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社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各學科教學的重要改革趨勢。在此背景下,作為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綜合發(fā)展產物的新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并在提高學科教學有效性和發(fā)展學生學科素養(yǎng)方面展現出了巨大的活力。而這也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啟示。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有必要立足信息化的時代背景,正視新媒體技術在本學科教學中的意義,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來揚起語文教學之帆,從而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彰顯語文學科的育人優(yōu)勢,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文學修養(yǎng)的發(fā)展保駕護航?;诖?,本文在分析新媒體技術應用意義的同時,以《荷花淀》教學為例,就新媒體的有效應用路徑進行了詳細探討,以期能夠給廣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語文教學 新媒體技術 應用意義 應用路徑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5.026
在新時期,新媒體作為一種擁有優(yōu)秀信息傳播功能、豐富教育資源的技術手段,在社會各個領域,尤其是在教育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結合教育實踐來看,新媒體的運用不但能夠豐富課程教學的內涵與形式,而且能夠進一步延伸教學的路徑,對于課程教學以及育人效果的提升提供了動力。所以,為了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語文教師應當積極圍繞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來對語文教學設計、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框架等加以革新,從而在提高語文教學先進性、有效性與趣味性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學得更多,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一、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意義
1.豐富方法,擴展資源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新媒體的引入能夠為教師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路徑,實現語文教學由現實課堂向信息化、翻轉化、混合化以及線上化等方向發(fā)展。例如,教師可依據多媒體技術之便來對相關知識點加以形象展現;運用釘釘等平臺來推進語文線上教學等,這對于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與此同時,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語文教學也獲得了更為多樣的資源,在這些資源的推動下,學生能夠更加便捷和深刻地體悟到相關知識點的內涵,而這不管是對于他們學習效果的提升,還是對于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都大有裨益。
2.激發(fā)興趣,維持活力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就好比是他們的良師益友。他們只有在濃厚興趣的推動下,才會以更加熱情和專注的姿態(tài)投身學習當中,進而獲得更多收益。這也充分說明,如果語文教師想要保證教學實效的話,就必須要秉承“趣味教學”這一思路,以趣為引來提高教學有效性。但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對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進行革新。而新媒體本身就是學生熟悉且喜愛的教輔手段,將其滲入語文講堂能夠進一步增添課堂趣味性、親和力。同時,該技術手段還能夠營造一種視聽一體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中保持長久活力,并最終實現寓學于樂的教育目標。
3.提升效果,發(fā)展素養(yǎng)
在新課改旗幟下,如何落實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各學科教學的重中之重,語文教學也不例外。然而,結合教學實踐來看,以往的語文教學大多以言語直輸的方式展開,這不但影響教學實效,而且也給素質教育的落實埋下諸多隱患。而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學生不但獲得了更為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路徑,而且還能夠得到更多知識探究、實踐運用的契機,而這必然能夠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以及文化修養(yǎng)的發(fā)展鋪路搭橋。
4.科學構建,全新發(fā)展
用引入新媒體技術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方式來促進語文教學科學現代化的發(fā)展,有效構建新技術以及新布局下的教育現代化建設新生態(tài)結構與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利用新技術新思想下的多元化模式,來推動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xù)健康化的發(fā)展,推動教育的不斷革新,讓當代科學培養(yǎng)能夠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讓學生教育工作在提升其工作效率的同時,有效構建教育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诖耍瑢W生教育相關人員應加強自身的職責意識,加深自己對新形勢新視野下教育現代化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深刻認知,進而不斷通過加強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優(yōu)化與發(fā)展學生教育構成模式等手段,有效增強對教育發(fā)展有效性的認知,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水平,科學利用自身的能力與素養(yǎng),有效完善學生教育的多元化發(fā)展,有效完成學生教育發(fā)展現代化建設新生態(tài)、新模式的構成,推動學生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新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荷花淀》由作家孫犁(1913—2002)所作,其內容選取了白洋淀的一隅,以傳統、善良的農村家庭婦女水生嫂為中心人物,描寫了她“夫妻對話——探夫遇敵——助夫殺敵”的故事。本節(jié)課的教育目標旨在讓學生通過對人物對話、細節(jié)描寫等方面的分析來讀懂文中的人物形象,領略中心主旨。
1.依托媒體手段,深化語文認知
在眾多新媒體手段當中,我們最熟悉并且運用最多的當屬多媒體了。它在提高教學有效性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它的資源整合能力方面。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搜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圖文、音頻以及影像等資源,然后依據多媒體之便來展示于課堂之上,讓學生能夠在這些視聽化、多樣化的資源推動下,獲得良好的學習參照,進而獲得更多的學習收益。
例如,在講授《荷花淀》時,教師首先可依據教學內容,用一個神話故事來引出本章節(jié)的內容:“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個中秋節(jié),還是凡人的嫦娥偷吃了神仙的仙草,而后她不由自主地飄向‘月宮’,就在她馬上到達月宮的時候,隨身攜帶的寶鏡卻碎裂成了99瓣碎片,散落在大地之上。而后,這99瓣碎片化身為99個景色優(yōu)美的水淀。其中就有一個開滿荷花的水淀,人們親切地稱之為——荷花淀!”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依據多媒體之便播放一段荷花淀的PPT影集,配上輕快的音樂,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信息化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接著,教師可引入正題,為學生展示一段《荷花淀》的影像片段,讓學生能夠透過這段視頻對文中人物形象形成深刻認知。如此,便可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和探究熱情,深化學生的語文認知,為后續(xù)教學效果的提升奠基。
2.科學構建情境,有效保證效果
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最大的作用是通過情境構建等手段為學生構建一個知識需求情境,引導學生在整個情境中,通過自我探究或者合作學習等手段,完成整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建構主義思想的核心符合當代教育的核心指導思想,就是對新《課標》下學生科學培養(yǎng)思想的一種再現以及詮釋。因此,在《荷花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借鑒這樣的思想和方法,科學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水平。
此外,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學生的配合,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育優(yōu)質效果的保證,只有讓學生這個主體對于即將學到的知識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興趣,他們才會主動調動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進而主動投入到相關技能與知識的學習中?;诖耍處煈⒅貙W生技能與知識探究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積極采用情境教學等學生認可且喜歡的方法展開教育,從而保證培養(yǎng)的效果,增強學生技能與知識的掌握水平。
例如,在教授《荷花淀》的時候,教師在教學初期,可以先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大家構建這樣的教學情境:月亮升起來,院子里很涼爽,很干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一個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情境設立完畢,教師還可以利用語言來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以及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如“大家想不想知道后面的內容呀?”“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做什么呢?”用問題引導和情境構建的模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于《荷花淀》內容的探究意識,保證培養(yǎng)效果,還能科學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
3.實施對分課堂,增強學生水平
混合式對分課堂教學是當代學生科學培養(yǎng)以及教師科學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學生科學掌握新技能與知識獲取手段,增強其知識獲取路徑以及效率,發(fā)展學生綜合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有數據表明,在當前基礎教育階段,各級中小學教育實施課上課下網絡輔助教學的比例高達72%,通過網絡自主獲得技能以及知識的學生更是達到87%,甚至在一些發(fā)達地區(qū),幾乎95%的學生都曾在自我知識的需求下,主動通過網絡教育平臺來獲得對應的技能與知識。因此,當代基礎教育階段中的教學中,各大學校和教師應積極引入網上網下混合式對分翻轉課堂教學等先進思想和手段,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培養(yǎng)效果,保證技能以及知識的教授效率,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無論是技能、知識還是獲取方法都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與發(fā)展。
例如在教授《荷花淀》中人物刻畫手段的時候,教師首先可以利用互聯網上的慕課平臺或者微課平臺,積極尋找一些先進的對應的典型人物刻畫教學案例,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再將一些學生熟悉的模式或者元素穿插進來,待學生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將學生分為幾個探究小組,讓學生在組內就剛才的典型人物刻畫技能以及知識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和有效探討,提升他們的探究意識,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思想,讓他們逐步構建新的學習模式以及知識獲取策略,增強其綜合素養(yǎng)。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還應注重學生的自身學習素養(yǎng),積極利用在線教育等手段科學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和問題探究,從而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意識下,能夠通過各種網絡平臺來獲取相應的技能與知識,增強他們的學習素養(yǎng)和綜合水平。
此外,在當前“雙減”政策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變得尤為重要。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作為當代翻轉課堂、信息化教學較為先進的理念之一,教師在具體實施中,一定要加強學生對于信息技術手段使用終端的監(jiān)督以及管理,從而避免學生因自律能力不足而造成的各種問題,直接給學生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
4.借助微課技術,引發(fā)語文探究
在語文教學中,不乏一些難點內容,以《荷花淀》為例,本節(jié)課的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通過言語對話、景色描寫以及細節(jié)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而在面對這一學習目標時,學生大多會因為閱讀分析能力不足或者思維不夠開闊而困難重重。所以,如何做好難點部分的教學引導工作是廣大語文教師都亟待思考和處理的問題。而微課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代表性技術產物,有著操作簡便、內容精煉以及直觀性強等特點,將其滲入語文教學當中,不但能夠給學生提供更為詳細和明確的學習參照,助力他們發(fā)散閱讀思維和探究意識,使他們能夠領悟其中的要點和精髓,而且還能夠幫助教師營造一個翻轉式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獲得更多思考探究和翻轉實踐的契機,為他們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助力。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要積極打造語文“微”課堂,以此來引發(fā)學生的語文探究興趣。
例如,在講授《荷花淀》時,教師可在把握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的基礎上,設計一個“視聽資源+探究任務”形式的微課。其中,視聽資源包括一些影像片段、寫作背景圖片等,探究任務包括:“文中沒有戰(zhàn)斗場景描寫卻讓人感受深刻”“品味文中對話,分析它們對于情節(jié)展開的作用”“水生嫂既然這么關心水生,為什么卻問其他人的事”“結合幾個青年婦女探夫對話,分析它們的個性如何”“水生嫂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語文基礎等方面的實情,在班內劃分出多個4—6人的語文小組,然后指引各組成員一同思考探討、交流分析,完成這些探究任務。最后,教師可指引各小組依次闡述自己的答案,結合他們結論的閃光點與不足進行總結性點評,與他們一同探究水生嫂等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文章的中心。通過此舉,不但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夠更好地發(fā)揮集體之力,促使其思維、協作、實踐以及處理問題等能力得到發(fā)展,可謂是一舉多得。
5.打造網絡平臺,延伸教學路徑
諸多教育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效果不僅僅取決于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而且和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有著莫大關聯。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語文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大多以枯燥的試卷練習展開,學生極易產生厭惡、抗拒等情緒,不但影響他們知識鞏固的效果和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而且也阻礙了素質教育的落實。對此,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可利用網絡平臺來為學生提供一個個性化的課后復習和練習路徑。
例如,在講授完《荷花淀》之后,教師可借助QQ、微信等軟件之便搭建語文網絡教學平臺,在上面布置一個“課本劇”表演任務,指引各組學生再次品讀課文的同時,自行分好角色,演繹課本劇并錄制相關視頻。同時,教師借助平臺,開展線上朗讀比賽、《荷花淀》讀后感創(chuàng)作和續(xù)寫等活動,以此來進一步延伸語文教學路徑,讓學生獲得更多個性化的語文知識實踐契機,促使教學效果能夠更上一層樓。
總之,在新時期,語文教師要認清信息化時代教育發(fā)展的形勢,在教學實踐中,做好新媒體的滲透工作,以新媒體為主力來對教學設計、教學模式等加以革新,從而揚起語文教學之帆,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以及文學修養(yǎng)的發(fā)展做好奠基工作。
參考文獻:
[1] 鄧達勇《新媒體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探索》,《現代職業(yè)教育》2021年第25期。
[2] 吳怡《新媒體時代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變化及對策探析》,《課外語文》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