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畫好畫?當(dāng)然得下苦功夫。
習(xí)畫多年,成一代畫匠,也許并非難事,要做一代畫師,卻實非易事。
匠者學(xué)技,師者求藝。時間是根長長的絲線,技是吊在線上的珍珠,只要花的時間足夠多,吃得苦中苦,方有技中技。藝卻不同,它立于技的基礎(chǔ)之上,卻自有其獨特的生態(tài)。
求藝,僅憑業(yè)內(nèi)功夫還不夠。宋人彭乘的《墨客揮犀》通過“正午牡丹”的探討,頗能說明問題。書中說:“歐陽公嘗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肅吳公,與歐公姻家,一見,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睛如線,此正午貓眼也。若帶露花,則房斂而色澤。貓眼早暮則睛圓,日漸中狹長,正午則如一線耳?!倍潭虜?shù)行,切中要害,賞家之言,值得畫者細(xì)品。
牡丹和貓乃畫中常見,兩者相遇在紙上,畫家如何表達(dá)出正午之意?如果是畫匠,自然理不出頭緒來,而真正的畫師則洞若觀火。
畫花畫貓非難事,畫出花與貓在某一特定時刻的獨特神韻,卻不是光在畫界下苦功夫所能達(dá)成的。此藝非技,須在畫界之外求得。在界內(nèi)苦學(xué)再久,用功再深,也難得藝上身。
蘇軾曾在一篇文章中講僧維真畫人像,道理也一樣。僧維真畫曾魯公,起初不得要領(lǐng),畫的人像怎么看都沒感覺。然而,只在畫中人額上添上三紋,做抬頭仰視狀,便極為相似。若是找不到“眉后三紋”,再怎么使勁,都難繪出曾魯公的神韻,“大似”則無從談起。捕獲到這“三紋”,不是畫技,而是觀察之功。
畫龍,點其睛,龍就活過來了;畫人,捉其神,人就躍然紙上。人的神韻在何處?畫譜里找不著,古畫里也尋不見,一切皆在畫界之外。
真正的畫師,胸有成竹,不會老惦記畫譜,拘泥于畫法。只有畫匠在畫技上斤斤計較,原地打轉(zhuǎn),轉(zhuǎn)不出大氣場和大格局。
詩家有云:功夫在詩外。畫亦如是,功夫在界外。推而廣之,哪行哪業(yè)不是這樣呢?
何為界外?眼光、心胸、感情、品性和德行等,諸如此類。是一根根無形的線,牽引著藝人。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上來,如何才能畫好畫?
身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界內(nèi)打基礎(chǔ),界外下功夫。
(摘自《意林》 陳志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