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慈寧門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為何不帶鉤?
關(guān)于“門”字的寫法,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我們在書寫“門”字時,末筆都必須帶鉤,也就是“門”字的右下角都會帶鉤。不過,有細心者在游覽北京故宮時卻發(fā)現(xiàn):故宮各殿匾額上題寫的“門”字右下角卻多不帶鉤。那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這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
據(jù)傳,“門”字右下角不帶鉤的寫法源于南宋。南宋初期,宋高宗趙構(gòu)將都城從開封遷至臨安。有一日,宮中玉牒殿失火,殿門全部被燒光。但詭異的是,始終無法查明失火原因。這時,有大臣上奏說,宮殿匾額中的“門”字右下角都帶鉤,鉤乃火筆,因此招來了火災。趙構(gòu)聽罷,深以為然,于是下令將宮殿內(nèi)匾額上的“門”字右下角的鉤全部去掉了。
不過,到了明朝,宮殿匾額上的“門”字右下角依然不帶鉤,這又是為何呢?據(jù)說這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guān)。話說,明朝初期,諸處宮殿、官舍、城門逐漸建成。一次,朱元璋命中書舍人、著名書法家詹希原為太學集賢門書寫門匾。詹希原應(yīng)命提筆,一揮而就。他落筆時將“門”字的最后一鉤稍微鉤高了一些,卻引得朱元璋勃然大怒:“我本想召集賢士,你卻想攔門堵住賢士的路嗎?”于是,朱元璋下令斬了詹希原,并索性用粉液涂掉了“門”字末筆的那一鉤。此后,明朝的各處宮殿、公署乃至城門的“門”字右下角也都不帶鉤。不僅南京都城如此,朱棣遷都北京城后也照樣沿襲了這一傳統(tǒng)。
明朝結(jié)束后,轉(zhuǎn)眼便到了清朝。起初,清宮內(nèi)匾額上的“門”字右下角是帶鉤的。但到乾隆皇帝即位后,他左看右看都認為右下角這個鉤戾氣過重,于是說:“這一鉤,不是要把大清江山給鉤走的節(jié)奏嗎?”于是他御筆一揮,便下令將故宮匾額上所有“門”字右下角的小鉤給抹掉了,也就成了我們今天在北京故宮看到的這個樣子。
宮中『門』字不帶鉤,省去帝王煩和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