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佩民
摘要:教師應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和責任,用好語文教材中的黨史資源,發(fā)掘語文學科滲透黨史學習教育的優(yōu)勢,將紅色基因深植學生心中。具體地,可以通過介紹相關時代背景、賞析英雄人物形象、開展黨史實踐活動等,不斷滲透黨史學習教育。
關鍵詞:黨史學習教育;語文學科;滲透
黨史學習教育是以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以來的歷史為線索,以在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為黨和國家作出貢獻的先進人物及其事跡為載體的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針對青少年群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新時代教育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具體到初中語文學科,教師應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和責任,用好語文教材中的黨史資源,發(fā)掘語文學科滲透黨史學習教育的優(yōu)勢,將紅色基因深植學生心中。
一、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源梳理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其中,顯性資源有:
七年級教材中的《紀念白求恩》(毛澤東)、《鄧稼先》(楊振寧)、《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黃河頌》(光未然)、《老山界》(陸定一)、《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驛路梨花》(彭荊風)、《太空一日》(楊利偉)。八年級教材中的《消息二則》(毛澤東)、《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zhàn)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蔡年遲、蒲海洋)、《回憶我的母親》(朱德)、《白楊禮贊》(茅盾)、《回延安》(賀敬之)、《最后一次講演》(聞一多)。九年級教材中的《沁園春·雪》(毛澤東)、《我愛這土地》(艾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舒婷)、《梅嶺三章》(陳毅)、《海燕》(高爾基)。
除此之外,教材中還有隱性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中的“自主閱讀推薦”是這樣推薦孫犁的《白洋淀紀事》的:“遼闊的冀中平原,微風拂過,田野里散發(fā)著麥子成熟的香氣;浩渺的白洋淀,湖水波動,小漁船輕快地穿梭于蘆葦叢間;在層層的麥浪里,在密密的蘆花蕩中,閃現(xiàn)著抗日軍民的身影……這些富有詩意的場景,就來自于《白洋淀紀事》。”這些看似“輕描淡寫”的資源,教材中還有一些,教師切不可忽視。
二、語文學科滲透黨史學習教育的幾種方法
(一)介紹相關時代背景
選入教材的不少課文都帶有歷史的烙印、時代的痕跡。教師可適機介紹時代背景,相機融入相關的黨史知識,滲透黨史學習教育。例如,教學《沁園春·雪》時,筆者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把時代背景的介紹作為文章的重點。
先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戰(zhàn)略大轉移——長征。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率先抵達陜北革命根據(jù)地吳起鎮(zhèn),與陜北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1936年2月,毛澤東親自率紅軍從陜北瓦窯堡出發(fā),準備渡過黃河,到華北抗日前線對日作戰(zhàn)。途經(jīng)陜北清澗縣袁家溝時,適逢大雪。雪花紛飛中,聯(lián)系當時蓬勃發(fā)展的革命形勢,毛澤東懷著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雄渾豪放的詩篇。
再介紹發(fā)表背景。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從延安飛抵重慶,開始與國民黨政府進行長達43天的談判。其間,南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柳亞子先生屢有詩作贈予毛澤東。10月7日,毛澤東將這首寫于九年前的《沁園春·雪》回贈給柳亞子先生。10月14日,《沁園春·雪》公開發(fā)表于重慶《新民報晚刊》,引起轟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當年刊發(fā)的和詞不下50首,評論將近20篇,這在我國詞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可見《沁園春·雪》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紅軍長征”和“國共談判”這兩個歷史大背景,有助于學生清晰地了解這首偉大詞作誕生和發(fā)表的前因后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能更深刻地認識到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襟、堅定信仰、必勝信念和大無畏精神,更深刻地認識到百年黨史艱辛與輝煌并行,認識到勝利的來之不易。接下來,再分析這首詞宏偉壯觀的藝術意境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就事半功倍了。
(二)賞析英雄人物形象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和相配套的語文讀物中有不少英雄人物。有的是信仰堅定的中共黨員,有的是矢志不渝的民主斗士,有的是為黨的事業(yè)默默奉獻的平凡人物。賞析這些英雄形象,感知英雄事跡,可以讓英雄形象駐留學生心間,成為他們前行路上學習的榜樣。
例如,《鄧稼先》一文,作者楊振寧以近一百年來的民族情結和幾十年的朋友深情為基礎,塑造了鄧稼先這位卓越的科學家的愛國者形象。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真摯、深切的情感。但限于篇幅,作者在六個小標題中不可能詳盡地講述鄧稼先的故事?!拔也荒茏摺边@一部分最能顯示鄧稼先堅定的信仰、頑強的意志和勇于犧牲的精神,但原文只有兩行字:“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p>
鑒于課文篇幅的限制,筆者著重為學生補充了鄧稼先“不能走”的感人事跡:
1982年的一次地下核試驗開始之前,當核裝置下到數(shù)百米深的地下豎井中后,一個信號突然測不到了。可鄧稼先沉著冷靜,組織大家商討解決的辦法。從深夜一直討論到清晨,最后作出就地解決的決定。鄧稼先不顧別人的勸阻,堅持和研制人員頂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來到戈壁灘上風沙呼嘯、寒風刺骨的井口,和大家共同奮戰(zhàn),直到排除故障。試驗成功了,鄧稼先卻因勞累過度而暈倒了,血壓降到了零,脈搏也摸不到了……搶救了整整一夜,他才清醒過來。
原來,早在1979年,一次核爆試驗中飛機投彈失敗,鄧稼先為了盡快找出失敗原因,親自進入危險區(qū)域,不幸遭到核輻射,身體受到嚴重損傷。所以,這一次(1982年),同事們極力勸阻他不要再去嚴寒而危險的井口了。但為了祖國的核事業(yè)甘愿奉獻一切的鄧稼先又怎會遠離現(xiàn)場?
在補充故事的基礎上,筆者又引導學生把“我不能走”這個故事演成課本劇,讓學生更好地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讓形象“活”起來、“動”起來。
(三)開展黨史實踐活動
滲透黨史學習教育,還應該讓學生“走入”歷史“現(xiàn)場”。開展參觀黨史紀念館、采訪模范黨員等實踐活動,有助于讓學生把刻板的記憶轉化為具體的感受。
筆者的家鄉(xiāng)——吳江,位于江蘇最南端,處于江浙滬交界處,在戰(zhàn)爭年代積累了豐富的紅色資源。在教學毛澤東的《消息二則》后,筆者自然聯(lián)想到了家鄉(xiāng)的支前模范——顏紅英的動人事跡。但是考慮到顏紅英年老體弱,居住地也離學校較遠,不便接受采訪,于是改變方式,帶領學生參觀了學校附近的吳江黨史館,詳盡了解顏紅英和家人在渡江戰(zhàn)役中冒著生命危險為解放軍奮力搖船的動人故事。
在吳江黨史館的第四展廳——“解放戰(zhàn)爭時期”展廳內,講解員動情地向學生介紹:“1949年4月21日,年僅19歲的顏紅英與爸爸、妹妹在長江北岸奮力搖船,在槍林彈雨中將解放軍送到南岸。當時的新華社隨軍記者鄒健東拍下了這一難得的瞬間,并以《我送親人過大江》為題發(fā)表在當時的《新華日報》上。后來,鄒健東一直在尋找照片上的姑娘,但一直沒有音訊。1999年,顏紅英終于和鄒健東取得了聯(lián)系,并赴北京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紀念活動。八一電影制片廠在《大進軍》中重現(xiàn)了這一經(jīng)典畫面。這張照片后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渡江勝利紀念館、揚中渡江文化園等博物館收藏,還被選為‘江蘇人民革命斗爭群英譜’叢書封面?!睂W生一邊聆聽,一邊記錄,面色凝重,若有所思。
參觀結束,筆者引導學生將這次實踐活動寫成新聞。學生有的寫成簡短的消息,有的寫成以議論為主的新聞評論,有的則寫成篇幅稍長的通訊,活學活用了所學的新聞知識。
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對家鄉(xiāng)的黨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被“大辮子姑娘”顏紅英勇于奉獻、不爭功名的精神所感動,對“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的論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如何傳承紅色基因、書寫青春華章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崢嶸歲月藏珍蘊,學史明理育英才。教師應銘記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自覺做黨史學習教育的先行者、引領者、實踐者;要用好校內外資源,開拓黨史學習教育的空間,提高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