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格
“內生性”語文教學強調以學習為中心,以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導向,激發(fā)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動力,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語文學習中。如何立足于學生的內在需求,讓學生的言語能力自主地生長呢?對于低年級段學生而言,引導他們進行個性化表達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
一、把握生成,激發(fā)語言創(chuàng)想力
“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是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要求之一。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想象之美”為人文主題,對應“展開想象,獲得初步情感體驗”的語文要素。想象力主要包括直覺和演繹思考。低年級段學生正處在想象力豐富的階段,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的直覺感知和演繹思考,使他們表達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的語言。
《黃山奇石》一課屬于“贊美祖國大好河山”人文主題單元,教學中,筆者抓住一個“奇”字,依托圖片和視頻,特別是課文中提到的“仙桃石”“仙人指路”和“金雞叫天都”這三塊奇石的相關圖片和視頻,力求通過感官刺激學生的想象力。展示時,一名學生質疑:“這塊石頭一點都不像‘仙人指路’……”面對突發(fā)情況,筆者靈機一動,順勢引導:“我們不能盯著一塊石頭的局部看,而要將它放在大自然中,站在更廣闊的視角來觀察,并發(fā)揮想象力。作者就是這樣由一塊石頭聯(lián)想到一位仙人伸著手臂指向前方,同時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震撼之下,寫下了這篇文章,作者的想象力之豐富令人佩服。你們正是想象力最旺盛的時期,看著這些石頭,你又能聯(lián)想到什么呢?”學生找到了觀察的視角,思維被激活,各種充滿想象力的發(fā)言涌現(xiàn)出來?!斑@么大的仙桃,肯定是天上的蟠桃落了下來,說不定就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扔下來的!”有了這樣的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被打開,說起故事來:“這只雞肯定是神仙的寵物,它不小心從天上掉下來了,于是每天早上鳴叫,想讓主人把它接回去。”學生表達的欲望強烈,語言充滿童真童趣,雖然不及課文語言工整、嚴謹,但富有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語言表現(xiàn)力
對于低年級段學生來說,雖然作文教學尚未起步,但在學生語言表現(xiàn)力的培養(yǎng)上,教師卻大有可為。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直觀、形象、有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現(xiàn)力。
“今天的玩具發(fā)布會有很多公司參加,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各家公司要介紹哪些玩具?最終哪家公司能拿到老師手上的訂單呢?接下來請第一家公司上臺做介紹?!惫P者通過語言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具體、有趣的情境。課堂上,一個學習小組就是一家公司,筆者先讓公司職員(組員)互相介紹產(chǎn)品,要求說清楚“我最喜愛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樣子的,它好玩在哪里”。然后,筆者讓每家公司(每個小組)推薦一名職員(學生)做代表,面對全班同學進行介紹。在學生的介紹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慣用“它的大小是中等大小,它的顏色是黑色的,它的材質是塑料的……”這類句子,顯然很寡味。于是,筆者將此句式板書在黑板上,組織學生進行修改、完善?!八任业氖终粕晕㈤L一些,穿著一身黑色的衣服。它雖然是用塑料做的,但還有些重呢!”修改后的句子具體、生動地體現(xiàn)出玩具的大小、顏色、材質等信息,特別是比喻修辭的運用,給了學生很大的啟發(fā)。筆者順勢讓各家公司(各個小組)對介紹詞進行修改后再進行展示。通過分組交流和修改、借鑒,學生的語言表達更準確、更富表現(xiàn)力了。
“玩具發(fā)布會”的情境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參與和互動交流。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之間互相啟發(fā),獲得了更多言語表現(xiàn)的靈感。
三、遷移拓展,培養(yǎng)語言組織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組織力不強,是邏輯思維弱的表現(xiàn)。這在低年級段學生的語言表達中尤為明顯。低年級段學生思維活躍,但表達跳躍,常常出現(xiàn)不完整、不流暢的表達,或者能寫一個一個的句子,卻不能把一個個句子組合成完整的段落。如何提升低年級段學生的語言組織力呢?教學實踐中,筆者以教材為支點進行拓展,力求達到“學會一個問題,解決一類問題”的效果。
以口語交際《做手工》一課為例。教材中的“小貼士”強調“按照順序說”。課上,一名學生在介紹手工作品的制作過程時,用到了“然后”這個關聯(lián)詞,可是全篇用了多次“然后”,聽起來既啰唆又難以理清制作步驟。筆者引導學生思考:該用什么詞語銜接做手工的每一個步驟呢?有的學生聯(lián)想到《曹沖稱象》課后習題二,并提出可以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來銜接每個制作步驟。有的學生聯(lián)系“步驟”一詞,提出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來說明順序。有了這些銜接詞后,學生的發(fā)言就符合“按照順序說”的要求了。在此基礎上,筆者進行了兩個層次的拓展練習:先呈現(xiàn)一組小朋友做家務、做作業(yè)等的圖片,讓學生依據(jù)圖片描繪場景,學生都能自如地運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來表達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之后,又出示一組公園、海邊等場景的圖片,引導學生用“上、下、左、右”或“遠處、近處”等表示方位的詞,相對準確而有次序地表達景物位置及其形成的場面。至此,學生初步明確:無論是描述做事的過程,還是描述景物場面,都要“按照順序說”,恰當?shù)剡\用一些銜接詞,可以幫助我們更有序地思考和表達。以上教學,教師為學生組織語言提供了“支架”,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潛江市江漢油田物探學校)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