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課程實施的主要場域,是校長課程領導力必須抵達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在課程視野下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才會有真正的生長點。“立學課堂”下的學校實踐是校長課程領導力在一所鄉(xiāng)村初中的課堂表達。校長的課程領導力賦予教學改革更宏觀的課程視野,給予教學改革更具體的路徑支持,在微觀上關照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
關鍵詞:課程領導力;課堂改革;立學課堂;課程視野;教學樣式
課堂是課程實施的主要場域,是師生成長的主陣地。在課程改革中,課堂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居于核心地位,是校長課程領導力必須抵達的“最后一公里”。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河口鎮(zhèn)于港初級中學(以下簡稱“于港初中”)是一所典型的鄉(xiāng)村小規(guī)模初中,有師生員工500多人,學生中80%為留守兒童。一所農村學校,如何在鄉(xiāng)村振興中有所作為?一名農村學校的校長,如何讓農村學生也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重構課堂,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成長的生命場,是我對以上問題的理性的思考;“立學課堂”下的校本實踐,是我解決以上問題的具體行動。
一、課程領導力的理念引領:課程視野下的課堂教學改革
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立足課程高度來審視教學內容,理解學科價值。唯有這樣,學科教學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于港初中對“立學課堂”進行校本闡釋,并讓全體教師形成理念認同。
(一)“立學課堂”的校本闡釋
南通“立學課堂”建設,站在“立德樹人”的時代高度,從“立人”“立根”“立身”三個維度回答了“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教學基本問題?!傲W課堂”旨在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植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懷,幫助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遠大志向;希望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崇尚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崇尚獨立思考、理性判斷,崇尚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站在課程的立場來理解教學改革,教學的對象不再是純粹的知識,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教學改革的意義并不在于教師教得有多好、學生學得有多多,而在于教學過程是否合理,學生是否得到成長?;谶@樣的理解,結合學校實際,于港初中對“立學課堂”的內涵進行了校本解讀。受地域限制,于港初中學生的社會交往范圍狹窄,視野比較封閉,情感交流途徑較少。讓學校和課堂成為鍛煉生活能力、培養(yǎng)文明素養(yǎng)的虛擬社會,讓學生與老師、同學成為最好的學習伙伴,成為我們的共識。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始終立在課堂中央。課堂成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場。同時,于港初中堅持學科育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讓學生既心有鄉(xiāng)愁,又胸懷天下。
(二)多措并舉,達成理念認同
于港初中多措并舉,讓課改的理念深入人心。為此,于港初中確立了辦學愿景,全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鄉(xiāng)村學堂,建成“人文氣息濃郁,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教育質量一流,辦學特色鮮明”的市縣名校,讓農村學生記住濃郁鄉(xiāng)愁,熱愛美麗家鄉(xiāng),厚植家國情懷,最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校長課程領導力的實施最終要靠教師來實現,“讓每一個孩子變得更美好”是于港初中始終堅持的平民教育辦學理念。于港初中開展“每周一專家”的理論學習,學科組“三定四步五講”的集體備課,行政人員先行課、骨干教師示范課、全體人員研究課的研討以及“改課敘事”等活動,帶領教師從多個方面重新理解課堂。
二、課程領導力的實施路徑:重構指向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樣式
于港初中緊扣南通市“立學課堂”的12字方針(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進行校本化實踐,構建指向學生發(fā)展的合作學習課堂,讓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情感互流、生命成長的過程。
(一)自主先學,問題伴學
課堂應該是師生圍繞問題進行對話交流、研討爭鳴的平臺,解決的問題應該是基于學生的真實問題,而學習的過程應該是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生問題的過程。為此,于港初中的課堂教學都指向“問題”。在“問題伴學”(問題設計,基于學情;問題初探,自主先學;問題再解,組內互助;問題匯聚,全班展示;問題提升,因材施教;問題再生,質疑探究,問題歸類,體系建構)學習模式的指引下,學習的過程不再是單一的自我封閉的過程,而是生生相伴、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真誠合作、互動展示的過程。從學習角度看,生與生之間的關系就是學習的伙伴,他們彼此促進,共同成長。在這種范式的基礎上,學校又不斷優(yōu)化導學案,保障學生的高效學習。
關于導學案的設計,于港初中強調:一是問題設計有主線,要體現基于主問題的整體學習;二是師生共同設計,要有利于問題的生成與發(fā)展;三是要有適當留白,不搞千課一案。比如,數學導學案經歷了3個版本的變革,如今越來越簡,留白越來越多;預設越來越少,生成越來越多;機械訓練越來越少,思維要求越來越高。導學案的關鍵在“導”,目標指向“學”。讓學生真正學起來,才是優(yōu)化導學案的真正目的。
(二)“1+X”合作,自覺靈動
為徹底改變農村初中的課堂生態(tài),于港初中經過不斷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了以解決基礎問題的“1+X”為代表的組內合作,以拓展提升和組間評價為主的串組合作,以主題板塊進行知識體系構建的項目化合作等多樣式學習方式?!?”為學生主體,“X”為小組成員。教師會根據學情和學習任務準確安排具體的合作方式,以保證學習效果的最大化。
在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于港初中堅持“有需要才合作”的原則。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研究的問題可以是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也可以是教師預設的問題。教師根據實際,不斷調整合作形式,可以是為知識過關而進行的合作(互相背誦、互相默寫),也可以是為小組展示而進行的合作(全員過關、全班領先、守住陣地 先演后展)。小組長要根據問題的類別決定合作形式。一般來說,知識過關類的多采用“1+1”的方式,問題研討的一般采用“1+X”的方式,如果需要分層解決的就進行串組合作。
(三)踴躍展示,互動生成
小組合作的效果如何,主要是通過小組匯報展示來呈現。為避免展示成為小組長的“個人秀”,促使小組做到“真合作,真展示”,于港初中將小組匯報交流的形式定為“多樣展示,互動生成”。
每一次展示都是全體學生參與的學習場。展示小組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問題,通過提問的方式引領同學思考,在你問我答中,深化對問題的思考;傾聽者可以向展示者發(fā)出挑戰(zhàn)、質疑,在思維碰撞中培養(yǎng)自己的思辨能力?;诱故?,可以讓每個學生的思維保持在有效維度,并逐漸走向深入。目前,于港初中已開發(fā)出雙人對話式展示、游戲式展示、巡回式展示、擂臺式展示等多種方式。學生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三、課程領導力的卷入機制:發(fā)展“每一個”
“發(fā)展每一個”是指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中心,讓每一個學生都在真正地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全面均衡地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一)課程規(guī)劃,適合“每一個”
促進每一個學生的高質量發(fā)展,是學校課程的目標指向。校長要把自己的課程思想轉化為學校課程的頂層規(guī)劃。在實踐過程中,學校要做到國家課程規(guī)范化、地方課程綜合化、校本課程個性化,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通過課程與教學充分實現其潛能。鑒于規(guī)模較小、專業(yè)師資缺乏的實際,于港初中采取“學科+”的方式開設校本課程,如“語文+游學”“物理+創(chuàng)客”“生物+種植”“藝術+社團”“體育+三球”等課程,最大限度利用現有資源,滿足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逐漸地,于港初中形成了既遵循學生認知特點,又體現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拓展性課程。
(二)課程文化,浸潤“每一個”
學校無“閑”處,育人課程無處不在。其中,校園環(huán)境文化是最直觀的育人課程。行走于“誠毅”廣場,學生會受到“誠信做人、堅毅求學”的品德熏陶;穿梭于“廣微廊”“行知廊”,學生會懂得“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道理。同時,于港初中著力打造“有信仰、有生命、有書香”的美麗教室。比如,有信仰。教室里的核心價值觀引領、合作學習文化導引、雛鷹爭章成長記錄,引導著學生向上向善。再如,有生命。班級中,綠植生機盎然,小動物悠閑自在,菌菇長勢喜人。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精心呵護這些小生物,不僅感受到知識的力量,更懂得了尊重生命的道理。還如,有書香。經典潤澤生命,文學點亮未來,包羅萬象的書架,閱讀留痕的展示墻,讓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
(三)課程評價,發(fā)展“每一個”
課程改革是面向未來的教育變革,所以評價體系要能起到“風向標”的作用。于港初中采用星級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體驗成長的喜悅,在對標中明晰成長的方向。于港初中的評價遵循三個原則。第一,多元化原則。根據多元智力理論,學校制訂了多元評價方法,評價內容涉及學生在校生活的各個方面。第二,綜合性原則。評價中堅持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檔案袋式的成果展示評價相結合,等級、打分與評語相結合,班級評價與學校評價相結合。第三,發(fā)展性評價。學校開展“五星少年爭章”活動,設置星級評價,引導學生形成“自我教育、自主發(fā)展”的良好意識和行為習慣,不斷體驗進階成長的喜悅。
實踐證明,在校長課程領導力的觀照下,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可以有更宏觀的課程視野,更美好的發(fā)展愿景,更高品質的文化追求。守住“課堂”這最后一公里,一定可以讓課程領導力推動學校的高品質發(fā)展,讓每一個個體朝著幸福的最高境界成長。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陳杰.立學課堂的源起、內涵與基本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20(9).
[3]楊志成.面向未來:課程與教學的挑戰(zhàn)與變革[J].課程·教材·教法,2021(2).
[4]陸靈俊.課堂教學改革:校長應有身位[J].現代特殊教育,2016(19).
(孫云云,江蘇省如東縣河口鎮(zhèn)于港初級中學,郵編:22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