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音樂的沃土,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不斷對民間故事戲劇和傳統詩詞歌賦進行發(fā)現和挖掘,通過增加作品內涵和提升作品意蘊從而不斷升華創(chuàng)作意境,呈現出強烈的人文性與深刻的思想性,從而形成其別具一格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廣博深厚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內蘊
隨著近現代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中西方文化在不斷地交流碰撞中日益交匯融合,而作為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載體的中國小提琴藝術,更蘊涵著豐富多彩的音樂情感和藝術表現,成為傳承中國精神與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藝術形式。自1920年第一首中國小提琴作品《行路難》誕生以來,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在數代中國作曲家、小提琴家的不懈努力下,歷經一個世紀的艱難探索,凸顯其卓殊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與藝術風格,并取得豐富的成果。
在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發(fā)展之前,小提琴藝術這一西方重要音樂文化已在四個多世紀的嬗變歷程中迅速發(fā)展并日臻完善。然而自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邁出第一個探索的腳步起,便天然地將小提琴藝術這一西方外來音樂文化形式與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深入挖掘民族音樂素材和借鑒吸納中國文化精華,逐漸形成民族化音樂風格和中國化藝術特點,并使其發(fā)展成為融匯中西、貫通古今的重要藝術形式。
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音樂的沃土,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充分吸收民族音樂的重要精髓,展現中國文化的無窮魅力。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不斷對民間故事戲劇和傳統詩詞歌賦進行發(fā)現和挖掘,通過增加作品內涵和提升作品意蘊從而不斷升華創(chuàng)作意境,呈現出強烈的人文性與深刻的思想性,從而形成其別具一格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廣博深厚的藝術特點。
一、故事戲劇增加作品內涵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中,眾多民間故事傳說源遠流長并家喻戶曉,大量傳統戲劇膾炙人口并廣泛流傳。根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的數據,截止于2021年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項目名錄,五個批次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共有十個類別的1557個項目入選,其中,民間文學共計251個項目,傳統戲劇共計473個項目[1],這些珍貴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提供了廣闊的素材和豐富的靈感。
何占豪、陳鋼于1958年至1959年期間合作創(chuàng)作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作品取材于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并吸納了越劇、昆曲等中國傳統戲曲音樂元素,同時借鑒了中國民族樂器的豐富演奏技巧,是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里程碑式的經典作品。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梁祝傳說起源于晉代,最早流傳于寧波、上虞、杭州、宜興、濟寧、汝南等地并有多個版本,是中國民間流傳久遠、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被譽為東方“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梁祝傳說,講述了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的傳奇愛情故事:女子祝英臺喬扮男裝訪師求學,與書生梁山伯同窗三載情誼深厚。然而梁山伯并不知祝英臺為女子,二人于草臺結拜為兄弟。之后祝英臺遵從父命歸家,梁山伯上門拜訪后方知祝英臺是女兒身。然而此時祝英臺已被父親許配給了馬家,梁山伯思念成疾隨后悲痛辭世。隨后祝英臺在出嫁途中路過梁山伯墓,在她痛苦祭奠后突然風雨大作,墓穴裂開一個大口,祝英臺遂縱身躍入,墓穴隨即合上,二人魂魄化為蝴蝶翩翩起舞、形影相隨……梁祝傳說以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戲劇情節(jié)彰顯出歌頌愛情、追求自由的主題,具有歷久彌新的永恒藝術魅力。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梁祝傳說最具代表的戲劇情節(jié)作為曲式結構的布局和音樂發(fā)展的脈絡,并以“梁祝相愛”“英臺抗婚”“墳前化蝶”作為段落標題,以梁祝傳說經典的藝術魅力賦予作品豐富的音樂內涵和藝術韻味,使其具有動人的藝術效果和經典的美學價值。
宗江、何東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合作創(chuàng)作小提琴協奏曲《鹿回頭傳奇》,作品以細膩的歌唱性和豐富的戲劇性,通過單樂章協奏曲的音樂體裁展現出海南島一個動人心弦的黎族神話傳說:兇殘的峒主逼迫年輕的黎族獵人上山打鹿取回珍貴的鹿茸,勇敢的獵人手持弓箭,射殺追趕坡鹿的兇狠斑豹,并從五指山出發(fā)翻越無數高山河流,將坡鹿追至南海之濱。坡鹿被追趕至海邊懸崖處無所去路,在駐足回眸時忽然變成一名美麗的黎族少女,獵人遂放下手中的弓箭,二人相愛并在此繁衍生息,而這座海邊的高山亦因此得名“鹿回頭”。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曾賦詩:“海聞龍擺尾,山見鹿回頭。椰樹森森立,漁舟渺渺浮?!保_國元帥葉劍英則寫下“到鹿回頭濱海處,紅豆離離,占斷天涯路。淺水藍魚梭樣去,教人疑是龍宮女。”的委婉詩詞,而現代文學家郭沫若創(chuàng)作詩歌《鹿回頭》:“別離方兩日,始解鹿回頭。酸豆參天密,椰林映日稠。地鄰小東海,莊有大方樓。隴畔相思子,迎風待客收。”。作為與云南“阿詩瑪”、廣西“劉三姐”并稱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愛情傳說之一的“鹿回頭”傳說,具有古老的神話色彩和濃郁的人文氣息,是一首歌頌黎族人民勤勞勇敢的動人贊歌。小提琴協奏曲《鹿回頭傳奇》以這個美麗的民間傳說作為創(chuàng)作靈感,廣泛吸納黎族民歌旋律和舞蹈節(jié)奏,運用小提琴抒情的歌唱性音色和管弦樂隊宏大的交響性織體,展現出民間傳說的瑰麗場景,富有深厚的人文內蘊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陳鋼創(chuàng)作《王昭君小提琴協奏曲》由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于1986年在上海首演,作品中既有清雅婉轉的吟唱,更有恢弘磅礴的贊嘆,具有古典的中國意韻和獨特的民族風格。作品取材于著名的“昭君出塞”傳說: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與貂蟬、西施、楊玉環(huán)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作為西漢漢元帝時期的一名宮女,自愿遠赴關外、出塞和親。王昭君通過智慧和努力,維護了中原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平,促進了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展現了無私奉獻、無畏犧牲的偉大民族精神?!锻跽丫√崆賲f奏曲》以著名的昭君出塞傳說作為創(chuàng)作基礎,融入了廣東傳統戲曲音樂和中國民族器樂的元素,運用單樂章結構形式再現出王昭君這位古代女子的人生歷程與精神之美。作品分別以“娉娉漢宮”“萋萋塞外”“峨峨青峰”作為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的段落標題,以昭君出塞的故事貫穿于整個作品,以富于想象的筆墨和極富張力的手法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充滿著雅致的古典神韻和雋永的藝術內涵。
除此之外,劉育熙創(chuàng)編《白毛女小提琴協奏曲》以歌劇《白毛女》及白毛仙姑的民間故事作為創(chuàng)作藍本,深刻地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尖銳的階級矛盾,徹底地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強烈地贊頌了共產黨和新社會,生動地說明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道理;陳鋼創(chuàng)編《紅樓夢小提琴協奏曲》以中國文學名著《紅樓夢》及作曲家王立平創(chuàng)作的同名影視音樂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分別以“賞花”“吟花”“葬花”作為音樂發(fā)展的主要線索,揭示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劇主題;黃輔棠《西施幻想曲》以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故事作為創(chuàng)作靈感,展現出這位傳奇女子的不凡人生;陸培《滿江紅·一個古代英雄的傳奇》取材于宋代名將岳飛的詞作《滿江紅·怒發(fā)沖冠》及其精忠報國的傳奇故事,作品以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的音樂體裁和大膽新穎的創(chuàng)作手法,展現出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傳說;羅新民創(chuàng)編的《劉三姐小提琴協奏曲》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劉三姐歌謠和作曲家雷振邦為電影《劉三姐》創(chuàng)作的歌曲音樂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傳歌”“相遇”“相戀”“對歌”“抗爭”“出走”“百年好合”這七個部分演繹出這個動人的壯族民間故事;陸培創(chuàng)編的《“歌劇魅影”主題幻想曲》以英國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創(chuàng)作的音樂劇《歌劇魅影》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運用小提琴高超的演奏技法和絢麗的音樂表現,以器樂化藝術形式重新演繹出這部世界經典作品……
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從民間故事傳說、中國傳統戲劇、世界優(yōu)秀文獻等藝術性文學作品中吸收了寶貴的創(chuàng)作養(yǎng)分,這些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通過器樂化的音樂體裁和藝術化的表現形式得到重新的演繹,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在賦予它們嶄新生命力的同時,更以獨特的方式傳承、弘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濃重積淀和世界經典文明的深厚內涵,并以創(chuàng)作實踐努力探索了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道路。
二、詩詞文學提升作品意蘊
在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歷史中,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釋道和諧共生,孕育出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學。詩經、楚辭、唐詩、漢賦、宋詞、元曲……這些凝結著古人智慧和文明精髓的文化瑰寶,展現著真善美的藝術主題,滋養(yǎng)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同時為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提供了宏大的視角和肥沃的養(yǎng)分。
楊寶智于1978年創(chuàng)編《關山月》,作品以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同名詩歌及同名古琴曲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唐代詩人李白以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五言古詩《關山月》,詩中勾勒出關山明月的邊塞景象,渲染出兵戈擾攘的戰(zhàn)爭場景,描繪出思家懷鄉(xiāng)的愁苦之情。在小提琴作品《關山月》以多彩的創(chuàng)作手法再現唐詩的壯闊豪情,鋼琴豐富而靈動的和聲音響交織著獨奏小提琴厚重而深沉的琴聲音色,渲染出古詩中“關”“山”“月”的廣袤意象,營造出宏大壯麗而又蒼涼悲嘆的藝術意境。
楊寶智創(chuàng)編的《白石道人曲調三首》分別由《鬲溪梅令》《角招》《側商調“古怨”》這三首樂曲組成,作品取材于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所創(chuàng)作的詞調及琴歌。南宋詞人姜夔借詠物以抒懷,籍山水載精神,以高潔雅致的創(chuàng)作筆觸及空靈超逸的藝術風格,抒發(fā)了郁結苦悶的情感和感時傷世的情懷。小提琴作品《白石道人曲調三首》以綿密的創(chuàng)作筆觸渲染出宋詞的典雅意境,藉由詞曲中的平仄音調和古典韻律,以中國五聲調式和聲襯托獨奏小提琴抒情而極富表現的琴聲,以細膩的演奏技法展現出豐富的音樂情感,充滿著原詞琴曲中質樸深邃而又凄婉感傷的藝術韻味。
黃虎威于1981年創(chuàng)作《峨眉山月歌》,作品以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同名詩歌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唐代詩人李白以蜀地山水為題創(chuàng)作七言絕句《峨眉山月歌》,??詩中描繪了峨眉山月與平羌江水的動人夜景,突破時空的界限展現出一幅千里蜀江壯景圖,語言自然,構思精妙,意境明朗,抒發(fā)了思鄉(xiāng)游子的依戀之情,是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小提琴作品《峨眉山月歌》以極富特點的巴腔蜀調營造出李白詩作的獨特情韻,以小提琴富于歌唱性的音樂主題展現出古詩中勾勒的巴蜀美景,和聲色彩鮮明而富于變化,音色層次分明而富于張力,呈現出古詩中描繪的詩意畫境。
瞿小松于1982年創(chuàng)作《山之女》,作品以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所創(chuàng)作的組詩《九歌》中的《山鬼》作為創(chuàng)作藍本。楚國詩人屈原以楚地民間祭神樂歌為基礎創(chuàng)作楚辭《九歌》,《山鬼》為?《九歌》的第九首,以華美瑰麗的創(chuàng)作筆觸和濃郁的浪漫主義風格,描繪出率真多情而富于幻想的山鬼形象。小提琴作品《山之女》以豐富的音樂手法展現出楚辭的浪漫情感和夢幻意境,大膽采用新穎前衛(wèi)而富于效果的創(chuàng)作手法,具有濃烈的個人音樂風格和鮮明的民族藝術特點,充滿著浪漫而詩意的人文氣息。
除此之外,趙薇《飛云碧》以同名現代抒情詩為創(chuàng)作素材,作品音樂旋律自由舒展而富于詩意,以質樸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豐富的音樂情感,贊頌了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愛情;陸培《滿江紅·一個古代英雄的傳奇》取材于宋代名將岳飛的詞作《滿江紅·怒發(fā)沖冠》及其精忠報國的英雄事跡,作品樂思細膩,構思精妙,以極富張力的創(chuàng)作手法藝術再現了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生涯;代博《空谷幽蘭》以宋代詞人張炎的《清平樂》為創(chuàng)作藍本,以清淡雅致的創(chuàng)作筆觸呈現出古代詞作的雋永意韻;代博《沙之書》以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發(fā)表于1975年的同名短篇小說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作品以新穎獨特而又富于哲思的藝術手法,展現了人們對于時間及永恒的探索與思考……
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從中國傳統文學、古代詩詞歌賦、世界經典文獻等藝術性文學作品中吸納了豐沃的藝術精髓,這些古代詩詞和經典文學通過器樂化的音樂形式和時代化的藝術手法得到凝練與升華?,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在增強它們藝術表現力的同時,更以特殊的方式繼承、發(fā)揚著中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經典文明的人文內涵,并以創(chuàng)作實踐努力探索了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道路。
結??語
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從民間故事傳說、中國傳統戲劇等藝術性文學作品中吸收創(chuàng)作素材,更從世界文化經典中汲取藝術靈感,以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的手法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世界經典文獻的豐富內涵,在以藝術化、時代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傳承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再現世界經典藝術作品的同時,更增加了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的作品內涵和作品意境。
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從中國傳統文學、古代詩詞歌賦等藝術性文學作品中吸納創(chuàng)作養(yǎng)料,更從世界文化經典中凝練藝術精華,以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的手法展現中國古典文化的雋永韻味和世界經典文獻的厚重沉淀,在以民族化、器樂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傳承中國古典藝術文化、再現世界經典藝術作品的同時,更增加了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的音樂內蘊和藝術格調。
廣泛吸收世界文學藝術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yǎng),中國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通過運用中國特色民族音樂語匯與融入中國民族樂器演奏技巧,不斷對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革變創(chuàng)新,展現出充分的活力與豐富的張力,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音樂特點和絢麗斑斕的藝術風格,從而開拓出廣闊的創(chuàng)作道路。
注釋:
[1]http://www.ihchina.cn/project.html#target1.
[收稿日期]2021-12-02
[基金項目]2021年度廣西藝術學院校級教學研究與改革立項項目(2021JGY06);廣西藝術學院2020年南湖學者人才項目(NHXZB03)。
[作者簡介]梁寒琰(1984—??),女,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管弦系副主任。(南寧530022)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