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馮燕
摘要:中學歷史始終注重教材的使用,比如:“從各種途徑獲得某些歷史資料,從史實資料的角度解讀,逐漸培養(yǎng)對歷史資料的認識,以及對歷史問題的初步認識。”十八大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進一步深化,新的教育大綱也被重新規(guī)劃,尤其是“學科核心能力”的確立。歷史課程的核心素質包含五個主要內容: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詮釋和家國情。在這些方面,我們又一次著重闡述了“以史學為基礎”的觀念。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
在新一輪新的教育背景下,中學歷史的學科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而史料則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歷史資料。在教學中運用歷史資料進行科學、合理的介紹,可以有效地促進課堂的學習。然而,中學歷史教材教材的編寫卻面臨著許多問題,要使教材內容更加真實,教材的編寫要注重多種史料互證,準確解讀史料,結合學情運用史料,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一、史料、史料教學與史料實證
史料,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歷史資料,指的是那些能夠反映過去發(fā)生或者存在過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記載和一切物品,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過去遺留下來的相關文字記載或者物品,都可以作為我們了解、認識歷史的資料。根據(jù)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史料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實物史料、行為史料、口述史料和文獻史料。雖然這幾類史料的產(chǎn)生時間不同,表現(xiàn)形式不一,在以往歷史編纂過程中的受重視程度不同,但從根本上說,這些史料都是人類歷史的不同表達方式,并無高下之分。
關于史料教學,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行搜集、整理史料,并研讀、分析史料,從而獲得有效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歷史認知,同時樹立正確歷史價值觀的歷史教學過程。在歷史課堂中,合理使用史料進行教學能夠取得十分積極的學習效果,一方面,教師在提供史料的過程中豐富了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合適的史料也能夠增進學生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強化學生的歷史思維,并且一些生動的圖文史料也會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jù)此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歷史學始終是一門實實在在的學科,在過去客觀存在過的事實始終是歷史學的學習研究對象,求真求實始終是我們探究歷史的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史料作為依據(jù),對不同的史料進行辨析,從而使學生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而又客觀的認識。梁啟超說過史料是“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jù)傳留至今日者也”,這說明梁先生認為史料是我們揭示歷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證據(jù),同時史料也是我們評價分析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件的基礎。
二、史料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史料內容來源駁雜,缺乏真實性
由于歷史的一大特性就是不可重現(xiàn)性,因此許多史料都存在或多或少“失真”的情況。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達,在海量的信息資料中,人們更加難以判斷資料的真實性。初中學生剛剛結束小學被動式學習,對于教師傳授的內容可能有習慣使然的依賴性。而一些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會為了教學需要刻意選擇生動有趣的資料,直接引用據(jù)有明顯加工痕跡的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甚至為了支持自己課堂所講的內容,刻意編造相關史事,自造史料。
2.史料缺少印證過程,常用一家之言
馬克思說:“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弊匀皇纷鳛樽匀唤缰袩o意識發(fā)生過的一切,是自然界發(fā)展的客觀存在。但中學歷史主要教授的是人類史的內容,人類歷史留存的史料主要是文獻記載和考古實物。由于現(xiàn)實的限制,學生在中學接觸的史料更多是一些文獻記載也就是史家撰寫的歷史。無論何人以何種形式撰寫歷史,都是對客觀歷史的描述或記錄,在這個過程中,記錄者、描述者不可避免地會將自己的思想觀念滲透其中,從而顯出某種主觀性。很多教師在選擇史料時,因為身邊資料有限及時間制約,常會片面地選取一段或幾段史料進行教學,這些史料往往來源非常單一,因此就會出現(xiàn)“孤證定說”的現(xiàn)象。這些史料看似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順暢,但常有斷章取義、牽強附會、以點概面的缺陷。而學生也容易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被其看似清晰簡潔的思路帶跑,難以形成自己的史料分析能力。
三、初中歷史合理使用史料的策略分析
1.選擇具有真實性的史料
史料并不是歷史真實本身,臺灣歷史學者杜維運先生說:任何一種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不經(jīng)精密考證將后患無窮。歷史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在進行史料選擇時要做好史料的真?zhèn)伪鎰e工作,以便最大程度還原歷史的真實。史料從表現(xiàn)形式上可以分為實物史料、行為史料、口述史料和文獻史料。在這幾類史料中,實物史料有很大一部分是考古發(fā)掘出來的,是我們歷史的見證,也是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實物史料既可以較為真實地反映歷史,同時又具有其他史料無可比擬的形象直觀性。從性質上來劃分,我們可以將史料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其中第一手史料指原始材料,即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的當時所產(chǎn)生的,可以較直接地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第二手史料即為間接史料,指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進行的研究及詮釋。因此,教師在進行史料教學時應該盡量選擇第一手的實物史料,當然,這并不是說第一手的實物史料就一定是真實可靠的,事實上,即便是第一手史料也有可能是處于一些環(huán)境影響下的作品。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單純地選擇一則史料,而要尋找與之同時代的史料進行互相印證,當然,在選擇其他類型史料的時候,教師也要重視對相關史料的考證,從而確保所選擇的史料的真實性。
2.堅持多種史料互證,正確解讀史料
人們在研究歷史時,由于個人所處的歷史條件、社會經(jīng)濟地位、立場和觀點等的不同,以及史料的局限等因素,不同的人對于歷史的認識往往不盡相同,他們會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有時甚至截然相反。即使是同一史觀的歷史學家也會因為時代不同、條件不同,寫出內容不同的歷史作品。就算是對于同一歷史事件的解讀,同一時期的不同的人往往也會有不同的評價和看法,不同的時代背景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時要在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中發(fā)現(xiàn)問題,堅持開放的史料觀,以課本上的史料為基礎,優(yōu)選其他史料作為輔助與補充,在解讀史料的時候堅持合理分析。
結語
綜上所述,史料是歷史教學過程中課本之外的不可或缺的有效補充,史料教學是初中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地引入史料教學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佳靜.5E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社會生活的變遷》為例[J].文理導航(上旬),2021(10):99.
[2]鄭志良.關于初中歷史體驗式教學中利用鄉(xiāng)土資源的幾點思考——以部編人教版第9課《宋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例[J].考試周刊,2021(73):157-159.
[3]谷華.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歷史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以統(tǒng)編教材《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鴉片戰(zhàn)爭”“洋務運動”為例[J].遼寧教育,2021(17):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