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翔
內容摘要:人們一般認為“環(huán)?!笔恰段埂鰜怼返谋韺又黝},而借助“環(huán)保”探討如今人們信仰缺失、人性出現瑕疵則是這篇小小說的深層主題。生態(tài)批評關注環(huán)保問題,同時注重人類精神與自然的互動關系?!碍h(huán)?!焙汀疤接懭诵浴倍刂黝}完全可以被納入生態(tài)視野之下,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看待這篇小小說,就會發(fā)現“環(huán)?!焙汀疤接懭诵浴边@兩個主題不再是深層淺層的關系,處在一個有機的結構之中:環(huán)境的破壞不只與人類的行為有關,更與人想要征服自然的觀念有關;保護環(huán)境,首要的就是改變“人定勝天”的觀念。從生態(tài)批評角度更能完整地解讀這篇小小說。
關鍵詞:生態(tài) 環(huán)保 人性 信仰
讀《喂——出來》這篇小小說,很輕易就能讀出作者呼吁讀者要保護環(huán)境的意味來。但是中學教師側重于對“廟”的含義、文中各類人群的表現、與環(huán)境污染沒有直接關系的行為的解讀,他們認為這篇小小說的重點在于揭示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人們的信仰早已丟失,人性的黑暗暴露無遺。①兩種解讀都是合理的,但是這兩種解讀更像是粘合在一起的兩層皮,未能有機地統(tǒng)一在一起。生態(tài)概念不再局限于生物學領域之中,它在上世紀70年代就滲透到文學批評領域之中。在注重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時代,需要對生態(tài)概念多一份了解,而不能簡單停留在環(huán)保的思維之中。生態(tài)保護概念涵蓋了環(huán)境保護,但并不單純地看人類的何種行為造成了環(huán)境破壞,它要求人類在精神觀念上進行反思,要求將人與自然統(tǒng)一起來。從生態(tài)視野看《喂——出來》,既能清晰地看出作者對環(huán)境遭到破壞而發(fā)出的深深憂嘆,又能看到他對造成環(huán)境破壞原因的洞悉,這份洞悉包含著對人性的探討,“環(huán)?!焙汀疤接懭诵浴倍刂黝}將在對造成環(huán)境破壞的原因的分析中被有機串聯在一起。中學教師將重點落腳于對人性的批判上,但是從生態(tài)視野出發(fā)非但能做出批判,還能發(fā)現未來發(fā)展的方向,我們仍能對未來做出展望。
一.環(huán)境破環(huán):對生態(tài)鏈的無知
從整個結構來看,更能看出《喂——出來》的環(huán)境保護的意味。這篇小小說講述了一個神奇的故事:
當臺風過后,一座年代久遠的小廟被刮走,一個洞被發(fā)現。附近村民對這個洞一無所知,一個年輕人對這個洞口喊了一聲“喂——出來”,又向這個洞中扔了一塊小石頭,沒有任何回聲來回應這個年輕人。這個洞被發(fā)現的事不脛而走,記者來采訪,專家來研究,都沒有得出對這個洞的一點點結論,最后一個商人以給附近村民新建一座廟的承諾買下了這個洞。買下這個洞之后,商人宣傳這是一個深度至少達五千米以上的洞,絕對的安全,是容納核廢料等危險物品的絕佳場所,于是各種各樣的污染物、非污染物被源源不斷地傾倒到這個洞中。有一天,一個建筑工人在一幢正在施工大樓上憧憬城市的美好未來時,一聲“喂——出來”從頭頂上空傳了出來,他以為是自己的幻覺,他沒有注意到,一塊小石頭又從他的面前掠過。
一個看似開放的結尾,留給讀者的并不是懸念,讀者順著作者的思路很容易就能猜到人們丟棄到洞中的一切都將被這個洞還到人類世界,從而推斷出作者想要告誡人們:“人類對大自然犯下的罪惡,終將由人類來承擔?!?/p>
這個洞像一個黑洞,人類丟進去的東西它都照單全收,它又像是一個蟲洞,丟進去的東西只不過是來了場時空旅行,最終又回到了原點,這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不可思議的。作者在表達人類要保護環(huán)境的這一層意思時,似乎有點神秘主義的味道在。其實這并不神秘,這個“無底洞”的第一層隱喻或許是人類沒有意識到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生態(tài)鏈。臺風把廟刮走,人才發(fā)現洞的存在,由此可以反推,洞長久存在著,只不過并未被人們發(fā)現而已。同樣的,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生態(tài)鏈也未被人類認識。
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有大量的事實可以證明生物鏈的存在。在此書第四章《地表水和地下水》中,蕾切爾·卡遜介紹了加利福尼亞州圖利湖、南克拉馬斯湖被污染的事實:有一片農田被北克拉馬斯湖的水灌溉,灌溉用水之后被回收入圖利湖,后經圖利湖流入南克拉馬斯湖。噴灑在這片農田里的農藥被灌溉用水帶入到這兩個湖中,農藥在浮游生物和魚類中進一步被濃縮,水鳥在食用被污染了的魚類之后大量死亡。人類種下的惡果不僅會被動物吞下,人類也會品嘗到惡果的滋味。在第五章《土壤的世界》中,卡遜搜集證據證明土壤同樣會中毒:紅薯和花生吸收了殘留在土壤中的六氯化苯后,結出的果實會帶有霉味,果實被加工之后霉味會更加明顯,所以不得不被棄用;防治象鼻蟲的殺蟲劑對啤酒花無害,但土壤中殘留的毒素卻毒死了附近的葡萄藤。本想用廉價的殺蟲劑取得經濟效益,到頭來反而付出了巨額代價。對生態(tài)鏈缺乏足夠的認識,人類才會肆無忌憚的噴灑農藥,而生態(tài)鏈的存在,使得人類噴灑殺蟲劑這一行為引起了連鎖反應,傷到人自身。由此,蕾切爾·卡遜認識到“自然界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②。
大自然何嘗不是一個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整體?人類生活在自然之中,是自然這個有機整體的一份子。如果單看人類把污染物丟進洞中,最終洞又把污染物“還”給人類這一結構,得出“誰制造的禍害,誰去承受制裁”這樣的結論是成立的。這種結論旨在告誡人類要保護環(huán)境,但這其實是一種簡單的因果報應論,它并沒有說明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從生態(tài)的視角看待這一結構,就會發(fā)現一個更深刻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是處在相互的聯系之中,這個“洞”就是聯結人類和自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與自然就是一個整體,傷害自然就是在傷害人類自己。
二.人性探討:人性背后的時代因素
很多中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沒有將主題局限于“環(huán)?!鄙?。他們發(fā)現向洞中傾倒核廢料、扔尸體、排污水等細節(jié)的確和“環(huán)?!敝黝}息息相關,但是文中也有很多和“環(huán)保”并無直接關系的細節(jié),比如丟進洞中的還有政府的秘密文件、訂了婚的姑娘的日記本、分了手的戀人的照片、警察沒收的假鈔和犯罪分子的作案證據等?!碍h(huán)?!敝黝}對這些細節(jié)無法做出合理解釋。
教師們將目光聚焦到“廟”身上?!皬R”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一場臺風過后單單刮跑了一座“廟”呢?通常,廟里面供奉著神佛,廟是人們進行供奉祭拜等宗教活動的場所,人們的信仰寄存在廟中,所以“廟”代表著人們的信仰。而一場臺風將“廟”刮走,這一細節(jié)寓意現代人信仰的缺失?!段埂鰜怼分杏袃商幖毠?jié)充分體現了人信仰的缺失,一是前來調查的記者將系在腰間的繩子默默解下,二是學者草率地下了將洞填掉的指令。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調查清楚本該是記者和學者的天職,但是一個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一個為了自己的聲譽,二人輕易地卸下了肩上的責任。
在解釋為何會出現信仰缺失的問題時,中學教師們將落腳地放在如今工業(yè)文明的時代,人們最為重視的是物質價值而非精神價值上,在追求物質價值的過程中人性淪落了,人們缺少了是非觀,缺少了價值判斷。政府部門把秘密文件扔掉以確保萬無一失和警察丟掉假鈔以杜絕假鈔現象,是急功近利的表現;訂了婚的姑娘和分了手的戀人扔掉以前的東西以擁抱未來,是虛偽的表現;犯罪分子將犯罪證據扔到洞中以逍遙法外,是“罪惡的自我保護”③的表現。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人性的丑陋不斷的暴露出來。核廢料、攜帶傳染病的動物尸體和污水廢水被排放到洞中的細節(jié)也在表現人性的丑陋,因為這其實是人類短視的表現。這個深不見底的“洞”隱喻人性的“黑洞”,整篇文章在借“環(huán)?!蓖庖聦θ诵猿舐幻娲蠹颖迵?。
“批判人性”的解讀比單純的“環(huán)?!苯庾x更深入一步,但是有大而化之的問題存在。中學教師們雖然意識到了工業(yè)時代這個大背景,人們的信仰被摧毀,但是他們的著眼點主要集中在對人性丑陋面的批判上?!靶≌f塑造了在科技發(fā)達的時代一群充滿各種欲望的畸形人物,他們缺乏信仰,道德淪喪,目光短淺,缺少真誠,為了一己之利不惜犧牲環(huán)境,最后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而滅亡。”④急功近利、虛偽、短視等人性丑陋的一面存在于各個時代,為何單在工業(yè)時代將人引向萬劫不復的地步,在工業(yè)時代批判這些人性瑕疵是否含有特殊意味?筆者私以為這些人性缺陷直指時代背景,真正應該被關注的是時代。中學教師們只是將各種人性缺陷進行了簡單羅列,而沒有看出來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我們只需回顧一下文章當中的細節(jié),就會發(fā)現串聯在這些細節(jié)中的時代線索。處理核廢料、攜帶病毒的動物尸體、廢水污水,都是復雜且成本高昂的事情,而一股腦地將它們填入深洞之中,既省時省力又安全保險,何樂而不為?向洞中扔秘密文件、日記本、老照片、假鈔以及犯罪證據其實具有同樣的性質,因為這是最便捷的辦法。做這些事的人,和買下這個洞的貪婪商人是同一類人,他們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如今社會,人們在考慮或衡量事情時,總是將利益置于首位,每個人都精于計算,每個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與其說這篇小小說探討的是人性的惡,不如說作者在探討人們?yōu)楹螘淙肟倢⒗嬷糜谑孜坏乃枷霊T性當中。
如今的社會不單是一個工業(yè)社會,還是一個商業(yè)社會,加工出來的產品只有被消費,它的使命才算最終完成,而利潤或者說利益,才是商業(yè)的終極目的。人類身處以利益為終極衡量標準的社會之中,人們并沒有丟失信仰,因為利益,逐漸成為人們新的信仰。利益使人的目光變得狹小,人類在面對自然時,只看到了自然的經濟價值,只顧瘋狂地攫取自然資源,而忽略了自然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生態(tài)平衡在人們盲目逐利的過程中,悄無聲息地被破壞了。
三.“廟”的重建:家園的重建
前文分析過,廟是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在這篇小小說中“廟”是對信仰的隱喻,“廟”被臺風刮走,是對人的信仰不復存在的隱喻。中學教師們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他們只是模糊地說是傳統(tǒng)信仰缺失了,并未指明是何種信仰的缺失?!皬R”的消失,其實可以看作是對大自然的信仰的消失。一個年輕人向洞中喊“喂——出來”,沒有聽到回聲,緊接著他就撿起一塊小石頭向洞中扔去,由此可見,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早已經消失殆盡了。
雖然在廟被臺風刮走之后,村民中有人提議在洞上面按照原樣建造一座廟,可是當村民聽到商人承諾給他們建造一座更好的廟,并且附帶一個小廣場時,村民們就答應把洞賣給商人了。一座新的廟建好了,但是人對自然的崇敬之情仍然匍匐在地上,這座廟充當的只是門面而已。在人們的心目中,“利益”早已成為了一座無形的“廟”。這正是對于現實狀況的隱喻:在追求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犧牲環(huán)境的代價。這種竭澤而漁的經濟發(fā)展模式的出現有兩個原因,一是出于發(fā)展經濟的現實考慮,二是人定勝天觀念的支持。在人類早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于自然的認識處于想象之中,生活資料的獲取被看作是上天的恩賜,無力抵抗的自然災害被認為是上天在發(fā)怒,人類的繁衍生息總是依靠自然,對于自然的崇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對自然現象產生的原理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人類不再畏懼自然,自然神在人心目中的空間不斷被壓縮,人的自信心逐漸樹立起來。人類對自身的力量的確信,使得人類想要駕馭自然,征服自然,人定勝天的觀念便產生了。而人定勝天觀念要對被破壞的自然付更多的責任,工業(yè)文明只是讓自然受了外傷,而人類相信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使自然屈服于人類的觀念使自然受了內傷,因為這種觀念使人類站到了自然的對立面,驅使人類操起工業(yè)機械,向自然進攻。人定勝天的觀念不被改變,人類對于自然的傷害就不會停止,生態(tài)平衡永遠不會恢復。
《喂——出來》在工人對城市的美好憧憬中結束,而空中傳來的那一聲“喂——出來”,預示著美好的城市即將面臨滅頂之災。這同樣是對現實的隱喻,我們的城市看似美好,生態(tài)危機其實就潛伏在其周圍,并有隨時爆發(fā)的可能。排放到大氣之中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科學家監(jiān)測到全球氣溫呈上升趨勢,兩極冰川在消融,海平面會上升,低海拔地區(qū)會被海水淹沒,這些聳人聽聞的事聽起來或許遙遠,但因環(huán)境遭破壞而造成的損害就在人類身邊。近來極端天氣增多,極其依賴天氣的農作物損失慘重,人們的“菜籃子”時常受到威脅。
如何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首要的就是改變我們對自然的態(tài)度。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我們漠視環(huán)境,肆意地破壞環(huán)境,那么大自然是會報復我們的”⑤的結論,其實落入到了二元對立的思維窠臼中,因為這種結論默認了人與自然相對立的前提。自然是一個整體,人類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是人類的家園,對自然的破壞就是對于家園的破壞,這才是應該讓學生明白的道理。其次,人們還要摒棄以經濟價值衡量一切的思維模式。通常,人類只想攫取存在于自然事物中的經濟價值,自然只是人類用來獲利的對象,而這種逐利的思維再一次將人與自然置于相互對立的狀態(tài)之中。自然除了能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它同時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在自然之中,每一生命的個體價值得以充分實現,各個物種得到延續(xù),生態(tài)保持著微妙的平衡。我們要用多元的視角看待自然,看待人類的家園,這個家園可以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但是無法以經濟價值來衡量的。
在古希臘,“自然”一詞有“本質”、“根據”的意思,追尋“自然”即追尋“自然物”中所蘊含的真理,追尋“自然”的事業(yè)被放置于一種優(yōu)先的地位。在基督教文化之中,上帝創(chuàng)世造人,并讓人管理萬物,自然的地位看似是比較低的,但是由于自然同樣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們認為自然之中同樣包含著真理,所以人們依舊能與自然和諧的相處。重建人對自然的信仰,并非要回到久遠的年代,中國正在有序開展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需要培養(yǎng)的是生態(tài)意識,讓生態(tài)意識深入人心,認識到人處在自然這個整體之中,自然才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只有如此,瓦藍天空下的美好憧憬才會成為可能。
注 釋
①蘇寧峰、王君和張曉毓等多位老師只將“環(huán)保”主題作為《喂——出來》的一個小方面,他們更多的關注這篇小小說所反映的人性問題,具體可以參考他們的文章:蘇寧峰.精神信仰崩潰后的人性黑洞——《喂——出來》教參解讀研析[J].語文教學通訊,2013(08):52-53.王君.洞察人性的蒙昧與覺悟——《喂——出來》課堂實錄[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5(09):107-110.張曉毓.人性的漏洞與信仰之“廟”的重鑄——《喂——出來》主題的多重理解[J].學語文,2015(05):52-53.
②[美]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M],鄆如強、曹一林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2月,49.
③汪洋.被刮走的僅僅是有形的廟嗎?——《喂——出來》文本解讀[J].語文教學研究,2016(7):22-23.
④薛城.讀出科幻小說的童話意味——我讀《“喂——出來”》[J].讀寫月報:語文教育版,2017(11):50-52.
⑤文曉琴,牛文明.不曾缺失的精彩——《喂——出來》教學片段解析[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旬刊,2015(1):125-126.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