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俊
說起拍照,在現(xiàn)代社會是司空見慣的,相信大部分同學都會,可能還有些同學已經學會了使用修圖軟件,懂得給照片加濾鏡,讓每一張照片看起來都美美的。可在沒有照相機、手機的古代,古人“拍照”只能靠手繪,用紙和筆將人、物畫下來,那他們怎么美化自己或看到的事物呢?畢竟追求美是人的天性?。∷?,這次我們就來了解古人的“拍照”法!
唐朝畫家閻立本繪制的《歷代帝王圖》
唐朝畫家閻立本曾經繪制過一套《歷代帝王圖》,從右至左,畫了從漢朝至隋朝的十三位帝王。他根據每個帝王的政治作為和不同境遇,通過個性化的描繪,以及對眼神、嘴角、面部肌肉的微妙刻畫,表現(xiàn)出帝王們心理、氣質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為每一位帝王加上了一層濾鏡。比如,閻立本將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畫得高大威武,兩眼炯炯有神,雙眉舒展自然,使他處處流露出自信與豁達。歷史上劉秀的真實長相,雖然不會和閻立本畫的截然不同,但肯定會有點兒區(qū)別。這就是閻立本給劉秀“拍照”時,進行了合理美化,就和我們現(xiàn)在的修圖一樣。
除了為他人“拍照”,古人也愛“自拍”。據唐朝畫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記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幅叫《臨鏡自寫真圖》的“自拍照”。到了宋朝,士大夫之間更興起了一股畫自畫像的熱潮,有的還會在自畫像上題寫幾句詩,夸贊一下自己的畫工。嗯,真是頗為自戀??!比如,詩人黃庭堅就曾經一口氣寫了五首《寫真自贊》。如此看來,黃庭堅不僅是個文案高手,還是個“自拍”達人。
宋徽宗趙佶畫了一幅《聽琴圖》,描繪的是官僚貴族雅集聽琴的場景,有傳言說畫中的撫琴者正是趙佶本人。如果是真的,那么這幅畫也算得上是趙佶的“自拍”了?!堵犌賵D》背景簡潔,構圖干凈,但宋徽宗趙佶描繪人物的神情時都加了“濾鏡”。圖中的主人公頭戴道冠身穿玄袍,居中端坐,專心致志地撫琴,而前面坐墩上的兩位官員則是悠然入定,靜心聆聽,顯得十分生動傳神,仿佛被琴音撩動了思緒,完全陶醉在琴聲之中。通過給人物神情加“濾鏡”,《聽琴圖》表現(xiàn)出了主人公的優(yōu)雅氣質。
當然,古人加“濾鏡”的方式極其高明,他們除了對人物本身進行美化,還會通過給背景加“濾鏡”的方式凸顯人物。例如,宋元之交的大畫家趙孟頫為自己“自拍”了一張《自畫像圖頁》。在這幅畫中,趙孟頫將自己描繪成一個頭戴烏巾、身穿白袍、執(zhí)杖漫步于竹林中的雅士。趙孟頫并未用過多筆墨細畫人物形象,而是將自己置身于竹林中,通過描繪背景,突出竹林與溪流,營造出優(yōu)雅的氛圍。當大家看見這幅畫時,便會產生一種清風拂面、泉聲盈耳之感,于是趙孟頫飄然世外的高士形象便立馬展現(xiàn)了出來。
明清時期的畫家也十分喜愛給畫作加“濾鏡”。清朝畫家華巖在46歲的時候畫了一幅《自畫像》,圖中的華巖身著夏衫,半敝衣襟,臨泉而坐,意態(tài)閑暇,而身后山石高聳,遠處瀑布垂巖而下,匯流成河。通過略帶夸張的人物造型,使得這幅“自拍照”整體上寫實而又帶些寫意,將作者熱愛自然、超然離垢的情懷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而作為清朝“揚州八怪”之首的畫家金農,可以稱得上是“自拍狂魔”,他傳世的自畫像作品就有9幅。他曾經送給弟子羅聘一幅《金農自畫像軸》,畫中人物不求形似,而是通過更加濃密的長髯和更加矍鑠的雙目,使用夸張的“濾鏡”,讓“自拍照”看起來具有漫畫意味,真實傳神地描繪出了金農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
由此看來,美顏并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從古代各式各樣的精美圖畫,到今天花樣繁多的自拍照,變化的只是形式,不變的則是人們對于美的追求。
(編輯
乖乖隆地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