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齊奎香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語文學科是學生學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富文化底蘊的重要途徑。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考查,2020年高考語文Ⅱ卷的作文題目給了我們很大啟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無論讀書還是行路,我們都會與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讓你聯(lián)想到這個地方的自然特征、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會喚起你的某種記憶與情感,或許是一段難忘的故事,又或是它對你有著特殊的意義。
電視臺邀請你客串《中華地名》主持人。請以“帶你走近 ”為題(補充一個地名,使題目完整),寫一篇主持詞。
這道“帶你走近歷史名城、家鄉(xiāng)文化”的作文題,在地名文化中巧妙地融入了歷史、地理、文學、民俗等人文知識,將學生的視野拉向既有歷史縱深感,又具備文化維度的廣闊生活。這道題目給教師樹立了一個標桿——以當下流行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形式考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是,以作文形式考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題目有限,可參考的資料亦有限,且命題的難度較大,筆者嘗試自主命題,具體如下:
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尋找好的命題源材料。我們日常的閱讀以碎片化閱讀為主,教師可多關注優(yōu)秀的公眾號或網絡分享的文章,在日常閱讀中發(fā)現(xiàn)好的命題點。
2.從文學類雜志、書籍中尋找命題點。如《青年文摘》《讀者》《意林》等,從中尋找命題材料。
筆者從公眾號“思維與智慧”中的一篇文章得到的啟發(fā)設計作文題目如下: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國的筷子文化源遠流長。在古代,筷子被稱為“箸”,早在殷商時期就開始使用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一雙筷子,貫串了人的一生,承載著中國人數(shù)千年來的情感、記憶和舌尖鄉(xiāng)愁。而人生也如筷子,可以豐富多彩,可以正直堅挺,可以相輔相成……所謂“人生如筷,筷如人生”!
在生活中,有許多常見的事物,雖然普通,但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和我們的生活甚至生命息息相關,如月亮、水、對聯(lián)、魚、清明、玉、大雁、蓮、茶……請選擇一種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此題著眼于日常事物中所包含的文化因子。學生可從列舉的事物中選擇,也可從其他常見的、且包含文化內涵的事物中選擇。此題寫作范圍大,內容延展性強,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掌握要求較高。
以“水”為例,學生可以從道家文化中尋找寫作源泉。在道家文化中,水代表崇高的美德:水有至善之功,“上善若水”;水有至謙之德,“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有至大之量,“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水有至柔之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然后由此生發(fā),聯(lián)系社會人生,即可成文。還可以從古詩文中尋找寫作源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流水代表時光的流逝;“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水是歷史洪流的象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滔滔不絕的江水代表的是滿懷的愁緒等等。
近年來,《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節(jié)目辦得如火如荼,讓中國古代詩歌和古代文化精華走入尋常百姓家。作文命題也可以適時捕捉當下的熱點現(xiàn)象,筆者從詩意、詩情角度設計考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題目如下: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古詩里的秋天總是豐富多彩,或明麗絢爛,或惆悵悲涼,或壯闊蒼涼……秋天也總是帶給我們沉靜與思考、啟迪和收獲。
請以“秋思”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這道作文題添加的寫作任務是散文文體,但是在材料中也隱含了任務:“古詩里的秋天”說明必須和古詩相關;“帶給我們沉靜與思考、啟迪和收獲”要求學生必須就秋天進行思考且有所感悟。題目以中國古代詩詞“秋思”為核心(但又不限于此)考查傳統(tǒng)文化。馬致遠被譽為“秋思之祖”,但是關于秋思的詩文卻自古有之,比如: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中:“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這是獨守家中、深夜搗衣的女子對遠征在外的親人的思念;“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是游子對家人的殷切期盼;“塞下秋來風景異……將軍白發(fā)征夫淚”,這是戍邊將士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牽掛;“此生此也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是久別重逢后又將天各一方的感慨……
這道作文題一方面考查了學生對古詩詞的掌握,一方面讓學生在秋意詩情中有所思考和感觸。
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以《史記》中齊桓公任用管仲爭霸天下、管鮑之交的歷史故事為藍本,考查學生的理性思維和表達能力。筆者依葫蘆畫瓢,在經典作品中尋找類似內容設計作文題如下: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漢高祖劉邦開始舉兵抗秦的時候,隊伍力量弱小,主力就是他的同鄉(xiāng)和親友。但是,隨著隊伍的發(fā)展壯大,逐漸和項羽的軍事集團分庭抗禮,最終擊敗項羽奪得天下,建立大漢王朝。
在他的核心團隊中,除了張良、韓信、陳平等人是后來加盟的之外,其余大都是劉邦微末之時的“狐朋狗友”,比如:丞相蕭何是沛縣小吏,曹參是一名典獄長,夏侯嬰是車夫,樊噲是殺狗賣肉的屠夫,盧綰、周勃就是平民百姓,根本不懂行軍打仗……但是這些人最終卻成為治國能臣、軍事統(tǒng)帥,名垂史冊。這是為什么呢?
班級計劃舉行一場讀書交流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你對此有何看法?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fā)言稿。
此題在改編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楚漢爭霸”故事的概貌,但又給學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空間。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表意見,諸如“時勢造英雄”“千錘百煉鑄英豪”“近朱者赤”“跟對領導與團隊”等等。
課本中古代詩詞散文的篇目較多,很多內容都可以成為命題的絕佳材料。以歷史散文為例,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懷和精神風貌就是極好的命題源。比如,燭之武的愛國與擔當,蘇武的威武不屈的氣節(jié),項羽的英勇豪情與剛愎自用……“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也不例外,《師說》中關于教師職能的經典論述,《前赤壁賦》中作者面對人生波折的態(tài)度等等。
另外,古詩文作者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莫過于陶淵明、李白、杜甫、李清照、蘇軾等人,教師可以據(jù)此命題,既考查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作品、人物的認識,鞏固了古詩文的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墒沁@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他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們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班級將舉行讀書交流會,請結合你的既有知識,寫一篇發(fā)言稿,談談你心中的蘇軾。
這道題是在學習了蘇軾的詩文、了解其生平思想后,對學習成果的檢驗:既包括詩文背誦理解能力,又檢驗了理性思考能力,同時輔以應用文體考查,可謂一舉多得。
找到命題材料后,第二步是命題。如何將這些命題線索、材料轉化為寫作空間大小適度、深淺適宜的作文題目呢?對于源材料怎樣提煉壓縮才是合理的?添加寫作任務時應該注意什么?筆者認為,在作文命題時應注意如下問題:
1.對材料的壓縮必須到位,信息量不宜過大:故事類、事件類以能交代清楚事件的因果即可,過程性文字盡量減少;話題類文字要突出核心字眼、關鍵詞句,其他枝節(jié)內容盡量刪減。枝節(jié)過多容易使寫作方向、范圍過于駁雜,不利于思維品質的考查。斟酌字句時必須刪繁就簡,將內容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以有足夠的拓展空間為衡量標準,以有利于學生以小見大、由表及里的思維提升為目標。
2.添加任務時,需考量題目本身的指向性和寫作空間。在題目有足夠延展性的基礎上,添加限制性任務,諸如演講稿、發(fā)言稿、主持詞、書信等要求,或者組合幾條材料,或者限定寫作身份、目的等等。
3.關于文體限定問題。大多數(shù)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任務是演講稿、主持詞、書信等應用文體,但是本質上還是以議論說理為主。以考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目的時,應該將文體范圍擴大,將記敘文、散文納入任務要求中。其中,文化類散文、隨筆是較好的選擇。
以作文形式考查傳統(tǒng)文化,不但豐富了語文學科考查的形式,加強了語文這門學科的厚重感,增強了文化底蘊,同時,它促使學生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汲取古人思想精華、品格節(jié)操等精神養(yǎng)分,以古為鑒、對照今昔,思考當代社會現(xiàn)象。在潛移默化的熏染中,讓學生知進退、明取舍、有底線,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