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貴
當前,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的不斷完善,生活在城鎮(zhèn)的少年兒童越來越多,他們平時很少有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對動植物等自然物體以及其他自然現(xiàn)象缺乏了解,更缺少觀察。小學科學教材中要求學生了解和掌握的部分知識點,離他們的生活實際較遠;對一些細微事物或現(xiàn)象,小學生只能靠想象來找出規(guī)律;一些復雜的自然科學現(xiàn)象和小學生的認識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等,這些都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難點。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恰當?shù)厥褂眯畔⒓夹g手段,通過視頻、PPT、三維動畫等信息技術的強大表現(xiàn)力,具體形象地再現(xiàn)科學教材中的事物、情景、過程,能夠化難為易,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自然科學知識,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信息技術手段可以輔助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效果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是學生深入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可以調動學生對科學學科的濃厚興趣。但在實際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有些實驗因為效果不明顯、成功率低、耗時長而無法在課堂上進行,影響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實驗,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實驗,將學生實驗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錯誤指出來,便于學生在做實驗時加以注意。對演示實驗,信息技術手段可將其效果放大,以便學生直觀地觀察和分析實驗現(xiàn)象,掌握實驗方法,提高演示實驗的教學效果。
如“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這一課演示高錳酸鉀溶解時,僅靠教師的操作,學生難以看明白。如果教師播放溶解的視頻,學生能夠通過屏幕清晰地看到水中高錳酸鉀晶體起初聚在一起,爾后逐漸變小、消失這一過程。這里,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能夠直接表現(xiàn)事物變化的現(xiàn)象,使學生充分感知所學知識,也使教師容易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又如“眼睛的科學”這一課中,“看近物晶狀體的肌肉收縮,凸度變大,在視網膜上成像;看遠物晶狀體的肌肉放松,凸度變小,在視網膜上成像”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對學生而言是個難點。僅靠模型和更換不同倍數(shù)的凸透鏡做實驗,學生只會將信將疑,因為實驗中更換凸透鏡、移動距離并不能說明肌肉的變化,也無法反映晶狀體的變化。如果教師在此實驗的基礎上引入視頻,加上電腦特技,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人的眼睛看不同距離物體時肌肉、晶狀體的變化過程,能夠有效地克服實驗的技術缺陷,解開學生看不見的“暗箱問題”,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加了解所做實驗的真正含義,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信息技術手段利于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豐富感性認識
小學生由于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對運動著的事物比較感興趣,能夠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把握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原本靜止的教材動起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以增強學生的感知,而信息技術手段正好有此作用。如教學“蒸發(fā)”一課時,蒸發(fā)現(xiàn)象對學生而言是一種靜態(tài)變化,若僅僅用圖片等一些靜態(tài)手段讓學生總結動態(tài)知識,他們很難形成相應的概念,也很容易遺忘。如果教師借助電腦,充分展示水蒸發(fā)時的動態(tài)畫面,用擬人化的手法創(chuàng)設動態(tài)情境,讓學生感知這一過程,再讓學生做些實驗,觀察現(xiàn)實生活中水的蒸發(fā)現(xiàn)象,學生學得輕松而真實,對這一課的知識便能記憶深刻。
三、信息技術手段易于把抽象變具體,化解教學難點
科學教材中,有些內容對事物和現(xiàn)象的說明或解釋比較抽象,小學生不能直接感知,這些空洞的分析往往讓他們提不起學習興趣,阻礙他們對知識的獲取,也成為教師教學中的一個突出難點。而信息技術手段的介入可以使抽象事物具體化,亢奮學生的神經,有效化解難點,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學習。如“葉的光合作用”這一課中,光合作用現(xiàn)象十分抽象,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展示生活中常見植物的葉子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讓學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理解葉的光合作用,使葉的光合作用形象化、具體化,不但能輕松地化解教學難點,而且還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信息技術手段能夠從微觀到宏觀,提高觀察效果
觀察是小學科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認識事物的方法,通過有目的、有重點、有比較的觀察活動,可使小學生獲得豐富生動的感性材料,并順利地把對科學知識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科學教材中,有大量教學內容是學生無法直接用眼睛觀察,或者看不清其細小形態(tài)、結構和現(xiàn)象的,如昆蟲的特征、吃食、行走等知識,而用PPT和視頻可以解決此困難。觀察昆蟲標本時,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式一體機,在屏幕上展示被放大的昆蟲圖象和局部特寫,學生便能清楚地分辨出昆蟲的各個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鏡去觀察標本,學生就能理解并記住昆蟲的特征、口器、足等知識,觀察活動也因此更為生動形象,避免了因學生的機械記憶而產生不佳的觀察效果。
觀察、思考和探索是青少年科學課程學習的主要方法、途徑和目標。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從教材的內容、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實驗教學,達到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把抽象變具體、從微觀到宏觀等多種成效,不僅可以有效地優(yōu)技術過程,突出教學重點并化解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現(xiàn)象和科學知識進行觀察、思考與探索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