放,可以為同一或相近社群的國際受眾提供更加多維的情感共鳴點,在低語境的國際傳播場域中完成中國故事的高質量講述,有效地回擊了西方媒體的不實報道,實現(xiàn)由“他塑”向“自塑”的過渡。
秉持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辦奧理念,北京冬奧會的價值傳播并未隨著賽事活動的結束而停止,在主流媒體的傳播和推動下,直至今日北京冬奧意象仍在不斷發(fā)展與完善。北京冬奧組委2022年1月發(fā)布的《北京冬奧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報告(賽前)》提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籌備工作切實踐行“綠色辦奧”理念,在地區(qū)生態(tài)、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短視頻因其生產與傳播的可持續(xù)性而成為冬奧會整體可持續(xù)發(fā)展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短視頻的制作與傳播通常具有較高的延展性,在助力冬奧賽事報道的同時,還能延伸冬奧精神的可持續(xù)傳播。
一方面,北京冬奧傳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離不開社交短視頻的傳播。短視頻平臺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用戶,已成為受眾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借助北京冬奧傳播,張家口地區(qū)的人文景觀和冰雪運動基礎設施建設獲得了一定的受眾關注。在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的主流媒體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自媒體、用戶跟隨制作相關內容。兩者在短視頻平臺相輔相成,形成連續(xù)的、大范圍的內容生產與傳播,為當?shù)剡M行了有效的宣傳,促使當?shù)氐谋┙?jīng)濟得以蓬勃發(fā)展。換言之,短視頻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當?shù)貙⒍瑠W會期間的社會關注度變現(xiàn)成為實際收益,回饋并拓展了北京冬奧品牌形象,促進了當?shù)乇┊a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其衍生的新興事物為冬奧議題的大眾生產和傳播帶來新素材,推動了冬奧意象的可持續(xù)傳播。另一方面,短視頻的二次傳播功能可促進冬奧精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比賽期間,主流媒體報道的重心是緊湊的賽事,受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限制無法及時對體育精神進行深入挖掘。但國際性體育賽事的內涵并不止于比賽結果的展示,更在于對奧林匹克精神、舉辦國民族文化和人類優(yōu)秀品質的集體探討。因此,生產便捷、流通速度快的短視頻可承擔補充報道的任務。在某一賽事結束后,主流媒體常常將比賽中的“高光”時刻以短視頻形式配合講解投放至新媒體平臺,以延長受眾對體育賽事的記憶,加強受眾與北京冬奧會的情感連接作用。在此基礎上,可以促進網(wǎng)民投入轉發(fā)、評論和創(chuàng)作。體育賽事成為短視頻二次創(chuàng)作的素材并借由短視頻的形式在平臺內流通,形成去中心化、跨時空可持續(xù)性傳播,延伸了冬奧會傳播影響的時間和空間,為北京冬奧會塑造國家形象持續(xù)加溫。
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舞臺,北京冬奧會是我國向世界展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關鍵時機。綜觀北京冬奧會的主流媒體短視頻傳播,不難發(fā)現(xiàn)在國家頂層設計框架下,賽事報道融合了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多維角度,向世界展示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對于未來我國國際傳播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國家形象符號是一個由多元素合成的大文本,整體性建構需要其中各個小文本相互闡釋補充,形成一個連接過去與將來、本土化與全球化、可供無限延伸的符號網(wǎng)絡。1羅坤瑾、許嘉馨:《國際性共同媒介儀式:體育精神與國家形象的建構》,《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年第1期。在北京冬奧會報道中,主流媒體充分利用短視頻個體化敘事的特征,以點見面,有效展現(xiàn)了國家形象的全景圖。
其一,“萌態(tài)化”友好符號減少了國際交流中的隔閡。北京冬奧會誕生了“冰墩墩”和“雪容融”兩個擬態(tài)符號,該吉祥物從我國國寶動物大熊貓以及傳統(tǒng)燈籠的卡通擬人形象上尋求創(chuàng)意靈感,將兩者在前期國際交流中營造的友好意象與代表奧林匹克精神的五環(huán)符號相結合,打造萌態(tài)化的卡通形象,一經(jīng)推出便深受大眾喜愛。為準確契合這一傳播熱點,主流媒體發(fā)揮新媒體平臺容量空間無限性的優(yōu)勢,利用短視頻進行統(tǒng)合報道?!氨斩铡痹谏缃幻襟w走紅之后,“CGTN”“CCTV中國中央電視臺”“New China TV”等主流媒體賬號積極跟進,推出了圍繞其形象塑造、生產過程、象征含義等系列主題展開的報道,同時在賽事宣推相關短視頻中加大報道力度,超越文化差異的可愛形象使“冰墩墩”成為異文化語境中的外國網(wǎng)民認識中國的一張名片,這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傳播圈層的限制,觸發(fā)共情機制生成,成為我國國家形象傳播的一次成功實踐。
其二,跨文化背景的個體符號為中國國家形象傳播搭建了橋梁。我國主流媒體選取參賽國運動員的社交Vlog作為重要內容進行傳播。一方面,他們作為北京冬奧會的親歷者,通過個體化的短視頻影像實現(xiàn)了觀察視角從“中國經(jīng)驗”到“中國體驗”的轉變,極具說服力;另一方面,他們基于本國文化背景作出的反應和思考更能引發(fā)國際受眾的情感代入與共鳴。主流媒體巧妙利用這一視角,以個體符號進行國家形象的編碼和譯碼,創(chuàng)新了跨文化共情傳播的渠道。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網(wǎng)絡傳播空間成為世界各國建構自身形象的主陣地,僅信息文本層面的傳播無法滿足國家形象建構的需要,還需要搭建立體化的國際、國內融媒體傳播矩陣。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構建體育全媒體傳播格局,打造體育融媒體產品,發(fā)揮短視頻平臺在體育文化傳播中的積極作用。2鄭珊珊:《北京冬奧:講好中國故事》,《人民論壇》2021年第33期。由此可見,短視頻正逐步成為我國內宣與外宣的連接點,對我國體育文化形象的塑造具有顯著推動作用。
傳播矩陣的建立需要分別考量國內與國際兩個語義場的特性,有的放矢地進行內容的分眾化傳播,促進兩端融合共通。從外宣角度來看,我國主流媒體針對西方媒體攻勢進行協(xié)同報道,以飽滿立體、高覆蓋的短視頻矩陣聚合受眾注意力,平衡了國際傳播格局。例如,YouTube平臺上“CCTV中國中央電視臺”等官方賬號針對他國質疑性報道同步發(fā)布了大量短視頻,用影像記錄與外交部發(fā)言與文字消息相呼應,展示了真實立體全面的大國形象。從內宣角度來看,分層媒介間的聯(lián)結更為密集,整體更側重于民族情感抒發(fā),文字性闡述通常配合極具感染力的短視頻一同出現(xiàn)。此外,短視頻的大眾化傳播促成了非國家主體與國家主體的敘事交融,兩者共同交織成國家形象網(wǎng)絡,不斷向外延展,貫通了國內外自媒體和大眾媒體。國內與國際兩個語義場被融媒體傳播渠道聯(lián)結,形成全球化交流空間。這無形中擴展了北京冬奧影像的敘事序列,在主流媒體的帶動下形成不同受眾群體對中國故事的意義生產與傳播協(xié)作,擴大了我國情感意象與價值觀念的傳遞空間,為國內外受眾提供了全新的認知路徑。
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國家話語權的強弱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其國際傳播效果上。雖然國際傳播主體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但國家和民族精神仍然是傳播內容的主流。面對冬奧會等國際性體育賽事,國際傳播的頂層設計尤為重要。
國際傳播的頂層設計需要在兩個復雜的主系統(tǒng)中運行,一個是國際傳播語境中的全球化系統(tǒng),另一個是含有國家行政與社會系統(tǒng)的民族國家系統(tǒng)。1蔣東旭、胡正榮:《系統(tǒng)思維與頂層設計:新時代國際傳播布局的邏輯與實踐》,《當代傳播》2022年第2期。在全球化系統(tǒng)中,交錯多元的網(wǎng)絡節(jié)點空前地壓縮了人與人之間的區(qū)隔,區(qū)域間的社會矛盾極易延伸至全球并影響全球空間的傳播平衡。短視頻之所以能夠成為北京冬奧會期間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載體,正是因為其多渠道和多元主體化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全球化空間內的文化壁壘,以成功的傳播實踐切實印證了我國“陽光、自信、開放、充滿希望”2新華社:《“雙奧之城”鑄華章 “天下一家”向未來——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彰顯中國理念》,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292117240705955&wfr=spider&for=pc。的國家形象。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宣傳工作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主流文化責任擔當。3劉績宏、張紹興、楊然:《情境營造與場域融合——跨時空榜樣的共情傳播策略探析》,《電視研究》2021年第10期。在主流媒體的帶動下,各級融媒體機構對北京冬奧會議題展開本土化生產,通過短視頻這個多元便捷的渠道廣泛傳播了全民冬奧的社會熱潮??傮w來看,北京冬奧會形成了中心明確、層次分明、多元協(xié)調的立體化傳播體系,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盛贊這是一場“無與倫比的冬奧會”,“中國成為冰雪之國”4劉峣:《北京冬奧會,再次“無與倫比”》,《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2月21日。。這表明北京冬奧會的國際傳播實踐形成了一定的國際影響力,是我國國家形象建構的成功之舉。
在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時代潮流下,傳播格局發(fā)生深刻變革,大型國際活動都需要借助云端平臺推動交流互鑒,這也對各國的國家形象建構與國際傳播策略提出了新要求。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經(jīng)驗對我國未來的國際傳播實踐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應秉持守正創(chuàng)新的精神,有效利用各類國際交流平臺,進一步從廣度和深度上提升國際傳播的發(fā)展空間,精準匹配內容與受眾,定位世界范圍內的中國坐標,構建全球化視域下的中國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從而建構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在時代舞臺上更好地發(fā)出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