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宇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歷史上米易被視為邊遠蠻荒、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但事實并非如此,迄今為止,有據(jù)可考,曾踏入米易這方熱土的就有昌意、顓頊、司馬相如、司馬遷、石達開、朱德、黃炎培、李富春、彭德懷等歷史人物。他們在米易留下的歷史印跡,演繹成米易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傳奇。
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黃帝之子,生于黃帝二十九年,黃帝七十七年降居若水為侯。
其降居之地,前些年被考證為今米易縣境?,F(xiàn)已無法考證4600多年前昌意及其隨從是如何跋山涉水,來到若水之濱、若木之下的米易,但可知的是他在此與當?shù)赝林裆绞现途喗Y(jié)姻緣,組成后來在攀枝花、大小涼山一帶具有普遍性的“夷娘漢老子”家庭。中國歷史上的這次民族大融合,誕生了一個偉大的人物,即人所共知的顓頊大帝。
顓頊誕生之地
傳說上古時期“五帝”之二的顓頊誕生于米易,10歲時東歸輔佐少昊,治理國家;20歲立為帝,統(tǒng)治天下。關(guān)于他在米易時如何嬉戲游玩,在天真快樂的兒童時代如何顯露出智慧,未見史料記載,卻有傳說經(jīng)久不衰。
傳說一,顓頊童年時隨父昌意到群山深處訪問農(nóng)人。走到山腰,暮色逼近,便到農(nóng)家借宿,好心的農(nóng)家老夫婦用麥種磨面做成饃饃給顓頊父子充饑。第二天早上,顓頊出門時,看見一片綠油油的麥苗,就問父親這是什么。昌意說:“孩子,我們吃的饃饃就是它的青苗成熟后結(jié)成的麥子。”顓頊說:“這里叫什么地名呀?”未及昌意回答,顓頊就奶聲奶氣地自己說道:“干脆就叫麥地吧。”昌意默默一笑,輕輕地點了點頭。此后,這片土地就有了名字——麥地。雖然如今的麥地已不見麥子蹤跡,但地名卻沿用至今。
傳說二,出生在安寧河畔的顓頊,接到祖父黃帝詔書北上中原。他跋山涉水、星夜兼程,途經(jīng)一云霧繚繞之半山時,見此地田疇連片、阡陌聳翠、山泉叮咚、鳥語花香、青青麥苗悠然,不禁停下腳步,遠眺近觀,看見有位鶴發(fā)童顏的白胡子老翁拄杖而耕。顓頊定睛一看,知曉此乃得道之仙。于是到前勒馬駐足,恭恭敬敬地問道:“仙翁,我此去北上,前途可安?事業(yè)可成?”仙翁沒有言語,只是微微一笑,輕輕地伸出手掌,張開五指,做了一個拍打的動作。顓頊會意,當即道謝而去。后人將仙翁此舉解釋為一掌定乾坤,五百年帝業(yè)可成。由此,在顓頊與仙翁邂逅之地,就留下仙山問道之傳說。
顓頊即位后,對原始宗教進行“絕地天通”的大膽改革,重新規(guī)正天地秩序,使上古特有的人神同在時代宣告結(jié)束,中華民族漸漸進入人文時代。他制定我國第一部歷法、華夏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制度,創(chuàng)制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的名稱和分轄區(qū)域;改革以母系為中心的群婚制度,明確規(guī)定男女有別、長幼有序、嫁娶有制、倫理有節(jié),促進生產(chǎn)力發(fā)展。
因米易縣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shù)底蘊濃厚,顓頊文化內(nèi)容豐富,2016年3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米易縣“中國顓頊文化之鄉(xiāng)”稱號。
司馬相如略定米易
西漢時期,在漢武帝打通西南夷受阻之際,司馬相如以一紙《喻巴蜀檄》,臨危受命,經(jīng)略西南,開鑿零關(guān)道。后又以經(jīng)典之作《難蜀父老》緩釋民眾怨憤,最終“除邊關(guān),關(guān)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牁為徼,通零關(guān)道,橋?qū)O水,以通邛都。還報天子,天子大悅”,在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文中的沫水為今大渡河,若水為今雅礱江,孫水為今安寧河,邛都為今西昌市。
司馬相如令漢武帝“大悅”的零關(guān)道,暢通抵達今西昌、米易一帶,被后世稱為南方絲綢之路西路。此路從成都錦官城出發(fā),沿雙流—新津—邛崍—名山—雅安—滎經(jīng)—漢源—甘洛—越西—喜德—冕寧—西昌—德昌—米易—會理—攀枝花(渡金沙江)—云南永仁—大姚—大理之線路,下接保山、騰沖道路,從德宏出境。以此為基,成都的蜀錦、邛崍的竹杖、雅安的茶葉、康定的糌粑、米易的擺童笮馬,還有陶瓷、銅鐵器、工藝品、藥材、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斷地經(jīng)緬甸到達東印度、北印度、西北印度和中亞。沿此路運來的貨品除珠寶外,還有琉璃、氈、繒布、海貝、棉花、象牙、燕窩、鹿茸等;當然,最重要的是還有中外哲學思想、宗教藝術(shù)、政治訴求的碰撞和交流。此后,此路成了蜀漢孔明“攻心為上”“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之道,元代忽必烈率軍沿橫斷山南下強取云貴之道,中國遠征軍出滇入緬抗日之道……
司馬遷西征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今米易境地納入中央王朝版圖,開始一個嶄新的歷史紀元。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是以編著《史記》而永載史冊的司馬遷。
倘若說司馬相如是用口辭、禮物、貨品、商貿(mào)、筑路工及賦文,使西南夷首領(lǐng)得以安撫,和平歸順朝廷,那么與司馬遷隨行的則是武力征伐。
司馬相如的招撫雖讓西南夷首領(lǐng)臣服于朝廷,但畢竟山高皇帝遠,這些夷首反復無常,且時有阻殺來往官吏、商人、民眾之舉,讓朝廷屢屢為之“埋單”,惹得忍無可忍的漢武帝龍顏大怒,決心用武力保障司馬相如好不容易才打通的國際通道。西漢元鼎六年,時年37歲的司馬遷“仕為中郎,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史記·太使公自序》),從成都沿零關(guān)道,隨軍抵達米易等地。途中,他廣泛調(diào)查研究征戰(zhàn)地區(qū)和各少數(shù)民族的社情人文,并將成果體現(xiàn)在他此后編著的《史記·西南夷列傳》之中:“西南夷君長以什數(shù),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shù),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shù),邛都最大;此皆魋結(jié),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嵩、昆明(注:昆明,特指現(xiàn)今攀西境內(nèi)來自昆侖山的原生族群),皆編發(fā),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shù)千里。自嵩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徙、筰都最大;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冉娏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娏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白馬最大,皆氐族類也。”這段文字,留下了關(guān)于西南地區(qū)最早的民族分布、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情況和風俗習慣的寶貴資料。
司馬遷此行,除做這些記錄工作外,可能還充當了武力征服的角色,這一點,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亦有記敘:“南越破后,及漢誅且蘭、邛君,并殺筰侯,冉娏皆振恐,請臣置吏。乃以邛都為越巂郡,筰都為沈犁郡,冉娏為汶山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睔②鼍D筰侯,設置武都、牂牁、越巂、沈黎、文山五郡,長期的征戰(zhàn)終于換來西南夷徹底歸順中央王朝,西南邊疆自此永為中國之郡縣。
翼王戰(zhàn)土司
許多人對石達開在大渡河畔被俘、在成都殉難的歷史爛熟于心,但對他此前途經(jīng)米易,與當?shù)毓佘?、土司武裝和地方團練大戰(zhàn)之事,則可能鮮有所聞。
1994年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會理縣志》,在大事記里有這樣一段記載: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冬,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自云南東川渡江入境。知州徐傳善率兵練赴東路堵截,與太平軍戰(zhàn)于鲹魚。徐敗,太平軍于城東繞路北上。其在縣西南渡江之另一路,突破安寧河沿岸兵練民團之封鎖,北上與大軍會合”。
清同治元年正月初一,石達開從云南東川渡過金沙江,進入會理州,在鲹魚河畔擊斃清軍鄉(xiāng)練勇70人,繞城東北上,經(jīng)柳樹塘、夷門(今會理益門),再經(jīng)孔明寨、龍頭坡,越龍肘山,進入今米易境內(nèi)典所(苴)、帕戀溝一帶安寧河谷地區(qū)。沿途皆有戰(zhàn)斗,據(jù)清同治九年(1870)《會理州志》所記陣亡鄉(xiāng)練勇姓名,即有車喇7人、岔河4人、龍頭坡新場21人、太平場3人、仰天窩2人、吃水溝4人。正月初六,太平軍進入今米易典所,發(fā)生戰(zhàn)斗,監(jiān)生張德超及所帶鄉(xiāng)練勇陣亡31人。
《普濟州長官司史略》記載:是年底,石部進入迷易(今米易),意欲聯(lián)合普濟、威龍土司抗清,送去討清滅妖檄文和石部軍師規(guī)誡信札,動員反清,襄助聯(lián)合太平軍振興天國大業(yè)。
普濟州土司吉時雨不但拒絕招附聯(lián)合,反而將太平軍所發(fā)檄文和信札一并上呈邀功,并對所部土司武裝防堵圍截進行安排部署。威龍州土司張在公與吉時雨做法如出一轍,正月初四接到建昌道文武部門指令,便立即組織力量,與官軍一道布防設伏。
清同治二年(1863)正月初八,安寧河畔,薄霧靄靄,石達開先鋒部隊走進張在公的埋伏圈。隨著土司土炮一聲巨響,整個戰(zhàn)斗正式開始;頓時,安寧河岸的臺地上,炮火隆隆,炮彈橫飛……
如今已無法想象這場戰(zhàn)斗的激烈場面,只知這場戰(zhàn)斗出動威龍、普濟兩個土司武裝所有力量,集中建昌道官軍精干力量,他們憑借有利地形,打死太平軍200多人。不過,在驍勇善戰(zhàn)的太平軍面前,此戰(zhàn)并沒有抵擋住太平軍前進的步伐,他們最終敗退深山老林。僅此一仗,在清同治九年《會理州志》陣亡鄉(xiāng)練勇名錄上,就有監(jiān)生何開泰、張以德、陸德超等137人。
正月初九,太平軍將世襲威龍州長官司衙署內(nèi)《威龍州家書手冊》、土司印信、號紙、敘功牌、關(guān)防、鈴記、核冊、行知等盡數(shù)燒毀或搗毀,擄走所有貴重書畫、文物、財寶,并放火燒毀衙署。相傳,在掛榜叫花巖的亂石崗中曾有門太平軍留下的土臺炮,搖得動,卻拔不出來。后來,此炮竟不知所蹤,有人說,是太平軍在大渡河紫打地(即石棉縣安順場)覆沒后,一部分僥幸逃得性命的士兵后人,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將其拆除隱藏。傳說是真是假,終不得而知。
掛榜之戰(zhàn)后,太平軍翻過冬冬山,從虎尾溝進入德昌,經(jīng)茨達、巴洞、寬裕、德昌北上,最終折戟大渡河。
朱德過埡口
1999年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米易縣志》記載這樣一件大事:“1922年4月,朱德脫離滇軍,從昆明取道姚安、永仁,經(jīng)鹽邊、會理北上出川,途經(jīng)米易埡口,受到扶煥章、扶世權(quán)父子盛情接待,朱德曾題詩相贈,并送紅馬一匹、20響手槍一支?!?/p>
1922年初,滇軍名將朱德目睹軍閥混戰(zhàn)使國家陷入“四野蕭蕭風雨急,中原黯黯鬼神愁”的悲慘境地,認識到舊民主主義革命無法解決中華民族出路問題,毅然北上尋找救國救民真理。
朱德一行渡過雅礱江后,沿安寧河北上,進入當時的會理縣西區(qū)迷易分縣,在埡口甸母村拜訪了埡口哥老會“忠愛社“”舵把子”扶香庭(字煥章)。
朱德在扶香庭家休整3日后辭行,臨別留下德國造20響手槍一支、馬一匹;贈送扶香庭對聯(lián)一副:“子瞻卻與文與可,魯直深知李伯時。”題款“煥章老伯新居志喜”,落款“朱德敬賀”。對聯(lián)中提及的子瞻、文與可、魯直、李伯時為北宋四大名家。子瞻為文學家、書畫家蘇軾之字,文與可為畫家文同之字,二人是表兄弟,一生過從甚密,常在一起切磋學問世事,經(jīng)常是“文畫蘇題”;魯直、李伯時分別為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和畫家李公麟之字,兩人年齡相近,同朝為官,對政治與藝術(shù)見解相近,情誼深厚,世為摯友。朱德在對聯(lián)中既巧妙地用北宋四大名家表達自己感激扶家借宿之情,也顯示出自己淵博的學問和高潔的人品。朱德離開后,槍和馬被會理軍閥蘇海澄勒逼而去;對聯(lián)保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后下落不明。
米易之行,徹底改變了朱德一生,他對這段經(jīng)歷刻骨銘心。1936年出版的《朱德自傳》中,他流露如此心跡:“最后還是借著唐繼堯的毒手,將封建關(guān)系代我斬斷,才使我進入了共產(chǎn)主義苦命的階段?!?922年秋天,他遠赴德國,在馬克思的故鄉(xiāng)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走上革命道路,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共產(chǎn)主義崇高事業(yè)。
黃炎培沿途觀感
1939年夏,黃炎培以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川康建設期成會會員、川康建設視察團副團長身份,率團從會理轉(zhuǎn)道今米易縣境內(nèi),后將沿途所見所聞及觀感寫成《蜀南三種》。其中,記錄了在攀蓮街萬壽宮的所見及感想:
在攀蓮街,宿萬壽宮聯(lián)保辦公處,入內(nèi)卻不見一人。只見門窗四壁,蛛網(wǎng)灰塵,滿滿地張掛著、堆積著。從蛛網(wǎng)和灰塵里爬剔一下,還可以發(fā)見若干年以前涂飾著的黃金,比從沙灘里淘金要有把握得多。大殿前庭,兩株四五丈高的古柏,陪著兩株年事已高而還沒有衰朽的紫薇,開著怒花,好像是兩對白頭偕老的老年夫婦,代表這萬壽宮招待這一群來賓,使免得客中寂寞似的。所以樹底下還放著這兩對老夫婦的家當,黑白兩色的牛羊和豬,一會兒雞也來了,狗也來了,正在熱鬧中,忽然門外走過一匹馬。呀!六畜全齊了。
語言生動形象,雖然文字極具諷刺幽默意味,卻也真實地記錄了當時景況。
路途所見所聞,讓黃炎培憂國憂民,留下不少詩詞歌賦,直接與今米易有關(guān)的是《會理道中》一詩,詩云:“金沙水急倘容舠,木本棉長喜欲苞。日出迷陽因積潦,時邪痛仆究行皰。無鹽半老多癭帶,有價零沽折爛鈔。稍見復興新氣象,少年忠孝樹雙標?!痹娭刑峒暗摹懊躁枴奔礊楝F(xiàn)安寧河東米易縣域及河西的撒蓮等地;“少年忠孝樹雙標”的“少年”為小河軍人李永安、張鎰;“木本棉長”,即攀枝花樹。對于攀枝花樹,他在文章中寫道:“寧屬有一種樹,高至三四丈,樹蔭直徑一二丈,枝頭滿綴橢圓形的果鈐,剖開來是雪白的棉絮,此絮雖不能紡成紗,但也可以翻被褥,也可以充醫(yī)院藥棉,名‘攀花棉。山坡下面,村宅的旁邊,都可以見到,是農(nóng)村價值不很高的一種副產(chǎn)物。傳聞此地還可以種印度木棉,攀蓮街附近有。既到小河,訪問就近也有。那天繞道冒雨去看,入一村,果然發(fā)見,種得不多,似是試種性質(zhì)。那時候已經(jīng)高與人齊,才在結(jié)鈴,還沒有開花。只因大雨,未及精細驗看?!?/p>
黃炎培在文章中如此記敘米易:“攀蓮街是著名的產(chǎn)糖地。這里的糖廠,和內(nèi)江等處大不同。種蔗的農(nóng)家,把蔗運到廠里委托代制,制成后,照例分糖。約48小時制成一車?!辈⒃诂F(xiàn)場聽取工人口頭介紹:“試以1000斤計,則老板50斤,糖房32斤,牛工50斤,火爐工40斤,絞盤工26斤,打茅葉紙20斤,小工工資及飯30斤,7項共分248斤,約占1/4,而蔗農(nóng)自得3/4?!彼锌溃骸鞍献饕馕丁!?/p>
黃炎培體恤民情,平易近人。1939年6月5日,他夜宿小河鎮(zhèn)小學,次日早起散步時,在鎮(zhèn)上偶遇陸軍第60軍1077團1營2連(當時駐扎湖北麻城縣宋埠街)服役的士兵李永安家人,閱讀李永安及陸軍第47軍特務第2連(當時駐扎山西平陸縣)張鎰寫回的家信,深為信中質(zhì)樸的話語和兩位士兵為國土安寧抵御日寇的情懷所感動,于是便讓人謄寫后帶走。當晚,在攀蓮住宿時,“腦海里就為這兩封信,掀天撼地的熱浪,絕對不能睡覺”(見《蜀南三種》之《寧遠心影》第12篇《今后做人的標準提高了》)。于是,他“消耗了半支白燭,寫了一封長信,寄給會理各學校學生”。信中,他深情回顧在會理期間,與各學校師生結(jié)下的深厚情誼,高度肯定李永安、張鎰,稱他們“忠孝兩全”,“是會理縣的模范青年”“是全國全世界的模范青年”,他要求“我們硬要把垂危的中國挽回過來,硬要把他復興起來。會理的青年,至少須把會理整理起來,繁榮起來;把會理的民眾,喚醒起來;把他們的痛苦,救濟起來。男女青年,每人至少要學一種本領(lǐng),要盡一部分的義務”。他在信的末尾,語重心長地寫道:“會理的現(xiàn)代青年,難道只是張鎰、李永安兩人么?不,還有諸位?!?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2/04/10/qkimagesbsszbssz202201bssz20220105-4-l.jpg"/>
黃炎培還詳細記錄了從會理縣城經(jīng)米易離境的里程:“15里,沙壩。5里,石關(guān)門。5里,涼風岡。10里,槎子樹。時已過午,借村里人家煮飯。飯畢,再行。10里,尖山。15里,小河。從會理到尖山,坡陀曲折,都是上坡,路甚窄。雨后,滑難行。山水奪路沖下,有數(shù)處幾乎無法通過。尖山至小河,皆下坡。赤色的泥坡,綠的樹,白的云,襯托著,美麗極了?!薄啊?里,丙谷。5里,盤龍寺。10里,典酥(今典所)。10里,攀蓮街?!薄啊?0里,冠纓巖。10里,小街子。10里,灣丘。這里今年二月間,遭倮族大搶掠,過客不免有些戒心……10里,到錫蓋(今昔街)……”“10里,甸沙關(guān)。從此趕上西會大道。”這些記載,簡潔明了,記載里程數(shù)、路況、社會環(huán)境等情況,于今,也是難得的研究資料。
李富春夜宿
1964年10月,米易縣迎來建縣以來第一位國家領(lǐng)導人——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到訪。
李富春此行,是為黨中央、國務院決策三線建設相關(guān)事宜進行調(diào)查,途經(jīng)米易時天色已晚,因此在米易住宿一夜。
其時的米易,住宿條件非常簡陋,為解決上級機關(guān)領(lǐng)導、工作人員到縣住宿問題,縣上因陋就簡,在縣政協(xié)機關(guān)院內(nèi)設置幾間客房,其中兩間配置鋼絲床、絲棉被、蚊帳,用于接待貴賓。由于這些房屋均為土墻平房,門窗小,空氣流通較差,因此每有客人入住,工作人員都會提前噴灑花露水,以消除異味。這次,由于得到通知時間較晚,工作人員正在收拾房間之際,李富春就進了房間。見狀,他馬上退出房間說:“這間房子不是我住的,給我另外安排一間吧?!碑斠?,李富春與其他隨行人員一道,住在縣里的普通住房里。
吃過晚飯,看到街上路燈閃亮,李富春當即詢問相關(guān)情況,得知縣里為解決醫(yī)院、郵電、縣級機關(guān)的照明和工作用電問題,在街口建了一座水輪泵電站,當即提出去看看。晚上7點過,李富春一行來到電站,慰問值班人員,對他們的工作表示感謝,他說:“你們的工作很有意義,如果沒有你們的辛勤工作,我們就沒有電燈(光明)了!”
彭德懷問民情
1999年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米易縣志》載:“1966年3月31日,彭德懷視察渡口(今攀枝花市)建設,途經(jīng)米易縣城,在北街茶館作短暫停留,詢問群眾生活情況。”
這是曾被毛澤東贊譽為“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彭德懷在米易史籍上留下的唯一記錄。其時的他,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此行是到渡口市了解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情況。他沿途視察了成昆鐵路建設現(xiàn)場、石棉縣石棉礦、西昌專區(qū),還特地去紅軍長征搶渡大渡河的安順場渡口,重訪他曾率紅軍攻打過的會理縣城。4月1日深夜,在渡口建設總指揮部招待所(現(xiàn)名十三棟),他寫下《頌攀枝花》:
天帳地床意志強,渡口無限好風光。江水滔滔流不息,大山重重盡寶藏。
詩歌一如他為人之品格,直抒胸臆,發(fā)自真情,粗獷、豪放,自成風格。詩前簡略介紹寫作緣由:“攀枝花在過去認為是窮山惡水的金沙江兩岸,如今就要建成新型大工業(yè)城市,成為三線重要國防基地,工人為此奮斗,氣勢磅礴,言語筆墨實難形容,聊記數(shù)語以資紀念?!?/p>
此詩他并未給別人看,只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直到他去世后才被發(fā)現(xiàn)。
往事悠悠,歲月如歌。米易歷史上,與之有關(guān)的人物燦若星河,遠非本文所能逐一記述,故還需深入研究,將他們從歷史的檔案中挖掘出來,以豐富米易地方文化,教育啟迪后人。
(作者單位:成都成鐵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