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倩
(南京市浦口區(qū)第三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在課程內(nèi)容組織與呈現(xiàn)方式中關于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版塊中給予了教學提示:“重視古代詩文的誦讀積累,感受文學作品語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獨特魅力和思想內(nèi)涵,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贬槍δ壳俺踔姓Z文教學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古詩詞誦讀教學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采取合理及科學措施加以解決。古詩詞誦讀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當中需要語文教師能夠充分意識到自身的重要作用,教學當中應當堅持問題導向,不僅需要針對誦讀教學活動過程當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和研究,更加需要著重解決目前教學過程當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尤其是對于誦讀方面的問題要進行高度關注,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誦讀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水平。
從整體上來講,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當中需要進一步強化古詩詞教學工作,以促使學生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但是在目前誦讀教學的過程當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整體的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在后工業(yè)社會時代,多元媒介已經(jīng)得到了飛速發(fā)展,這在很大程度上給青少年的閱讀帶來了強大的挑戰(zhàn)和沖擊。學生對于文本進行閱讀的時間相對較少。[1]而古詩詞屬于一個相對較為特殊文體,閱讀本身就存在一定難度。[2]
部分教師未能夠建立健全相關內(nèi)容體系,往往傾向于教材內(nèi)容,未能夠?qū)⒐旁娫~誦讀內(nèi)容進行必要的拓展,就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3]比如,某些教師在古詩詞誦讀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當中僅僅只是讓學生對于教材當中的古詩詞誦讀,但是,對于與之相關內(nèi)容卻缺乏系統(tǒng)設計,這就直接影響了誦讀多元性,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理解以及掌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4]
當前初中古詩詞誦讀教學應當采取合理及科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教學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部分教師未能夠針對教學方法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在古詩詞誦讀教學的過程當中,方法過于簡單化問題還是相對較為突出。[5]比如,依然存在部分的語文教師在誦讀教學的過程當中未能夠?qū)⒄b讀教學和拓展教學、閱讀教學整合起來,同時也沒有能夠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當中運用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和質(zhì)量。此外,一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古詩詞時沒有注重韻律教學,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古詩詞誦讀教學的過程當中,其方法體系依然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學生對于古詩詞進行誦讀的過程當中缺乏深入理解。[6]
部分初中語文教師沒有能夠深入了解古詩詞誦讀重要價值和重要意義,也沒有針對古詩詞誦讀實施科學合理安排和設計,基本學到哪就教到哪,嚴重缺乏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難以讓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得到充分地展現(xiàn),也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興趣,學生在學習活動當中顯得過于被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得到激發(fā),無法保障初中古詩詞誦讀教學工作的成效。此外,部分的教師沒有將誦讀教學和閱讀教學以及寫作教學融合起來,在誦讀比賽方面也沒有落實到位。[7]
經(jīng)典古詩詞不僅是文化的精髓,也是文明精華的積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高度重視誦讀的內(nèi)容,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水平。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拓展教學內(nèi)容。如在進行《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誦讀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結合作者背景進行必要的拓展:可以引導學生搜集和孟浩然相關的古詩詞,了解孟浩然想要得到時任秘書少監(jiān)的張九齡的引薦才寫下這首詩歌,讓學生自主對于詩詞進行誦讀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首詩歌雖是求仕,卻不露痕跡,委婉有致,大方得體,并且以洞庭湖為發(fā)端,描繪出一幅浩瀚宏偉的山水之景,成為千古傳唱的名篇。為了切實保障古詩詞誦讀教學工作更加具有系統(tǒng)性,在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就需要針對誦讀內(nèi)容實施必要的整合,實施合理以及系統(tǒng)化安排,并且要分步驟開展工作。首先,教師要結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中所傳達出來和諧理論、真善美理念、家國情懷、艱苦奮斗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等諸多方面內(nèi)容實施科學合理分類,使每一大分類都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不僅要注重系統(tǒng)性,同時也應當關注趣味性,還應當發(fā)揮文化導向功能。[8]其次,教師可以劃分課外誦讀、課堂誦讀以及競賽誦讀等,引導學生實現(xiàn)系統(tǒng)化學習,促使文化滲透教育被融入古詩詞誦讀教學活動中。最后,教師在具體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當中,應當引導學生對于古詩詞意境進行深入的了解,同時促使學生能夠深刻了解古詩詞作者所傳達出來思想和情感。
古詩詞中體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文化元素,如以和為貴、家國情懷、民族情懷以及道德操守等方面的內(nèi)容,對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如教師在教學部編教材八下附錄古詩《卜算子·詠梅》時,便可以先播放李谷一在《經(jīng)典詠流傳》節(jié)目中演唱的同名歌曲,在歌聲中引領學生走進古典詩歌,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習古詩詞營造良好氛圍,以內(nèi)心獨白的抒情方式吟詠、歌唱,讓學生更深入地品味梅花處境的悲涼:梅花無意爭搶春光,卻遭受百花嫉妒,即使被碾落在地與泥土融為一體,仍然香氣如故,氣節(jié)永在,從而體悟出詩人以梅花自喻,雖懷才不遇,但卻獨立不倚的精神品質(zhì)。學生不僅可以進行古詩朗讀,也可以學著唱一唱這首詩,古典詩詞因為與流行音樂的結合顯得更加富有生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zhì)量,教師需要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促使教學方法得到完善和優(yōu)化。古詩詞誦讀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為學生知識應用提供良好的載體,讓學生在應用所學古詩詞知識的過程之中獲取良好的學習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古詩詞知識遷移能力和運用能力。開展古詩詞誦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同時教師要給學生一定指導,逐步建立起互動教育體系,促使誦讀模式不斷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和改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多元化的古詩詞誦讀教學實踐活動,組織“詩歌誦讀比賽”“誦讀感悟分享會”“詩歌書法大賽”“角色游戲方式”等實踐活動來誦讀古詩詞,達到良好的效果,同時也可以促使古詩詞的誦讀方式得到進一步改良和優(yōu)化。教師可以每周定期組織古詩詞誦讀大賽,指導學生從課堂內(nèi)外選擇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詞,有感情地進行誦讀展示,并介紹這首詩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分享自己誦讀詩歌的情感和心得。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入古詩詞誦讀講課實踐活動,以角色互換的方式,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制作古詩詞誦讀教學幻燈片,學生以教師的身份開展古詩詞誦讀教學。比如在八下學習過《〈詩經(jīng)〉二首》之后,學生了解了《詩經(jīng)》重章疊句的形式,緊接著的附錄詩歌中又有兩首《詩經(jīng)》中的詩《式微》和《子衿》,這個時候便可以讓學生自主研究,以小組方式上臺來展示教學,讓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探究古詩詞誦讀的教學要點和重點,進行比較誦讀,對古詩詞的音律美、節(jié)奏美進行深入探究,提升初中語文古詩詞誦讀教學形式的靈活性,達到初中語文古詩詞誦讀教學開展的預期目的。
與此同時,古詩詞誦讀教學工作應更趨于多元化,教師要切實將古詩詞誦讀和寫作教學以及閱讀教學相互融合起來,同時要開展一系列和誦讀有關的競賽活動,以促進學生古詩詞素養(yǎng)的提高。
在初中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能夠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朗讀促使學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和內(nèi)容,讓學生感受到作品中的深層情感,引發(fā)學生共鳴。如《漁家傲》體現(xiàn)出了蒼涼悲愴以及壯志難酬的情感,《望天山門》體現(xiàn)出了豪邁奔放之情,《過零丁洋》表現(xiàn)出了詩人慷慨悲壯的情懷。在誦讀過程當中,還要掌握停頓規(guī)律,四言詩停頓規(guī)律是二二停頓,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如果是五言詩,一般規(guī)律是二三停頓,例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誦讀的過程當中,只有正確地停頓,才能夠更加準確以及有效把握好節(jié)奏,從而感受到古詩詞韻律之美。但是,若是誦讀人員未能夠尊重其停頓規(guī)律,可能也會影響到誦讀效果,同時難以領會作者思想情感,例如《游子吟》最后兩句停頓的一般規(guī)律應當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但是,如果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停頓方式,則更能表達思想情感,傳達出悲涼的情緒,并且讓人體會到作者對母親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語文教材當中涉及大量古詩詞,并且講究平仄抑揚以及節(jié)奏音律,如果只是用現(xiàn)代人的讀文方法去讀古詩詞,就會導致美感喪失。所以,古詩詞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引入平仄規(guī)律。古人將漢字讀音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變化,其中平聲被分為陽平以及陰平,將陽平和陰平和上聲、去聲相互結合構成四聲。前兩者是平聲,后兩者是仄聲?,F(xiàn)在漢語當中很多字音和古代并不相同,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快了解四聲變化,教師可以將一聲、二聲認為是平聲,三聲四聲認為是仄聲,這樣可以更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和理解。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平仄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清楚意識到讀平聲過程當中可以適當?shù)赝祥L音節(jié),讀到仄聲是聲斷氣不斷,將發(fā)音縮短一點。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容易對此進行區(qū)分,教師可以用一橫線表示平聲,用一豎線表示仄聲。學生看到標注之后就能夠由字音聯(lián)想到聲音的高低長短。誦讀過程當中教師還應當教會學生發(fā)音的規(guī)律,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學生在一開始學習古詩詞時,對何時讀長讀短缺乏具體概念,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示范。教師可一邊打手勢一邊給學生進行示范,這樣學生就能夠讀出長短、節(jié)奏的變化,充分體悟古詩詞的韻律之美。
古詩詞誦讀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目前誦讀教學的實際情況雖然比以往有了顯著的進步,但還是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進一步強化教學策略,逐步構建起相對完善的古詩詞誦讀教學體系,這樣才能夠切實有效地提高古詩詞誦讀的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