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語言學習者語音感知的跨語言影響研究述評

      2022-04-08 22:48:33王瑞芝
      校園英語·月末 2022年2期

      摘 要:語音感知模型主要有母語磁吸模型、感知同化模型、自主選擇感知模型和語音學習模型等,在這些模型的基礎上,通過梳理不同語種學習者關于音段和超音段語音感知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研究主要考察一語對二語語音感知的影響,而涉及二語影響一語語音的研究相對較少,這為后期研究提供了方向。評述語言學習者語音感知的跨語言影響,可以為語音感知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音段感知;超音段感知;跨語言影響;語音感知模型

      作者簡介:王瑞芝(1986-),女,河南偃師人,信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翻譯。

      一、引言

      語音感知在語言學習和交際過程中至關重要。較強的語音感知能力是語言學習者掌握知識、獲得技能尤其是聽說技能的基礎。語音感知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音段信息和超音段信息這兩個方面。雙語學習者的兩種語言不斷接觸,導致兩種語言不斷影響,且這種影響是雙向的(bi-directional)。但目前二語習得領域就一語影響二語語音習得的研究成果豐碩,較少有研究關注到二語對一語語音的影響。因此本文試圖從音段信息和超音段信息這兩個成分入手,從微觀層面窺探語音感知過程中的跨語言影響;同時,在語音感知相關模型,如母語磁吸模型(native language magnet model, 簡稱NLMM)、感知同化模型(perceptual assimilation model, 簡稱PAM)、自主選擇感知模型(automatic selective perception model, 簡稱ASPM)和語音學習模型(speech learning model, 簡稱SLM)的理論基礎上,梳理國內(nèi)外不同語種學習者對音段和超音段語音感知研究的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尚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以期為語音教學與學習及未來研究提供參考。

      二、語音感知相關模型簡介

      母語磁吸模型假設一個音有多個刺激項,但刺激項里只有一個原型,這個原型即是人們對這個音的抽象的聲學統(tǒng)計的總結。在這個模型里,原型刺激被形象地比喻為“感知磁石(perceptual magnets)”,即它像磁石一樣將其他刺激項緊緊吸引在自己周圍,學習者能夠輕易聽辨出的這個原型音;但其他刺激項與原型的距離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聽辨語音的難度也就取決于刺激項與原型的感知距離,即距離越近,學習者越難把刺激音與原型音區(qū)分開來,導致聽辨困難。

      感知同化模型認為二語語音感知過程是知覺空間的重構過程,即在語音的感知空間分布上,二語音素通常會根據(jù)其與一語音素的相似性,被同化到與其感知距離最近的一語音位范疇上。具體而言,當兩個二語音素和一個一語音素相似時,二語學習者很難區(qū)分這兩個音;但當兩個二語音素分別和兩個不同的一語音素相似時,二語學習者很容易聽辨出這兩個二語音素;且當二語語音范疇與一語語音范疇完全不同時,這樣的二語音素是最容易被掌握的。這個模型闡釋了二語者傾向利用一語經(jīng)驗,把二語語音感知同化到相似的一語語音范疇中這一現(xiàn)象。

      自主選擇感知模型用于解釋一語語音和二語語音的歸類和認知加工機制,它可分為兩種感知方式,一種是音系方式(phonological mode),即不費認知之力的感知,尤其適用于成年人處理一語中相同或相似方言的音段;另一種是語音方式(phonetic mode),即基于語音環(huán)境的音段感知,適用于在二語學習初始階段感知一語里不存在的二語音段或有細微差別的音段。

      語音學習模型關注二語語音發(fā)音的最終結果,主要有三個觀點:1.語音感知可以引導語音學習,即二語語音偏誤大多緣于感知偏誤;2.二語學習者習得新語音的能力是終生的,但學習的起始年齡影響二語語音學習效果;3.強調(diào)二語學習對一語的影響,即在二語語音習得過程中學習者能察覺非母語語音。

      三、國內(nèi)外文獻梳理

      (一)音段感知研究

      音段信息由元音和輔音構成。下文主要就這兩個成分對音段感知研究進行梳理。

      1. 元音感知研究。元音是音段層面上的重要成分。針對元音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三語學習者的母語和第一外語對第二外語的影響,如研究者利用聲學實驗對母語為加泰羅尼亞語、第一外語為卡斯蒂利亞語而第二外語為法語的學生在發(fā)第二外語元音時的情況做了研究,發(fā)現(xiàn)法語元音主要受加泰羅尼亞語的影響,而不受卡斯蒂利亞語的影響。另有研究者用音系對比和語音實驗的方法對中國學生的母語和第一外語英語對其第二外語法語元音學習的影響做了考察,發(fā)現(xiàn)母語和第一外語都會對法語元音產(chǎn)生影響;同時,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母語和第一外語英語也會對第二外語西班牙語元音學習有影響。由此可見,這類研究只關注了語言影響中的正向影響,尚未涉及逆向影響。

      2. 輔音感知研究。輔音種類繁多,在發(fā)音特征和聲學表現(xiàn)上各不相同且各種語言間輔音相差很大。因此,對比不同語言的輔音差異能夠揭示不同語言在語音感知方面的異同。針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頗豐,如通過比較古巴的五位美國移民與當?shù)夭倨咸蜒勒Z人及英語單語者所發(fā)輔音的VOT,發(fā)現(xiàn)移民者的VOT嚴重偏離英語單語者而朝著葡萄牙語發(fā)展。還有研究者分別考察了日本英語學習者二語對一語/p, t, k/嗓音起始時間的影響,漢語普通話舌尖后塞擦音聲母的性質(zhì),北京話和其他方言的輔音聲學格局等。由此可見,二語對一語輔音感知的影響研究已引起學者關注。

      另外,在所有輔音類別中,塞音是唯一的一種所有語言都具有的輔音音類,因此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且以清塞音為對象進行考察的研究居多。這是因為清塞音存在送氣/不送氣的對立,漢語中送氣/不送氣具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如“賓(bīn)”和“拼(pīn)”分別記為/p?n/和/ph?n/,而英語中送氣/不送氣不區(qū)別意義,如peak和speak兩個詞,peak 中的/p/是送氣音,語音學上記為[ph],而speak中的/p/不送氣,記為[p]。研究者考察日本學習者對漢語普通話送氣/不送氣范疇的加工模式時發(fā)現(xiàn),日本學習者能夠較好地在感知并區(qū)分漢語送氣/不送氣特征。使用塞音聲學格局的分析方法,研究者考察了兩名韓國留學生的韓語與漢語塞音格局的異同,并將之與漢語母語者的塞音格局進行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韓國學生可以較好地感知漢語送氣/不送氣音兩個音位范疇,但在產(chǎn)出漢語塞音時會受其母語韓語發(fā)音松緊特征的影響。在一項考察韓、泰、印尼三國的漢語留學生漢語單音節(jié)輔音的習得情況的聲學實驗中,通過對送氣/不送氣音的VOT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隨漢語水平提高,三國留學生的送氣/不送氣對立意識會出現(xiàn)停滯和倒退的現(xiàn)象。通過聽覺實驗,研究者發(fā)現(xiàn)俄羅斯?jié)h語學習者與漢語母語者在送氣/不送氣的聽感范圍接近;但送氣/不送氣兩個范疇之間的模糊地帶要比母語者寬。由此可見,這類研究多是考察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過程中一語對二語漢語輔音送氣/不送氣的習得過程,或二語對三語漢語輔音送氣/不送氣特征的習得,涉及中國外語學習者的二語或三語對一語漢語送氣/不送氣特征的影響。

      (二)超音段感知研究

      超音段特征主要有音節(jié)、重音、聲調(diào)和語調(diào)構成,音節(jié)結構存在跨語言差異。英語音節(jié)節(jié)首位置可以為空,節(jié)尾最多可以有四個輔音,其音節(jié)形式可表示為(((C)C)V((((C)C)C)C);而漢語音節(jié)節(jié)首位置最多只能有一個輔音,并且節(jié)尾只能是鼻音[n]或[ η],故漢語音節(jié)形式可表示為(C)V(C)。重音是指音節(jié)發(fā)音時所用的力度,聲調(diào)是音節(jié)的高低升降形式,由音高決定,而語調(diào)即說話的腔調(diào)。

      在超音段感知研究中,語調(diào)和聲調(diào)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這是因為漢語和英語分屬于聲調(diào)語言和語調(diào)語言。在語調(diào)語言中,音節(jié)依然有高低升降的音高變化,但這種變化只能改變語氣,不能區(qū)別意義,如讀plan[pl?n]時,音高可以逐漸上升,也可以逐漸下降,上升是疑問語氣,下降則變成了陳述語氣,但無論怎樣變化,plan所代表的意義不會改變。漢語屬于聲調(diào)語言,聲調(diào)(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是漢語音節(jié)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聲調(diào)變化能影響字詞的意義,擔負著重要的辨義作用,如 “主人”(zhǔrén)和“主任”(zhǔrèn)的不同。聲調(diào)的辨義功能是漢藏語言的一大特色,它與元音、輔音一樣具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因此對聲調(diào)的研究是比較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的重要內(nèi)容。

      語調(diào)指說話時語音高低輕重配置而形成的腔調(diào)。國外學者對比十位俄英雙語者與英語母語者在語調(diào)方面的區(qū)別,發(fā)現(xiàn)對于在俄語中是降調(diào)而英語中是升調(diào)的詞語,這些受試多傾向于采用升調(diào),即其語調(diào)已偏離母語俄語而趨向于二語英語。另有學者記錄了五位荷蘭-希臘語學習者在分別用荷蘭語和希臘語讀測試句時句子升降的時間點,然后分別與荷蘭母語者和希臘母語者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這兩種語言之間的影響是雙向的。國內(nèi)學者或比較漢英音高體系及英語語調(diào)模式教學,或?qū)Ρ扔h語調(diào),發(fā)現(xiàn)英漢兩種語言在音高體系上的不同是中國英語學習者學不好英語語調(diào)的根本原因之一;雖然英漢語調(diào)的功能類型(即表態(tài)功能、語法功能、篇章功能)近似,但在不同語言中所起的作用及實現(xiàn)方式并不相同,因此英漢學習者要注意克服音高模式的遷移。

      四、結語

      由上可知,目前國內(nèi)外研究考察的多是一語對二語語音感知的影響,而就二語對一語語音感知的跨語言影響研究相對較少。鑒于英漢兩種語言在音段特征方面的異同,未來研究可以深入探討二語英語對一語漢語的清塞音/p, t, k/的VOT的影響;在超音段特征方面,可以繼續(xù)研究二語英語對一語漢語聲調(diào)和語調(diào),即音高的影響。

      參考文獻:

      [1]Flege J E. Factors affecting degree of perceived foreign accent in English sentences[J].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8(1):70-79.

      [2]陳瑩.第二語言語音感知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教學意義[J].外國語,2013(3):68-76.

      [3]Llisterri J, Poch D. Phonetic interference in bilinguals learning of a third language. In Proceeding XIth CPhS (eds.).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onetic Sciences[C]. Tallinn, Estonia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Estonian USSR, 1987.

      [4]王軍.淺議法語第二外語教學中的漢英對比教學[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4):76-87.

      [5]王宏偉,馬競.相似中的不似――淺析雙語專業(yè)漢語教學中的英語干擾問題[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2):31-34.

      [6]高玉娟,石鋒.中國學生法語元音學習中母語遷移的實驗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4):18-20.

      [7]夏全勝.中國學生法語元音發(fā)音過程中遷移現(xiàn)象的實驗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79-84.

      [8]夏全勝,石鋒.中國學生西班牙語元音的語言遷移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5):49-55.

      [9]Major R. Losing English as a first languag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2(76):190-208.

      [10]Harada T. L2 influence on L1 speech in the production of VOT[C].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onetic Sciences, Barcelona, Spain, 2003.

      [11]冉啟斌.輔音聲學格局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1(9):12-16.

      [12]冉啟斌.從音長論普通話舌尖后塞擦音聲母的性質(zhì)[J].漢語學報,2007(3):69-77.

      [13]王韞佳,上官雪娜.日本學習者對漢語普通話不送氣、送氣輔音的加工[J].世界漢語教學,2004(3):54-66.

      [14]肖啟迪.韓國學生漢語塞音格局的習得分析[C].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0.

      [15]于小婷.韓、泰、印尼留學生習得普通話輔音的實驗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12.

      [16]冉啟斌,楊盼盼,胡澤穎.俄、中學生普通話雙唇送氣/不送氣塞音感知對比分析[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6(4):24-31.

      [17]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8]李錦芳.漢藏語言語音實驗學研究及其理論貢獻[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66-69.

      [19]朱敏.英漢語音系統(tǒng)對比分析[J].科教文匯,2014(19):126-127.

      [20]Andrews 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change in diaspora: Soviet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M]. Amsterdam: Benjamins. 1999.

      [21]Mennen I. Bi-directional interference in the intonation of Dutch speakers of Greek[J]. Journal of phonetics, 2004(32):543-563.

      [22]陳瑩.漢英音高體系比較——兼論英語語調(diào)模式教學[J].外語教學,1987(1):20-29.

      [23]王彩豫.英漢語調(diào)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

      建宁县| 葵青区| 周至县| 泰和县| 延寿县| 海城市| 乌拉特前旗| 盖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河北区| 昌黎县| 义马市| 河源市| 得荣县| 温州市| 三门峡市| 仲巴县| 平湖市| 芜湖县| 临夏市| 静宁县| 大化| 两当县| 滦南县| 德化县| 兴义市| 巴彦县| 于田县| 涪陵区| 商河县| 西平县| 光山县| 巩义市| 金沙县| 黄浦区| 兴宁市| 太仓市| 秦安县| 葫芦岛市| 祁连县|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