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會文 付千娛
[摘 ? ?要]為了克服新進入障礙,邀請權威機構出任主辦單位成為新創(chuàng)展會的慣用策略。然而,這一策略是否真的有效,尤其是在展會度過了初創(chuàng)期之后是否依然有效,學術界并沒有給出過正面的回應。文章從合法性視角出發(fā),聚焦中央政府部門、地方政府部門、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和地方性行業(yè)協(xié)會這4類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展會主辦單位名單的權威機構,探討它們在展會初創(chuàng)期和展會成長期兩個階段的合法性效應,形成理論假設。在此基礎上,對2008—2018年期間在上海市舉辦的562個展會進行生存分析,檢驗理論假設。研究結果顯示:(1)在展會初創(chuàng)期,通過邀請中央政府部門、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和地方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任主辦單位來提升展會的合法性水平,能夠顯著提升展會生存率,加速培育展會獨立生存能力;(2)在展會成長期,除了邀請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任主辦單位依然對展會的快速擴張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外,邀請中央政府部門、地方政府部門和地方性行業(yè)協(xié)會等其他3類權威機構出任主辦單位對展會成長的貢獻已經(jīng)不再顯著;(3)邀請地方政府部門出任展會的主辦單位,在初創(chuàng)期對展會生存的貢獻不顯著,在成長期對展會擴張具有負面影響;(4)通過與外部組織建立聯(lián)系而形成的外生合法性,在展會初創(chuàng)期效果顯著,而在展會成長期的效果卻大大減弱。該研究在理論方面拓展了對合法性效應及其時效性的認識,提出了外生合法性僅在事業(yè)初期效果較為顯著的論斷,在實踐方面對展會組織者合理選擇與動態(tài)調整展會主辦單位名單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展會;合法性;生存分析;權威機構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2)06-0067-12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2.04.012
引言
如同涉“世”不深的新產品或新企業(yè)那樣,新創(chuàng)展會也會面臨來自社會各方的質疑與不信任,面臨較為嚴重的合法性缺陷。首先,它沒有顯赫的歷史業(yè)績來佐證。展會的舉辦屆數(shù)和存續(xù)時間,對外代表著信譽和信賴[1],因為參會者傾向于“老一點兒”的展會更可信一些[2];對內意味著經(jīng)驗與效率,因為多年的舉辦經(jīng)歷讓組織者做事更有經(jīng)驗,辦事更有效率[1]。其次,它沒有著名參展企業(yè)帶來的光環(huán)效應。大企業(yè)參展是為了做品牌[3],它們通常只光顧與自己身份相當?shù)钠放菩哉箷?。再次,它沒有知名項目經(jīng)理和管理團隊的加成。會展行業(yè)是一個新興行業(yè),高級會展管理人才較為緊缺[4],因此,一個新創(chuàng)展會很難招攬到知名的項目經(jīng)理,更不易構建一支制度健全、管理規(guī)范、配合默契的團隊。
合法性是新企業(yè)克服新進入缺陷、獲得生存的基礎,同時也是新企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5]。合法性是指在特定的社會規(guī)范、價值觀、信念等構建的系統(tǒng)內,組織的行為和表現(xiàn)是否符合一般性的社會期望和認知[6]。合法性不僅影響到利益相關者如何看待組織,而且影響到利益相關者如何理解組織的活動和戰(zhàn)略,它對于組織的生存與發(fā)展至關重要,影響到新創(chuàng)組織的生存率[7]。站在展會組織者的視角,展會合法性主要體現(xiàn)在3個方面:(1)規(guī)制合法性,即展會本身及展會組織行為需要遵守政府的相關政策與法規(guī),以及行業(yè)協(xié)會等所制定的行為準則;(2)規(guī)范合法性,即必須遵守現(xiàn)有制度內的社會規(guī)范與核心價值觀,以及現(xiàn)有行業(yè)內的行為標準與規(guī)范;(3)認知合法性,即得到利益相關者的普遍認可。
合法性既可內生,即基于組織的內在特征、行為與表現(xiàn)而獲得;也可外生,即通過與外部組織或個人建立聯(lián)系而獲得。內生合法性的生成需要長時間的積淀,難以一蹴而就,故新創(chuàng)展會的組織者經(jīng)常采用外生的方式來迅速提升展會的合法性水平。故此,邀請政府、協(xié)會等有影響力的組織和機構來出任展會的主辦單位,成為展會組織者的慣用策略。然而,這種策略是否真的有效?是否長期有效?學術界尚未開展過系統(tǒng)的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
1 相關文獻綜述
1.1 展覽會的生存與發(fā)展
展覽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研究成果主要來自相關學科的“拼湊”。當今的展覽研究,一半以上從參展商視角來進行,1/3左右從觀眾視角開展,而站在組織者視角、圍繞著展會生存與發(fā)展等問題所開展的研究相當有限[8]。Geigenmuller和Bettis-Outland指出,身處展覽業(yè)的服務組織,必須差別化自己的品牌,才能從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9]。Kirchgeorg等學者指出,每個成功的展會都必須有清晰明確的定位[10]。Kim研究發(fā)現(xiàn),為了降低成本、風險分擔、學習和進入國外市場,展覽公司之間需要成立戰(zhàn)略聯(lián)盟[11]。Tafesse認為,展會組織者的市場資源狀況對展會效果有影響,最顯著的資源有3類:聲譽資源、顧客關系資源和物理資源[1]。McCabe指出,會展行業(yè)人才流動性極強,掌握技術訣竅的關鍵員工會顯著影響會展組織的專業(yè)水準[12]。Bathelt和Zeng專門對中國的展覽經(jīng)濟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行業(yè)協(xié)會和地方政府對展覽會的驅動作用越來越強,而中央政府的影響和作用卻在逐漸減弱[13]。
1.2 生存分析:在工商管理領域的應用不斷延伸
生存分析是對個體或組織的生存規(guī)律及其風險因素進行分析的統(tǒng)計方法,分析的對象可以是有生命的,如人或動物,也可以是無生命的,如機器、橋梁,還可以是組織或非正式組織,如企業(yè)、家庭、興趣小組等。它最早被應用于生物和醫(yī)學領域,后拓展到工商管理領域,近些年被多位旅游與會展學者采用。比如Gémar等學者對旅館業(yè)務進行生存分析,發(fā)現(xiàn)主要風險因素包括旅館的地點、規(guī)模、管理水平、開業(yè)時機等[14];Falk對滑雪場進行生存分析,發(fā)現(xiàn)主要風險因素包括滑雪場自身的高度落差、規(guī)模和造雪設備,以及當?shù)氐母偁幖ち页潭萚15];He等對影響展會生存的影響因素進行剖析與檢驗,發(fā)現(xiàn)展會歷史、初始規(guī)模、協(xié)會聯(lián)系、產業(yè)關聯(lián)和公共交通是顯著影響展會生存的5個因素,且進一步指出,展會歷史對展會生存的影響隨著展會舉辦屆數(shù)的增加而遞減[16]。
1.3 合法性研究:從強調其價值到重視其應用情境
早期的合法性研究,側重于強化合法性的價值與貢獻。合法性是一種能夠增強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和幫助組織獲得其他資源的戰(zhàn)略資源[5]。合法性既是競爭優(yōu)勢的構成要素,也是競爭優(yōu)勢的來源[17]。作為企業(yè)生存與成長的保障[18],獲得合法性有助于中小企業(yè)績效的提升[19]。高管團隊的合法性水平,作為資本市場信號可以影響上市股價[20]。
近期的合法性研究,在繼續(xù)肯定合法性的正面影響的同時,開始關注它的應用情境。Guo等研究發(fā)現(xiàn),過高的組織合法性與企業(yè)追求差異化戰(zhàn)略的邏輯沖突,一定程度上會抑制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能力[21]。Zhao認為,合法化戰(zhàn)略雖然可以通過一致性機制來幫助企業(yè)緩解外部環(huán)境壓力,但卻可能削弱企業(yè)的獨特性[22]。郭海等認為,政治合法性雖然能幫助企業(yè)實現(xiàn)市場擴張,但削弱了企業(yè)的產品創(chuàng)新[18]。在家族企業(yè)的代際傳承過程中,家族企業(yè)接班人的合法性發(fā)揮著重要影響[23]。中國企業(yè)在最初進入國際市場時,頻繁在東道國遭遇合法性危機[24]。
2 假設推演
在中國情境下,政府和行業(yè)協(xié)會對展會組織工作有很大的影響[13]。本文在合法性視角下對新創(chuàng)展會的生存與成長進行探討,并順應合法性的研究趨勢,對不同來源(4類權威機構:中央政府部門、地方政府部門、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和地方性行業(yè)協(xié)會)、不同時間階段(初創(chuàng)期和成長期)的合法性效應進行對比分析。
2.1 邀請權威組織出任主辦單位在展會初創(chuàng)期的合法性效應
規(guī)制合法性來自對有關政策法規(guī)與規(guī)章制度的遵守,來自政府、行業(yè)協(xié)會等權威組織的評價與肯定。規(guī)制合法性的缺失,會導致企業(yè)難以注冊,產品不被社會認可,以及難以獲得融資等問題[25]。
展覽作為一場數(shù)萬人參與的大型群體性活動,一次數(shù)千家企業(yè)齊聚的行業(yè)盛會,一個傳播科學技術與先進文化的舞臺,需要在內容、程序與表現(xiàn)方面遵守政府所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因此,受到各級政府的嚴格管控。199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對在我國境內舉辦境外經(jīng)濟技術展覽會加強管理的通知》,對境內展覽會審批管理的全過程作了具體規(guī)定。2007年,國務院頒布《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對展覽會的安全管理作出了嚴格規(guī)定。為了促進與規(guī)范展覽業(yè)的發(fā)展,不少地方政府也出臺了各類會展政策,如《哈爾濱市會展業(yè)管理辦法》和《廈門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會展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等。由此可見,在政府管制較為嚴格的環(huán)境中,規(guī)制合法性的獲取對展會生存至關重要。同時,中國的制度環(huán)境尚存在不健全之處:(1)不同制度要素相互沖突,表現(xiàn)在明文的法規(guī)、紅頭文件以及主管部門的要求有時存在不一致;(2)制度不穩(wěn)定,表現(xiàn)為制度一直處于變革的過程中,一些詳細論證之后推出的產業(yè)政策可能因新的宏觀調控政策而被修改;(3)制度相對滯后,表現(xiàn)為制度的修訂趕不上客觀情況的變化;(4)制度存在空白,表現(xiàn)為新的情況出現(xiàn)后缺乏相應的制度對其進行規(guī)范[26]。面對這樣一種嚴格但不完善的制度環(huán)境,展會組織者如能在展會創(chuàng)辦伊始就邀請到某個政府部門來出任主辦單位,一方面可以為展會的合法、合規(guī)性進行背書,給顧客與合作者以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屏蔽掉那些來自其他政府部門的不合理管制,將精力投入正常的經(jīng)營與管理。
行業(yè)協(xié)會在各類市場主體之間,以及市場主體和政策制定者之間扮演著重要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展會組織者可以恰當?shù)亻_發(fā)利用這些市場和政治紐帶,來提高觀眾數(shù)量,并通過行業(yè)協(xié)會的影響力來邀請到高質量的參展商和觀眾[27]。因此,展會組織者總是設法從相關協(xié)會和政府那里得到證書、證明和背書,其中也包括將這些組織納入自己的主辦單位名單[28]。在展會發(fā)展初期,參展商和觀眾大都來自當?shù)鼗蛑苓叺貐^(qū),這既是從交通、住宿等成本方面考慮,也是從營銷需要出發(fā)。地方性行業(yè)協(xié)會由當?shù)氐南嚓P企業(yè)組成,由它們來出任主辦單位能夠有效吸引本地企業(yè)參展和觀展。
基于以上論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邀請權威組織出任主辦單位能夠顯著提升新創(chuàng)展會在初創(chuàng)期的表現(xiàn)
H1a:在初創(chuàng)期邀請中央政府部門出任展會的主辦單位,能夠顯著提升展會的生存率與加速其生存能力的培育
H1b:在初創(chuàng)期邀請地方政府部門出任展會的主辦單位,能夠顯著提升展會的生存率與加速其生存能力的培育
H1c:在初創(chuàng)期邀請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任展會的主辦單位,能夠顯著提升展會的生存率與加速其生存能力的培育
H1d:在初創(chuàng)期邀請地方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任展會的主辦單位,能夠顯著提升展會的生存率與加速其生存能力的培育
2.2 邀請權威組織出任主辦單位在展會成長期的合法性效應
展會進入成長期后,政治合法性的影響開始模糊。一方面,高政治合法性意味著政府支持企業(yè)現(xiàn)行的做法,有助于提高企業(yè)市場擴張的效率,如簡化相關審批環(huán)節(jié)和認證過程。擁有高政治合法性的企業(yè)更容易從政府那里獲得市場擴張所需的資源,如稅收、貸款、行業(yè)準入等方面的優(yōu)惠[18]。受到政府的鼓勵,高政治合法性的企業(yè)更有可能選擇市場導向戰(zhàn)略,將資源投入市場擴張活動中[18]。另一方面,隨著展會影響力的提升與經(jīng)濟效益的顯現(xiàn),政府的“掠奪之手”開始出手。所謂掠奪之手,是指政府官員或者政治家傾向于從自己所控制的公司那里榨取資源,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不是實現(xiàn)企業(yè)價值最大化[29]。同時,政治關聯(lián)會導致企業(yè)背上政治包袱,如具有政治關系的企業(yè)往往要承擔更多的政治和社會責任,降低市場競爭,并抑制企業(yè)創(chuàng)新[30],故擁有政治資源的企業(yè)在戰(zhàn)略上往往會更加保守[31]。
處于成長期的展會,首要任務是市場擴張,主要舉措是市場區(qū)域由本地向外地拓展。市場合法性能夠為企業(yè)市場擴張行為提供豐富且高效的資源,同時,高市場合法性的企業(yè)也更有意愿和能力將資源投入市場擴張活動[18]。作為同行和上下游伙伴眼中的“標桿”,擁有高市場合法性的企業(yè)對現(xiàn)有市場能夠有更準確的把握,面對制度空洞和環(huán)境不確定性,這種標桿企業(yè)更可能獲得市場上的獨占性消息,從而迅速高效地占領市場,實現(xiàn)市場擴張[19]。由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任主辦單位的展會,在外地參展商、觀眾等顧客看來,展會的市場合法性更高,成長前景光明,故更愿意持續(xù)地參展和觀展。由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任主辦單位,也能夠給會展場館、主場搭建、旅館酒店等供應商以信心,從而在市場擴張過程中得到它們的鼎力支持。以場館租賃為例,雖然我國在場館數(shù)量和規(guī)模方面均已經(jīng)躍居世界首位,但要想在“黃金時間段”租到規(guī)模、設施、地理位置均適宜的場館并不容易,尤其要多年持續(xù)地在同一時間段租到某一場館,則更需得到場館方面的誠心合作。當展會進入成長期后,地方性協(xié)會雖然可以繼續(xù)發(fā)揮一些積極作用,如動員當?shù)仄髽I(yè)參展、協(xié)調各方的關系等,但其“地方性標簽”不利于向外地拓展,“地方保護主義理念”會驅使它做出一些有損外地企業(yè)的行為。譬如在設計展會主題時,強調以促進本地產品銷售為主,而不是以將展會提升為國際化交流平臺為目標。又如當展位供不應求時,出面為本地企業(yè)索要展位或增加展臺面積,抑制外地企業(yè)的參展比例與熱情。
綜上所述,在展會進入成長期后,地方性組織和機構的作用弊大于利,它們已經(jīng)成為展會進一步拓展其市場范圍和影響力的掣肘,而中央政府和全國性行業(yè)組織的作用是利大于弊。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在展會成長期,邀請影響力較強的權威組織出任主辦單位依然能夠顯著提升展會在成長期的表現(xiàn)
H2a:在展會成長期,中央政府部門出任展會主辦單位對展會快速成長與擴張的影響大于地方政府部門
H2b:在展會成長期,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任展會主辦單位對展會快速成長與擴張的影響大于地方性行業(yè)協(xié)會
2.3 外生合法性在展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時效性
合法性反映了組織利益相關者對組織及其行為的認知和評價[32]。合法性的生成機制可以分為內生和外生兩種。所謂內生,是基于組織的內在特征、行為與表現(xiàn)而生成。譬如互動導向有助于提高新企業(yè)的顧客認知度、認可度和滿意度,因而可能正向影響新企業(yè)合法性水平[33]。顧客授權對于新企業(yè)獲取合法性和成長可能非常重要[34]。新企業(yè)魅力型領導可能有助于改進新企業(yè)合法性水平[35]。高管團隊的聲譽與組織合法性正相關,并且組織合法性在企業(yè)高管團隊的聲譽與組織未來績效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36]。
所謂外生,是指通過與外部組織或個人建立聯(lián)系而生成的合法性。譬如聘用外部獨立董事成為IPO(首次公開募股,intial public offering)企業(yè)具有合法性的重要信號[37]。擁有政治連帶企業(yè)的“政治光環(huán)”有助于它在公眾面前營造形象[38]。企業(yè)往往將官員視察報道、官員合影或題字等政治關系構建活動作為重要事件,認為它們反映了企業(yè)的資源動用水平與抗風險能力,向外傳遞了政府對本企業(yè)的重視與“背書支持”[39]。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認證已經(jīng)普遍在供應商、銷售商以及顧客等主要利益相關者中得到認可,并成為一種合法性象征,主動獲得并戰(zhàn)略性運用ISO認證可以幫助企業(yè)克服合法性約束[19]。
在展會初創(chuàng)期,由于既無歷史業(yè)績和顧客評價拿來宣傳,也無明星團隊、科學流程、規(guī)范制度等拿來佐證,故通過與外部權威機構建立連帶關系來提升展會的合法性水平,既是合理的,也是被迫的。但進入展會成長期,假若一個經(jīng)過了幾年歷練的展會依然靠外援來證明自己,而不是靠過硬內功來彰顯自己的優(yōu)勢,就未免有些蒼白無力。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通過邀請權威組織出任主辦單位的策略,在展會初創(chuàng)期顯著有效,而在展會進入成長期后的影響明顯減弱
3 研究設計與方法
生存分析是將事件的結果(終點事件)和出現(xiàn)這一結果所經(jīng)歷的時間結合起來分析的一種統(tǒng)計分析方法。本文把“具備生存能力”作為展會在初創(chuàng)期的結果事件,把“成為成熟展會”當作展會在成長期的結果事件,既要檢驗合法性對結果事件的影響,又要檢驗合法性對達成結果所經(jīng)歷時間長短的影響。同時,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具有典型的生存數(shù)據(jù)特征:一是幾乎不符合任何形式的分布,故很難通過其他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所要求的正態(tài)性、無偏性等檢驗;二是存在大量不完整但有價值的數(shù)據(jù),即刪失數(shù)據(jù)。因此,生存分析法較為適用。
3.1 數(shù)據(jù)收集與整理
上海是中國的經(jīng)濟貿易中心,會展業(yè)十分發(fā)達,根據(jù)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統(tǒng)計,2019年,上海市共舉辦展會545個,在數(shù)量方面遙遙領先與北京(292個)和廣州(260個),位列三大展會城市之首1。故能夠滿足定量分析對樣本數(shù)量的需要。同時,上海市政府和地方性協(xié)會在管理與支持會展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做得也比較好,從而控制了政府不作為、地方協(xié)會影響力不夠等干擾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收集在上海舉辦的展會數(shù)據(jù)進行實證研究,數(shù)據(jù)搜集與整理過程如下。
(1)信息搜索。本文以E展網(wǎng)(http://www.eshow365.com)為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通過爬蟲抓取2008—2018年間在上海舉辦展會的名稱、主辦單位、展覽面積、舉辦場館、舉辦屆數(shù)、所屬行業(yè)、舉辦時間等信息。同時,輔以百度搜索引擎、展會自辦網(wǎng)站等其他信息來源作為補充,最終整理共6096場展會信息。
(2)數(shù)據(jù)整理。將同一個展會的歷屆信息按時間順序排列,由此獲得每個展會的生存數(shù)據(jù)。
(3)數(shù)據(jù)清洗。根據(jù)研究需要對部分展會信息進行了剔除:一是缺失主辦單位等關鍵信息的展會;二是“一次性”展會,因為本文是針對展會發(fā)展過程進行的縱向研究;三是在本文的觀察期(2008—2018年)之前就已經(jīng)成熟(展覽面積達到5萬平方米以上)的展會;四是舉辦周期不是一年一屆的展會,如兩年一屆、一年兩屆的展會。最終,獲得有效展會樣本562個,共4704場。其中,404個展會進入成長期,而158個展會在初創(chuàng)期夭折。
3.2 因變量與賦值
針對展會的生存分析設有兩個因變量,一個是終點事件,即研究者所關心的特定結局是否發(fā)生;另一個是在結局事件發(fā)生之前所經(jīng)歷的時間跨度,即觀察時間。
《上海國際展覽會項目評估細則》規(guī)定,申報“上海國際品牌展覽會”的項目必須“租用場館面積5萬平方米以上”,而申報“上海國際優(yōu)秀展覽會”的項目需要“租用場館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參考此標準,并參照李坤望和蔣為用“3年判斷標準”來判斷出口貿易關系狀態(tài)是否為“持續(xù)存在”的做法[40],以及國際展覽聯(lián)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Fairs,UFI)“申請認可時展會最少定期舉辦過三屆”的認證條件,本文將第一個結局事件定義為“展會具備生存能力”,用Surv來表示,判斷標準是“展會連續(xù)3年舉辦,且展覽面積達到或超過1萬平方米”,若展會達到判斷標準,則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將第二個結局事件定義為“展會成長為成熟展會”,用變量Mature來表示,判斷的標準是“展覽面積達到或超過5萬平方米”,同樣地,若展會達到第二個結局事件的判斷標準,則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
在第一個結局事件發(fā)生之前所經(jīng)歷的時間跨度,是展會為了能夠生存下去而努力的時間,本文稱為展會的初創(chuàng)期,用Time 1表示。嚴格來講,Time 1的計算,應從展會的首屆時間算起,但由于本研究的觀察期是自2008年開始,故對創(chuàng)辦于2008年之前的展會,本文計算Time 1的起點是2008年。如此處理會導致創(chuàng)辦于2008年之前展會的運營經(jīng)驗被忽視,可能導致估計錯誤。為了弱化這一影響,在數(shù)據(jù)分析時加入“舉辦屆數(shù)”作為控制變量。
在第二個結局事件發(fā)生之前所經(jīng)歷的時間跨度,是展會在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后,開始快速擴張和提升影響力,力求成長為成熟展會的時間,本文稱為展會的成長期,用Time 2來表示。Time 2的計算起點,是展會進入成長期的首個年份,即展會達到“展會連續(xù)3年舉辦,且展覽面積達到或超過1萬平方米”的那個年份。
如表1所示,本研究的觀察期自2008年初開始,到2018年底結束。展會A的首屆時間是2008年,它經(jīng)過3年的努力,在2011年達到了“連續(xù)3年舉辦,且展覽面積達到或超過1萬平方米”的標準,故它的[Surv=1],[Time1=3]。在此基礎上,它又經(jīng)過5年的努力,終于在2016年達到了“展覽面積達到或超過5萬平方米”的成熟展會,故它的[Mature=][1],[Time 2=5]。展會B的首屆時間也是2008年,但它經(jīng)過11年的努力也未能觸發(fā)第一個結局事件,所以,它的[Surv=0],[Time1=11]。由于展會B未能跨越初創(chuàng)期而進入成長期,也未觸發(fā)第二個結局事件,故其Mature和Time 2皆為空值。展會C的首屆時間是2009年,它經(jīng)過5年的努力,在2014年觸發(fā)第一個結局事件,故它的[Surv=1],[Time1=]5。自2014年開始,展會C到觀察期的最后一年(2018)也沒有出現(xiàn)結局事件,故[Mature=0,][Time 2=5。]對于展會D,雖然只有兩年的數(shù)據(jù),但能明確地知道它在奔向“連續(xù)3年舉辦,且展覽面積達到或超過1萬平方米”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兩年,且未能實現(xiàn)目標,所以,它的[Surv=0],而[Time 1=2。]
3.3 自變量與測量
本研究共設有4個自變量,來檢驗邀請權威組織出任主辦單位對展會在初創(chuàng)期的生存能力與成長期的擴張能力的影響。Central Government(CP)用來衡量中央政府部門是否出現(xiàn)在主辦單位名單之中,當存在至少1個中央政府部門時,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Local Government(LP)用來衡量地方政府部門是否出現(xiàn)在主辦單位名單之中,當存在至少1個地方政府部門時,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National Association(NA)用來衡量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是否出現(xiàn)在主辦單位名單之中,當存在至少1個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時,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Local Association(LA)用來衡量地方性行業(yè)協(xié)會是否出現(xiàn)在主辦單位名單之中,當至少存在1個地方性協(xié)會時,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
3.4 控制變量
之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展會組織者的舉辦經(jīng)驗[1]、所屬行業(yè)的景氣程度[16],以及舉辦場館的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28],均會影響到展會的生存與發(fā)展。為減少這些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干擾,本研究選取展會的舉辦屆數(shù)、所屬行業(yè)、舉辦場館作為控制變量。其中,舉辦屆數(shù)為數(shù)值變量,為展會自創(chuàng)辦以來所舉辦的次數(shù);所屬行業(yè)為分類變量,根據(jù)E展網(wǎng)的分類標準分為工業(yè)品、原材料、消費品和綜合類4類;舉辦場館也為分類變量,根據(jù)舉辦的場地分為國家會展中心(上海)、上海光大會展中心、上海國際展覽中心、上??鐕少彆怪行?、上海世博展覽館、上海世貿商城、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上海展覽中心和其他場館,共9類。
4 數(shù)據(jù)分析
4.1 權威機構出任主辦單位在展會初創(chuàng)期的影響
(1)存活率比較。如表2第二行所示,中央政府部門出現(xiàn)在主辦方單位名單中的展會[(CP=1)]共有50個,其中的39個成功度過了初創(chuàng)期,具備了獨立生存能力,這一比例達到了78%。表3的第三行顯示,中央政府部門未出現(xiàn)在主辦方單位名單中的展會共有512個[(CP=0)],367個成功度過了初創(chuàng)期,存活比例達到了71.68%。進一步的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二者之間在存活率方面存在顯著差異[(f=4.525,][p=0.034)]。由此可見,邀請中央政府部門出任展會的主辦單位,確實能顯著提高展會在初創(chuàng)期的存活率。同理,在展會的初創(chuàng)期,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和地方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現(xiàn)在主辦方的名單中,也能有效提高展會的存活率,且影響程度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唯一的例外是,地方政府部門出現(xiàn)在主辦單位的名單之中,對于展會獨立生存能力的幫助并不顯著。
(2)進程比較。為了進一步檢驗上述機構出任主辦單位能否加速展會的培育速度,即相較于該機構沒有出任主辦單位的展會,展會是否可以用較短的時間來培育起獨立生存能力,本研究進一步做 Kaplan-Meier分析。Log-rank檢驗結果顯示,在初創(chuàng)期邀請中央政府部門(Chi-square=5.712,p-value= 0.017<0.05)和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Chi-square=8.710,p-value=0.003<0.01)出任主辦單位,能夠顯著地加速展會生存能力的培育,而邀請地方政府部門(Chi- square=0.249,p-value=0.618>0.05)和地方性行業(yè)協(xié)會(Chi-square=0.190,p-value=0.275>0.05)出任主辦單位在這方面的貢獻并不顯著。
圖1直觀地反映中央政府部門出任主辦單位對展會培育速度的影響??v軸是展會的累積生存率,橫軸是展會的存續(xù)時間,圖中的虛線曲線是沒有中央政府部門出任主辦單位時的展會生存曲線,實線加粗曲線是有中央政府部門出任主辦單位時的生存曲線。經(jīng)過比較兩條曲線可以看出,虛線基本上都在實線的上方,說明在經(jīng)歷同樣的發(fā)展年份后,沒有中央政府部門參與的展會中,有更多的展會依然在初創(chuàng)期掙扎;而有中央政府出任主辦單位的展會,從初創(chuàng)期躍遷到成長期的用時較短。同理可知,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任主辦單位能夠顯著縮短展會培育獨立生存能力的時間,即更早地進入成長期。
(3)遺漏變量控制。為了緩解遺漏變量的干擾,本文選取展會的舉辦屆數(shù)、所屬行業(yè)、舉辦場館等3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分別與CP和NA做Cox回歸分析。如表3所示,模型1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說明該模型在預測展會的生存風險方面有效,其中CP的顯著性系數(shù)為0.096,說明它在排除控制變量的干擾后,依然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CP的風險比率Exp(B)為1.327,表明在其他因素均保持不變時,當一個展會成功邀請到中央政府部門出任主辦單位后,它成功跨過初創(chuàng)期這道門檻的概率變?yōu)槲囱埱暗?.327倍。同理,模型2也同樣有效,NA在排除控制變量的干擾后,依然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Sig.=0.088)。NA的風險比率Exp(B)為1.196,表明在其他因素均保持不變時,當一個展會邀請到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任主辦單位后,它成功跨入成長期的概率變?yōu)樵瓉淼?.196倍。
4.2 權威機構出任主辦單位在展會成長期的影響
(1)成熟率比較。在成長期,當中央政府部門出現(xiàn)在主辦方名單中時,可以大幅提高展會成長為成熟展會的概率,從21.33%提高到30.23%,且達到了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f=5.385)];同樣,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現(xiàn)在主辦單位名單中,也可以將此比例由18.23%提高到25.94%,且達到了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f=14.3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展會的成長期,地方性政府的參與反而起到了負面的效果,即由地方性政府出任主辦單位的展會在成長為成熟展會的比例(15.69%)方面卻顯著低于那些沒有地方性政府參與的展會(23.23%)。而地方性協(xié)會出任主辦單位的效果并不顯著。
(2)進程比較。Kaplan-Meier分析的Log-rank檢驗結果顯示,在成長期,邀請4類單位出任展會的主辦單位,均不能顯著地影響展會的成長速度。鑒于針對全國性協(xié)會出任主辦單位的Log-rank檢驗 p-value較小,本研究對其進一步做了Breslow ? (Chi-square=3.563,p-value=0.059)和Tarone-Ware(Chi-square=2.923,p-value=0.087)檢驗,發(fā)現(xiàn)二者均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由此可以推斷,在展會的成長階段,由全國性協(xié)會出任主辦單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展會的成長。
4.3 權威機構合法性效應的時效性檢驗
在處于初創(chuàng)期的562個展會中,有395個展會的主辦單位名單中至少存在1個權威機構[(CP+LP+][NA+LA≥1),]其中的305個成功度過了初創(chuàng)期,具備了獨立生存能力,這一比例達到了77.2%;而167個沒有權威機構出任主辦單位的展會中,有101個成功度過了初創(chuàng)期,這一比例也達到了60.5%。盡管如此,進一步的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二者之間在結局事件達成率方面存在顯著差異[(f=46.834,p=][0.000)]。而反觀處于成長期的404個展會中,有權威機構[(CP+LP+][NA+LA≥1),]出任主辦單位的309個展會中,有70個成功走向了成熟,這一比例達到了22.7%;而95個沒有權威機構出任主辦單位的展會中,有20個成功度過了初創(chuàng)期,這一比例也達到了21.1%。進一步的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二者之間在結局事件達成率方面并無顯著差異([f=0.442,][p=0.507])。由此可見,在初創(chuàng)期邀請權威機構出任展會主辦單位,能夠顯著提高展會成功度過初創(chuàng)期的概率,而在成長期繼續(xù)邀請或保留權威機構作為展會主辦單位,卻對展會成長為成熟展會的貢獻并不顯著。
在發(fā)展進程方面,Kaplan-Meier分析Log-rank檢驗結果顯示,在初創(chuàng)期邀請權威機構出任主辦單位(Chi-square=8.635,p-value=0.003<0.05)能夠加速展會獨立生存能力的培育,而在成長期邀請權威機構出任主辦單位(Chi-square=0.010,p-value=0.922> 0.05)并不能顯著地加速展會成長為成熟展會。
5 結論與啟示
合法性既是組織生存的基礎,也是組織成長的動力,還是組織應對巨大變局時的保障。本文首次將合法性視角引入展會領域,探討邀請權威機構出任展會主辦單位這一策略的有效性與時效性,并基于2008—2018年期間在上海舉辦展會的縱向展覽數(shù)據(jù)進行實證檢驗。取得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邀請權威機構出任主辦單位能夠顯著提升展會在初創(chuàng)期的表現(xiàn),與H1的預期相一致。其中,在初創(chuàng)期邀請中央政府部門出任展會的主辦單位,不僅能夠把展會生存率由71.68%提升至78.00%,而且能夠顯著加速其生存能力的培育(Chi-square=5.712,p-value=0.017<0.05),H1a得證。同理,在初創(chuàng)期邀請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任展會的主辦單位,不僅能夠把展會生存率由65.22%提升至80.23%,而且能夠顯著加速其生存能力的培育(Chi-square=8.710,p-value=0.003<0.01),H1c得證。邀請地方性協(xié)會出任主辦單位,雖然能夠把展會生存率由69.79%提升到80.80%,但并不能加速展會度過初創(chuàng)期的進程,H1d得到了部分支持。而邀請地方政府部門出任主辦單位,卻既不能提高展會的存活率,也不能加速其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H1b未得到支持。至于H1b未得到驗證的原因,本文歸因于以下兩點。
一是上海在市場化進程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市場調節(jié)機制健全,地方政府對市場行為的直接干預較少。《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shù)報告2016》顯示,從2010年開始測算以來,上海的市場化排名一直位居全國前列,比全國平均市場化指數(shù)水平高出40%以上[41]。在展覽行業(yè),上海也處于領先地位,在2002年成立了會展行業(yè)協(xié)會,作為政府從事行業(yè)管理的助手以及媒介政府與市場的橋梁。
二是在本研究的觀察期內,上海市頒布了《上海市關于開展清理和規(guī)范慶典、研討會、論壇活動工作的實施意見》,這導致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果斷退出了某些會展項目的主辦單位名單。此舉對市場主導型展會影響不大,但對政府主導型展會的影響嚴重,有的甚至被直接停辦。
(2)在展會成長期,邀請中央政府部門、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等影響力較強的權威組織出任主辦單位,依然能夠顯著提升展會在成長期的表現(xiàn),與H2的預期相一致。其中,當中央政府部門出現(xiàn)在主辦方名單中時,可將展會成長為成熟展會的概率由21.33%提高到30.23%;然而,由地方性政府出任主辦單位的展會成長為成熟展會的比例(15.69%)卻顯著低于那些沒有地方性政府參與的展會(23.23%)。同樣,當全國性行業(yè)協(xié)會出現(xiàn)在主辦單位名單中,可將展會成長為成熟展會的概率由18.23%提高到25.94%;而地方性協(xié)會出任主辦單位的效果,對展會成長為成熟展會的概率并無顯著影響。由此,H2a和H2b得證。
(3)通過對初創(chuàng)期和成長期兩個階段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在初創(chuàng)期邀請4類權威機構中的1家或多家機構出任展會主辦單位,能夠顯著提高展會成功度過初創(chuàng)期的概率(由60.5%提高到77.2%),而在成長期繼續(xù)邀請或保留權威機構作為展會主辦單位,卻對展會成長為成熟展會的貢獻并不顯著,H3得證。而實踐現(xiàn)狀卻是反其道而行之,76.5%的成長期展會在主辦單位名單中依然保有至少1個權威機構,這一比例高于初創(chuàng)期展會的70.3%。這說明實踐界并沒有意識到,在進入成長期后,外生合法性的效應已經(jīng)大大減弱。
本文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3個方面。首先,拓展了對合法性效應及其時效性的認識,提出了外生合法性僅在事業(yè)初期效果較為顯著的論斷。其次,首次在展會組織情境下探討合法性效應,并圍繞政府、協(xié)會等權威組織的合法性效應取得一些具體的結論。最后,本文收集與整理了上海近11年的展會數(shù)據(jù),并針對其數(shù)據(jù)特點率先在會展研究領域運用了生存分析法?;贓展網(wǎng)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2018年,在新增264個展會的情況下,展會總量卻從2017年的2413個跌落到2237個,凈減少176個。由此可以計算得出,2018年共有約440個展會退出了歷史舞臺,占到了全部展會的20%。如此之高的“退市”率,說明中國的大量展會面臨生存危機和成長不力的難題。生存分析最早被運用于生物和醫(yī)學領域,目前已被廣泛運用于工商管理領域,如企業(yè)壽命分析、產品壽命分析、顧客流失分析、酒店壽命分析、滑雪場壽命分析等,但在展覽領域的運用卻相當稀少。
本文的管理啟示也體現(xiàn)在3個方面。首先,靠與外部組織建立聯(lián)系而生成的外生合法性,只能在事業(yè)初創(chuàng)期時借用一時,而能夠為企業(yè)帶來持久效應的合法性,只能靠自身的行為與表現(xiàn)來內生。內生合法性的建構方向主要有二:一是通過對標法律法規(guī)和行業(yè)規(guī)范,不斷規(guī)范自身言行;二是通過大力宣傳和取得UFI展覽項目認證等來獲得利益相關者的認可。其次,對于展會組織者而言,在展會處于初創(chuàng)期時,要力邀權威機構出任展會的主辦單位,因為確實有助于展會順利越過“新進入門檻”;而對于已經(jīng)進入成長期的展會,則無需再在這方面耗費太多資源和精力。最后,對于政府、協(xié)會等權威部門而言,可以戰(zhàn)略性地支持少量新創(chuàng)展會,因為這樣確實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待這些展會進入成長期后,除了一些關乎國家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和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等的重要展會外,不要再錦上添花,而是有序退出,將展會放歸市場。
6 研究局限與未來研究展望
本文尚存一些難以克服的局限。首先,在選擇結局事件的判斷標準時,片面地依據(jù)了展會規(guī)模,即用“展會連續(xù)3年舉辦,且展覽面積達到或超過1萬平方米”作為“展會具備生存能力”的判斷標準,用“展覽面積達到或超過5萬平方米”作為“展會成長為成熟展會”的標準。然而,對一個展會的評估還涉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指標,如展商數(shù)量、展品質量、觀眾數(shù)量、觀眾參觀時長等。另外,由于行業(yè)性質、產業(yè)規(guī)?;蝽椖慷ㄎ坏仍颍纫?guī)模的展會可能代表著不同的發(fā)展水平與階段。比如,同樣是3萬~5萬平方米的展會,對某些細小市場而言可能已經(jīng)足夠大和足夠成熟,而對某些產業(yè)規(guī)模龐大、展品占地面積大的行業(yè)而言,只能算是剛剛起步。其次,某些展會本身就是政府主導型展會,即政府的角色是包攬和統(tǒng)籌一切,而不僅僅是個“掛名”主辦。這些展會雖然占總樣本的比例不高,但由于未能識別和剔除,故會放大政府部門出任主辦單位的合法性效應。再次,展會組織者的規(guī)模、經(jīng)驗、品牌等因素也會影響到展會的生存與發(fā)展,而本文在選擇控制變量時,未能予以考慮。最后,本文以上海為研究對象,而上海作為正在邁向國際經(jīng)濟中心的特大城市,其政府管理水平、市場化程度和行業(yè)協(xié)會的區(qū)域影響非其他一些中小城市所能比。因此,在將本文的研究結論類推至其他城市時,要尤其注意。
圍繞著展會領域的合法性研究,未來還有以下領域值得深入研究。首先,基于合法性的形成機制,可以分為內生合法性和外生合法性,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后者。后續(xù)的研究,可以加強對前者以及兩種合法性之間交互效應的探討。其次,合法性概念的核心成分是評價,合法性的根源存在于受眾群體眼中。展會的受眾有多種,而本研究僅聚焦于兩類對展會而言相當重要的受眾群體——政府部門和行業(yè)協(xié)會。除此之外,尚有社會公眾、社區(qū)居民、參展企業(yè)、展會觀眾、會展場館、主場搭建、廣告公司、酒店等眾多的受眾群體。再次,合法性雖然來自受眾的主觀性評價,但可以通過改變評價者的主觀判斷來提升組織的合法性水平,而不是一味地被動接受受眾的評價。學者們研究發(fā)現(xiàn),評價者的有效性信念會影響評價者的合法性判斷,而恰當運用修辭策略、可靠性策略等可以影響,甚至操縱評價者的判斷[42]。最后,本文試圖用一種動態(tài)演進的視角來闡釋合法性對展會發(fā)展過程的影響,但僅僅是聚焦于展會的初創(chuàng)期和成長期進行了探討,尚未觸及展會的成熟期和衰退期,以及信任危機、代際傳承、跨國并購等特殊時期的合法性事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TAFESSE W. Understanding how resource deployment strategies influence trade show organizers’ performance effectiven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4, 48(5/6): 1009-1025.
[2] BATHELT H, SCHULDT N. Between luminaires and meat grinders: International trade fairs as temporary clusters[J]. Regional Studies, 2008, 42(6): 853-868.
[3] 何會文, 成紅波. 參展商的個體網(wǎng)絡及其對參展績效的影響[J]. 旅游學刊, 2015, 30(5): 97-106. [HE Huiwen, CHENG Hongbo.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xhibitor’s ego-network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exhibitor’s performance[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5): 97-106.]
[4] 何會文, 高欣. 人力資源配置對參展績效的影響——基于臨時性團隊的研究視角[J]. 商業(yè)研究, 2017, 59(9): 33-39. [HE Huiwen, GAO Xin.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allocation on exhibitor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mporary team[J]. Commercial Research, 2017, 59(9): 33-39.]
[5] ZIMMERMAN M A, ZEITZ G J. 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3): 414-431.
[6] SUCHMAN M C. Managing legitimacy: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3): 571-610.
[7] 陳懷超, 陳安, 范建紅. 組織合法性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J]. 中央財經(jīng)大學學報, 2014, 1(4): 87-96. [CHEN Huaichao, CHEN An, FAN Jianhong. The research skeleton pectin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J].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14, 1(4): 87-96.]
[8] TAFESSE W, SKALLERUD K.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rade show marketing literature: 1980-2014[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7, 63: 1-13.
[9] GEIGENMULLER A, BETTIS-OUTLAND H. Brand equity in b2b services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trade show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12, 27(6): 428-435.
[10] KIRCHGEORG M, JUNG K, KLANTE O. The future of trade shows: Insights from a scenario analy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10, 25(4): 301-312.
[11] KIM B S. The motives and forms of alliances in the trade fair industry[J]. Journal of Korea Trade, 2007, 11(3):253-278.
[12] MCCABE V S. Developing and sustaining a quality workforce: Lessons from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J]. Journal of Convention & Event Tourism, 2012, 13(2): 121-134.
[13] BATHELT H, ZENG 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fair ecologies in China: Case studies from Chengdu and Shanghai[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2014, 46(3): 511-530.
[14] GEMAR G, MONICHE L, MORALES A J. Survival analysis of the Spanish hotel industry[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4: 428-438.
[15] FALK M. A survival analysis of ski lift compani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6: 377-390.
[16] HE H, Lin Z, Li H. Key survival factors in the exhibition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20, 89: 1-8.
[17] 李玉剛, 童超. 企業(yè)合法性與競爭優(yōu)勢的關系:分析框架及研究進展[J]. 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2015, 37(3): 65-75. [LI Yugang, TONG Cha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legitimac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J]. Foreign Economies & Management, 2015, 37(3): 65-75.]
[18] 郭海, 沈睿, 王棟晗, 等. 組織合法性對企業(yè)成長的“雙刃劍”效應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 2018, 21(5): 16-29. [GUO Hai, SHEN Rui, WANG Donghan, et al. Research on the double-edged sword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in firm growth[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18, 21(5): 16-29.]
[19] 杜運周, 任兵, 陳忠衛(wèi), 等. 先動性、合法化與中小企業(yè)成長——一個中介模型及其啟示[J]. 管理世界, 2008(12): 126-138; 148. [DU Yunzhou, REN Bing, CHEN Zhongwei, et al. Proactiveness, legalization and growth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An intermediary model and its enlightenment[J]. Management World, 2008(12): 126-138;148.]
[20] COHEN B, DEAN T.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investor valuation of IPOs: Top management team legitimacy as a capital market signal[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7): 683-690.
[21] GUO H, TANG J, SU Z. To be different, or to be the sam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regulatory legitimacy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4, 31(3): 665-685.
[22] ZHAO M. CSR-based political legitimacy strategy: Managing the state by doing good in China and Russi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2, 111(4): 439-460.
[23] 吳炯, 劉陽, 邢修帥. 家族企業(yè)傳承的權威基礎與權威沖突——合法性的中介作用[J]. 經(jīng)濟管理, 2017, 39(2): 52-65. [WU Jiong, LIU Yang, XING Xiushuai. The authority foundation and authority conflict of family business inherit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legitimacy[J]. Econom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9(2): 52-65.]
[24] 李玉剛, 紀宇彤. 企業(yè)國際市場進入模式、制度距離與合法性危機之間的關系——基于媒體內容分析法[J]. 華東經(jīng)濟管理, 2018, 32(7): 157-163. [LI Yugang, JI Yuto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mode, 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legitimacy crisis—Based on media content analysis method[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8, 32(7): 157-163.]
[25] 杜運周, 任兵, 張玉利. 新進入缺陷、合法化戰(zhàn)略與新企業(yè)成長[J]. 管理評論, 2009, 21(8): 57-65. [DU Yunzhou, REN Bing, ZHANG Yuli. Liability of newness, legitimizing strategies and growth of new ventures[J]. Management Review, 2009, 21(8): 57-65.]
[26] 李玉剛, 張騰. 企業(yè)戰(zhàn)略行動成敗與行動進程安排之間的關系——合法性視角下的多案例研究[J]. 管理學報, 2011, 8(2): 195-205. [LI Yugang, ZHANG Te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strategic action and its process arrangement: A legitimacy perspective[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1, 8(2): 195-205.]
[27] BERNE C, GARCIA-UCEDA M E. Criteria involved in evaluation of trade shows to visit[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8, 37(5): 565-579.
[28] LEE H, LEE J 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actors that exhibition organizers look for when selecti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s[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17, 34(8): 1-17.
[29] 李維安, 邱艾超, 閻大穎.企業(yè)政治關系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J]. 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2010, 32(5): 48-55. [LI Weian, QIU Aichao, YAN Daying. The research of th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of enterprises and the future prospect[J]. Foreign Economies and Management, 2010, 32(5): 48-55.]
[30] 袁建國, 后青松, 程晨. 企業(yè)政治資源的詛咒效應——基于政治關聯(lián)與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考察[J]. 管理世界, 2015(1): 139-155. [YUAN Jianguo, HOU Qingsong, CHENG Chen. The curse effect of enterprise political resources—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political connection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J]. Management World, 2015(1): 139-155.]
[31] 李黎, 莫長煒, 藍海林. 政治資源對商業(yè)模式轉型的影響——來自我國中小企業(yè)的證據(jù)[J]. 南開管理評論, 2015, 18(5): 28-41. [LI Li, MO Changwei, LAN Hailin.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resourc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model—Evidence from SMEs of China[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15, 18(5): 28-41.]
[32] 林楓, 邵莛葦, 張雄林,等. 新創(chuàng)企業(yè)合法性獲取機制: 研究回顧與管理框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7, 34(2): 94-99. [LIN Feng, SHAO Tingwei, ZHANG Xionglin, et al. The startup legitimacy acquisition mechanism: Research review and management frame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7, 34(2): 94-99.]
[33] 杜運周, 張玉利. 互動導向與新企業(yè)績效:組織合法性中介作用[J]. 管理科學, 2012, 25(4): 22-30. [DU Yunzhou, ZHANG Yuli. Interaction orientation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12, 25(4): 22-30.]
[34] 杜運周, 張玉利. 顧客授權與新企業(yè)合法性關系實證研究[J]. 管理學報, 2012, 9(5): 735-741. [DU Yunzhou, ZHANG Yuli.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authorization and the legitimacy of new enterprises[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9(5): 735-741.]
[35] 杜運周, 李毛毛. 魅力型領導對新企業(yè)績效的影響: 組織合法性的中介作用[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2, 33(12): 87-96. [DU Yunzhou, LI Maomao. An empirical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ismatic leadership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 2012, 33(12): 87-96.]
[36] CERTO S, HODGE F. Top management team prestige and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An examination of investor perceptions[J].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007, 19(4): 461-477,457.
[37] 王理想, 姚小濤. 董事多重兼任對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IPO績效的影響——從提供合法性到緩解資源依賴[J]. 經(jīng)濟管理, 2017, 39(8): 42-59. [WANG Lixiang, YAO Xiaotao. The impact of multiple concurrent director appointments on the IPO performance of startups—From providing legitimacy to easing resource dependence[J]. Econom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9(8): 42-59.]
[38] 黃昌富, 余葆青, 張雄林. 高管政治連帶提高企業(yè)社會責任績效了嗎?——來自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的新證據(jù)[J]. 西安財經(jīng)學院學報, 2018, 31(5): 48-53. [HUANG Changfu, YU Baoqing, ZHANG Xionglin. Has executive politics jointly improv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 — New evidence from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J]. Journal of Xian Institute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18, 31(5): 48-53.]
[39] 趙晶, 孟維烜. 官員視察對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影響——基于組織合法性的實證分析[J]. 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 2016(9): 109-126. [ZHAO Jing, MENG Weixuan. The impact of official inspections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6(9): 109-126.]
[40] 李坤望, 蔣為. 市場進入與經(jīng)濟增長——以中國制造業(yè)為例的實證分析[J]. 經(jīng)濟研究, 2015(5): 48-60. [LI Kunwang, JIANG Wei. Market entry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5(5): 48-60.]
[41] 高國力, 卞靖. 上海在建設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 宏觀經(jīng)濟管理, 2019(4): 66-75. [GAO Guoli, BIAN Jing.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Shanghai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ed economic system [J].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9 (4):66-75.]
[42] 劉云, GREG W G. 基于評價者視角的組織合法性研究: 合法性判斷[J]. 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2017, 39(5): 73-84; 114. [LIU Yun, GREG W G. The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from the evaluator perspective: Legitimacy judgement[J]. Foreign Economies & Management, 2017, 39(5): 73-84; 114.]
Legitimacy Effect of Authority Organization’s Appearance on the Sponsor
List of an Exhibition: Take Shanghai for an Example
HE Huiwen, FU Qianyu
(College of Tourism and Service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Abstract: Due to intense competition,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high failure rate of new exhibitions. Exhibition organizers resort to various tools and means to increase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exhibition.
It’s widely accepted that the lack of legitimacy is a major factor of new business failure. Therefore, to enhance the legitimacy of an exhibition, organizers often invite authority organizations such a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to be listed as sponsors of the exhibition. Although it is now a popular strategy, its effectiveness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tested.
Based on a secondary dataset collected from one of the industry’s leading digital repositories (http://www.eshow365.com/), we conduct survival analysis upon 562 exhibitions held in Shanghai from 2008 to 2018.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1) In the initiation stage, the appearanc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national associations on the sponsor lis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exhibition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xhibitions, while th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associations also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exhibition. (2) In the growth stage, all the authorities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exhibi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which still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hibition. (3) The inclusion of loc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the list of sponsors does not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at the initiation stage but has a negative impact in the growth stage. (4) The exogenous legitimacy, which is formed by establishing contact with external organization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initiation stage of the exhibition development, but its influence is greatly weakened during the growth stage.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of this paper are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theory, this study expand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idity of the legitimacy effect and reveals that exogenous legitimacy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an exhibition. In practic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exhibition organizers and authority organizations. Exhibition organizers are advised to invite authority organizations to act as sponsors when the exhibition is during the initiation stage, for this does help exhibitions to overcome the “new entry threshold”. But when an exhibition is already during the growth stage, it is no longer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invite authority organizations as the sponsor. The findings also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to decide whether, when and how to support and foster a strong exhibition brand.
Keywords: exhibition; legitimacy; survival analysis; authority organization
[責任編輯:宋志偉;責任校對:鄭 ?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