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力樊
文案大神約瑟夫·休格曼總結出滑梯效應,意思是用戶的視線順序、心理反應,都已被提前設計好,步步牽引,像坐上滑梯一樣,無法停住,只能一滑到底。
當你和別人聊天時,會看著他的眼睛和神態(tài),一邊說一邊觀察。你說 A,他回B,接著他跳到C,而你回應D。寫文案也該這樣,一邊寫,一邊提前預測,每一句環(huán)環(huán)相扣。
聽起來很難,其實做起來不難。大多數用戶的心理反應,都可以簡化為這三類:1.埋下一個問號,激發(fā)第一句:咦?2.植入一個嘆號,激發(fā)第二句:哈!3.打下一個省略號,激發(fā)第三句:可以試試看……
當然,用戶真實的心理過程要復雜得多。但無論賣一杯茶、一輛車還是宣傳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旅游景點,所有順暢溝通必然激發(fā)用戶這三類反應。
為什么科比因飛機失事猝然離世,會引發(fā)眾說紛紜的陰謀論?其實,很多陰謀論大行其道,是因為突如其來的意外帶來強烈沖擊,讓人們的認知出現了缺口。人們會想方設法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有時候甚至不惜編造和扭曲事實,達到自洽。
凡認知缺口出現,必會點燃人們強大的好奇心。這就是行為經濟學家喬治·洛溫施坦(George Loewenstein)所提出的“缺口理論”。沒有缺口的文案,讓人毫無往下讀的欲望。那么如何才能制造出缺口,抓住用戶的注意,讓他在心中發(fā)出“咦?”的一聲呢?
1.懸念
HBO(美國有線電視網絡媒體公司)每集結尾都會設下一個懸念,讓你急切地想知道后續(xù);東野圭吾的懸疑小說很快就會揭曉兇手,可是你不懂為什么他(她)要這么干。這些謎,像你身上很癢的地方,非得撓到你才能長舒一口氣。但很多人容易把懸念誤解為提問,懸念≠提問 。
舉個例子,一款針對女性出售的催淚噴霧劑,文案開篇問道:“在這個時代,街頭充滿各種不確定因素,我們不斷讀到各種針對女性的恐怖故事……我們怎么才能避免呢?”
這段綿軟無力的文字,很難吸引人往下讀。但文案大神惠特曼大筆一揮,就將它改寫成了電影級的懸念,恐怖撲面而來:“面對體重200斤的強奸犯,你能保護自己免受侵害嗎?”
兩段文字高下立判。第一段,只是拋出了一個抽象的問題,女性用戶可能會想:關我什么事?而第二段文字,提供了一個Why,即為什么“我”需要關心這件事,讓人想知道答案。
所以,懸念≠提問,懸念=渴望答案。一個染發(fā)劑的廣告,“為什么發(fā)色可以如此自然?”這只是問題?!八昧??她沒用?”這才是懸念。一個發(fā)布會的廣告,“芯片速度將有哪些升級?”這是問題?!靶酒墝⑷绾螏椭闾嵘??”這是懸念。
2. 反轉
“征人。行程兇險,酬勞低微,工作環(huán)境苦寒,需累月經年處全然黑暗中,危險橫生,生還機會渺茫。事成則功成名就?!?/p>
這是文案之神 Neil French寫的招聘廣告的開頭,你想繼續(xù)看嗎?大多數人會根本停不下來。因為從不曾有人說:來這兒工作吧,你會死!反轉常規(guī),往往具有神奇的吸引力。
教你一個制造反轉的黃金結構。
第一步,提出熟悉的概念。比如:“靠臉吃飯不長久”。
第二步,找出大多數人的心理預設、默認預期。人們的預設是:靠臉吃飯不長久,提升內涵才能天長地久。
第三步,違反直覺,打破預設提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反轉:靠臉吃飯不長久,靠不要臉吃飯?zhí)扉L地久。
學會了嗎?再舉個例子。
關于創(chuàng)業(yè),普通文案會說“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而釘釘先說“感覺自己這次會成功”,接著加入反轉“這種感覺已經是第六次”。
奧格威講過一段逸事——喬治·戴爾曾和客戶馬克斯打賭:“賭10美元,我寫的整版廣告,你會一字不漏地讀完?!瘪R克斯心想:這不是白送錢嗎?接著戴爾說:“我根本不用動筆就可以證明。只需要把標題寫成這一頁全是關于馬克斯的。” 這下輪到馬克斯愿賭服輸了。
所以,引起人的興趣很簡單。只要和“我”相關,對“我”承諾價值,“我”就會感到興奮,加以關注。
什么東西對用戶最有價值?除了利弊訴求,世上有兩種情感,能讓人常記心中。
1.啟發(fā)感:啊?我怎么沒想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模式。在商業(yè)世界里,宣稱“我是第一”“我比對手更好”,是品牌們的固有思維。所有廣告都在拼命證明這個,如果有一個品牌跳脫這套話語體系,公然宣稱自己不行,那會怎樣?會大獲成功。
AVIS(阿維斯出租汽車公司)塑造了營銷史上的經典案例。它的行文坦率極了:“當你是老二,你會更努力。不然呢?”讓你不禁覺得:啊,有道理!
就像在林間小路上每隔一段就放上誘餌,啟發(fā)感是文案保持吸引力的秘訣。啟發(fā)感來自哪兒?來自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新解釋。
舉個例子,如何說服人們買彩票?常規(guī)文案會寫:2元錢改變命運。但是大多數不買彩票的人不信這套。他們覺得買彩票中獎概率太低。所以文案可以換個角度來啟發(fā):花2元中500萬元的概率更大,還是打工掙500萬元的概率更大?
2.共鳴感:哈!我就是這么想的!
說出用戶心里話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從社會文化變遷、消費者世代更迭中尋找答案。深挖用戶的每個痛點和癢點。
第一,戳最痛的點。
發(fā)現生活中那些讓人感覺不安、痛苦、窘迫、焦躁、煩惱、不適的地方,尋找用戶痛點。
例如怎么推廣專門舉辦兒童生日派對的樂園?普通文案:給孩子一個難忘的生日吧!洞察人心的文案:今天,讓熊孩子成為我們的問題吧。直接戳中父母的痛點。
怎么推廣懶人二合一護理美容品?普通文案:一步當兩步,護理超省心。加入痛點的文案:誰早上不想多睡個幾分鐘?
第二,撓最癢的點。
如果說痛點就像是在用戶心中放狼煙,催促他們解決問題,那么癢點就是用戶心中的一場煙花,激發(fā)出他們想要滿足、想要享受、想要變得更好的情感。
例如大多數人在考慮為較昂貴的產品付費時,很容易產生愧疚感。這時營銷人就需要幫助用戶合理化自己的選擇。例如這則文案,為消費主義抹上了迷人的色彩:我們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票。
對充滿懷疑精神的用戶們來說,幫助他們平息內心的沖突,給他們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顯然更易種草。
時間回到1982年,如何推廣剛誕生的有線電視?心理學家為此進行了線下版的A、B 測試。邀請幾百組家庭并分為兩組參與實驗。
第一組家庭收到了詳細的產品推介信息:豐富的娛樂新聞節(jié)目,上千部電影電視劇,免去出門看電影、看比賽的麻煩,省下汽油費、保姆費等。第二組家庭收到的是一條指令,他們被要求想象:當家里安裝了有線電視將會多精彩。想象和家人依偎在沙發(fā)上就能看超贊的電影,還可以隨時暫停,起身去隔壁看看熟睡的寶寶……
哪一組轉化率更高?答案是第二組,他們的訂購率是第一組的兩倍多。心理學家們將這些研究成果整理成論文發(fā)布,題目為《想象就能成真嗎?答案是肯定的》。當消費者開始想象自己使用產品時,購買才會發(fā)生。
在另一項研究中,哪怕只是簡單地觸摸產品,也會提高人們的占有欲。這就是為什么蘋果鼓勵人們去專賣店隨意試用,宜家鼓勵人們睡在床上、沙發(fā)上。
今天,很多產品都被展示在電商平臺,消費者越來越遠離實體體驗。而這正是文案發(fā)揮作用的高光時刻。因為我們在想象中體驗到的刺激和真實刺激,對大腦來說是一回事。
就像我們看到別人打針會感到痛,聽到罐頭笑聲會跟著笑。當我們觀看他人行動時,鏡像神經元發(fā)出的信息和我們自己行動時完全一樣,這就叫鏡像模仿。用文字帶領人們身臨其境,可以帶給人們和實體體驗差不多的感受。
不妨設想一下,你正在服務一個汽車品牌。產品部打包扔給你一堆原始資料,包括發(fā)動機、排氣量、真皮座椅等各種數據。你將如何激發(fā)用戶的精神試用?如果只是把資料簡單加工,加點華麗的形容,只會誕生大量的平庸文案。
現在,你已經知道,你必須用文字把他們帶到車旁邊,讓他們摸摸漂亮的漆面,聞聞真皮散發(fā)的味道,聽聽引擎轉動的轟鳴聲。
休格曼是這么寫的:“駕駛這輛新的跑車去逛一圈,感受一下在炎熱的傍晚駕駛的時候風吹過你頭發(fā)的感覺??粗囶^轉過,將油門一踩到底,嘗嘗那種瞬間被沖擊力頂到座椅后背上的滋味,看一看儀表盤上精美的電子顯示屏,試試這種美式超級跑車的力量和激動人心之處?!?p>
如果你此時正在考慮買一輛跑車,你會跟著這段文字,把欲望飆到最高速,把自己想象成駕駛員,你會忍不住對自己說一句:不錯,試試看!而這一句,對營銷人來說最是動聽。
好的產品會說話,有人把這句話當作一個比喻。其實,寬泛一點來講,所有和品牌相關的營銷元素,例如文案、包裝、Logo、購物袋、店面門頭等,都應該和用戶展開一場精神對話。
例如,午夜,一個人路過麥當勞,很意外:咦?還開著!
麥當勞問:“這個點,累了吧?”
那人說:“沒錯,又餓又累?!?/p>
麥當勞接著說:“辛苦一天就該吃點好的。你聽,牛排正烤得作響,薯條正準備出爐……”
那人喉頭一動說:“走,吃起來!”
正是通過這樣一次次的溝通,品牌和消費者建立起了牢固的精神契約。而每一次順暢溝通,都會激發(fā)這三種用戶心理。
(本文來自熊貓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