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
在人們印象中,烏克蘭應該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擁有大面積的黑土地,與中國東北、美國密西西比并稱為“世界三大黑土地”,是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被稱為“歐洲糧倉”;有悠久的歷史,在1187年的《羅斯史記》中就有關(guān)于烏克蘭的記載;有燦爛的文化,數(shù)不清的古跡和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出生地;有美麗的景色——43%的森林覆蓋率,3000多個湖泊,第聶伯河與德涅斯特河兩條大河從國土穿過,豐富的自然資源給烏克蘭帶來了無數(shù)獨特的景觀;有豐富的礦藏、發(fā)達的工業(yè),還有被全世界津津樂道的美麗姑娘。
然而現(xiàn)實中,烏克蘭又是一個充滿哀傷的地方:曾經(jīng)的核泄漏災難依然影響著這個國家;雖然資源豐富、人們受教育程度很高,但這里的人民生活并不富裕;政局動蕩,沖突頻發(fā),讓烏克蘭這個美麗的地方總是蒙著一層陰影……
這種美好又帶著淡淡哀傷的情緒,伴隨著我烏克蘭之行的每一天。
與很多國家一樣,烏克蘭的首都基輔是整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o的歷史已有1500多年了,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最古老的城市,所以被譽為“羅斯眾城之母”。在東斯拉夫人最早的編年史《往年紀事》中,記載了關(guān)于基輔城的由來:波良人部落首領(lǐng)三兄弟——基伊、塞克和霍里夫共同“建造城堡,以長兄的名字命名為基輔”。
就像泰晤士河之于倫敦、塞納河之于巴黎、哈德遜河之于紐約、黃浦江之于上海,如果一條河流穿過一座城市,那么這條河流一定會成為這座城市最著名的景觀之一。而在基輔,這條穿城而過的“生命之河”就是第聶伯河。
第聶伯河發(fā)源于俄羅斯瓦爾代丘陵南部的沼澤地,河流先由北向南流,至基輔轉(zhuǎn)向東南,最后注入黑海。
連接基輔上城區(qū)和下城區(qū)的纜車。
基輔最初是建立在第聶伯河右岸一塊大約90米高的臺地上,后來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讓第聶伯河成為在基輔市中心穿過的河流。這條河不僅為基輔帶來了生活上的保障,也讓基輔成為了自古以來重要的交通樞紐。在古代,第聶伯河被稱為“瓦良格人到希臘人之路”,通過水路將波羅的海一帶與黑海連通,便利的水上交通給基輔帶來了繁榮的貿(mào)易。隨后,基輔又成為另外兩條商路的樞紐:一條把阿拉伯世界與歐洲西部連接在一起,另一條又將阿拉伯世界與北歐連接在一起。3條商路的交匯讓基輔這座城市空前繁榮,后來甚至被稱為第聶伯河上的“帝王之城”。如果住在基輔,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豪華酒店都建在河兩岸,“河景套房”永遠是酒店最熱門的標簽。除了河岸,很多酒店還建在河邊廢棄的船上,這得益于蘇聯(lián)時期“傻大黑粗”的設(shè)計風格:許多廢棄的船舶異常龐大,建個酒店空間綽綽有余,還讓“船居酒店”有了獨特的賣點。
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基輔的重心逐漸向河的左岸偏移。如今,基輔眾多擁有輝煌歷史文化的建筑幾乎都集中在左岸,這也許就是歐洲版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吧。
到一座城市先找廣場,這已經(jīng)成了我多年旅行的習慣。在很多城市的規(guī)劃中,城市中心都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如北京的天安門廣場、莫斯科的紅場,而在基輔,這座城市的廣場同樣久負盛名,這就是著名的獨立廣場。獨立廣場不光是基輔的標志,也是烏克蘭的標志,許多發(fā)生在烏克蘭的重大事件,不管是電視轉(zhuǎn)播還是報刊中,最初的畫面或者最顯眼的位置幾乎都是這座廣場。歷史上這座廣場有過許多的名字,而“獨立廣場”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1991年烏克蘭宣布脫離蘇聯(lián)獨立而修改的,廣場的地標是一個高聳的紀念柱,這是在2001年廣場翻修的時候建立的,立柱上是斯拉夫母神——貝利黑那亞。相信在建造這座紀念柱的時候,是希望貝利黑那亞可以庇護這座古老的城市,讓基輔重新找回曾經(jīng)的繁榮。但事與愿違,在隨后的時間里,烏克蘭發(fā)生了多次政局動蕩,而許多可以載入史冊的事件就恰恰發(fā)生在獨立廣場,發(fā)生在貝利黑那亞雕像的目光之下,讓人多少有些唏噓。不過,作為基輔的門面與“顏值擔當”,獨立廣場還是非常適合漫步的地方。
獨立廣場上的紀念柱。
廣場上有許多噴泉,在夏日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其中主噴泉的中間有座4人的雕像,據(jù)說雕像代表的人物是建立基輔的三兄弟與他們的妹妹。不過,這里最著名的還不是雕像,而是一個各國游客都會打卡的建筑——地球柱。白色的大理石柱頂端是一個被飛鳥環(huán)繞的藍色地球,在地球柱黑色的基座上,刻滿了各國首都與基輔的距離,對照著詞典,可以找到北京與基輔的距離是6450公里。廣場上還有一個黃色的大門,雖然沒有凱旋門那么大,但也很有特色,這個門名叫佩切爾門,門上立著手持利劍和盾牌的大天使米哈伊爾的雕像,相傳大天使米哈伊爾是基輔的庇護者。
在紀念柱的后方有一片扇形的玻璃幕墻,還有許多圓形或拱形的玻璃建筑,在這些奇奇怪怪的結(jié)構(gòu)下面是一座大型的購物中心,這些玻璃建筑就是購物中心的穹頂,用于采光。在獨立廣場的斜對面,則是著名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這座成立于1913年的學院是歐洲乃至世界最為著名的音樂類學院之一,雖然因為年代久遠建筑顯得有些老舊,但卻是許多音樂愛好者的殿堂,很多人來到基輔,其實就是為了在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一層的一個小書店里買樂譜,據(jù)說有些樂譜只有這里才能買得到。
獨立廣場被赫雷夏蒂克街貫通,走在廣場上,尤其是赫雷夏蒂克街北側(cè),總是覺得有種莫名的熟悉感??戳丝吹貓D才發(fā)現(xiàn),廣場的北側(cè)許多道路以獨立廣場為中心,呈扇形發(fā)散出去,像極了巴黎以凱旋門為中心的發(fā)散性路網(wǎng),只不過基輔只有廣場的北側(cè)是這種路網(wǎng)結(jié)構(gòu),而在這個“扇子”上,繪制著基輔乃至烏克蘭最為輝煌的圖案——圣索菲亞大教堂。
“索菲亞”在希臘語中是“上帝智慧”的意思,全世界有不少索菲亞大教堂,甚至在我國的哈爾濱都有一座名叫索菲亞的教堂。伊斯坦布爾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也是拜占庭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o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則是烏克蘭東正教信仰的靈魂,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chǎn),是基輔的兩個世界遺產(chǎn)之一。教堂以白色、綠色、金色為主色調(diào),墻體主要是白色,但一些地方?jīng)]有用漆,保留著歷史上磚石墻壁的原貌。
來到圣索菲亞大教堂,最顯眼的莫過于教堂外高聳的鐘樓,藍白相間的墻體看上去十分清新,這個藍色并不是建筑中常見的天藍或者深藍色,而是這些年十分流行的“霧霾藍”,不知道是油漆本來的顏色還是歷經(jīng)歲月之后變成了這種特殊的藍色,給這座歷經(jīng)千年的建筑帶來了幾分“潮流”的色彩。鐘樓頂端是圓形的金頂,不同于教堂主體的“洋蔥頂”,鐘樓的圓頂有4條明顯的棱線。在歷史記載中,圣索菲亞大教堂是由希臘工匠與羅斯建筑師共同完成的,所以兼具拜占庭風格與羅斯傳統(tǒng)風格,最典型的就是圣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由拜占庭風格的一頭型格局變成了多頭型格局。公元9世紀,烏克蘭的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崛起,成為東歐平原上最早出現(xiàn)的文明古國之一,在隨后的發(fā)展中,基輔羅斯疆域廣闊、繁榮昌盛,在弗拉基米爾大公統(tǒng)治時期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而在公元99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娶了拜占庭帝國的安娜公主為妻,從此,拜占庭風格在羅斯地區(qū)也得到了普遍的發(fā)展,今天俄羅斯國徽上的雙頭鷹就是帶有拜占庭文化的標記。所以,當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兒子雅羅斯拉夫在戰(zhàn)勝突厥之后,選擇建造了這座拜占庭風格的教堂來慶祝自己的勝利,也表達了自己的皈依。在修建這座教堂的時候,希臘工匠與羅斯工匠通力合作,希臘工匠將砌墻、建筑拱頂、制作馬賽克的方法教給了羅斯工匠,而羅斯工匠青出于藍勝于藍,在這種風格上加入了羅斯的傳統(tǒng)民族風格,這種文明交融在文化、手工、建筑等方面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一直影響至今。教堂中留存的超大面積馬賽克鑲嵌畫和壁畫就是文明交匯的結(jié)果,至今仍然令人感到震撼。教堂里面是不讓拍照的,但有一處例外,就是教堂二樓由上千顆復活節(jié)彩蛋拼成的圣母瑪利亞壁畫,在這里,工作人員會友善地提醒你:“可以拍一張照片。”
1990年,基輔圣索菲亞大教堂同洞窟修道院一起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一位街頭藝術(shù)家在基輔的街邊演奏鋼琴曲。
從教堂建筑群向南行走不遠,就來到了黃金之門。黃金之門與圣索菲亞大教堂建于同一時期,是現(xiàn)存不多的保存完好的雅羅斯拉夫時期的建筑之一。黃金之門其實是古時候基輔羅斯城的正門,因為當時大門和教堂上的圓頂都鍍著銅,在陽光下金光閃閃,所以得名黃金之門。如今,城門上的銅箔早已不在,圓頂卻依然閃耀著金色的光芒,而黃金之門修整后成為了博物館,陳列著許多基輔羅斯的文物供游客參觀。
如果覺得沒看夠金色的穹頂,那么,沿著圣索菲亞大教堂向東北方走不遠,就能見到純正的金頂修道院——圣米迦勒金頂修道院。其實,如果登上圣索菲亞大教堂的鐘樓,是可以眺望修道院的金頂?shù)?,不過到了圣米迦勒修道院腳下,仍會感嘆于它的美麗。圣米迦勒修道院與圣索菲亞大教堂在建筑風格上幾乎一樣,但是在顏色上則更為“清新”,修道院天藍色和白色墻體與傳統(tǒng)印象中的教堂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雖然面積很大,但是因為配色的原因顯得格外的輕盈。如果只是隨意逛到這里,或許你會以為是誤入了希臘圣托里尼的某個大型酒店。不過,還好金色的穹頂“鎮(zhèn)得住場”,給修道院增加了不少穩(wěn)重的氣質(zhì)。這種輕盈和穩(wěn)重的結(jié)合,讓圣米迦勒修道院獨樹一幟,充滿了神話般的浪漫氣息。
安德烈斜坡位于基輔上城區(qū)和下城區(qū)的接合處,是基輔古老的文化街,因街上有安德烈教堂而得名。
衛(wèi)國戰(zhàn)爭紀念館矗立于古老的第聶伯河右岸,是一組雄偉的雕刻和建筑藝術(shù)群。
如果覺得教堂太過于“仙”,想感受一下“人間煙火”,那么,離修道院不遠的安德烈斜坡有足夠的“煙火氣”。安德烈斜坡因為街上的安德烈教堂而得名,安德烈教堂與圣米迦勒修道院風格很像,只不過金色的屋頂變成了綠色。安德烈斜坡是基輔古老的文化街,因為大斜坡而得名,在基輔羅斯時代,這里就是手工業(yè)者和小商販們的交易場所,經(jīng)歷千年延續(xù)至今。如今,街道兩邊各式各樣的小攤上堆積著琳瑯滿目的商品,從木器、銀器、石器的工藝品到蘇聯(lián)時期的像章、望遠鏡等舊貨。這里還是藝術(shù)家的居住地,很多畫家在這里出售自己的油畫作品,而一些音樂家和作家在小房子里揮灑創(chuàng)意,奮筆疾書?;蛟S這些錯落的房子里就會誕生享譽世界的藝術(shù)作品。
基輔的另一處世界遺產(chǎn)就是洞窟修道院。洞窟修道院其實是一個集教堂、修道院、洞窟、墓地、經(jīng)樓等為一體的建筑群,它位于第聶伯河邊,始建于1051年,是基輔最古老的宗教建筑,也是古代羅斯重要的宗教中心和學術(shù)中心。洞窟修道院因2條總長約500米的洞穴而得名,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這2條洞穴是作為修道室使用的,后來一些著名的修道士死后就安葬在這里。雖然緊鄰第聶伯河,但是洞窟內(nèi)并不潮濕,反而非常干燥。開始安葬在這里的11位教士的遺體并沒有腐壞,反而因為洞窟內(nèi)特殊的環(huán)境風干而形成木乃伊。這在當時被認為是神跡,洞窟修道院因展現(xiàn)了神跡而名聲遠播,大批修道士來到這里,并定居下來。修道士們在這里建立了畫室來繪制圣像,建立了書寫室將經(jīng)文和名著翻譯成斯拉夫語,修建了教堂和修道院進行宗教活動,于是這里逐漸成為了宗教與文化的中心。在1204年蒙古人攻入的時候,洞窟還作為避難所收容市民來此避難。因為名聲遠播,很多修道士以葬在這里為榮,如今洞窟內(nèi)保存著125具修士的木乃伊。游客進入這里要求會十分嚴格,女性進入時要在門口戴上頭巾,裙子要超過膝蓋,而男性則不能穿短褲。
洞窟修道院內(nèi)的博物館中有5個陳列室,收藏著許多古老而珍貴的藏品。
洞窟修道院的另一部分就是教堂建筑群——建于12世紀的生靈降臨教堂,建于17世紀的圣母升天教堂,還有建于11世紀的列別斯托夫救世主教堂,莫斯科的奠基人尤里就安葬于此。
修道院的大門是羅斯和巴洛克風格結(jié)合的大牌樓,是由著名巴洛克設(shè)計師吉泰尼于1742年設(shè)計的偉大作品。大門分為3層,大門和窗子都是拱形的,門柱和墻上分布著繁復的雕花,而在大門的兩側(cè)和窗之間的墻上都繪制者宗教人物的圣像。牌樓兩邊是兩道高墻,走在中間的道路上,顯得人格外渺小,這應該是設(shè)計師刻意營造的氛圍。洞窟修道院的建筑群原本有9座鐘樓,現(xiàn)在僅存4座,其中有一座高達96.5米,是歐洲最高的鐘樓之一。洞窟修道院還有一座博物館,里面的5個陳列室收藏著來自各地的古文物和畢加索、達利等大師的現(xiàn)代藝術(shù)作品,但博物館內(nèi)游客最多的地方并不是陳列室,而是位于3層的圖書館。洞窟修道院以藏書豐富著稱,有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的手抄本,還有世界各地捐贈的珍藏典籍,據(jù)說這里的藏書超過13萬冊,其中2000冊是絕版書,可謂是價值連城。修道院不僅藏書豐富,也誕生了一部極具價值的著作——《往年紀事》,就是前文中說到的記錄基輔名字由來的這部著作?!锻昙o事》是洞窟修道院的修士涅斯托爾所著,是一部包羅萬象的作品,涵蓋了天氣變化、政治事件、外交和法律文件、民間故事和傳說、文獻的譯文等,是記錄基輔羅斯時期歷史與文化的珍貴資料,直到今天都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而涅斯托爾手寫版的《往年紀事》更是堪稱洞窟修道院圖書館的鎮(zhèn)館之寶。
時光荏苒,如今的洞窟修道院所在地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公園,而公園中除了這座修道院,還有其他關(guān)于歷史的記憶——國立大饑荒受害者紀念博物館就在洞窟修道院北邊,而修道院南邊不遠處則是基輔衛(wèi)國戰(zhàn)爭紀念館。衛(wèi)國戰(zhàn)爭紀念館是烏克蘭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有30多萬件藏品,大多數(shù)都是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的武器裝備,包括坦克、導彈、飛機、火炮等。此外,紀念館中陳列著很多二戰(zhàn)期間的油畫和雕塑,記錄了烏克蘭人民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建立的不朽功勛;殘酷的刑具、集中營內(nèi)兒童穿過的破舊衣衫等,揭露著法西斯的殘忍;勝利的旗幟、閃光的勛章則記錄著不屈的人民的光輝。
告別基輔,驅(qū)車一路向西,前往烏克蘭的著名城市利沃夫,不過,在旅途當中基本上都會繞道前往一個叫羅夫雷的小城,因為這里有世界著名的“網(wǎng)紅景點”——愛情隧道。
名為“愛情隧道”,其實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隧道,而是一條私營的鐵路。這條鐵路是附近的一個工廠建造的,至今仍在使用,每天向工廠運送3次木材。這聽起來和“愛情隧道”似乎沒什么關(guān)系,但是在天氣暖和的時候,大自然就開始施展神奇的魔法了——鐵路兩邊茂盛的樹木在鐵軌上方連成了一個天然的拱形長廊,一條綠色的隧道出現(xiàn)了。之所以被稱為愛情隧道,據(jù)說是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情侶到這里許下一個愿望,如果他們的愛情足夠真摯,那么愿望就會成真。這個“美麗的傳說”吸引了全世界許多的游客,雖然這條鐵路建成也沒有多少年,但傳說的內(nèi)容大家都愿意把它當成真的。走完這條愛情隧道的確很不容易,因為這里的蚊子和毒蟲實在是太厲害了,看過攻略的人基本上都會長褲、長袖全副武裝,而不知道的游客只能臨時拿驅(qū)蚊水給自己“腌入味”。有人說,愛情隧道中行走5米和行走1公里看到的景色是一樣的,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除了長長的鐵軌和望不到盡頭的綠色“隧道”,這里確實沒有什么別的景觀。但是這條長長的愛情隧道,就像一條時光隧道,在綠色的包圍下同心愛的人走過歲月,走向未來,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一對對攜手前行的情侶成了愛情隧道景致的一部分,自然的偉大和愛情的美好在這里交融在一起,也許這才是愛情隧道最美的景色。
告別了愛情隧道,繼續(xù)驅(qū)車向西行駛大概2個小時就到了利沃夫。利沃夫在烏克蘭語中的意思是“獅城”,這里又被稱為“小巴黎”。要說利沃夫和巴黎什么地方相似,在我看來要數(shù)滿街的咖啡館了。據(jù)說,利沃夫的咖啡消費量占到整個烏克蘭的70%,不管是當?shù)厝诉€是旅行者,在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是在咖啡館度過的:午餐時喝咖啡,談事時喝咖啡,休息時喝咖啡,聚會時也喝咖啡。有人說,在利沃夫的休息日,就是從一個咖啡館轉(zhuǎn)到另一個咖啡館。這座城市也如同一個大的咖啡館,在這里沒有快節(jié)奏,無論是工作、生活還是游覽,都是慢吞吞的,非常適合閑散地度假。
利沃夫建立于13世紀,因為地處交通要道,從建城以來就成為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聚集的地方,烏克蘭人長期同波蘭人、奧地利人、德國人、匈牙利人、法國人、希臘人和猶太人等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與此同時,歐洲其他民族亦將本民族的文化、藝術(shù)與傳統(tǒng)帶到了利沃夫,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利沃夫集中融合了中東歐和西歐國家厚重的歷史積淀。因此,利沃夫的建筑兼有哥特式與巴洛克式、文藝復興式與羅馬式的風格就不足為奇了。
當你在排列著巴洛克式教堂的利沃夫老城區(qū)漫步時,就仿佛置身于某座西歐古城。從這個意義上說,利沃夫也可稱為一個濃縮的“小歐洲”了。而正是因為完整地保留了各種風格的建筑,利沃夫的老城區(qū)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了《世界遺產(chǎn)名錄》當中。
利沃夫庫舒尼卡歌劇及芭蕾院。
來到利沃夫,總會有人說:不用去找什么景點,在利沃夫的老城區(qū)中,每一處都是景點。對這個說法我深以為然,老城區(qū)的中心名叫市集廣場,是個“可以坐一天的地方”。中心噴泉處玩耍的孩童,在空場上表演的街頭藝術(shù)家,漫步的居民和游客,周圍各種風格的教堂、店鋪連著市政廳將廣場包圍,讓你想去游覽,但是又覺得自己本身就在這些建筑之中,與其進去逛逛,還不如坐在露天咖啡館中靜靜地欣賞。雖然不愿意承認,但是慢節(jié)奏帶來的慵懶氣息確實是會傳染的。
雖然說沒有必要特意去什么景點,但是有一處卻是例外,那就是利沃夫乃至烏克蘭的驕傲——庫舒尼卡歌劇及芭蕾院。這座1900年建成的劇院位于市集廣場的盡頭,是一座帶有明顯希臘風格的建筑,優(yōu)雅大氣,三角形的屋頂立著3座綠色的女神雕像,中間的女神雙手持著象征和平的金色橄欖枝,而戲劇與音樂的守護神分立兩側(cè)。劇院的雕塑和浮雕也是希臘風格,十分精致,絲毫不遜色于享譽全球的維也納大劇院和莫斯科大劇院。當然,令利沃夫人驕傲的并不止是庫舒尼卡歌劇及芭蕾院的建筑本身,更在于它象征著利沃夫的包容,象征著歐洲地區(qū)文化與藝術(shù)的交匯,象征著人們對于藝術(shù)與美的追求和熱愛。
從基輔羅斯建立至今,“融合”一直是這片土地的“主旋律”,不同地方的人們來到這片土地上,不同的文明在這里交融,交融造就了烏克蘭的美麗,但矛盾又帶來了烏克蘭的哀傷。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動蕩后,愿烏克蘭的哀傷早日過去,美麗長留。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