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艷
立秋后的田野,像一位卸了妝的美人,滄桑與遲暮紛紛襲來。大地萬物似乎已垂垂老矣,只待一場“瑞雪兆豐年”的款款深情約定。
就在眾人感到景色單調(diào)乏味之時,有一種樹長年累月偏愛生長在崖畔、山梁、溝坎之中,以一抹“人間紅”點亮了天邊的余暉,還在人們忙碌掰包谷、挖紅薯、割豆莢的間隙撫慰著他們的腸胃。
看著眼前這一個又一個風中搖曳的火紅“燈籠”,與朝陽晚霞交相輝映,莊稼人打開了暢想幸福的“天窗”:在未來可期的日子里,事事(柿柿)順心如意。
農(nóng)村有句俗語,“七月紅棗八月梨,九月柿子趕上集?!?/p>
每到百花漸次凋零、樹木逐漸枯黃之際,家鄉(xiāng)那棵虬曲嶙峋的高大柿子樹上便掛滿了紅色的果實,讓人情不自禁垂涎三尺。于是,哥哥們找來一根長長的竹竿,用砍刀劃開一條縫,夾上一個小石片。準備就緒后,哥哥們脫光了鞋子,小心翼翼地爬上那棵高大的柿子樹。
柿子樹向來開杈高、樹枝較脆,膽小的我總是望而卻步,只能眼睜睜地瞅著哥哥們爬到主樹桿的分枝,瞅準時機遞上準備好的細長竹竿。
哥哥接過竿,穩(wěn)穩(wěn)地坐在樹杈上,雙腿微微彎曲下放,雙眼逡巡著眾多碩大的果實,然后干脆利落地用竹杈對準結(jié)果的細枝。旋轉(zhuǎn)幾圈下來,細枝已斷,連同長在枝頭的柿子,牢牢夾在竹竿的細縫里。
有些看起來成熟的柿子,捏起來并不松軟,吃到嘴角里有些許澀味。為了吃上香甜軟糯的柿子,長輩通常會把有點硬的紅柿子掛起來,經(jīng)過自然風化變軟,即可食用。
姑娘吃起柿子來最有經(jīng)驗,只見她們輕輕取下柿蒂,找來小勺子,順著去蒂的缺口伸進去舀出一小點??晌蚁騺聿皇鞘缗?,即使調(diào)羹最小,卻下手最狠,一勺下去就能把柿子囊舀出來,然后張開大嘴,爽脆甜糯便瞬間綻放在了唇齒間。
記憶中,家鄉(xiāng)的柿子是由青逐漸變黃轉(zhuǎn)而呈紅的。經(jīng)夏末初秋的微風一吹,青皮漸黃的柿子就會被農(nóng)家大嬸采來放入泡椒壇子里腌制。沒熟的柿子是下不了口的,只有進了密不透風的壇子,經(jīng)過時光的醞釀,方才成為舌尖上的美味。
外婆是一位腌柿子的高手,但凡左鄰右舍家里來了客人,必定上門來討要一盤下酒的好菜——酸辣柿子。這種半成熟的柿子硬朗脆辣。
“懸霜照采,凌冬挺潤,甘清玉露,味重金液”的柿子,也是秋末寒冬的“重頭戲”。
“柿葉翻紅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紅樓”時節(jié),家家戶戶枝頭的柿子就會被主人采摘一部分,去皮晾曬,再經(jīng)暖陽與霜凍,逐漸萎縮綿軟成了柿餅,等到過年閑來無事把它用火鉗夾著放入到炭火中烘烤一下,入口甘甜,此味真是愛在心口難開,任由喜不自勝的小表情浪漫了童年的整個新春佳節(jié)。
元明清時代,柿子一度由水果變?yōu)榧Z食,更被稱之為“鐵桿莊稼”。明成祖朱棣就曾盛贊過柿子:“丕濟兇荒,功超金石”。由此可見,柿子在老百姓心中向來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遷入城市,留一樹又一樹的柿子燦爛著漫山遍野。
以前外婆會專門留幾個又大又紅的柿子,供鳥兒們享用,現(xiàn)在不用特意留下,滿樹的柿子已鮮少人采。好不容易來幾個年輕人,卻是拍照發(fā)朋友圈,家鄉(xiāng)的柿子樹漸漸地活成了人們旅游打卡的風景圣地。
此時,幾只鳥兒正在一棵高大的柿子樹上嬉戲覓食?!班邸钡匾宦?,只見一個紅彤彤的柿子旋風般隕落,濺落的汁液凌亂一地。
春去秋來萬物休,唯有柿樹掛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