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二月春意濃,古城鮮花正次第開放。最近待在家中,但擋不住人們透過窗戶或通過線上盡情欣賞著蘇城繁花。
蘇州人自古愛花,四季賞花更是全城的民俗活動。不久前的農(nóng)歷二月十二,就是民間“花朝”,又稱百花生日。清代《詠花朝》有詩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這一天,蘇州人會在庭院的花枝上扎上綢帶,向百花表示慶賀,稱為“賞紅”,同時前往花神廟給花神祝壽。蘇州曾有好幾座花神廟,其中一座就在姑蘇區(qū)虎丘街道轄區(qū)內(nèi)的山塘桐橋。
漫步桐橋?qū)せㄉ?/p>
桐橋位于山塘街近半塘處,是山塘眾多古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它古名勝安橋,又叫作洞橋,作為山塘著名的十七古橋之一,跨山塘河支流十字洋桐橋圩。這條支流還有一個好聽的別稱,叫桐溪。
最初,桐橋是一座木板橋,北宋治平元年(1064),里人金守暹和其母王氏捐資改建為石橋。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巡撫周忱和知府況鐘又將其重建,弘治十二年(1499年)再建,崇禎十一年(1638)經(jīng)歷了維修,清嘉慶十年(1805)又修,道光二十年(1840)同善堂重修。民國三十年(1941),橋的石級改為彈石斜坡。1964年,河道淤塞,橋被拆除,改為山塘街路面,之后又重新修成小拱橋。
如今的桐橋坡度不高,不再建有花神廟。這里擁有山塘河一段較為寬闊的水面景致。橋堍處有一座石碑,在搖曳的柳樹下,背對著河面講述著這座古橋與百花生日的悠久歷史。
除了古橋韻味,桐橋西堍還有一座尚不開放的觀音閣。它始建于清代,民國二十九年(1940)重建,上世紀九十年代再次重建。觀音閣朝南兩進,樓閣四合,如走馬樓,中為天井。正立面底層辟石庫門,楣橫“觀音閣”磚額,第一進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六界。第二進進深四界,中柱落地,西側(cè)有門額“般若庵”,外墻嵌有《重建勝安橋義助》碑,碑陽為《重修勝安橋記》;內(nèi)墻嵌有兩碑,為道光十九年(1839)《禁止地匪勒索阻擋滋擾》碑和道光二十年(1840)《重建山塘古勝安橋記》碑。
即便已經(jīng)沒有了花朝節(jié)日,但如今閑逛桐橋,依舊是一種品味江南的享受。
賞燈競舟品老街
關(guān)于桐橋內(nèi)的花神廟,已經(jīng)尋不到太多記錄。但古人記載,關(guān)于山塘的“花朝”盛會,桐橋內(nèi)舉辦的是“開幕式”。白天的祭拜只是百花生日節(jié)目里的一部分,到了夜晚,眾人提上花燈,抬了花神,在山塘虎丘一帶游覽,就進入花神燈會的部分了。燈會結(jié)束后,還要接著唱戲,直到天亮才盡興而歸。
事實上,桐橋一直是繁華山塘的民俗風(fēng)情代表詞。明清時期,山塘街作為游覽虎丘的必經(jīng)之路,商店林立,行人如織,位于七里老街中段的桐橋,也成為了山塘最為熱鬧處。
除了有一座花神廟,作為曾經(jīng)山塘河上最高的單孔石拱橋,桐橋也是昔日端陽競渡時龍舟的聚集處。清代蔣泰堦的《山塘竹枝詞》就有證明:“桐橋圓月上樓臺,鱗集游船向暮開,今夜傳觴應(yīng)更盛,看它若個奪標回?!贝送?,在《玉蜻蜓》這部家喻戶曉的清代彈詞作品中,“貴升入庵”“桐橋拾子”“庵堂認母”等情節(jié)都在桐橋畔展開。正因為如此,清代顧祿將記述虎丘山塘一帶山水、名勝、風(fēng)情的地方風(fēng)土小志直接取名為《桐橋倚棹錄》,并稱“是書以桐橋為虎阜最著名之處,故名曰。”
靜待春末賞“三花”
再說回桐橋與花。這座古橋,也見證了虎丘“香花”的發(fā)展?;⑶鸬貐^(qū)栽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舊時,虎丘一帶農(nóng)戶多以蒔花為業(yè),山下的村落,東臨七里古山塘,土地肥沃,水塘澄澈,由此產(chǎn)生了“三花”風(fēng)貌。到了清代,茶花就開始小批量用于窨制荼葉,光緒中葉,蘇州出現(xiàn)了以花窨茶的手工業(yè)作坊。漸漸地,茶花成為了農(nóng)戶們主要的經(jīng)濟作物,種植茶花也成為了農(nóng)戶們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
清晨,從山塘街到虎丘,賣花女會用麥稈編成小巧玲瓏的“花繭”,將茉莉、白蘭、玳玳花這“三花”放置其中叫賣。而虎丘山下賣花者匯集成的花市,更是吳儂軟語、花香襲人,實為蘇城一景。古代《姑蘇志》就記載有這樣的場景,“春日賣百花,更晨代變,五色鮮濃,照映市中?!?/p>
虎丘“三花”如今依舊是虎丘街道轄區(qū)內(nèi)最具代表性的園藝文化。為傳承“三花”種植技藝,街道還專門編寫一部虎丘“三花”種植技藝指導(dǎo)手冊,讓“三花”文化的傳承有了“標準”和“參考”,同時展開虎丘“三花”的文化推廣活動,更將“三花”元素點綴于山塘老街的細節(jié)之處,將“三花”打造為虎丘的靚麗名片,以此全方位保護和傳承“三花文化”,打響江南文化的虎丘品牌。
近日不提倡攜手家人邀請朋友出門賞春,但再過兩個月,將是更具芬芳的春末夏初,此時站立在桐橋上觀賞風(fēng)景,或許就能在旁邊阿婆的花籃里,在小娘魚的手腕上看到茉莉花、白蘭花和玳玳花倩影,聞到飄散在山塘老街中的陣陣襲人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