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博
摘要:《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一課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對地理信息技術的探究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采用以情境促探究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情境主題貼近認知,讓探究有“據”可依;情境活動明確要求,讓探究有“標”可參;情境任務逐層遞進,讓探究有“序”可循。
關鍵詞:情境;探究;貼近認知;明確要求;逐層遞進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普通高中綜合育人的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DHA21038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六章第四節(jié)《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一課,要求學生通過探究相關的自然地理問題,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地理信息技術主要包括遙感技術、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簡稱“3S技術”。其中,遙感技術可以多時相、全天候觀測自然災害,獲得地表及其瞬間變化的災害數據;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可在交通導航、人員救生、地震監(jiān)測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能夠對自然災害進行預報預警、動態(tài)監(jiān)測和災情評估等。這三大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領域應用廣泛,是增加防災手段、提高減災效益的重要途徑。不過,由于其內容抽象、理論性強,且大多數學校并不具備實際操作的條件,因此,對地理信息技術的探究是教學的難點。解決這一問題的首選策略是創(chuàng)設情境。
一、情境主題貼近認知,讓探究有“據”可依
地理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首先應體現地理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意義與價值,幫助學生準確理解相關知識的內涵,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針對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運用,筆者將情境的主題鎖定為災害影響大的“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巴蜀大地被一陣劇烈的搖晃撕開了一道傷口。當地的交通、通信設施瞬間陷于癱瘓,地震災區(qū)成為“信息孤島”,外界無法獲取受災具體情況。然而,廢墟下的幸存者需要營救,堰塞湖險情需要排除,如此緊急的時刻,應該如何營救與排險?
由于汶川地震震級高、破壞性大、當地受災情況嚴重,每年的5月12日被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學生對此比較熟悉。因此,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的已有認知,能夠引導學生調動認知儲備展開探究。
二、情境活動明確要求,讓探究有“標”可參
只有那些能夠滿足學生精神需求的、能夠在學生意識和情緒上產生影響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因此,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明確活動要求,使學生對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情感的共鳴,并能夠以此為目標,投入情境探究。
筆者在這一課教學中,先展示了一段汶川地震緊急狀況的畫面。幸存者的緊急營救、堰塞湖的險情排除,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一旦時間延誤,后果不堪設想。學生感受到情況的緊急、任務的緊迫后,筆者將汶川地震這一情境主題細化為兩個具體的情境活動:
活動1:緊急營救
“黃金72小時”為地震發(fā)生后72小時內的黃金救援期,這段時間內救援生存概率極高。每多挖一塊土,多掘一分地,都可能多營救一個幸存者。災情嚴重,救災緊急,通信中斷,請大家快速制訂方案組織營救。
活動2:排除險情
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斷上漲,上游隨時可能發(fā)生重大洪災;一旦潰壩,又將對下游百姓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情況萬分緊急,必須對堰塞湖進行嚴密監(jiān)測。
營救幸存者首先需要了解地震受災區(qū)域及房屋倒塌情況,此時遙感技術成為首選;想要了解道路通達情況與到達現場的路徑,則必然要運用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排除堰塞湖險情需要對水面面積、堰塞壩體、庫容變化進行監(jiān)測,這些正是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工作范圍。“緊急營救”和“排除險情”這兩個要求明確的活動,能使學生在一以貫之的情境中,經歷完整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在進入情境活動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掌握核心知識,提升探究能力。
三、情境任務逐層遞進,讓探究有“序”可循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是一個由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內容,具體化為一系列科學的、有層次性的任務,并注重任務之間的銜接和過渡,從而引導學生突破難點,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教學中,筆者在明確兩個活動后,基于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為每個情境活動構建了一系列具體任務。
“緊急營救”活動設置的任務是:
1.現在你們是救災現場的救援人員,在營救幸存者之前,你們首先需要了解災區(qū)的哪些情況?
2.哪些地方受災了,范圍有多大?哪些地方房屋倒塌嚴重,傷員可能較多?怎樣到達這些地方?道路是否暢通?
3.在通信中斷的情況下如何了解這些信息?
4.觀察汶川地震遙感影像圖,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有效地理信息?對比災害前后的遙感影像,在災后圖中快速勾勒出受災范圍。作為救援人員,你將最先趕往哪里實施營救?
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思考營救幸存者需要了解哪些現場情況,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學生自主學習3S技術的基本概念及應用領域,了解各項技術的運用方向,為后面營救方案的制訂做好知識鋪墊:知曉通過遙感技術獲取地震受災區(qū)域、房屋倒塌情況、道路通達狀況;通過地理信息系統(tǒng)結合人口分布數據分析傷亡人數較多的重點區(qū)域,并根據受災程度調配救災人員和救災物資;通過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導航到達救災現場;再制訂營救方案,具體體驗在實際救災過程中如何運用各項地理信息技術。層層遞進的任務設計,有助于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
“排除險情”活動設置的任務是:
1.分析災后遙感圖,圈出次生災害發(fā)生區(qū)域,標注次生災害嚴重區(qū)域及具有隱患的滑坡體。
2.唐家山堰塞湖存在嚴重隱患,請畫出示意圖明確堰塞湖的危害。
3.唐家山堰塞湖隱患嚴重,需要全天候嚴密監(jiān)測,具體要監(jiān)測哪些方面?
4.堰塞湖水位不斷上漲、庫容不斷增大,如何排除堰塞湖險情?
5.制訂唐家山堰塞湖安置方案,需要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和運輸線路,如何利用3S技術進行合理選擇?
筆者首先讓學生在遙感圖像中圈出次生災害發(fā)生區(qū)域及存在隱患的滑坡體,在真實情境中強化學生的遙感地圖判讀能力。之后,引導學生分析堰塞湖的危害,明確遇到強余震、暴雨時可能會發(fā)生潰壩,對下游百姓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同時,堰塞湖水位不斷上升,也會對上游造成淹沒的危險,營造緊張的氛圍,為接下來監(jiān)測堰塞湖做好情感儲備,促使學生投入到對堰塞湖進行監(jiān)測的探究中。例如用遙感技術監(jiān)測堰塞湖水面面積及壩體變化,用氣象衛(wèi)星監(jiān)測天氣狀況,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根據基礎數據精準預測庫容變化等,訓練學生在實際任務中熟練運用3S技術。經過深入探究,學生確定了唐家山堰塞湖安置方案——群眾轉移安置;開挖溢洪槽;攔截上游洪水,減少入湖流量;加大下游水庫下泄流量,騰出水庫庫容等。最終,學生借助情境,完成了對本課知識的探究。
參考文獻:
[1] 戴申衛(wèi).基于問題解決的情境案例教學與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地理教學,2018(15).
[2] 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王少君.凱洛夫和贊科夫學生發(fā)展理念的比較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