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虎
摘要:名著閱讀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對初中生語文學習的要求之一。而名著閱讀應用于各個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則能夠起到積極的教學促進作用。本文立足于初中語文教學角度,分析了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促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文化傳承
引言:作為初中階段的基礎性學科,語文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從當前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的整體情況來看,不僅存在著教師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手段不恰當的問題,而且存在著學生閱讀興趣缺乏,沒有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等問題。在這些問題的綜合影響之下,初中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所以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文化滲透越發(fā)重要,因此,對于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促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名著導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
首先,有利于學生拓展文學視野。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意識、人生觀、價值觀等形成的最佳時期,在這個階段,僅僅通過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以及知識需求的,并且大部分語文課文節(jié)選自國內或者國外的經典名著,這種節(jié)選式的課文,無法真正體現名著的價值和內涵,因此,提高學生的課外名著閱讀量,不僅能夠讓學生全面了解名著,還能夠幫助學生拓展文學視野,最終獲得啟迪,用來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其次,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腹有讀書氣自華。學生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能夠開闊自身的文學視野,透過先輩智慧的感染,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閱讀這些經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睿智與見地,樹立人生理想,擁有豁達胸襟。
二、名著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一)教師的文學修養(yǎng)有待提升
新課程改革之后,統(tǒng)編教材在每個學期都增加了名著閱讀書目,要求每學期必讀兩部名著,再加上推薦閱讀兩至三部,這樣一個學期將要讀到近五部書,初中三年共計十八部書,老師也未必全部都讀過這些書,更不要說吃透名著文本的內容了,教師的文學知識匱乏,這就有待加強自身的文學知識和文學修養(yǎng)。
(二)缺乏充裕的閱讀時間
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師依然堅持著應試教育觀念,沒有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性。大部分的知識點講解圍繞著怎樣拿分進行,能夠留給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的時間少之又少,學生只能忙里偷閑地閱讀名著。另外,即使在寒暑假這種充裕的時間里,學生也無法對課外名著進行有效的閱讀。其一是大部分家長認為名著閱讀對學生的成績提升幫助不大。家長帶有很強的功利性,看名著的時間不如多做一套試卷。其二是學生自身缺乏自覺主動性,也意識不到“書”對他們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去看書。
三、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促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策略
1.重視批注閱讀,提高名著閱讀質量
圈點批注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閱讀方法,大到皇帝批改奏折,小到文人閱讀書籍,他們在閱讀時,常常會對文章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圈點批注,并且在碰到自己不理解或有其他感想的情況下,對原文進行補充,或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然而時至今日,圈點批注這一良好習慣,已經距離初中生較為遙遠,以致學生常常在閱讀過后,沒有明顯的感悟和理解。為了提高學生的名著閱讀質量,教師應在名著閱讀教學中,加大對批注閱讀的重視力度,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以《駱駝祥子》為例,首先,教師在課堂先書寫一個問號,并讓學生表述問號用來做什么。學生不相信教師會出這么簡單的問題,都在苦思冥想其中有什么含義。這時,教師可以“拋磚引玉”:“同學們,問號是不是代表疑問的意思?”學生回過神后,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接下來,教師可以繼續(xù)提問:“同學們,那你們覺得問號還能用在哪里呢?”這時一名學生回答:“教師,問號還可以用來表述自己存在的問題。”讓班級學生給予他掌聲后,教師可以向學生灌輸名著閱讀時,設計圈點和批注符號的作用。
2.運用多元化評價,評價學生學習情況
在學生的閱讀學習期間,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評價形式,檢驗學生的閱讀成果。其中,教師需要在閱讀評價前,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閱讀能力,并根據綜合性的評價指標,從學生的閱讀技巧掌握、閱讀速度等方面展開分析。
例如,在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昆蟲記》的教學中,教師在進行科普作品閱讀教學后,安排了相應的閱讀任務,讓學生閱讀后寫一篇讀書筆記,并開展讀書交流會,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探究。在讀書交流會上,教師先讓學生互相分享自己所寫的讀書筆記,讓學生相互探討寫作中的優(yōu)勢以及劣勢,相互點評。教師讓學生推舉出一篇有借鑒意義的文章,引導學生共同賞析文章內容。其中,有一名學生寫了這樣一段話:當讀完這本書后,我看到了法布爾對每個生命的敬畏之情,不論是人類還是昆蟲。他也是一個喜歡觀察、喜歡思考,并且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心的人,在他的筆下,我看到了昆蟲的世界,作者通過真實而細微的情感,讓我們感受到了昆蟲的美好奇妙。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美句進行賞析,進而更好地進行學習積累,深入理解《昆蟲記》的內容。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寫作內容展開整體的評價,采取鼓勵的評價方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加強信心。
3.開展活躍的師生互動,完善學生評價體制
在當今時代,語文教師的不僅要求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更要求有廣闊的閱讀量和深厚的知識儲備。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時候,不僅是對其自身的開闊視野和知識的汲取,也同時需要鑒別和賞析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中不僅有精華,也有糟粕,教師所做的不僅要帶領學生們走進文學殿堂,也要幫助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偽存真辨別是非,如此以來,學生方能前承古典文化精髓,后感當今時代脈搏,不致在茫茫書海中迷失方向。師生的互動不僅局限于書本,在課外語文教師也可以提供舞臺,讓學生自發(fā)舉辦讀書報告會,下面是我班組織的關于《魯濱遜漂流記》的讀書報告會:
(1)由學習委員帶領大家觀看魯濱遜漂流記的短視頻
(2)由老師進行提前分好的兩組分別派代表上前挑選最優(yōu)秀的片段進行朗讀,并進行賞析,講明喜歡緣由。
(3)各組組長分別點評對方代表的表現,并由教師補充說明。
(4)出現觀點分歧可由組內討論并由組長發(fā)言,其余成員補充說明。
(5)雙方組員讀書筆記互換并進行互評。
(6)教師總結并挑選出優(yōu)秀讀書筆記進行展出,讀書報告會結束。
當今學校對學生的考察,無外乎課堂考察和考試考察,在中考的壓力下,很多教師已經下意識的將中考作為終極目標,實際上名著閱讀是學生增長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適應中考并非名著閱讀的終極目標,所以學生的評價方法也應當更加多元化,不能夠僅僅從考試角度去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很多教師認為的一切都應以中考為基準的是錯誤的,是不全面的,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當主要以激勵為主,盡量從正面進行引導,初中時期的學生可塑性極強,教師的評價同時也關系到學生的看法,避免將考試與閱讀評價掛鉤。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進行適當自我評價,發(fā)現自身優(yōu)缺點,增強學生閱讀自信,使學生能夠正確看待閱讀,全面進行發(fā)展。
結論:綜上所述,名著閱讀不僅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構建高效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的重要手段。通過在導入、閱讀和寫作環(huán)節(jié)中對名著的利用與結合,既能夠實現初中生語文學習主動性的提高,也能夠實現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化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小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智力,2021(12):87-88.
[2]劉維勝.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名著閱讀教學途徑[J].試題與研究,2021(11):96-97.
[3]陳玉保.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讀寫算,2021(1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