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天虎
【摘要】浙江選考歷史2022年6月卷第26、27題,首次推行必修與選修融通考查,歷史教學應重新回歸融通教學,并以高考命題為風向標,著力打通必修與選擇性必修界限,重點推進必修與選擇性必修教材知識銜接點的融通教學。
【關鍵詞】歷史;浙江卷;命題風格;融通教學
融通教學,即在歷史學科內部打通必修和選擇性必修的界限,實現(xiàn)融會貫通的教學。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就教學手段或教學過程而言,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有意識地圍繞知識的融會貫通開展教學活動;另一方面是就教學目標而言,即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實現(xiàn)對必備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式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歷史學科關鍵能力的習得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應該說,融通教學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特色,在新課程和統(tǒng)編版歷史教材實施后,更加成為老師們的共識。與以往浙江高考試題相比,2022年6月卷第26、27題的命題風格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對一線教師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一、必修與選修的融通考查:浙江卷26、27題風格之變
浙江卷26、27題是在學考、選考同卷時代(2016年至2019年),為了區(qū)分學考題和選考題的需要而設置的。此間,選考學生除了要完成70分的學考題之外,還需完成30分的選考加試題(分別為選擇題5道,非選題2道)。因為26、27這兩道試題是學考和選考考生必做的非選擇題,目標是為了檢測學業(yè)水平質量,所以無論在考查的內容,還是在考查的難度上,都以切合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要求為主。學業(yè)水平考試范圍是必修內容,決定著這兩道非選擇題只能將命題范圍鎖定在必修教材,不可越雷池半步。浙江選考歷史2016年10月卷、2017年4月卷、2017年11月卷、2018年4月卷、2018年11月卷和2019年4月卷都體現(xiàn)了這種風格。
自2020年開始,浙江省實行學考、選考卷分離,即學考一份試卷,選考一份試卷,不再采用學考70分+選考加試30分的試卷結構。選考卷的題量與分值設置均發(fā)生了明顯變化。選擇題由原來的30道總分60分,減為25道總分50分;非選擇題由原來的4道總分40分,變?yōu)?道總分50分。選擇題減去了專門的“加試題”5道,非選擇題的主要變化在第28、29題,由原來的每題兩則材料兩個問題總分各10分,變?yōu)槿齽t材料三個問題總分各15分。也就是說,這輪高考命題的調整,主要體現(xiàn)在選擇題和非選擇題的最后兩道試題上面,第26、27題無論在分值設置,還是在考查內容、范圍、難度上,都是以往考試風格的延續(xù)。
2022年6月浙江選考歷史試題卷一出,第26、27題的風格變化明顯,猶如一股新氣息撲面而來,現(xiàn)簡略選取如下(因主要變化在設問上,故略去材料)。
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略)。
(1)根據(jù)材料一,結合所學,寫出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這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的名稱,說明陜甘寧邊區(qū)在全國抗日根據(jù)地中的地位,請用關鍵詞歸納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zhàn)中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名稱:洛川會議。地位:指揮中樞,總后方,抗日民主的模范區(qū)。作用:中流砥柱。
材料二(略)。
(2)延安時期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時期。根據(jù)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這一時期毛澤東思想最重大的理論成果及其對“中國向何處去”時代之問的回答?!皩⒚珴蓶|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乃勢所必然”,結合延安整風運動的史實,從端正黨內思想認識的角度予以扼要說明。(6分)
參考答案:成果:新民主主義理論?;卮穑簥Z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發(fā)展前途是社會主義。說明:糾正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使全黨從教條主義束縛中解放出來,進一步掌握了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方向;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思想基礎。
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略)。
(1)閱讀材料一,根據(jù)材料概括古希臘各城邦的關系,指出奧林匹亞遺址在當時所起的作用。(6分)
參考答案:關系:彼此分立,又保持密切聯(lián)系;有共同信仰,共同參加運動會。作用:古希臘圣地;體育競技中心。
材料二(略)。
(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寫出雅典城邦被排除于公民權之外的人員構成。雅典民主政治“無可逾越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體現(xiàn)在哪幾個層面?(說明:只列關鍵詞,無需展開)(4分)
參考答案:構成:婦女、奴隸、外邦移民(或“外邦人”)。層面:民主范圍、民主性質、參政方式。
不難發(fā)現(xiàn),與以往的選考試題相比,這兩題不再是單純考查必修知識點,而是對必修與選修知識點的融通考查。如26題在考查必修教材洛川會議、陜甘寧邊區(qū)、毛澤東思想等知識點的同時,也考查了與之有明顯銜接關聯(lián)的選修教材延安整風運動。27題在考查必修教材雅典民主政治知識點的同時,也考查了與之關聯(lián)密切的選修教材奧林匹亞遺址。試題的如是命制,不僅實現(xiàn)了對必修和選修知識點的融通考查,也無形之中增加了試題的難度,充分凸顯了高考為國選才的價值和功能。
眾所周知,2022年6月浙江歷史選考試題卷是老教材高考的收官之卷,在高考試題的命制和對一線教學的引領方面,具有過渡性質的地位和作用。本卷26、27題釋放出的信號,對新課程、新教材的一線教學帶來了顯見啟示—融通教學勢在必行。
二、融通教學:歷史教師教學旨趣之回歸
實際上,歷史作為人文學科的基礎學科,其本身的學科特點就決定了其應有的學科特色。換言之,不能做到對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就不可能形成對歷史要義和精髓的理解,也就學不好歷史學科。
然而,誠如上述所言,浙江學考選考同卷時代,命題者須考慮學考的要求,對試題的命制范圍和難度均做謹慎處理。這樣就逐漸形成了近幾年浙江選考歷史試卷的一大特點,即注重回歸教材,總體難度不高。
可以說,非選擇題的答案多來自教材原文。更為重要的是,試題答案大多來自某冊教材某個特定的段落,雖然也有間雜其他教材的一句或幾句話,但這不影響考生獲得該題大多分數(shù)。另外,一個大題里分為若干個小題,一般情況下,同一個小題不太會既考必修又考選修。如浙江選考歷史2020年1月卷28題第1、2小題均是對必修二相關內容的考查,第3小題是考生選擇(二選一即可)答題的題目,如果是選擇方向2進行答題的話,則全部為選修6的相關內容,只有選擇方向1的時候,才會遇到必修1、必修3、選修4的綜合考查。這樣的高考試題一再出現(xiàn),就給一線教師一個導向—“死摳教材”是應對選考復習的法寶。于是,所謂的融通教學便逐漸被束之高閣了。在高考指揮棒面前,歷史教師心中的那種“融通”情懷顯得蒼然失色,在日常教學中作為歷史老師那種特有的存在感也消去許多。
新課程的目標之一,便是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時間、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換言之,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乃是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融通理解和把握。這就對融通教學提出了現(xiàn)實要求。2020年9月,浙江省高一年級開始實施新課程,使用統(tǒng)編版歷史教材,要求一線教師積極開展融通教學。然而,由于與新課程匹配的高考試題還未面世,許多老師依然深受現(xiàn)行高考試題考查方向和要求的影響,在融通教學的道路上小心翼翼、步履維艱。在這種情況下,一線教師尤其需要一針強心劑,堅定融通教學的信念。如前所述,2022年浙江高考6月卷第26、27題風格之變,可謂一場甘霖,使一線教師之前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對于“融通”的追求和執(zhí)著,重新被澆灌而激發(fā)生長起來。
三、必修與選必銜接:融通教學實施之主要路徑
在新課程實施背景下,怎樣開展融通教學呢?實際上,無論是從新課程的設置、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還是就最新高考命題的考查方向而言,都對一線教師實施融通教學的路徑提出了指引,即打通必修與選擇性必修的界限,重點推進必修與選必教材知識點之間的融通教學。
必修與選必教材歷史知識銜接點,類型主要有三種,即重復型、滲透型和延展型。對不同類型的歷史知識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若以今年高考浙江卷26、27題的考查風格為導向,筆者認為要嚴格關注必修與選必的滲透型知識點之間的融通教學。一般而言,滲透型銜接知識點在必修教材和選擇性必修教材中都有呈現(xiàn),而且呈現(xiàn)方式都很簡略,僅靠某一教材中的簡略表述是很難對其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的。今年高考26題對20世紀40年代“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之問的考查,就涉及到抗日戰(zhàn)爭(必修1)、毛澤東思想(必修3)和延安整風運動(選修4)等知識點,即屬這種類型。
對于必修與選擇性必修的滲透型知識點之間的融通教學,教師要適當鋪墊知識,指導學生運用舊材料解決新問題。例如,針對統(tǒng)編歷史教材“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的進步”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就可以很好地運用這一策略。
在選擇性必修教材中,這一知識點有正文呈現(xiàn):“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海船載重量、抗沉性能明顯提高,磁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xù)航行。”也有小字“史料閱讀”(選自吳自牧《夢梁錄》關于“海商之艦,大小不等”的闡述),以及“磁羅盤24位圖”及相關文字說明。而在必修教材中,正文中僅有“造船技術也不斷提高”這么一句話,但提供了三幅圖,分別為“13世紀末14世紀初的新型航海圖”“14世紀的星盤”和“明朝的羅盤”,以及相關的文字說明(有正文段落,也有小字呈現(xiàn))。不難發(fā)現(xiàn),兩本教材關于這一知識點的闡述都不是很詳細,但相互滲透明顯,具有很好的互補作用。因而,教師在引導學生把握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就可以采取知識鋪墊的方式,即指導學生在用好選擇性必修教材相關材料的同時,將必修教材中的相關材料拿過來作為新知學習的鋪墊,從而在對材料的分析、解讀中獲得新認知。
筆者在引導學生理解“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重大進步”時,既運用了教材“史料閱讀”的材料,又引用了選擇性必修教材“磁羅盤24位圖”和必修教材的“星盤”“羅盤”“新型航海圖”等圖片及相關文字材料。教材“史料閱讀”材料如下:
“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余者謂之‘鉆風,大小八櫓或六櫓,每船可載百余人?!?/p>
—吳自牧《夢梁錄》
學生初讀一遍這則史料之后,筆者簡單介紹了一下《夢梁錄》,指出該書是宋代吳自牧所著的筆記,是一本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是反映臨安的城市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一部史籍。通過簡介,學生大致了解了這則史料的時代背景,也會對我國宋代即有如此高超的造船工藝油然而生自豪之感。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造船工藝進步”的表現(xiàn),筆者要求學生厘清材料是哪從幾個方面闡述“海商之艦”造船工藝高超的。學生回答“大者”“中等”和“鉆風”等三個方面。這種回答顯然過于表面,但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情況下,學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深入材料進行仔細分析,得出淺顯認識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于是,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材料的其他細節(jié),如造船用料多少、槳櫓多少、載人多少等。經過這番分析,學生認識到,造船工藝的進步與否可從船身大小、用料多少、運載量多少、槳櫓的多少等方面加以考量。
造船工藝的進步與航海技術的進步不是一回事,然而卻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應該說,沒有造船工藝的提高,航海技術也很難有很大進步。但是,航海技術的進步還需從其他層面加以考量,例如怎樣應對航行過程中遭遇的具體問題,如看不見海岸,迷失方向,怎樣避免暴風驟雨,等等。這就需要考慮航向指引技術、航海圖的繪制技術,以及氣候水文知識的掌握等方面內容。為此,筆者引用了選擇性必修教材“磁羅盤24位圖”和必修教材的“星盤”“羅盤”“新型航海圖”等圖片,以及相關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多角度認識航海技術的提高。
選擇性必修教材上的“磁羅盤24位圖”和必修教材上的“明朝的羅盤”,前者側重闡述中國羅盤針定位方向的精準,這從它“采用24字方向法,每個字相當于15度,后來再加上兩字之間的夾縫針,合共48向,每向精確到7.5度”可見一斑。而后者強調的是“中國的羅盤傳入西方”,對他們航海技術的提高起著至為重要的作用?!?4世紀的星盤”闡述的是另外一種測定方向的辦法,即“通過測量太陽或北極星與地平線的夾角來確定方位”,是對中國羅盤的補充和發(fā)展,也是新航路得以開辟的重要技術條件。必修教材上的“新型航海圖”以及“呈現(xiàn)海岸海域地貌,布滿航海用的放射狀羅盤方位線”,正是中國指南針和西方“星盤”等儀器應用于航海的重要成果。另外,必修教材還在正文部分明確指出,“西歐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長期航行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相信大地是球狀的,有關季風和洋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識日益豐富,懂得選擇風向最有利的季節(jié)出海航行?!蓖ㄟ^對這些材料的分析、比較和理解,學生認識到航海技術的進步可從指南針的應用和改進、航海圖繪制的日漸完善、地理知識的豐富等方面加以思考。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在兩本教材相關材料的匯合分析當中,形成了對“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進步”的新的認識,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得以提升的過程。
浙江依托老教材而命制的最后一套選考試卷,站在新老交替的分水嶺之上,以兩道非選擇題命題風格的明顯變化,給正在實施新課程和統(tǒng)編歷史教材的一線教師帶來了福音。老師們重新燃起了開展融通教學的斗志,也以這份高考真題的命題方向為導引,積極探索融通教學的路徑和方式,定會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