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鼓子秧歌的身體語言表達與齊魯文化語境的再現(xiàn)

      2022-04-23 01:23:42孫祥張銘
      新疆藝術 2022年2期
      關鍵詞:鼓子秧歌舞蹈

      □孫祥 張銘

      鼓子秧歌男性領傘特寫(后面舞者分為文場、武場穿插表演)

      鼓子秧歌起源于山東商河縣,作為山東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商河縣地處黃河入口處的平原之地,因其先天的地理優(yōu)勢,歷代生活于此的百姓均受到黃河文化的影響。因此,用鼓子秧歌來慶祝治理黃河的豐功偉績是齊魯大地上的獨特藝術形式之一。本文以山東民間舞蹈鼓子秧歌為研究個案,通過舞蹈場域的解讀,表演形式的分析,發(fā)展歷程的溯源,梳理鼓子秧歌這一民間舞蹈的藝術特征與文化語境。

      一、鼓子秧歌的“源”與“流”

      (一)發(fā)源于抗洪救災

      黃河母親養(yǎng)育了萬千中華兒女?;谖覈鴱碗s的地勢與多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母親河從青海腹地發(fā)源,穿過川、甘、陜、寧、內(nèi)蒙、晉、豫等兄弟省份,最終注入齊魯大地鄰近的渤海。但在國內(nèi)科技、水利設施尚未發(fā)達時期,兩岸流域時常會發(fā)生堤口淤、決、涉等災害。從歷史記載來看,黃河中下游勞動人民多次對黃河的決口并對堤口處進行改造。因受到水患災害的影響,毗鄰黃河而居的勞動人民與商販,為了生存與發(fā)展,不得不投身于抗洪搶險。當人們經(jīng)歷過自然侵襲的浩劫后,幸免于難的心理快感便需要借助舞蹈肢體語言來表達。早期的鼓子秧歌雛形便孕育于劫后重生的文化語境中,人們拿起鍋碗瓢盆這類生活用具唱歌跳舞,以此來宣泄劫后心中的激蕩之情,以銘記通過智慧與勞動獲得的抗洪搶險的成就。

      隨著此類民俗活動人數(shù)與規(guī)模的遞增,人們在跳舞時所選用的道具也發(fā)生了變化,舞蹈動作逐漸豐富,形成了部分程式化的舞蹈套路,民間舞蹈鼓子秧歌就起源于此。對當下鼓子秧歌的陣隊圖形以及動作名稱的解析不難發(fā)現(xiàn),部分陣隊圖形與舞蹈圖案再現(xiàn)了當時人們抗洪搶險的畫面,甚至具有警醒和預演防洪減災的語境。例如:“漩海眼”“大亂場”“大八叉”這類舞蹈圖形,皆是借用洪澇災害的自然景觀現(xiàn)象為之命名。當人們在鼓子秧歌表演場域中聽到此類名詞時,就很容易與當前經(jīng)歷的咆哮肆虐的黃河濁浪狂濤,以及百姓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抗洪救災的悲壯畫面進行聯(lián)想。

      (二)成型于民事防御

      自古以來國人便對英雄人物十分推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英雄情結”。在舉行祭天祀祖活動時,會設計一些含有軍事題材元素的“武舞”。例如,在周代禮樂制度下衍生的樂舞《大武》,唐太宗時期盛行的《秦王破陣樂》,宋朝王韶為激勵自己,鼓舞軍隊士氣,威懾敵軍所編排的《訝鼓舞》,皆是歷史上典型的武舞。

      與鼓子秧歌與武舞相比,不論是舞詞、舞句、舞段、舞情、舞意皆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民間流傳的鼓子秧歌極有可能受到了古代武舞的影響。武舞其藝術功能,除了娛人自娛外,主要是激勵將士與民眾的戰(zhàn)斗士氣,是軍事防御與預警的活態(tài)演練與情境再現(xiàn)。

      鼓子秧歌跑傘頭傘角色(在舞蹈中起到操控與指揮全局的作用)

      自古以來,山東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經(jīng)了許多戰(zhàn)事。在此種生存環(huán)境下,齊魯人民的精神多次受到災難的重創(chuàng),孕育了更加堅韌和驍勇的意志,群眾也在逆境中形成了苦中作樂的樂觀氣度。因此,鼓子秧歌的文化生成空間并非僅限于民俗活動的生存語境。例如在舞蹈中加入武術元素,在隊形排列上貼近排兵布陣的講究,借助民俗活動的表演場域來警醒世人勿忘抗洪救災的驚險場景,這正是鼓子秧歌內(nèi)在的情感表達與藝術精髓。其舞蹈風格,不僅頗具山東人民豪爽大氣的性格,藝術意蘊也深涵齊魯文化之韻。

      (三)繁盛于民俗活動

      據(jù)相關記載,在元末明初以及明末清初兩個朝代更迭間,有大量的移民進入商河地區(qū)。在融入新的文化的同時,還豐富了當?shù)氐拿袼谆顒?,從而使多元文化在商河之地有機匯合。

      鼓子秧歌流傳多年,已經(jīng)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并在發(fā)展過程中糅合了其他內(nèi)容。例如歌舞與雜耍藝術也被吸納其中。據(jù)《商河縣志》記載:“日仕女云集,途為之塞,自晨至暮絡繹不絕,里人行戶辦漁讀耕樵諸戲,酒宴悅歌為歡樂。凡三夜”。每位表演者在民俗活動中均有各自的任務分工與角色扮演,活動從日出起始,至黃昏時參與者仍絡繹不絕,常常以宴席酒令相伴。從此段記載中,我們可以詳細窺探出商河民俗文化的樣貌,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與發(fā)展,孕育出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源自民間已是既定的事實,作為一種小農(nóng)文化的產(chǎn)物,在傳承過程中也出現(xiàn)諸多問題。在民間通常以父輩間、家族間傳承為主,這就為鼓子秧歌的發(fā)展造成阻礙,內(nèi)部的傳承使舞蹈難以得到更多的示眾機會。

      直至上世紀中期,伴隨國家經(jīng)濟復蘇與文化復興,許多從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前往山東商河之地,開啟了鼓子秧歌的挖掘、整理、保護工作。尤其在職業(yè)舞蹈教育中,鼓子秧歌通過“根元素”的教學方法被提煉并引入課堂。這一舉動,無疑是鼓子秧歌發(fā)展歷史中的一大幸事。引入課堂的鼓子秧歌逐漸脫離了民間原始的自娛自樂形態(tài),從而更靠近舞臺表演。

      二、鼓子秧歌的“形”與“意”

      (一)鼓子秧歌的表現(xiàn)形式

      山東當?shù)氐拿總€村莊都有自己的秧歌隊。秧歌隊在表演時,會采取不同的形式,既有流動表演也可以定點表演,這種現(xiàn)象在當?shù)赜袑iT的稱呼,稱其為“街筒子”,或“串街”“行程”。不論哪種稱謂,流動表演時一般樂隊會行進在隊列前端,其后手持鼓、棒、花、傘的舞者按照擬定的順序排成幾列依次上場。而定點表演主要是以鼓子秧歌的主體部分“跑場子”相互穿插,在特定的場域中舉行。

      陣圖隊形尤其在民間表演的鼓子秧歌中最為常見。在進行“跑場子”環(huán)節(jié)時,一般樂隊處于表演場地的正中偏后位置。舞者主要以文場、武場、文武場三種形式進行循環(huán)表演,在演出結束時一般以秧歌隊的頭傘示意收場,結束整場表演。整個跑場子的表演過程,會按照特定的程序進行,節(jié)奏可快可慢,有利于調(diào)動全場氣氛,更易于領隊對整場表演的節(jié)奏把控。

      根據(jù)目前的文獻記載,鼓子秧歌現(xiàn)存的陣圖隊列大約有幾十種,大多以外圓內(nèi)方的形式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儒家文化中所推崇的平衡對稱之美。此種隊列一般以圓形的陣型作為開場,以方形的陣型作為結束。在表演時,把圓心作為軸心,按照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利用這種隊形表演的突出特點就是中和對稱,且此種形式具有較強的觀賞性。

      鼓子秧歌“花傘”與“跑鼓子”共舞(人數(shù)與道具均為偶數(shù))

      鼓子秧歌八角鼓舞(劈鼓子與跑鼓子,其隊形具有排兵布陣的寓意)

      其次,鼓子秧歌所使用的道具數(shù)量,通常也是以偶數(shù)為主,以偶數(shù)的形式遞增或遞減。陣圖為圓,也是不偏不倚的圖形。例如鼓子、鼓棒的截面,甚至是傘頭,皆是以圓形器物為主,在山東人的觀念中寓意著“圓滿與團圓”。

      鼓子秧歌的表演人數(shù)與道具數(shù)量相互對映,表現(xiàn)出了陣圖隊列中的對稱與匹配。鼓、花、傘等都是表演時所用的道具,其中傘又包括花傘和頭傘。一般持傘的舞者人數(shù)在4 到8 人之間,在隊伍前端的兩位通常稱為“領傘”。此外,花傘表演者與鼓子表演者的人數(shù)也相應一致。人數(shù)以24 人、32 人偶數(shù)對舞形式居多。

      (二)鼓子秧歌的藝術特征

      藝術是生活的總結,也是生活的再現(xiàn)與反照。結合山東的性格,從鼓子秧歌可以看出其剛健有力與沉穩(wěn)大氣的藝術特性。反觀鼓子秧歌的文化生成因素,生活動作是其主體。從而造就了鼓子秧歌動作重心較低且沉穩(wěn)的風格,力度較大。例如常見的“上晃”和“下晃”動作,通過手臂借助持鼓的力量衍生,然后依托腰部與手臂輪換交替的動作變化,再把腰腹作為發(fā)力中心,進行全身的運動,使整個舞蹈具有很強的力量與動感。再如“磨韻”動作,以腰腹與膝蓋為支點,身體處于向后傾斜之姿,在平面空間中橫移肩背。此動作猶如山東大漢在搬運磐石一般,其動作樸實、粗獷。

      鼓子秧歌“沉”與“穩(wěn)”的特點,在《中國民間舞蹈教材與教法》一書中已有了精煉的總結。“穩(wěn)”代表了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人們對肢體外形的強化認識,也是中國男性所追求的像泰山一樣穩(wěn)重深厚的氣質(zhì)。而“沉”則代表了人物情感與舞情內(nèi)涵,強調(diào)的是鼓子秧歌舞蹈語匯的力量與大氣的特性,也是中國男性所代表的務實、樸質(zhì)、執(zhí)著、含蓄、深沉的特點。

      鼓子秧歌男性鼓棒與女性花扇對舞(體現(xiàn)天圓地方-陰陽相合觀點)

      女性傘頭(主要以圓形、八字大開場為主,體現(xiàn)儒家文化的對稱美)

      鼓子秧歌是以男性角色為主的表演性舞目,同時配合道具“八角鼓”來演繹。其發(fā)力的“抻”主要表現(xiàn)為舞詞的飽滿、延展與氣口的連貫。傳緒的“韌”主要表現(xiàn)為舞句的強健、有韌性,連綿不斷。此類舞蹈動作特點皆與廣袤的齊魯大地文化不可分割。作為我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強省,山東曾一度在全國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榜中獨占鰲頭,成為我國糧食生產(chǎn)的重要基地。從貧窮落后到民富省強,山東僅用半世紀的時間實現(xiàn)了這一目標。反觀鼓子秧歌中的“抻”與“韌”,何嘗不是山東人勇于挑戰(zhàn),埋頭苦干的精神體現(xiàn)。

      發(fā)力的“抻”主要表現(xiàn)為動作力量由內(nèi)而外、一以貫之的氣口。例如“抻鼓子”這一動作,由手掌發(fā)力的起點延伸至指尖頂點,其舞詞的神與形皆為演繹山東男性的威武與強壯。此外,“抻”也是鼓子秧歌動作貫穿始終的節(jié)奏支撐。在整個舞蹈的收勢、流動中皆有體現(xiàn)。筆者認為,鼓子秧歌的“抻”主要來源于農(nóng)耕文化的勞作體態(tài)與發(fā)力動勢。因其肢體動作主要以上肢的中高空間表現(xiàn)為主,浸潤了崇尚耕作、應時取宜的農(nóng)業(yè)文化色彩。

      傳緒的“韌”主要表現(xiàn)為鼓子秧歌的動勢之美。例如舞詞“大起步”,以欲揚先抑和欲起先落的動勢意蘊,傳遞舞蹈動作在平行空間橫向瞬移的力量釋放。手掌、手臂的平抹與夾肘、擰身的迂回,皆強調(diào)韌勁兒的連帶。那咄咄逼人的舞句氣勢,隱喻齊魯大地男兒精神的百折不撓與生生不息。

      跑鼓子與花傘對舞(文場與武場的結合,其動作主要以腰腹與膝蓋下沉為主,體現(xiàn)鼓子秧歌沉與穩(wěn)的特點)

      鼓子秧歌是典型的持具表演類舞目。在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一書中,對于中國鼓舞給予了開創(chuàng)舞蹈文化先河之評價。借用先賢孔子“鼓之舞之”的文化概念,“鼓舞”一詞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具有不同釋義。我們常說的“鼓舞”在做動詞使用時,可以理解為鼓勵、振作、鼓動人心、激勵心志。例如漢代文學家揚雄《法言·先知》所云:“鼓舞萬物者,雷風乎!鼓舞萬民者,號令乎!”此段文獻意指運用口頭文字或書面用語可以激起群眾的情緒,以此來達到宣傳、教化與凝聚民心的目的。而“鼓舞”一詞做名詞使用時通常理解為與樂器“鼓”相結合的舞蹈表演。例如甘肅蘭州地區(qū)的太平鼓、山西一帶的威風鑼鼓、陜西延安盛行的安塞腰鼓,新疆地區(qū)的手鼓舞,皆是“鼓”與“舞”相伴相生的藝術產(chǎn)物。

      本文的研究對象“鼓子秧歌”同樣是鼓舞文化的代表之一。借助“背鼓子”“跑鼓子”“劈鼓子”等舞詞來演繹齊魯男兒在習武、勞作、抗洪搶險、預警演練等不同的文化空間中的表意性特征。從鼓子秧歌對于“鼓”這一道具使用的舞蹈語匯來看,“背”“跑”“劈”皆是動態(tài)性動作,并且是持續(xù)連貫性動作。道具的重量依附在舞者的身體之上,必然促成了鼓子秧歌穩(wěn)、沉、抻、韌的藝術特點。舞者在表演時,通常左手持八角鼓,右手持鼓槌,身體動勢的一仰一抑、一起一伏,配合擊鼓的一靜一動,無不體現(xiàn)著凝聚群眾力量,振奮人心的隱性效應。使得道具成為體現(xiàn)人物身份、情緒、精神的重要符號之一。

      三、鼓子秧歌之齊魯文化語境的再現(xiàn)

      (一)儒家思想的人文意向

      儒家文化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脈絡,由農(nóng)耕文化興起,強調(diào)中庸思想、倫理道德,注重人的品質(zhì)修為與德行內(nèi)化的塑造。例如鼓子秧歌中運用的“內(nèi)圓”圖形便代表了此種文化特征。在舞蹈中圓形圖案通常象征隱喻著團結、穩(wěn)定、流暢的審美意象。但在儒家文化中,“方圓”不單指物體的外化形狀線條,而是指做人的道理。儒學素來提倡做人要講究信用,君子要知行合一。以包容萬象的心境歷經(jīng)人生種種坎坷。

      因此,鼓子秧歌的表現(xiàn)形式與文化語境皆傳達了儒家推崇的心學思想,以務實之心表輕名之境。其沉穩(wěn)有力、氣勢磅礴、堅韌不拔的舞蹈美學意象,恰是鼓子秧歌融合了儒家文化,凸顯道德、務實、自立、包容的人文追求。傳達齊魯人民面對困難時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zhì)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古以來,齊魯之地就頻出英雄豪杰。梁山好漢宋江,愛國將領左寶貴等等,這些人物為家國百姓的一方安定而舍身離家、拋灑熱血。提到山東人,人們的腦海之中的印象就是豪爽、仗義、好客,且極能飲酒。甚至根據(jù)山東男性的體表特征衍生出“山東大漢”此類專有名詞。

      從舞蹈的表現(xiàn)形式解析,鼓子秧歌是典型的漢族男子集體表演性舞目。因其表演場域不受限制,以自發(fā)性和群眾性為主,且陣隊圖形流動性強,造就了鼓子秧歌動作特征具有大開大合的特點。這便孕育了“剛性之美”的審美追求?!按肢E且細膩、猛烈且柔情”,不僅是齊魯男兒的個性特征,同樣是鼓子秧歌舞蹈藝術的精神內(nèi)核。

      (二)地緣生態(tài)的多重交織

      地緣生態(tài)對于民間舞蹈的生成與演化有著決定性作用。山東雖擁有廣袤的土地,但在尚未開發(fā)之前,也曾一度陷入貧瘠之狀。由于靠近黃河流域,長期以來飽受洪水和蝗災的侵擾,加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尤其在明清時期常伴有戰(zhàn)亂紛擾。天災與人禍的外界因素,營造了當?shù)厝罕姀娏业那笊?。要想獲得安定、平穩(wěn)的生活,確保自身的溫飽、發(fā)展,就必須選擇與疾苦的環(huán)境做斗爭。在此種生態(tài)以及社會以及社會背景下,山東人的性格也更加堅毅,為了抵御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達成了集體意識與團結精神。面對災禍,人們會群策群力,共同解決。因此,“共進退”便成了齊魯兒女的生存之道?!耙愿璇焸?,以舞傳情”,基于此種文化語境,使得鼓子秧歌民俗活動的宏大場面與人數(shù)眾多的特性得以彰顯。

      如果將齊魯文化比喻為“蚌”,那么鼓子秧歌則是“珍珠”。山東的地緣生態(tài)與鼓子秧歌所呈現(xiàn)出的便是蚌與珍珠之間的關系。此外,基于環(huán)境的外界因素與儒家思想的浸潤,使得民族信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構建在鼓子秧歌民間藝術中得以孕育。鼓子秧歌起源于山東商河,又得益于齊魯文化的滋養(yǎng),因此地域特征較為明顯。這足以說明,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鑿煉出如此優(yōu)秀的舞蹈藝術形式。

      結語

      以鼓子秧歌為代表的農(nóng)耕文化類型舞蹈,突出表現(xiàn)了齊魯大地上的舞情風韻。本文大致梳理了鼓子秧歌的起源、發(fā)展、流變、傳播,分析了人文因素與地緣生態(tài)的制約。從抗洪救災的雛形到民間事防御的演練,鼓子秧歌與齊魯人民的生活、勞作息息相關。辨析鼓子秧歌舞蹈形態(tài)所包含的生活形態(tài)與地緣、人文概念,也由此引發(fā)諸多思考。在廣袤的齊魯大地上,傳統(tǒng)的樂舞表演形式如何進行創(chuàng)新性轉化與發(fā)展,是當今舞蹈研究者所要解決的問題。

      “舞到情濃時,細品其中味”。齊魯舞蹈文化是中華舞蹈文化的一部分,它 奇特的共性文化符號足以讓人為之驚嘆!

      ①揚雄(前53 年-18 年),字子云,漢朝時期辭賦家、思想家。

      ②左寶貴(1837-1894),山東費縣人,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

      猜你喜歡
      鼓子秧歌舞蹈
      涼州“黑旋風”
      大學生(2023年12期)2024-01-01 07:14:26
      金湖秧歌的傳承和發(fā)展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6:00
      富平村里唱秧歌
      學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檔
      舞蹈課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蘭州鼓子:一鼓一曲中的滄桑情懷
      小演奏家(2019年7期)2019-10-09 04:07:17
      昌黎地秧歌
      大眾文藝(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2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說鼓子
      我和舞蹈
      建德市| 仙桃市| 明水县| 梁河县| 阜康市| 云安县| 宿州市| 化隆| 靖远县| 益阳市| 仲巴县| 昌邑市| 佛山市| 芷江| 嘉义市| 平利县| 改则县| 龙川县| 康乐县| 开化县| 惠东县| 唐海县| 南京市| 叙永县| 阳新县| 陈巴尔虎旗| 阿鲁科尔沁旗| 垫江县| 兴海县| 巴林左旗| 濮阳市| 平乐县| 巫溪县| 金坛市| 鹤壁市| 云安县| 台安县| 崇明县| 南郑县| 岐山县| 布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