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網絡文學是現代大眾文化發(fā)展過程當中的一種主要文學形式,但中國的網絡文學在界定方面并不明確,夾在文化和娛樂中間進退兩難,因此在研究過程當中也出現了某些問題。雖然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使得專家學者們積累了相當可觀的研究成果,但網絡文學需要立足于現代社會的觀點進行深度認知。本次研究也將從網絡文學的藝術和技術角度探討主要問題和應對方案。
【關鍵詞】 網絡文學;困境;應對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4-003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4.012
網絡文學與兩個關鍵詞有關,一是網絡,二是文化,兩者分別代表了催生網絡文學的主要時代元素——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大眾文化的深層次推進。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使得原有的信息傳播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網絡平臺的出現讓很多作者能夠在虛擬的空間當中完成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而且也逐漸擺脫了地域束縛,極大地促進了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網絡文學呈現出大眾化和高覆蓋性的特點,與之相關的研究工作也應該與時俱進做出調整和優(yōu)化。
一、中國網絡文學研究的主要困境
(一)傳統(tǒng)文學和網絡文學之間的矛盾
傳統(tǒng)文學和網絡文學雖然都是以文字的方式傳達信息,但兩者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網絡文學是一種新的文學現象,現有的傳統(tǒng)文學理論無法有效解釋網絡文學的主要特征。網絡文學的出現不完全歸因于網絡技術和電子文本技術的產生,社會文化的改變也催生了網絡文學的加速發(fā)展。在網絡文學的領域內,我們會通過點擊率和閱讀量這種非常明確的參考依據來了解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以及讀者對于作品的認可程度,這是網絡文學作品評價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和尺度。從這一角度來看,讀者對于寫作過程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明顯,如果讀者喜歡一部作品或喜歡某個網絡文學,這些作品的點擊率和閱讀量往往會處于非常高的水平。但這也讓很多網絡作家表現出了相對混亂的態(tài)度,甚至某些作家一味追求作品的點擊率,在作品當中加入大量私人情感或主觀內容,這無疑影響了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內容先進性[1]。
例如某作家的連載作品《朕又不想當皇帝》成為夾帶私貨表達憤青情感的載體,游走在封禁的邊緣。在文中有一段內容是“什么影射,什么避諱,什么虛無主義通通不存在的……在他文中的描寫當中,認為心里這本書能不能賺錢能賺多少錢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以后大梁國的朝堂能以他這本書作為參考,讓文學能夠百花齊放,特別是小說這一塊,他要讓那些作者大膽地寫,放心地寫?!睆倪@段內容中,可以明顯看出作者對于當前網絡文學的某些屏蔽詞或審核制度有極強的不滿,因此在文中用一種相對“隱喻”的方式來進行抨擊。在他文中的另一段,又出現了對于社會資產分布不公的隱喻性文字,這些文字在表達上非常帶有主觀色彩,并且夾雜了大量負面文字,抨擊的內容是社會發(fā)展現狀和社會的價值觀念,與公序良俗背道而馳。盡管這部小說整體架構和文筆相對出色,不過這種大量加入私人情感內容的產物并不是人們希望看到的文章,也不是網絡文學健康發(fā)展應該有的樣子。
雖然網絡文學的運營網站以盈利為根本目的,然而在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中出現了一些價值觀扭曲或錯誤行為,且過度追求點擊率導致內容失真,這并不是人們希望看到的結果。以法律治理方式制定標準進行網絡管理和網絡凈化,是確保網絡文學健康發(fā)展的常態(tài)化保障。在法治的框架之下,才能將一些突破邊界或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內容做好隔離處理,讓參與主體具有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自覺主動監(jiān)督杜絕傳播違法信息和其他不適宜傳播的信息。
(二)網絡文學的“虛擬性”和“匿名性”
雖然網絡文學具有開放性特征,網絡文學寫作也是一項極度自由的創(chuàng)作過程,在網絡寫作并不需要傳統(tǒng)媒體編輯進行內容把關,同時也不需要書籍傳播過程當中的出版與發(fā)行束縛,有寫作能力的人在合法前提下(這里指的是作品當中不出現一些涉及色情、恐怖主義與政治敏感話題)都能完成作品創(chuàng)作,在網絡上盡情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但其中的某些研究傾向過于抽象化和觀念化。因為網絡文學的受眾群體是廣大群眾,群眾對于網絡文學的態(tài)度參差不齊,但都普遍認為網絡文學的超文本性,在現代信息領域的傳播過程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作為研究者不可先入為主,依靠基本概念和常識對中國網絡文學的現實狀態(tài)展開評估,而是要從網絡文學的自由角度入手,深入地探究其發(fā)展過程當中的局限性。網站平臺也要按照相應的操作標準和系統(tǒng)流程來完成寫作,在遵守平臺規(guī)則和法律規(guī)則的前提下,重新梳理寫作流程,例如起點網站當中就提供了不同類型的作品要求,包括女性作品、現實類作品和幻想類作品等。這說明網絡文學的虛擬性并不突出,每個IP地址都可以被網站管理員所知曉,且如果有人想要成為一名網絡作家,那么必須要提交真實名字和有關信息,平臺和作者之間的交往與現實當中的實名交往之間似乎有著相似之處,只是在傳播平臺上發(fā)生了區(qū)別。
(三)現代研究的意見分歧
中國的網絡文學作品依靠網絡文化而發(fā)展,其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比紙質文學要更弱,以一種流動的狀態(tài)在網絡平臺當中存在和發(fā)展。但實際上網絡文學的使用者往往有著統(tǒng)一和完整性的要求,正如很多作品一旦斷更之后,會引起讀者群體的普遍不滿。網絡小說界最讓讀者咬牙切齒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并不是人氣角色的突然死亡,也不是喜劇環(huán)境當中的悲劇色彩,而是作者戛然而止一般停止了作品更新[2]。當作品停止更新之后,無論前段描寫得多么完美,在讀者看來這部作品就是失敗的作品,是不具有傳播價值和討論價值的“爛尾樓”。另外,某些狗尾續(xù)貂的作品也會讓人產生反感情緒。
以非常著名的《盜墓筆記》為例,這本小說文筆深厚,設定精彩,作者講故事的能力非常突出,僅僅依靠文字就能營造出非常恐怖和驚悚的氛圍,這說明作者僅靠文字,就能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在主觀感受當中讓各個角色的特色躍然紙上。但這部小說被人們稱為爛尾作的原因是因為作者,雖然可以描繪出緊張的氣氛和情緒,但對于一些前期設定并不能采取“自圓其說”的方法來完善,即人們俗稱的“挖坑”但卻沒有“填坑”。在大結局出現之后,很多網友甚至將其視作是“地攤文學”一般的水平,可見這是這部作品失去了其本身應有的傳播價值。
在掌上閱讀時代,人們對于網絡文學的需求不再是大篇幅的時間消耗,而是利用碎片化的內容完成某些關鍵點的理解和閱讀。所以,人們對于一些龐大的世界觀設定會感到疲倦,技術發(fā)展帶來的載體變革也是當代互聯網時代網絡文學作品發(fā)展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3]。
需要注意的是,在現階段的社會研究當中,開始發(fā)現某些網絡文學作品當中出現了一些瑣碎和零散與主情節(jié)毫無相關的內容,原因在于很多作者受到后現代文化的影響,認為要在增加字數的前提下,保障作品的更新速度,就需要加入一些非主線內容。我們雖然在很多作品當中能了解到作者構建的世界觀和價值體系,以一種宏大的敘事與價值系統(tǒng)來體現出文字的魅力,但網絡文學形態(tài)并不等同于特定的政治觀念,無法完全從意識層面進行突出,現代中國網絡文學之間本身包含的價值觀與后現代主義之間的研究分歧客觀存在——雖然很多小說有著傳統(tǒng)文學的基礎,但網絡文學研究失語癥問題依然存在,它們代表的是整個社會的惡與善。
時至今日,很多研究者仍然認為傳統(tǒng)文學高度強調文學的精神追求和本質價值,網絡文學則輕松單調,缺乏深度單純追求娛樂性。誠然,我們需要正確理解傳統(tǒng)文學的價值所在,但也應該以價值判斷的角度對現代網絡文學作品進行客觀評述[4]。
如果作為研究者不以客觀的態(tài)度來正確認識網絡文學,那么文學研究的失語癥會越來越嚴重。雖然網絡文學當中有比較低劣的亞文學甚至不良信息,包括千篇一律的情節(jié)和低級娛樂式的描寫。
中國文情報告對網絡寫作進行了客觀分析,認為當前的網絡寫作當中有影響的作者和作品距離文學范圍越來越遠,很多網絡平臺已經成為獵奇文的信息傳播渠道,大量作品具有色情暴力的內容,此外,還有大量內容無聊或格調很低的灰色作品。例如一些作品使用挑逗性的標題或帶有侵犯個人隱私的內容,吸引網民和閱讀。部分網站沒有考慮到社會公德約束,大肆宣揚一夜情、性侵犯等違法犯罪內容,多次刊登具有淫穢色情的低俗網絡文學作品,甚至為網民提供下載鏈接服務。
但主流網絡文學之所以能夠在現代社會受到群眾的廣泛關注,正是因為某些作品脫離了文化的固有限制,建立了獨特的風格和美學特征。我們在分析的過程當中,要以辯證的眼光探討網絡文學治理體系的建構方案,借助網絡文學主體的自我規(guī)范要求,來讓寫作成為現代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支撐點。
二、網絡文學實踐與研究應對方案
(一)重新認識網絡文學和傳統(tǒng)文學之間的聯系
網絡文學雖然植根于網絡平臺,但網絡文學不能完全等同于超文本作品,網絡文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應該擴展到整個網絡本身考慮更加具體而具有實踐性的有關問題。
從作品概念本身的角度來看,文學類型是文學作品的形式和特征劃分。依據近現代文學當中的作品概念,基本上是以某個元素作為判定依據,但隨著時代的改變,很多現代作品無法用傳統(tǒng)的文學現象來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也無法利用傳統(tǒng)文字信息對作品進行解釋和閱讀。
從作品本身來看,應該突出作品概念的局限性,重新認識到網絡文學與現代文學建立網絡文學和傳統(tǒng)文學之間的聯系。原因在于網絡文學本身具有非常明顯的民間性特征,它并不存在作者和讀者的明確劃分。
實際上,網絡時代只是作品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發(fā)生了改變,其本質的精神內涵并沒有偏離正確的軌道,仍然是為廣大群眾創(chuàng)造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只是依托網絡平臺開展了相應的研究工作,開放性和作品之間不再以互相矛盾的狀態(tài)而存在[5]。
(二)了解網絡文學的現實實踐特性
網絡文學的出現和作者的生活經歷有著關聯,而文學活動一直以來就被認為是生活層次與生活內涵的體現。網絡文學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理想和追求,是主體追求欲望過程當中形成的身份認同感。生活本身并不完美,所以網絡文學也存在缺陷,網絡文學的矛盾和缺陷可以被認為是現實生活的矛盾。
對于現代人群而言,網絡文學意味著生活當中的其中一項組成部分,閱讀和寫作對應的是生活文學實踐的不同側面,其文學價值和傳統(tǒng)文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和關注,因為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是一個辯證的過程,看似虛擬的特征下對應的卻是生活的主觀追求。某些能夠引發(fā)人們情感共鳴的作品,往往也是因為其中蘊含了許多的生活元素,這些作品才能因此得到較高的點擊率。
另外,并非所有作品都有成熟的構思和完整脈絡,在特定的網絡環(huán)境下,這本身是一種難以避免的現象。傳統(tǒng)作品也一樣,如果作品的寫作結果并沒有獲得令人滿意的讀者反應,那么構思再完美這部作品的意義也將不復存在。
反之,當讀者有熱烈反應時,即便小說的構思松散而無力,甚至如流水賬一般,這些作品仍然是優(yōu)秀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具有現實實踐特性。
正如現階段很多網文專業(yè)型作家,他們在互聯網上創(chuàng)作和發(fā)布自己的作品,雖然作品很長,且語言非常簡單,但他們能夠在簡短生動的風格角度和其他線下作品產生明顯差別,原因就在于他們能夠將基本的寫作技能和認真負責的寫作態(tài)度進行融合,也認真評價每一名網友對于文章的評論,將網絡寫作當作主戰(zhàn)場[6]。
所以,他們的作品得到讀者的反饋無論是正向反饋還是負面消息,他們都希望向公眾展示自己的經歷,通過強烈的行動欲望展開自我調節(jié)走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而不是一味模仿某些作品的富麗堂皇。
(三)重新認識現代研究工作
在傳統(tǒng)的研究當中認為,網絡文學在傳播和產業(yè)發(fā)展過程當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包括宣傳途徑和盈利模式問題、網絡文學產業(yè)鏈開發(fā)問題、市場運作問題等。但藝術本身來源于生活,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在整個社會進程當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一個成熟的文化產業(yè),應該具有良好的指導方案和文化創(chuàng)意資源,作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間應該具有關聯性。作為研究者,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去審視現代網絡文學,從而一味否定其中包含價值的部分。
國際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的互聯互通,也讓各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交流來往更加密切。文學作為長久影響人們思維方式的工具和載體,在現階段網絡文學所占比例較高的時代下,要做好網絡文學的方向把握,重新認識現代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網絡文學本質上也屬于文藝工作的組成部分,應該是社會效益作為社會服務的首要任務。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文化作品需要通過市場實現價值,在取得社會效益的同時,同樣不能忽視經濟效益,其市場價值取決于社會價值。
在現代研究工作當中,應該基于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角度和文藝審美理念對網絡文學作品保持文藝獨立價值判斷[7]。例如,未來的新聞出版業(yè)需要進一步協(xié)助網絡內容的建設與深化,從而達到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目的,引導網絡文學企業(y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弘揚時代精神,弘揚正能量,增加網絡文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結語
原有的研究一直以來受到傳統(tǒng)文學觀念的拘束和抽象化傾向的影響,對現代網絡文學進行了非客觀的評述與說明。在后續(xù)的實踐工作當中,在基于網絡性的概念,將研究視野擴大到整個網絡范圍,擺脫以作品為代表的文學觀念束縛,才能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成果展開綜合梳理和概括,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用更加科學的研究視角,探究網絡文學的必然性和存在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定家.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現存問題及其應對策略[J].閱江學刊,2016,08(06):16-22.
[2]申田.中國網絡文學研究的困境與突破[J].青年文學家,2018,(08):46-47.
[3]袁紅濤.突破與轉型:中國網絡文學研究二十年的歷程[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8(05):98-103+161.
[4]邵燕君.“典文”“好文”與“經典性作家”——關于《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典文集/好文集》[J].中國文學批評,2019,17(01):125-131+162.
[5]王靜,張靜.傳統(tǒng)文學影響下的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分析[J].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2):69-72.
[6]郭競.也談中國文學翻譯出版“走出去”——以中國網絡文學歐美熱為例[J].出版廣角,2017,(3):85-87.
[7]吉云飛,李強.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的啟示[J].紅旗文稿,2017,(10):11-12.
作者介紹:
朱艷君,女,漢族,河南開封人,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民俗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