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三亞寧遠河岸邊的南濱農場及周邊的大片耕地。圖片|新京報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人生前最常忙碌的地方之一,叫“南繁基地”,正如中國大多數(shù)追尋作物種子的人,最終也總會在“南繁基地”相遇,在這個每年有“兩個夏天”的地方,播種、耕耘、收獲……
初春,走進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南繁水稻科研基地,這里正進行眾多水稻新品種的展示和試驗;在崖州區(qū)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熱帶水稻和熱帶大豆即將進入采收期……和春天一樣,希望也如期而至。2021年10月26日,這里傳出一則喜訊:雙季稻畝產(chǎn)突破3000斤,實現(xiàn)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夙愿。
從1970年在三亞發(fā)現(xiàn)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到超級稻大面積示范畝產(chǎn)屢破紀錄,雜交育種的成功,一半功勞歸于南繁。
實際上,海南島是全國育種科學家最密集的地方。他們在海南南部進行種子繁育的工作,被稱為“南繁”,他們的試驗田,則稱為“南繁基地”?!澳戏被亍辈⒉皇且粔K固定的地方,也不是一個機構的名字,而是全國500多家科研機構在海南各個試驗田的統(tǒng)稱。有人說那里是“育種天堂”,也有人說那里是“種業(yè)硅谷”,來自全國各地的育種科學家們,每年冬天聚集在海南,種下他們精心找到的種子,有等待,有煎熬,更有來自土地的饋贈。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熱帶農業(yè)資源,讓三亞具有發(fā)展南繁育種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從1956年第一批科研人員南下育種至今,三亞南繁基地已成為中國農業(yè)科技和國家種業(yè)的“硅谷”,每年數(shù)千名科研工作者在此辛勤耕耘,也吸引了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地區(qū)的科學家前來選育品種。
當虎年春節(jié)的鐘聲敲響時,崖州區(qū)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南繁基地里,86歲的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正在玉米地里套袋、授粉。從1964年12月孤身到海南從事南繁育種工作以來,程相文從事玉米新品種選育和高產(chǎn)栽培技術研究已有58年,他選育、栽培的玉米新品種中有14個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榮獲科技成果獎49項(國家省部級10項),其中“玉米單交種浚單20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南繁育種的開創(chuàng)應用,能縮短農作物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育種周期。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有累計60萬人到海南開展科研育種,為“中國飯碗”筑牢堅實底座。南繁熱土,孕育良種。據(jù)統(tǒng)計,在全國已經(jīng)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中,70%以上經(jīng)過南繁基地的培育。60多年來,三亞每年吸引著數(shù)以千計的南繁科研工作者前來開展育種、制種等農業(yè)科研工作,屢屢創(chuàng)下世界水稻單產(chǎn)最高紀錄,一顆顆希望的種子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袁隆平生前講過的“禾下乘涼夢”,已被國人所熟悉,那個夢的本質,就是水稻高產(chǎn)夢。實際上,在南繁,育種人與他們的每一粒種子,都有自己的夢想。
時間回到2021年5月18日,三亞南濱農場,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院子里,搭著幾排架子,架子上曬著剛收獲的玉米、大豆,外面還罩著一層黑色的紗網(wǎng),這層網(wǎng)不是為了防鳥,而是防止過強的紫外線曬傷種子,影響種子的發(fā)芽率。
中午12點左右,剛剛吃完午飯的谷勇哲,在院子里查看種子的晾曬情況,他戴著眼鏡,皮膚黝黑,神情有些疲憊。幾天前,他剛從遙遠的呼倫貝爾回來,那里的冬天剛剛結束,正是大豆播種的時候,在那里種完了大豆,他又回到三亞,在這里收獲最后一茬大豆。
谷勇哲是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大豆基因資源研究組的一員,主要負責大豆種質資源保護工作。2017年博士畢業(yè)后,就加入了這個團隊,每年在東北、海南、北京三地定期“遷徙”,春天在東北種大豆,夏天在北京做研究,冬天到海南進行“南繁”。
每年10月份,三亞的試驗田就啟動滅草整地,到11月上旬,谷勇哲會和他的老師、同事們一起來到三亞,開始種植大豆。與育種單位不同的是,他們的種子不止來源于一個地區(qū),而是來自我國各個省份的品種、地方品種以及國外引進的種質,都是小包的,每包一份,全靠人工點播,每一份都要做好標記,以方便觀察和記錄不同種子的生長情況。
次年2月份,播種的大豆就能收獲,長成的種子,經(jīng)過篩選將保存至國家種質庫,用于向國內科研單位和企業(yè)提供支撐育種和基礎研究。
從東北到海南,從海南到北京,谷勇哲和他的種子,像候鳥一樣,隨著氣候變化而遷徙,尋找更適合播種的地方。由于每年春節(jié)前后正是收獲調查的季節(jié),4年來,除了去年因為疫情影響,剩下的春節(jié)他都是在三亞過的。
位于南繁基地的野生稻田。圖片| 新京報
對于袁隆平、谷勇哲這樣的研究者來說,海南南端的三亞、樂東、陵水等地,是得天獨厚的育種基地,地處熱帶,常年高溫,在別處只能種一季到兩季的作物,這里能種兩到三季。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就在這里進行育種,袁隆平則是1970年就來到了南繁,尤其是冬天,海南島肯定是全國育種科學家最密集的地方。南繁基地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育種的“加代”?!凹哟笔且粋€學術詞匯,意思是在育種過程中,增加種子繁衍的世代,簡單解釋,就是一年之中,讓種子多繁衍一代。
“作物育種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管是傳統(tǒng)的雜交育種,還是現(xiàn)在利用生物技術進行育種,都需要多代的繁殖、選育,才能最終育成一個新的品種?!敝袊r業(yè)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副院長谷曉峰解釋,“一個品種,可能需要六七代甚至更多代才能育成,由于作物本身的特性,需要時間去成長和繁衍,比如水稻,在北方一年一般只能種一代,冬天是不能生長的,但在南繁基地可以,這里的冬天氣溫很高,適合水稻種植,所以到了冬天,育種的科研人員,就會來到這里,再種一代,相當于每年增加了一代,這就是加代?!?/p>
加代不僅適用于育種,也適用于野生種質資源的擴繁。就在南營農場附近,記者見到了一塊種著野生水稻的稻田。稻田中的稻子長得有些凌亂,沒有普通稻田那么整齊,稻穗也普遍比較小,上面套著防鳥的紗網(wǎng)。
這片稻田是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楊慶文團隊的,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就一直在從事野生稻的搜集、保護和利用工作,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了他的“南繁生涯”。
“每一個做水稻種質資源或育種的科學家,最開始工作,都是從南繁開始的?!睏顟c文研究員說。他告訴記者,我國現(xiàn)在保存著2萬份以上的野生稻資源,在廣西和廣東還有兩個活體保存的野生稻種質資源圃,三亞的南繁基地,則主要是用來擴繁和研究。
在科研中,那些或許不具備經(jīng)濟價值,但卻擁有珍貴基因的作物,則被稱為“種質資源”,也就是攜帶生物遺傳信息、且具有實際或潛在利用價值的載體,包括種子、花粉、芽等多種形態(tài)。
和普遍種植的栽培品種相比,種在南繁基地的野生稻,表現(xiàn)并不好,這也是野生資源的普遍現(xiàn)象,但并不意味著它們不珍貴。
“和育成的栽培稻相比,野生稻的農藝性狀,普遍具有產(chǎn)量低、落粒性強、有芒等缺點,但它們是栽培稻的祖先,因長期在自然界中生存繁衍,經(jīng)歷過各種自然災害,最終能夠生存下來,必然有各自的優(yōu)點,攜帶著優(yōu)良的基因,如抗病、抗蟲、耐澇等??茖W家們通過雜交等育種技術,利用這些基因,培育成更好的品種。大家都知道的袁隆平院士,最初就是從發(fā)現(xiàn)的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開啟了雜交水稻的大門,為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生物的多樣性,是生物繁衍、壯大和進化的基礎。在科研中,那些或許不具備經(jīng)濟價值,但卻擁有珍貴基因的作物,則被稱為“種質資源”,也就是攜帶生物遺傳信息且具有實際或潛在利用價值的載體,包括種子、花粉、芽等多種形態(tài)。
在三亞,還有一個我國最大的棉花種質圃,和水稻、小麥等作物不同,三亞炎熱的氣候,恰好適合棉花這種起源于熱帶、亞熱帶的作物。種質圃由中國農科院棉花所負責,這里的負責人劉記告訴記者,這個種質圃中,保存著700多種活體的野生棉花,其中絕大部分是國外引進的。引進的時間最早則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延續(xù)了半個多世紀。
“野生棉形態(tài)非常多,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點,”劉記告訴記者,“有的花非常艷麗,這是為了吸引昆蟲為它傳粉,有的葉片上有茸毛,害蟲就無法在上面產(chǎn)卵,還有紫色葉片的,這是一種害蟲討厭的顏色。有一些花和棉桃同時存在,這是因為,棉花本身是無限生長的,只是在北方無法越冬,所以只能種一季,而在南繁基地,常年的高溫,使得它可以一直生長,不斷地開花、結桃、吐絮?!?/p>
在這個野生棉花種質圃中,還有一種著名的野生棉花,叫作瑟伯氏棉。這種野生棉花,本身的經(jīng)濟價值并不高,幾乎沒有纖維。但在我國棉花育種中,卻發(fā)揮過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南繁有一句話,“一個品種可以改變一個產(chǎn)業(yè)”,這句話在棉花上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
谷勇哲正在查看晾曬的大豆種子。圖片| 新京報
從1956 年第一批科研人員南下育種至今,三亞南繁基地已成為中國農業(yè)科技和國家種業(yè)的“硅谷”,每年數(shù)千名科研工作者在此辛勤耕耘,也吸引了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地區(qū)的科學家前來選育品種。
從事棉花育種近20年的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孫國清說:“上世紀80年代,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和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把瑟伯氏棉、海島棉、陸地棉進行遠緣雜交,經(jīng)過20個世代的南繁北育,最終育成兼具多種優(yōu)點的棉花新品種石遠321,這種新品種具有高產(chǎn)、纖維優(yōu)質、抗病性能好等多種特點,是1982年到2000年整整19年間,國家黃河流域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中霜前皮棉增產(chǎn)幅度最大的一個品種,全國累計推廣種植面積多達1397萬畝?!?/p>
這還不是所有的成績。上世紀90年代初,棉花最主要的害蟲棉鈴蟲,在我國大規(guī)模暴發(fā),棉鈴蟲會傷害棉桃,致使棉花絕產(chǎn),歷史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棉鈴蟲每年造成的損失在100億元以上。
棉鈴蟲蔓延,而國內缺乏抗蟲性能優(yōu)秀的品種種質資源,美國的抗蟲棉乘機進入中國市場,尤其在河北地區(qū),美國的抗蟲棉種子,一度占據(jù)90%以上的市場。研發(fā)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中國自己的抗蟲棉,成為當時應對棉鈴蟲暴發(fā)、穩(wěn)定我國棉花產(chǎn)業(yè)的唯一途徑。
孫國清的老師郭三堆,正是這場攻堅戰(zhàn)的主要負責人之一,21世紀初,剛剛參加工作的孫國清,跟隨自己的導師郭三堆來到南繁基地,進行棉花育種工作,從傳統(tǒng)的雜交育種,到現(xiàn)在的生物技術育種,他經(jīng)歷了棉花育種技術20年的變遷和進化之路,也見證了許多珍貴種子的誕生。
孫國清告訴記者,抗蟲基因的第一次合成,就用了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此后,郭三堆和他的團隊,又完成了更優(yōu)秀的雙價抗蟲基因的創(chuàng)制,使得抗蟲棉品種的性能進一步提高。
不久之后,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國產(chǎn)雙價轉基因抗蟲棉“SGK321”通過品種審定,此后迅速推廣。徹底改變了國外抗蟲棉占據(jù)市場的問題,“到現(xiàn)在,我國種植的棉花品種,基本上全部是自己育成的?!睂O國清說。
5月18日下午4點多,熱氣稍退,谷勇哲再次來到他們的大豆地里,這片大豆是今年種植的第二季。第一季主要是種質資源擴繁和研究用,種植了兩萬多份資源,針對部分種子量較低的資源又進行了第二季繁殖,共有2500余份。
試驗田的部分大豆已經(jīng)收獲了,地里空出了很多塊空地。第二季擴繁的種質資源中形態(tài)各有不同,有的莖葉已經(jīng)完全枯黃,可以收獲了,有的才剛剛開始結莢,葉片碧綠。谷勇哲告訴記者,這些大豆的收獲期,要持續(xù)一個月以上,而他們這些種植者,期望掌握每一份資源,甚至每一株大豆的生長特點。
“整個種植期中,要一直觀察、鑒定、檢測?!惫扔抡苷f,“調查的目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調查花色、葉形和茸毛色等基本農藝性狀,判斷種質的純度,因為在繁殖過程中材料數(shù)量比較多,要避免混雜現(xiàn)象;另一個方面是調查株高、分枝數(shù)、莢數(shù)等重要的產(chǎn)量相關性狀,可以篩選適應性好的資源,作為遺傳育種的親本?!?p>
三亞南繁育種基地的棉田。圖片| 新華社
谷勇哲向記者介紹了一些簡單的性狀,比如成熟的果莢有黑色、褐色、黃褐色之分,“哪怕是記錄這些簡單的顏色性狀也很有幫助,比如育種家用資源做雜交時,由于大豆的花是閉合的,是自交系作物,人工雜交首先要去雄,然后用另外一個品種去授粉,但授粉未必成功,這在當時很難看出來。兩種形態(tài)不同的大豆,雜交后的種子,種出來的大豆會出現(xiàn)分化。這時就可以通過花色、莢色等性狀進行判斷是否雜交成功。假如用黑色果莢和褐色雜交,后代就會既有黑色又有棕色,如果是單一顏色,說明上一代授粉沒有成功,這樣的就不能要了?!?/p>
高溫下的工作,常常會持續(xù)幾個月到半年,等到南繁結束,接著還要轉赴另外的地方,繼續(xù)這一流程。孫國清在這里工作了近20年,每年都在這里工作幾個月,但至今仍難適應這里潮濕而炎熱的環(huán)境。
然而,他們的工作又讓他們無法放棄這里,種業(yè)是農業(yè)的芯片,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他們的每一點收獲,可能都關系到14億人的飯碗問題。
以大豆為例,大豆是我國進口數(shù)量最大的作物,我國是大豆的起源國,種質資源非常豐富,但育種水平,比起美國仍有差距。美國獲得了中國的種質資源,育成更好的品種,反過來又賣給中國。
地里很多大豆的葉片上,都有標注的記號,谷勇哲告訴記者,這是采樣鑒定的標記,科研人員會定期采集植株的組織,送到實驗室進行鑒定和分析。
在過去,采集的樣品要送到北京的實驗室里才能做,但隨著基地的發(fā)展,當?shù)貙嶒炇乙呀?jīng)建立起來,很多實驗可以在當?shù)刈?。這也意味著,更多的育種工作者將在海南匯集。對他們來說,這里就像一個讓種子擴展升級的地方,天南海北的人們來到這里,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種子變得更多、更好,然后帶著它們,重新出發(fā),在更廣闊的地方生根發(fā)芽,為世間帶來勃勃生機。
◎ 來源|綜合新京報、三亞傳媒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