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綱興
(福建省建甌市東輝易達建盞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甌市 353100)
中國歷史悠久,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誕生了不同的藝術文化,大唐的絢爛豪放、大宋的文思雅意、大明的豪情萬里等等,想要讀懂大唐,那么唐三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想要讀懂大宋,那么黑瓷文化一定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黑瓷文化在宋代的發(fā)達,除了與彼時的社會思潮相貼合,同時也傳承了彼時華夏人民“尚黑”及熱愛“水墨藝術”的精神,本文將從建安盞的文化入手,淺析建安盞的傳承與發(fā)展。
建安盞產(chǎn)地因古代屬建安縣(或稱建州,今建甌市),故名建安窯、建州窯。唐宋時期燒制瓷器的窯口,慣以所在州縣命名,如耀州窯、吉州窯、越州窯、邢州窯、定州窯等?!爸荨弊钟袝r會被省略,如上述的后面三個窯口,通常被稱為越窯、邢窯、定窯。建安窯即建州窯,是宋代頗具代表性的名窯。
建安盞作為黑釉瓷的一類,同樣以黑釉聞名,主要展現(xiàn)形式為黑釉茶盞,與其它陶瓷藝術品在工藝上最大的區(qū)別為它不需要過多的人工修飾,渾然天成,或者可以看做是屬于大自然的藝術表達,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展現(xiàn)形式,在我國文化歷史上可謂是稀有,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魅力吸引了無數(shù)人熱愛建安盞文化。
建安盞主要用于飲茶,因此其形態(tài)都是以茶盞為主,分為敞口碗、撇口碗、束口碗和斂口碗,每種盞都分為大中小三種型號,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而建安盞最獨特也是最令人著迷的點在于它的釉色和紋理,建安盞的釉色呈青、紫、黑等顏色,往往以深色系為主,但卻在陽光下散發(fā)著瑩亮的藍光,通體呈現(xiàn)出一種透亮之感,摸在手中溫熱厚重、細膩濃郁,建安盞雖然是瓷器,但釉面卻散發(fā)著一種金屬的光澤,富有禪意的同時也能讓人寧心靜氣,去感受瓷文化的美麗,扣之聲音清脆、不悶不亮、恰到適中,建安盞文化就如茶文化一般不濃烈、很淡雅,但卻能讓人得到心神的慰藉,撫慰人心上的躁郁。
建安盞的紋理同樣是其獨特的藝術特征體現(xiàn),建安盞的紋理分為兔毫、油滴、鷓鴣斑和雜色四大類。兔毫根據(jù)顏色的不同可以分為銀兔毫和金兔毫,狀如兔子的絨毛細密尖長,或簇簇而聚,或如萬針齊發(fā),宛若磅礴大雨從天而降,雷霆之勢盡落于盞中,美不勝收;油滴狀如油脂滴落,有圓形、有橢圓形,甚至還有許多細長狀態(tài),很多新手容易將其與兔毫搞混,油滴的形態(tài)各異,搭配不同的色彩能夠展現(xiàn)出萬千的美麗,是建安盞的主要紋理;鷓鴣斑如層層疊疊的鷓鴣羽毛,但傳世作品十分稀少,制作方法也已經(jīng)失傳,后由現(xiàn)代手工藝者復原;除此之外的紋理統(tǒng)一被稱為雜色,但雜色并非殘次品,相反建安盞文化注重的是渾然天成、媚態(tài)獨然,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這也是建安盞文化追隨自然之美的真諦。
建安盞于唐代誕生,但卻在宋朝大放異彩,這是因為建安盞的藝術特征與宋時的社會思潮相吻合,一開始,工匠想極力去除建安盞中的深色,因為這與彼時大眾熱愛的青瓷、白瓷文化截然不同,但去黑失敗后,工匠們轉變了思想,不再認為“黑”是建安盞的缺點,反而將其作為特點發(fā)揚光大。宋代社會經(jīng)濟繁榮,且具有較高的社會生產(chǎn)力,因此,文化藝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極其迅猛,彼時的人們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境地,不喜愛顏色繁雜的事物,無論是衣物還是家具均以單色、黑色為主,而建安盞的深色以及無所添加的自然之美正好符合了這種藝術需求,因而受到了大眾的推崇,另外還有一點,因為宋時社會穩(wěn)定,飲茶成為了大眾必備的習慣,茶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建安盞作為茶湯的盛具同樣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建安盞體現(xiàn)了宋時人們的“尚黑”審美精神。
但隨著時代變遷,生產(chǎn)力不斷提高,黑色不再是稀有的顏色,反而被賦予了另外一層深意,大眾也就逐步摒棄了對于黑釉瓷的喜愛,建安盞文化也逐步走向了沒落,于明末清初時期幾乎處于銷聲匿跡的狀態(tài),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加強了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搜集、保護、傳承和發(fā)揚,建安盞文化也得以再一次發(fā)光發(fā)熱。
建安盞的燒制過程極為復雜,需將原材料與水混合、反復碾壓,陰干后得到制作建安盞的陶泥,陶泥經(jīng)過塑形后要進行第一次燒制,去除泥坯中的水汽,確保最終成品不走形、干裂,第一次燒制后的成品被稱為素坯,素坯要經(jīng)過上釉、晾干才能進入窯爐內進行最終燒制,最終燒制的時間長達三天三夜,溫度、濕度、氣流、還原氣氛等等都會對最終成品造成影響。
建安盞的奧妙就在其坯、釉的使用上,建安盞所使用的泥土和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金屬元素,而正是這些無法剔除的金屬元素形成了著色劑,其中鐵元素的含量最高,也就是釉彩中深顏色的由來,使建安盞整體呈現(xiàn)褐紅色,另具一番風韻。當窯爐內的溫度達九百度時釉料開始融化,到一千三百度時釉料開始流動,而最終效果與流動的結果密切相關,就這樣入窯前僅一色的建安盞,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燒制后會出現(xiàn)絢爛的紋理與釉色,因而得到一個“一色入萬彩出”的美名,建安盞的燒制只能依靠經(jīng)驗摸索,但真正的決策權卻放在大自然的手中,由大自然來書寫這獨一無二的美麗。
傳統(tǒng)建安盞使用柴燒通常選用油脂較為豐富的松柏木,燃燒得更充分熱烈,但在松柏木的燃燒過程中,飛濺物例如油脂、灰屑等一旦濺射到建安盞的坯體上,會對最終釉色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古人會采用高耐火材料制成的匣缽,將建安盞裝入匣缽內,避免燃燒物的影響,但在建安盞的制作工藝中卻有這樣一種另類的風格,那就是不使用匣缽,去刻意地追尋燒制過程中的“火痕”,讓火痕獨特的藝術氣息感染建安盞,看似不完美,其實在藝術性上有了更強烈的提升,讓建安盞具有更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也提高了建安盞的價值,火痕和釉色一樣是不可控的,同樣屬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一旦出現(xiàn)出色的成品便擁有著巧奪天工的美麗。
2018年,建安盞燒制技藝入選南平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建甌市也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收錄了幾十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名單,全部是關于建安盞燒制技藝的傳承者,推動建安盞文化的保護與發(fā)揚,在未來也會讓建安盞文化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弘揚海外。
當前建安盞在發(fā)展上分為電燒和柴燒兩類,電燒有效地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提高產(chǎn)量,但在藝術性上還未形成獨特的藝術理念;柴燒雖然產(chǎn)量較低,但具有較強的收藏價值,一直流傳于高端的古玩市場,二者的結合會推動著建安盞文化不斷發(fā)展,產(chǎn)業(yè)不斷地進步。
建安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瑰寶,隨著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弘揚,建甌市也收錄了許多建安盞制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繼承人,共同推動建安盞文化和產(chǎn)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讓建安盞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弘揚了中華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