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德國難民電影中的身份認同問題

      2022-04-29 06:41:04徐辰晨李梓萌胡菲兒
      社會科學進展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身份認同

      徐辰晨 李梓萌 胡菲兒

      摘要|近年來,難民問題是德國社會的一大熱點話題,德國電影界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涌現(xiàn)出一批形式多樣的難民電影作品。文章圍繞德國難民電影中展現(xiàn)的難民在德國社會與原住民產(chǎn)生的沖突矛盾,結(jié)合身份認同理論來梳理此類電影中體現(xiàn)的對難民身份認同問題的反思,分析幾部典型電影中展現(xiàn)出的難民身份認同危機。通過電影這一藝術(shù)與現(xiàn)實結(jié)合的窗口來探討難民身份認同問題的現(xiàn)狀與解決方法,思索當今德國難民危機語境中難民與接收國之間的相處模式和解決出路。

      關(guān)鍵詞|德國難民電影;難民危機;身份認同;身份危機

      Copyright?2022byauthor(s)andSciScanPublishingLimited

      Thisarticleislicensedundera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License.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德國難民電影的產(chǎn)生:危機中的矛盾與思索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nèi)戰(zhàn)爭不斷,民族沖突頻繁爆發(fā),為了躲避戰(zhàn)亂以及免受迫害,處于戰(zhàn)爭及危機地區(qū)的難民持續(xù)涌入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國家,進而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歐洲各國文化、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安全上的動蕩。歐洲境內(nèi)難民人數(shù)不斷增加,難民問題成為困擾德國的社會難題。

      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催生了各類諸如故事片、紀錄片等不同形式題材的難民影片?;诂F(xiàn)實背景,德國難民電影主要展現(xiàn)難民如何逃亡、如何在避難國生活以及如何與原住民相處等,比如劇情片《用德語說歡迎》(Willkommenauf Deutsch)、紀錄片《7天:在難民營》(7TageimFlüchtlingslager)和輕喜劇《歡迎光臨哈特曼一家》(WillkommenbeidenHartmanns)等。難民問題是綜合政治軍事和社會文化的難題,是特定條件下的時代產(chǎn)物。可以說,難民電影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是德國特定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結(jié)果。

      與新聞報道不同的是,電影作為一種獨特的媒介,更能體現(xiàn)德國社會中難民與原住民的復雜而微妙的情緒。雖然電影并非對現(xiàn)實的還原,但這些影片依然可以反映難民潮對德國社會的影響。這也促進了民眾對難民問題的反思,從而促使民眾更理性地思考難民問題。

      德國難民電影一方面揭示了由難民問題引發(fā)的矛盾與沖突,例如,在影片《格斗女孩》中,通過20歲的德國女孩瑪麗莎(Marisa)對移民的仇恨——她認為正是外來移民帶來了犯罪,展現(xiàn)了原住民與難民的對立與沖突。而另一方面難民電影也通過難民與德國原住民的和諧相處,展現(xiàn)了人道主義,如電影《歡迎光臨哈特曼一家》就通過女主安潔莉卡對其收養(yǎng)的難民迪亞洛(Diallo)的關(guān)懷備至,體現(xiàn)了對待難民,德國人民友善、開放而包容的態(tài)度和人文主義關(guān)懷。

      2 難民故事片中的身份認同反思

      故事片作為情節(jié)性強、更具感染力和共情力的電影類別,對反映包容、博愛精神這一普世性主題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大部分德國難民故事片都傾向于呼吁人們給流亡者更多理解與關(guān)懷,把難民尋求身份認同的強烈愿望安插他們流離失所的處境中,以易引起共鳴的愛情、親情等作為情感切入口,苦難中流露真情的強烈對比感使劇情更易震撼觀眾的心靈。

      在拍攝手法上德國難民電影偏愛采取寫實風格,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作為敘述基調(diào),小中見大地反映難民危機中的社會沖突本質(zhì)——即理想化的人道主義與極端的排外思想之間的矛盾。德國作為難民的接收國,關(guān)于如何面對這一打破他們平靜安穩(wěn)生活的“闖入者”,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們站在自己的立場與視角上,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或接納難民,對他們報以同情包容的心,接受難民帶來的文化差異與沖擊;或排斥難民,將其視為威脅與社會的隱患。

      難民到達新環(huán)境后因文化差異、身份對立導致的一系列矛盾,都構(gòu)成了電影反思性元素的一部分。在故事片的鏡頭下,難民這一“外來者”形象與當?shù)鼐用裨谏盍晳T、思想觀念與文化行為方面都迥然不同,他們?nèi)绾稳谌胄颅h(huán)境,從而獲得身份認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為德國最知名的難民喜劇片之一,由西蒙·范霍爾(SimonVerhoeven)導演的《歡迎光臨哈特曼一家》便著眼于這種身份與文化沖突的描繪,用極具典型與代表性的人物設(shè)置來突出這一問題;而多元化的表現(xiàn)手法與通俗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劇情讓這部電影引起了廣泛共鳴。

      該片講述了哈特曼一家在2015年德國出臺了開放接收難民的政策之后,決定接收一位名叫迪亞洛的非洲難民的故事。哈特曼一家家境優(yōu)渥,但表面風平浪靜的家庭卻因各種矛盾而危機四伏。哈特曼夫人單方面決定接收非洲難民迪亞洛的這件事情,猶如一塊巨石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出于對難民身份上的抵觸和利己主義,哈特曼一家起初對難民迪亞洛十分排斥,只有哈特曼夫人愿意與迪亞洛交談并在很多事情上耐心教導他。迪亞洛憑借著自己的樂觀與善良使哈特曼一家中并不接納他的家庭成員由心底里把他當作家人看待,并在最后幫助他脫離了即將被驅(qū)逐出境的危機。影片在這樣溫馨的大團圓結(jié)局中結(jié)束,但難民與東道主互為“他者”的身份,以及由身份背后的二元對立狀態(tài)引發(fā)出的對于難民身份問題的討論與反思卻持續(xù)依舊。

      這部影片仿佛是個大熔爐,其中包括了許多擁有不同地位與身份的角色,工作體面的德國白人、舉步維艱的黑人難民、激進昂揚的穆斯林、招搖瘋狂的納粹分子等等,他們或針鋒相對,或和睦融洽,這些反映的正是德國社會的現(xiàn)狀。這部喜劇電影利用陌生化的效果將人們對于難民的固有偏見融入其中,讓人看完在捧腹大笑后又有深刻體悟?;蛟S通過這種喜劇化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能夠讓德國重新思考難民融入德國社會的話題。在這部影片中客串的演員埃利亞斯·穆巴里克(ElyasMBarek)認為,德國正面臨的難民潮也許能幫助德國人重新定義自己以及難民的身份和價值認同(Roxborough,2016)。在這一層面上,《歡迎光臨哈特曼一家》作為一次成功的嘗試為后續(xù)的難民電影提供了思考與啟迪。因此,《歡迎光臨哈特曼一家》堪稱是德國難民電影史上一部經(jīng)典之作。

      人們對難民問題更深刻的了解與電影經(jīng)驗的時間積淀,使得2018年前后出現(xiàn)了一批在敘事方式和表達角度上更為新穎的故事片。這一部分難民題材電影將歷史與現(xiàn)實對照,將二戰(zhàn)與當今歐洲兩個不同時空緯度的感官交織,喚醒本土觀眾的集體記憶——獨特的反轉(zhuǎn)視角可以使觀者更易帶入難民的身份,通過極具代表性的二戰(zhàn)時德國難民流亡時的沉痛掙扎,使觀眾帶著追溯歷史、反思現(xiàn)在的情感觀影,更能設(shè)身處地思考當前難民現(xiàn)狀。

      難民故事片《過境》便是將二戰(zhàn)作為故事背景,然而又將畫面巧妙移植到當下歐洲的影片。影片講述了主人公為了躲避納粹追捕而逃亡到馬賽,期望去往異國他鄉(xiāng)開始新生活,在路上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電影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馬賽后街的旅店與小酒館里,希望和絕望并存的人們茫然地聚集在一起,馬上要面對自己未知的旅途,每個人都在迷失的身份中試圖尋找真實的自我,每個流亡者都面臨著身份認同危機導致的歸屬感缺失。這無疑引入了難民題材電影中最為重要的議題之一,關(guān)于難民形象的身份認同問題。從背井離鄉(xiāng)的痛苦、文化沖突與前路未知的不安全感,各個時空下的難民情感都是共通的,正因為如此,當電影發(fā)出“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樣的詰問時才更能引人思考、以情動人。

      另一部反思難民身份認同問題的故事片是《柏林,亞歷山大廣場》,該片于2020年2 月在柏林電影節(jié)上映,影片改編自德國著名作家、一代文壇巨匠阿爾弗雷德·德布林(AlfredD?blin)的同名經(jīng)典小說,展現(xiàn)了德國社會目前突出的難民問題,講述了難民與德國陌生文化之間的碰撞。

      影片的劇情和原著小說大致相似:在導演的創(chuàng)作下,主人公成了死里逃生,被海浪沖刷到新大陸上的幾內(nèi)亞比紹難民——弗朗西斯(Francis)。30歲的弗朗西斯乘船非法穿越地中海,孤身一人逃到柏林,發(fā)誓要循規(guī)蹈矩做人,但因為其難民身份,他總是受到不公正對待,以致他與朋友打斗,甚至在走投無路之下淪為了德國毒販萊因霍爾德(Reinhold)的幫手。在電影的結(jié)尾,觀影者會感到這似乎不是一個必然會發(fā)生在柏林,發(fā)生在亞歷山大廣場的故事,而是可以發(fā)生在歐洲任何大都市角落的悲劇。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電影展現(xiàn)了德國難民問題的普遍性和時代性,難民的身份問題并不是德國社會獨有的問題,而是當代歐洲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主人公弗朗西斯的故事被認為是難民對自己在異鄉(xiāng)身份的尋找。

      此片延續(xù)了同名原著小說中主人公弗朗茨“決定體面做人”的追求,在影片伊始,弗朗西斯被沖上了海灘,迎接他的是對未知的恐懼及好奇,和原著小說中走出監(jiān)獄的弗朗茨一樣,他發(fā)誓從此要“體面做人”。電影中反復出現(xiàn)“自由”和“體面”兩個詞,對非洲難民弗朗西斯來說,“體面”意味著被尊重,意味著有“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弗朗西斯努力尋求的,并非萊因霍爾德那種個人主義的自由——搶劫,販毒,暗算朋友等,弗朗西斯追求的自由是為了“體面”,為了被德國社會秩序所接納。身為難民,他內(nèi)心渴望在文明社會擁有一個“體面身份”,以避免淪為難民收容所宿舍里那些野蠻的難民,他不愿與這些人為伍。

      社會心理學家泰弗爾(HenriTajfel)強調(diào)流散群體由于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而期待構(gòu)建自己的身份認同,身份認同屬于個體觀念的范疇,是對特定文化和情感的重視(Tajfel,1982:2)。追求身份認同的渴望在此電影中具體表現(xiàn)為弗朗西斯在到達柏林后便開始學習德語,以便為自己構(gòu)建新的身份——“Himmel(天空),Sonne(太陽),Seele(靈魂),Geist(精神),Haut(皮膚)……”從學習新的語言開始,弗朗西斯便發(fā)誓要做個“體面人”。社會學家耐爾森·富特(NelsonFoote)對身份認同的界定是:“對某一特定身份或一系列身份的占有和承諾?!保撬?,1988:162)富特認為,身份認同是一個過程,是通過命名來進行的:認同的概念是有關(guān)自我的產(chǎn)物。認同特別強調(diào)他者的認可。在此后的生活中,弗朗西斯表露出對在德國長大的黑人女友伊娃的羨慕,也為自己改了一個德國名字“弗朗茨”,并不斷向萊因霍爾德索取一本德國護照,以期達到他心之向往的“體面化”和“文明化”。通過對自己重新命名,弗朗西斯努力建構(gòu)自己的身份,以期獲得他人的認可。學會了德語的弗朗西斯,變成了“弗朗茨”,回到難民收容處,吹噓自己的生活:“我掙著德國的鈔票,有著德國女人”,甚至有些得意忘形地喊道:“我就是德國夢,我就是德國。”這些努力體現(xiàn)了主人公在異鄉(xiāng)中對身份認同的渴求與追尋,最終,他在善與惡之間選擇了善,選擇了做一個好人。

      德國《明鏡日報》(Tagesspiegel)的電影文學編輯安德里亞斯·布什(AndreasBusche)在《明鏡日報》中這樣評價電影《柏林,亞歷山大廣場》:“這是一部有重要意義的影片,影片把德布林的經(jīng)典著作改編為一個現(xiàn)代的難民故事——故事里沒有階級沖突,而是刻畫了一個全球危機的畫面,展現(xiàn)了個體尋找身份認同的社會異化感。這是在21世紀初人類急需關(guān)注的話題?!保˙usche,2020)影片導演布爾汗·奎巴尼(BurhanQurbani)用鏡頭進行城市書寫,為觀影者呈現(xiàn)了一個萬花筒式的柏林,這部電影所展現(xiàn)的真實感能引起觀影者對社會現(xiàn)狀、對難民身份認同困境的討論和思考,并表達了反對排斥難民和種族觀念的態(tài)度。

      3 難民紀錄片中的身份認同危機

      近年來矛盾頻發(fā)的德國難民問題作為社會熱點,也受到相當一部分紀錄片導演的關(guān)注。他們將鏡頭對準了這樣一批“被驅(qū)逐者”,將他們的流浪與逃亡的身影記錄其中。

      難民紀錄片經(jīng)常聚焦的話題往往是流亡帶來的真實苦難,并借此凸顯人性的復雜與光輝。導演通過鏡頭語言,記錄在當下時代中難民生活的縮影,將殘酷戰(zhàn)爭帶來的災(zāi)難和戰(zhàn)后人民的顛沛流離展現(xiàn)在習慣了和平盛世的人們面前,具有震撼人心的拷問力量。

      其中一部較為著名的紀錄片是入圍柏林電影節(jié)全景單元、巴西導演卡里姆·埃諾玆(KarimA?nouz)的作品《滕珀爾霍夫中央機場》。影片通過一名18歲敘利亞男子的內(nèi)心獨白,講述他作為難民在等待正式身份時在機場的生活。通過貫穿影片的畫外音,將觀眾帶入到難民背井離鄉(xiāng)、不得已來到陌生國度謀生的悲慘經(jīng)歷中,使人更加感同身受;也能更清晰地了解德國政府的難民政策,了解難民的身份認同危機。

      《中央機場》的場景選擇十分貼近現(xiàn)實,運鏡也同樣別出心裁。在德國2015年開始接收難民以來,滕珀爾霍夫中央機場就成為柏林重要的安置場所,這樣的電影素材更具真實性和感染力。在電影中,難民在這里的生活一覽無余,產(chǎn)生了戲劇性的對比,展現(xiàn)了難民與原住民生存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機場外的空地上,德國本地居民在休閑玩耍,場景祥和溫馨;而機場內(nèi)的難民營則終日被戰(zhàn)爭余韻和害怕遣送回國的氣氛所籠罩。在鏡頭下,難民們像一群螞蟻一般熙熙攘攘,惶惶不可終日地等待著接下來的命運安排,為自己能否得到正式身份而感到恐懼不安。在等待中,這里的時間仿佛停滯了(Müller,2018)。甚至新年夜的煙花也讓難民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的炮火,這種鮮明對比更顯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難民的悲劇性命運。影片中,主人公與一個拄著拐杖的年逾九十的老者交談,他問:“為什么在此高齡還離開家鄉(xiāng)呢?”對方答道:“只有那些家鄉(xiāng)被毀滅的人才會這么做。”這樣的對白更體現(xiàn)了離開家鄉(xiāng)的難民們無處為家的內(nèi)心焦灼與無奈。

      貫穿這部影片所呈現(xiàn)的對家鄉(xiāng)的回憶及與在當前柏林生活的對比,難民融入新環(huán)境的茫然無措,等待的不確定性,對身份的迷茫,文化差異以及當?shù)鼐用駪B(tài)度之間的矛盾與差別,都是德國難民紀錄片普遍反映的主題。這牽扯出了一個問題——身份認同危機。

      不論是發(fā)生在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田園風光中的《森林空氣咖啡店》提到的故事——初來乍到的“不速之客”難民與保守的鄉(xiāng)村居民之間因文化迥異而發(fā)生一系列沖突與磨合,還是《7天:在難民營》中講述的難民與當?shù)鼐用窠佑|、互動或沖突的故事,都在展現(xiàn)難民到達德國后面臨的新困境、對自己身份認同的不確定以及文化差異引發(fā)的沖突矛盾。

      作為擁有穩(wěn)定良好社會環(huán)境的發(fā)達國家,德國對于難民來說是一個充滿未知希望的新起點。但同時影片也替難民提出了普遍的疑惑:他們應(yīng)該怎樣融入新環(huán)境?他們應(yīng)該怎樣才算安定下來?一個新的地方成為家究竟需要什么?

      難民在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后,往往既體會到了全新的“自由”,對從前生活的懷念又讓前途變得更加迷茫。頻繁出現(xiàn)的排外情緒也反映出原住民的憂慮,他們不知這群外來者將何去何從,是否會威脅自身現(xiàn)有的環(huán)境,加之年輕的魯莽與不假思索,將兩方矛盾愈發(fā)激化,從而導致了電影中排外事件的發(fā)生。身份的隔膜并不僅僅存在于難民與本地人之間,這是一種普世的“我”和“你”的根本對立。這些社會問題似乎就揭開了難民身份認同危機問題的根源。

      反思過去,立足當下,在此外展開更多的憂慮與思考,如何去解決難民的身份認同危機,正是此類電影表達的主題。由于歐洲一體化和難民問題的普遍性,多國聯(lián)合拍攝的紀錄片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例如瑞士導演馬庫斯·伊姆霍夫(MarkusImhoof)的《黃金國土》就橫跨歐洲多國,將鏡頭對準意大利、瑞士、德國多地難民與當?shù)厝说娜粘>硾r,通過導演與一名難民兒童的信件拼湊起記憶點滴,敘述故事,以共同的難民身份為切入點,讓難民流亡的傷痛記憶更加真實感人。該片“黃金國土”這一意象既指難民眼里和平且富裕的歐洲國土,也代指影片中導演心中“愛的回憶”這一“真正的黃金”,這樣的詮釋寄托了影片對難民群體溫情的人文關(guān)懷,體現(xiàn)了影片對現(xiàn)代社會人道主義與人文精神的呼喚。

      4 結(jié)語

      由于難民危機的持續(xù)性與長期性,難民電影作為這一時代的代表性產(chǎn)物,在圍繞難民身份危機問題的產(chǎn)生根源和解決出路進行的廣泛性探討在今后也將更為深入而持久。

      電影是理解與升華生活的窗口,也是將現(xiàn)實問題具象化的媒介。盡管電影只是一種特定的藝術(shù)傳播媒體,但難民電影能夠通過這一視角,幫助難民這一邊緣群體在異鄉(xiāng)主流社會中獲得更多的存在感。作為對德國難民危機中社會爭論與輿論背景的生動反映,身份認同問題一直貫穿德國難民電影始終,它展現(xiàn)了一種更具人文關(guān)懷的視角:不只是用統(tǒng)計數(shù)字勾勒戰(zhàn)火、流浪與苦難,而是用獨有的戲劇化色彩,反思與探討到達新環(huán)境的難民應(yīng)該如何平衡自己新舊身份的矛盾、開始新的生活。這為觀影者呈現(xiàn)了另一種更為多元且人性化的視角。難民電影對難民形象的書寫,將“難民”從標簽化的詞語具現(xiàn)為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陌生國度謀生,追尋一個體面身份的普通人,嘗試把“難民——當?shù)鼐用瘛边@一二元對立關(guān)系放在了更為平等的語境下,也正因如此,人們才可以通過研究電影內(nèi)涵的方式,對難民身份認同的思索賦予更多現(xiàn)實意義。

      (本文這些問題屬于身份認同的三個基本問題,身份認同的三個基本問題分別是“我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參考文獻

      [1]BuscheA.BerlinAlexanderplatz“folgtdenVerdammtendieserStadt”[EB/ OL].[2020-02-26].https://www.tagesspiegel.de/kultur/deutscher-wettbewerbsfilm-berlin-alexanderplatz-folgt-den-verdammten-dieser- stadt/25585534.html.

      [2]MüllerK.DokuzeigtdasWartenderGeflüchteteninTempelhof[EB/ OL].[2018-02-17].https://www.tagesspiegel.de/berlin/berlinale-film-zentralflughafen-thf-doku-zeigt-das-warten-der-gefluechteten-in- tempelhof/20968400.html.

      [3]RoxboroughS.RefugeeCrisisComedyIsGermanysTopFilmof2016[EB/

      OL].[2016-11-27].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refugee-crisis-comedy-welcome-hartmanns-is-germanys-top-film-2016-950655.

      [4]TajfelH.SocialIdentityandIntergroupRel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aris:Editionsdelamaisondessciencesde lhomme,1982:2.

      [5]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王銘銘,譯.

      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162.

      [6]黃羽歡.德國難民電影中的流亡史與安身紀[J].當代電影,2019(4).

      [7]繳蕊.流浪者的盛宴——近十年來法國電影中的戰(zhàn)爭難民[J].當代電影,2019(4).

      [8]謝楚婧.探討移民電影《阿曼尼亞:德國歡迎你》中的身份認同問題[J].藝苑,2017(4).

      [9]羅賓漢.別出心裁的難民紀錄片(《中央機場》影評)[EB/OL].

      (2020-02-27)[2020-10-1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

      12306890/.

      [10]Grigia.失落的“黃金國土”(《黃金國土》影評)[EB/OL].(2019- 07-22)[2020-10-1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327811/.

      IdentityIssuesinGermanRefugeeFilms

      XuChenchen LiZimeng HuFeier

      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fugee issue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Germansociety, and the German film industry has explored this issue in depth andproducedanumberofrefugeefilmsinvariousforms.ThearticlefocusesontheconflictsbetweenrefugeesandindigenouspeopleinGermansocietyas shown in the German refugee films, and examines the reflections on therefugee identity issue as reflected in these films in the light of identity theory.Through this window of art and reality, the film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and solutions to the refugee identity problem, and considers the ways in whichrefugees and host countries can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in the context of therefugeecrisisinGermanytoday.

      Keywords:Germanrefugeefilm;Refugeecrisis;Identity;Identitycrisis

      猜你喜歡
      身份認同
      試論中美體育電影中的身份認同
      今傳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8:55:59
      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曲藝傳播與身份認同
      大眾傳媒語境中商業(yè)主持的身份認同與價值取向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22:43:22
      試論《永昌演義》作者李寶忠的身份認同和寫作立場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國黑人女性戲劇的文化批評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16:02
      布爾加科夫戲劇創(chuàng)作與身份認同
      在性愛中找尋自我
      馮小剛電影中的城市空間與身份認同
      電影文學(2016年16期)2016-10-22 10:27:36
      從后殖民主義解讀《藻海無邊》中安托瓦內(nèi)特的身份認同
      天柱县| 康乐县| 商洛市| 贡山| 来安县| 比如县| 浮梁县| 永兴县| 栖霞市| 博客| 察隅县| 南华县| 富蕴县| 象山县| 阳高县| 丹阳市| 江山市| 开封市| 舒兰市| 分宜县| 涿州市| 安平县| 阿克陶县| 东阳市| 陆良县| 化德县| 琼结县| 出国| 应城市| 洛隆县| 名山县| 武隆县| 神池县| 鞍山市| 河间市| 多伦县| 清苑县| 连江县| 赤水市| 武邑县| 于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