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惠然
摘要:中國著名民樂作曲家、柳琴大師王惠然于1989年研讀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琵琶行》有感而獨創(chuàng)了柳琴協(xié)奏曲《江月琴聲》。這首詩道出了對琵琶女精湛的音樂與技藝和她可憐的過去,并揭示那時封閉、保守年代的權(quán)貴朽敗,白居易滿懷極大的政治熱情,卻遭到奸臣污蔑、陷害,想到自己的不幸境遇同時也闡述了詩人對琵琶女的真切哀憐。全曲具有獨到、透徹的寫實風格和濃厚的民族氣派,《江月琴聲》作為柳琴協(xié)奏曲中的代表,獲得國內(nèi)外頗多贊譽。
關鍵詞:柳琴《江月琴聲》作品解析情感表達演奏分析
柳琴通過王惠然大師的改良后填補了民族樂隊高音區(qū)的空缺,并被譽為“樂隊的金絲邊”,自此大量柳琴演奏家與優(yōu)秀作品涌現(xiàn),《江月琴聲》作為柳琴協(xié)奏曲的代表作,是中國民樂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樂器改革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王惠然大師在研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琵琶行》有感而創(chuàng)作,此曲大量運用柳琴的獨特技法與魅力,巧妙與詩句融合一體,從而樂曲呈現(xiàn)出心情與思緒跟隨旋律的跌宕起伏而變化,仿佛置身于那個封建社會權(quán)貴腐敗、人才埋沒等不合理局面的時代背景。本文通過對曲目分析、淺析詩句的情感表達、技法分析與演奏分析,希望對樂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達到人琴合一并傳達出作曲者和詩人想表達的思想、心聲與樂曲的完美與統(tǒng)一。
一、王惠然與《江月琴聲》
王惠然是集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樂器改革家和教育家于一身,成就顯赫的著名民族音樂家。首屆中國藝術(shù)節(jié)金杯獎、會演指揮獎獲得者,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多次出任中國和國際級比賽評委,樂器制造廠顧問,現(xiàn)任珠海女子室內(nèi)中樂團藝術(shù)總監(jiān),前衛(wèi)民族樂團藝術(shù)指導兼指揮。1958年,他與徐州樂器廠合作,成功研制出三弦、四弦高音柳琴,使柳琴登上了獨奏與協(xié)奏的舞臺,填補了民樂隊彈撥樂器高音的空白。
《江月琴聲》為王惠然先生創(chuàng)作于1989年的柳琴協(xié)奏曲,此曲為作者研讀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琵琶行》有感而創(chuàng)作了柳琴協(xié)奏曲《江月琴聲》?!杜眯小返莱隽藢ε门康囊魳放c技藝和她可憐的過去,揭示那時封閉、保守年代的權(quán)貴朽敗、賢士泯沒等不公局面,白居易滿懷極大的政治熱情,卻遭到奸臣污蔑、陷害,致使他淪落為江州司馬,想到自己的不幸境遇同時也闡述了詩人對琵琶女的真切哀憐。本曲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江月,第二部分:衷訴,第三部分:亂世,第四部分:遠去。
二、詩與樂的融合
第一部分:江月
A 段〈引子〉散板、深沉地?!皾£柦^夜送客”“舉酒欲飲無管弦?!彪x別雖有美酒卻隱藏不住內(nèi)心的不舍,再無音樂送行,足以表達沉重的心情。此曲以雙音開始,由慢漸快到雙弦輪后由弱漸強,需要演奏得較為渾厚。右手中指第一關節(jié)處快起漸慢輕敲面板為模仿鐘樓打擊樂的響聲,此處為特殊技法,在柳琴曲中不常用。
第二樂句再次以雙音開始,與上一樂句基本相同,但長音過后變?yōu)榉阂?,描寫作者在船上聽到的潺潺水聲。后以吟弦開始表達了作者“別時茫茫江浸月”的心情,帶弦時由快到慢不能表演得太過拖拉。“忽聞水上琵琶聲”忽然聽到江面上飄來的清脆琵琶聲,詩人與客人都忘記了動身,此時作曲家運用柳琴一弦的高音把位的裝飾音來表現(xiàn)白居易聽聞琵琶聲時的喜悅與激動的心情,也是為了詩人與琵琶女相見做了細心處理。
B 段〈慢板〉優(yōu)美、內(nèi)在地。慢板開始便開始了此曲的主旋,并且此段運用了大量吟弦、打帶弦、雙音、四小輪等技巧,表達了“千呼萬喚始出來,”和“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心情。
C 段〈小快板〉輕快地,先是由慢漸快后進入到了小快板,此段也運用了吟弦和四小輪的技巧。后半段有所加快,但沒有給人緊張的感覺而是有種難以平靜的心情,并運用了大量的帶弦技巧和高音掃弦后回到三、四弦的雙音彈挑漸慢。最后一樂句使用大量琶音弱起漸強、慢起漸快再漸慢來表達“弦弦掩抑聲聲思”“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給人一種道不盡的哀痛。
第二部分:衷訴
“名屬教坊第一部”“妝成每被秋娘妒”“血色羅裙翻酒污”“暮去朝來顏色故”等詩句為古代琵琶女向詩人白居易吐露凄慘身世,樂曲也從本段開始表現(xiàn)痛苦的音樂。以中慢速的基調(diào)作為伴奏而后漸慢,運用四弦高音把位和 f 力度的延長音開始,運用大量滑音,演奏時需要保持連貫和注意強弱對比,此樂句以拂掃結(jié)束,好似悲傷、痛苦情緒的宣泄。
后半部分運用高音與低音的結(jié)合、長輪與四小輪的交替、拂掃與彈挑的對比等技法展現(xiàn)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此詩句體現(xiàn)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同時也在柳琴演奏中提高了專業(yè)技巧。
第三部分:亂世
此段樂隊的突然提速,給人緊張、心亂的感
覺,在樂隊的全奏烘托下,正是體現(xiàn)了詩句“鐵騎突出刀槍鳴。”的兵荒馬亂、兵連禍結(jié)場景。此段首先開始的是運用大量掃弦的自由慢板,拂掃長輪均有延長音記號,自由控制長短,八分音符均掃無拂,剛勁挺拔的掃弦,印證了詩句“四弦一聲如裂帛”,她對準琴弦中心劃撥,仿佛在描述刀光劍影的場面。在呼吸記號“∨”后是心如刀絞的慢板,此段的拉弦技法是點睛之處,通過拉弦的強弱、快慢來體現(xiàn)出琵琶女“夜深忽夢少年事”曾經(jīng)的往事依稀可見,如今卻只可回憶,流光把人拋、歲月的無情,與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互通曉、惺惺相惜的悲戚情感。
由雙輪兩根弦、三根到掃拂緊密的連接到了本段最后一部分緊張的快板,這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此部分雖無過多高超技法,但掃弦與十六分音符的大量運用起到了烘托緊張氣氛與詩人敘述遭遇的效果,表現(xiàn)了白居易早年要奉獻出自己綿薄之力的雄雄銳志到被貶后逐漸消沉,消極情緒日漸增多,偶然遇到這位因年老姿衰而被拋棄的琵琶女,又聯(lián)想到自身遭遇,心情難以平復,“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因感同身受詩人決定為她做詩,琵琶女感動得久久佇立。
第四部分:遠去
此樂段為主題再現(xiàn)樂段,也表達了琵琶女的感激之情,再次坐下時彈出的曲調(diào)使得在座的人都被感染,掩面抽泣,而最有感觸的莫過于“江州司馬青衫濕?!弊髑哌\用再現(xiàn)主題來平復聽眾的內(nèi)心,琵琶女的“名屬教坊第一部?!钡健叭斫谑乜沾?,詩人的“謫居臥病潯陽城?!迸c“往往取酒還獨傾?!痹俅伪磉_封建年代的坎坷與心酸。樂曲結(jié)束處為實與虛相結(jié)合,由慢漸快再漸慢的三組五連音到泛音演奏,此處的泛音頗有月光在水面上浮動的意境,經(jīng)久不息,余韻繞梁。
三、情與技巧的融合
全曲演奏的核心為“情”字,離別送客不知何時再相見的悲傷之情,忽聞水面飄來琵琶聲的忻悅之情,贊嘆琵琶女技藝高超、好似遇到知音的激悅之情,聽聞琵琶女與自身遭遇相似的無奈之情,情之所至故決定為琵琶女作詩,憤慨之情、憐憫之情……豐富的情感變化再通過與技巧的融合,更加體現(xiàn)了百轉(zhuǎn)千回、跌宕起伏情感交融。在了解情感變化的同時,也要把情感變化與演奏技巧相結(jié)合,二者互相作用、相輔相成。
(一)在演奏時追求音色上的變化
柳琴作為民族管弦樂團的高音區(qū)成員,聲音尖銳、清脆、明亮、機敏,大部分樂曲的旋律部分或華彩部分都在一弦完成演奏,同時二、三弦又有優(yōu)美的音色,四弦扎實、質(zhì)樸、有力。四根弦同時彈奏又分為琶音和掃拂,前一種表現(xiàn)溫婉感,而后一種則表現(xiàn)出剛毅感,呈現(xiàn)出剛?cè)岵⑦M、融會貫通的音色變化效果。除了四根弦的音高、音區(qū)變化做到的基本音色變化,還有就是要演奏出樂曲譜面的強弱變化。譜面的強弱變化是作曲家通過對樂器的了解以及對理想樂曲的音樂效果做出的標記。右手撥片觸弦也是改變音色的重要部分,首先要找到觸弦最好聽的地方,也就是最佳觸弦點,是在柳琴最后一個品到琴碼的中間部分。其次就是撥片與琴弦接觸時的角度、深淺等問題,撥片與琴弦應形成45度角,在演奏小輪、十六分音符等快速彈挑時,撥片的觸弦點要淺,而在演奏渾厚、慢速的彈奏時觸弦可以稍稍深一點,但不能太多。還有一些特殊的音色變化,如大指撥弦、泛音、碼下音、軸弦音等,都是因為不同風格樂曲的需要,進而通過這些特殊音色變化而達成的。左手也有揉弦、吟弦、打帶弦、推拉弦、滑音等技法來做到音色上的變化。
(二)做到將演奏技巧服務于樂曲內(nèi)容
運用四小輪、前十六、后十六等技法服務于俏皮、輕巧等內(nèi)容;運用長輪、揉弦、吟弦等技法服務于柔美、細膩等內(nèi)容;運用快慢速相交錯的推拉弦、四弦渾厚的長輪等技法服務于心痛、心如刀絞、痛徹思痛等感覺。音樂是有聲語言,演奏者演奏時需表達出作曲家作曲時的情感與音樂給聽眾帶來的情感,更加深入表達作曲者想通過音樂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的升華,做到人琴合一并傳達出作曲者和詩人想表達的思想、心聲與樂曲的完美與統(tǒng)一。
四、結(jié)語
《江月琴聲》作為柳琴協(xié)奏曲中的代表,獲得國內(nèi)外頗多贊譽,全曲具有獨到、透徹的寫實風格和濃厚的民族氣派,并表達了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對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同身受。自古以來詩與音樂就密不可分,翻開我國古代詩史,多少描寫器樂演奏的名篇佳句,粲然入目。本文通過對曲目分析、淺析詩句的情感表達、技法分析與演奏分析,希望對樂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達到人琴合一并傳達出作曲者和詩人想表達的思想、心聲與樂曲的完美與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王惠然.王惠然談柳琴(一)[J].樂器,2003(4).
[2]金學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樂美——兼談白居易的音樂美學思想[J].學術(shù)月刊,1985(7).
[3]張銘.大珠小珠落玉盤——談白居易《琵琶行》的音樂描寫[J].名作欣賞,2009(14).
[4]王惠然.論柳琴的音色、神韻和魅力(一)[J].樂器,2005(1).
[5]王惠然.論柳琴的音色、神韻和魅力(三)[J].樂器,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