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彤
如果把古典賞石看作一門賞鑒的藝術(shù),那么先秦時代的記載就顯得頗為遙遠。唐前的賞石多不可考,大部分文章也僅僅會提到《尚書》所載青州的“鉛松怪石”或是徐州的“泗濱浮磬”。但是,山石文化的發(fā)展、山石的思想史卻關(guān)乎華夏民族面對山石所呈現(xiàn)出的人生觀、地理觀和世界觀。要呈現(xiàn)中國人對山石認知的全貌,仍需從源頭追溯,去觀看歷史的演變過程。在我們民族文化的早期時代,面向山石會呈現(xiàn)出怎樣的心理結(jié)構(gòu)與認知體驗?石頭作為理解世界的一個維度,怎樣隨著歷史的演變而發(fā)生象征意義上的轉(zhuǎn)化?這些問題本質(zhì)上都滲透著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整全性的精神概念。
一 溝通的媒介
在原始巫術(shù)文化發(fā)展時期,山是巫覡借以升降天地的溝通媒介。蒙昧?xí)r代,人們對于自然規(guī)律知之甚少,對自然的力量常常感到恐懼。但人們又相信在他們中間會有一些很特別的人,這些人可以和那些神秘的力量溝通,向神秘的自然力量傳遞人類的訴求,他們就是“巫覡”。那些神秘的力量本不與人群相融,巫覡如何才能與之溝通呢?那就是通過上插云霄的高山(參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3)。
高山峻嶺是神明聚居的地方?!痘茨献印さ匦斡?xùn)》說:“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fēng)之山,登之而不死?;蛏媳吨侵^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fēng)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边@就是在描述那些隨山增高的神仙。后來人們祭祀選擇高處,“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云”(《史記·封禪書》),也是因為積土成山,再向上就是神靈的聚居處了。
在當時人看來,面對自然界中的一些小鬼小神,人們可以通過施行巫術(shù)使它們附和人的愿望。石頭有時就會被當成施行巫術(shù)的工具。“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覽冥訓(xùn)》)。神話傳說中女媧補天用石,就有這樣的意味。元代蒙古人用石頭祈雨:“惟取凈水一盆,浸石子數(shù)枚而已。其大者若雞卵,小者不等。然后默持密咒,將石子淘漉玩弄,如此良久,輒有雨?!保ㄌ兆趦x《南村輟耕錄·禱雨》)從中可見原始巫術(shù)的遺留。后來我們面向石頭,有時也會將其視為一種溝通的媒介。只不過我們不再靠著石頭和遙遠的天神溝通,而是通過石頭的屬性了解其背后更廣闊的自然,借助一塊石頭的結(jié)構(gòu)與紋理,了解一地的風(fēng)土地貌。
除了那些小鬼小神,還有一些管理社會秩序的大神,即便是巫覡也無法命令、指揮他們,只能夠通過祈禱、獻祭等手段安撫(參〔英〕J. G. 弗雷澤著,汪培基等譯《金枝—巫術(shù)與宗教之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19),以免受大的災(zāi)禍。巫覡與神靈的前一種關(guān)系隸屬于早期的巫術(shù)文化,而后一種關(guān)系則逐漸發(fā)展出祭祀文化。當神秘的巫術(shù)活動隨著文明發(fā)展的進程逐漸轉(zhuǎn)變?yōu)榫哂凶诮绦再|(zhì)的祈禱獻祭活動時,山石的意義也就發(fā)生了改變。
二 崇拜的神靈
(一)抵抗災(zāi)禍的力量
在從巫術(shù)文化向祭祀文化發(fā)展的階段,山川的溝通媒介功能逐漸弱化,作為神靈主體的功能逐漸彰顯,最終成為古人直接求祀的對象?;魻柊秃赵赋?,人類歷史上最初級的宗教形態(tài)即“拜物教”,指對自然物和自然勢力的崇拜。人們崇拜那些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自然物體,在崇拜的同時,也將神性賦予該物體。山、石作為溝通天人的媒介,逐漸被賦予了神性。
古人崇拜山岳,一是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生產(chǎn)資料?!夺屆罚骸吧?,產(chǎn)也,言產(chǎn)生萬物也?!比藗兩钚枰哪静摹⑹澄锒既∽陨街?。二是古人發(fā)現(xiàn)了云能致雨、山能生云的特點?!抖Y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fēng)雨,見怪物,皆曰神?!痹朴昀纂娊栽谏介g,而自然災(zāi)害多發(fā),人們只好向山川之神祈禱。殷商屬于典型的重神鬼祭祀的朝代。在卜辭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殷人向山岳求雨的例子:
丙寅貞,其燎于山,雨。(《甲骨文合集》34199)
其遍侑于小山,有大雨。(《甲骨文合集》30456)
甲子卜,燎河、岳,從雨。(《甲骨文合集》30409)
雨水影響收成,殷人也會向山岳求豐年。這種觀念延續(xù)在后來的生產(chǎn)生活中,所謂“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zāi)于是乎禜之”(《左傳·昭公元年》),就是向掌管水旱癘疫的山川之神祈福。
相應(yīng)地,靈石崇拜與山岳崇拜同出一理。《春秋公羊傳》記載:“山川有能潤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爾?!币簿褪钦f,云氣觸碰到了石頭才能濕潤。有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看到石頭泛潮就知道要下雨,這就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探索。因此古時也有不少通過祭祀石頭來求雨的活動。任松如《水經(jīng)注異聞錄》載洛陽山有一塊大石頭,有個叫陳總的人曾去洛陽山求雨,“總盡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魯應(yīng)龍《閑窗括異志》記載夷陵的陰陽石,“旱則鞭陰石,雨則鞭陽石”,也是祈雨祈年的一種手段。如今有些地方人們還向石頭求雨,比如居住在四川汶川、松番一帶的羌族就有向白石祈雨的習(xí)俗,這也可以說是靈石崇拜的一種遺俗和衍化。
由于古人認為對石祈福可以保護他們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們也賦予了石以保護神的色彩?!痘茨献印R俗訓(xùn)》:“殷人之禮,其社用石?!笔钦f殷人用石頭作為社神,這是因為他們相信石頭能夠鎮(zhèn)護土地?!端问贰ざY志》:“社以石為主,形如鐘?!倍际且允^作為神主來祭祀。民間也有這樣的習(xí)俗。道藏本《搜神記》記載云南楚雄有神石,當?shù)氐耐林鴮⑵湟暈椤澳显郎珈`安邊之神”,為石神貼金面,向其禱告(參《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清郋園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12)??梢姰?shù)鼐褪前咽^當成了保護一方水土的神靈。如今我們看到一些鎮(zhèn)水石或是鎮(zhèn)宅的“泰山石敢當”等,與靈石崇拜一脈相承,究其源頭就在于人們相信石頭能夠降福辟邪,抵御人類無能為力的災(zāi)殃。
(二)近乎祖先的權(quán)能
從人類宗教信仰演變的歷史上看,蒙昧?xí)r期信仰的主流是自然崇拜,隨著文明的一步步發(fā)展,祖先崇拜則逐漸躍升,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山川神石的“保護神”作用使得它們漸漸靠近了祖先神。從商人對山川的祭祀形式來看,“河”“岳”雖出于山川神,但在人格化的過程中,已率先具有了祖先神的權(quán)能[參張懷通《先秦時期的山川崇拜》,《河北師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7年2期]。
石頭同樣具有氏族祖先的意味。起初,原始先民賦予石頭以生殖的功能,《太平御覽》引《隨巢子》曰:“禹產(chǎn)于?石,啟生于石。”這就是禹、啟生于石的傳說來源。后來,隨著文明的演進,人們又將石頭看成掌管生殖的神靈,并向特定的石祖祭祀求福。古時有高禖之祀,目的就是婚媾求子,當時人們在大廟里矗立一塊石頭作為神主,稱其為高禖石。高禖石最初的形象,就象征著男性生殖器(參孫作云《中國古代的靈石崇拜》,《民族月刊》1937年5卷1期)??脊殴ぷ髡咄诰虺龅氖?,形制便與男性生殖器相符(圖1)。
后來人們也嚴肅地對待高禖石。晉惠帝元康六年(296),有高禖石從壇中破裂,帝王臣子紛紛討論應(yīng)該如何處置它,最后下令重新鐫刻一塊石頭放置在祭壇上,將原有的已破裂的石頭深埋(參《隋書·禮儀志》)。彼時石頭的信仰力量還在,人們怕石頭破裂會導(dǎo)致不祥的事情發(fā)生。
高禖石的祭祀儀式到了民間就變成了乞子石的禮俗?!捌蜃邮谥菽衔謇?。兩石夾青衣江,樹對立,如夫婦之相向。古老相傳東石從西,乞子將歸。故風(fēng)俗云人無子,祈禱有應(yīng)”(《太平寰宇記》卷七九)。在四川省木里縣卡瓦村居住的摩梭人,1956年以前仍然保留著對石祖的崇拜。當?shù)赜幸蛔⒉剂鳂?gòu)山,山洞里有一根粗大的石柱。婦女們?nèi)绻挥蜁砩缴吓e行祭山的儀式以求子嗣。山東地區(qū)也有用石頭“押子”的習(xí)俗,有的地方人們會在有廟會的山林里樹木上放一塊石頭,祈求懷孕生子。這些“乞子”的石頭其實就是婦女心中的石祖。
不過,把山、石和始祖、繁育聯(lián)系起來只能說明它們有近似祖先的權(quán)能,不代表它們就是祖先神。石祖沒有地方區(qū)劃,也沒有被納入完備的祭祀制度,官方層面對石頭的祭祀儀典始終沒有達到封禪之禮的高度。因此,以石為神的崇拜沒有走向禮制,而是走向了禮俗。
三 禮樂的佐助
到了西周,周人面向山岳建立起穩(wěn)定的世界知識系統(tǒng)和秩序,周人的道德思想、等級制度也滲透進入山岳崇拜的秩序。其實,從《山海經(jīng)》里就能夠見到按照部落地域劃分的各類山神崇拜。到了三《禮》及《左傳》等書所記述的山川祭祀,已經(jīng)是一種國家的政治制度。山神的地域劃分在制禮作樂的時代被細分、完善了。
在周人的觀念中,部落方國的興起,與山岳有關(guān),保佑部落的神靈會降臨在他們附近的山上。《國語·周語上》里面史官這樣描述夏、商、周的興起:“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商之興也,梼杌次于丕山……周之興也,
鳴于岐山……是皆明神之志者也?!痹谶@樣的背景下,不同的山岳保護的人也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圈就有不同的守護神或祖神,那也就應(yīng)該相應(yīng)地有不同的祭祀標準。周人于是制定了標準:“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禮記·王制》)天下山川中,名山大川的祭權(quán)在天子,諸侯只能祭祀他所管轄地域的山川。如果超越轄境而祭祀他國的山川,就叫作“越望”。楚昭王有疾,卜官說是由于黃河神作祟。大夫們請求在都郊望祭河神,楚王說:“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雎、漳,楚之望也。”(《左傳·哀公六年》)也就是說,川神中只有江、漢、雎、漳才是楚國的祭祀對象,不能祭祀河神。
對于石頭而言,它被納入國家儀典和制度的方式就是成為禮神祀王的工具。不同形制的石頭具有性質(zhì)、功能上的差異。早在周代以前,我們就能見到一些石制工具,有一些作為生產(chǎn)生活必需的工具,有一些則超越了實用的意義,成為禮樂活動的組成部分。比如婦好墓出土石制禮器豆、盞、觶、罍等小型禮器及樂器的磬。磬大小五件,其中的標本315石磬呈長條形,一端刻有“妊竹入石”四字,表明為妊竹所貢獻的石磬(圖2)。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石邊璋,通長54厘米,射部、柄部各陰刻兩組圖案(圖3)。發(fā)掘者認為這件石璋就是禮山川之神的工具(參二陳《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發(fā)掘簡報》,《文物》1989年5期)。
到了制作禮典的周代,石頭的禮神功能被載入禮書,正所謂“若夫禮樂之施于金石,越于聲音,用于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禮記·樂記》)。不同地域的石頭因其特性的差異也有不同的用途?!渡袝び碡暋贰昂a芳盎次┬熘荨钡牟糠掷?,有“泗濱浮磬”的記載。徐州古為淮夷聚居地,春秋有徐國,地在安徽泗縣,正是靈璧石的產(chǎn)地。這個地方的靈璧石扣之有聲,因此可以用其制作磬?!绊唷痹谙惹氐亩Y樂體系中是重要的組成,靈璧石制成的“磬”便憑借其“聲”與國家的宗廟大典產(chǎn)生了關(guān)聯(lián)。可以說,石是周人統(tǒng)一天下、建立秩序的佐助。
四 崇高的美學(xué)
根據(jù)上面的梳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作為溝通天人的媒介還是被崇拜的神靈,抑或神化王權(quán)、建立秩序的佐助,古人對于山、石實在是充滿了崇高的敬仰。這里面有源自大自然本身的力量。山、石本身的自然形態(tài)就具有崇高的美感。古人的崇山、敬山確實是在對神秘自然力量的恐懼和敬畏下產(chǎn)生的獨特審美體驗—一種對崇高與永恒的向往。
此外,人們賦予山、石的人文精神也使它們的崇高更上一層。以山、石比德的觀念與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薄俄n詩外傳》解釋說:“夫山者,萬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四方益取與焉,出云道風(fēng)嵸乎天地之間,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于山也?!鄙教N含的德行能夠讓萬民敬仰、國家安寧,仁德的人怎么會不敬仰、贊美山呢?《詩經(jīng)》中就有很多對山石的溢美之詞,借此表達美好的祝愿和希冀。比如,“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借助山的永恒性頌德祝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則是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則是對賢才的贊美,這些都賦予了山石崇高的人文價值。
石之美者為玉,君子以德比玉,石之德與石似玉的相似也影響了后世的賞石審美經(jīng)驗。有許多詩人都將賞石與品格、德行相聯(lián)系,例如,李德?!逗I鲜S》“忽逢海嶠石,稍慰平生憶。何以似我心,亭亭孤且直”,皎然《靈澈上人何山寺七賢石詩》“七石配七賢,隱僧山上移。石性殊磊落,君子又高奇”,等等。對奇石的追求,往往又強調(diào)石似玉的質(zhì)地。邵雍《亂石吟》就感嘆說:“真玉固難求,似玉亦難得?!笨梢妼κ^崇高價值的認定,影響了藏石者收藏石時的情感、想象等多重心理因素。
人們把美好的品質(zhì)賦予了山石,也讓山、石有資格見證人類的誓言。周人經(jīng)常以山川之神盟誓,《左傳·襄公十一年》載諸國伐鄭后立下盟誓之書:“凡我同盟,毋蕰年,毋雍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災(zāi)患,恤禍亂,同好惡,獎王室?;蜷g茲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隊命亡氏,踣其國家。”就是請山川諸神及祖先見證人事。至于石頭,更憑借其質(zhì)地堅硬、不易腐爛成為盟誓的見證者。很多民族(比如,臺灣的高山族,西藏的藏族、珞巴族)還保留著埋石、立石為誓的民俗。今天人們?nèi)匀挥谩昂?菔癄€”來述說愛情的永恒,雖然這是一種文學(xué)性的比喻,可細究之下,大概也是千百年來的習(xí)慣。人們對山、石的神圣信仰已然流淌在血液之中,百姓日用而不知。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