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萍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傾灑在靜謐的校園。駐足片刻,抬眼望,皎潔的滿月穿透稀薄的云層勁散光芒。望月抒懷,思緒流轉(zhuǎn)回溯,“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淡淡的惆悵撲面而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遙遠的相思之情溢滿周身;蘇軾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知慰藉了多少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看到月亮,會想起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正如魚與熊掌,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權(quán)衡,或許有些人終生不得其解。毛姆擅長講故事,他用史催蘭的一生告訴世人答案。滿地都是六便士,而他看到了月亮。主人公為了追求自己的畫家之夢,舍棄優(yōu)渥生活,拋家棄子、背井離鄉(xiāng),遠到一個陌生城市過起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凄慘日子,病到生命垂危也不曾閃過一絲放棄的念頭,最后他得償所愿,成為一位人人仰慕的畫家。作者刻畫的史催蘭性格固執(zhí)、自私、冷漠,幾乎沒有朋友。這樣的人看似孤獨,卻又不孤獨,因為他心有夢想,內(nèi)心豐盈而充實,因為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史催蘭選擇了月亮,月亮也照亮了他的心房!
此刻我想起了我的老師。她是古箏專業(yè)研究生,現(xiàn)在就職的領(lǐng)域是中阮,她的優(yōu)秀可想而知。上課時,她不僅講技巧,還會拓展很多知識,比如這段情感基調(diào)是什么,節(jié)奏類型是什么,等等。
一開始我并不適應(yīng),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沒有天賦,初學者練最基礎(chǔ)的已是寸步難行,高深又晦澀難懂的情感表達簡直是天上月。出于對老師的尊重,我沒有提過建議,依然按照她的方式學習。慢慢地,我開始接受高級的輸出,竟在不知不覺間飛速進步。她對段落的背景講解、情感的準確表達、技巧的嚴格把控等都讓我意猶未盡。
見賢思齊,我開始思考自己的教學。我喜歡這樣的老師,我的學生喜歡怎樣的老師呢?一節(jié)課我講了什么?學生都學到了什么?四基、四能是否在每一節(jié)課中落地生根?單元設(shè)計下知識的融會貫通有沒有在學生的腦海中建構(gòu)開花?思考伴隨問題接踵而至,我想,唯變則通,革新與前進的步伐不停止,窮山距海,終能限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師的月亮照亮了我,我也想照亮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