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志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學校應該培養(yǎng)怎樣的學生?這是新時代背景下每一個教育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從本質上看,教育就是教人求真、向善、尚美的活動,學校要培養(yǎng)的也應是真善美的學生。
求真,對應著“思想”和“邏輯”。教育借助知識的獲得來實現(xiàn)人的培養(yǎng),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卻走了樣、變了形:只讓學生通過機械的記憶和訓練獲得淺層知識,而沒有教會他們獲得知識的方法和路徑,一切以考試分數(shù)論英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然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也就談不上思想的生成。所以,學校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讓學生從繁重、機械的訓練中解脫出來。本期《打開智囊》欄目聚焦的“雙減”話題,就為求真的教育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通過變革課堂、完善作業(yè)設計、優(yōu)化課后服務,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習得能力,形成素養(yǎng)。
向善,對應著“道德”與“行為”。作為一項塑造人、引導人和解放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本質上是使人向善的事業(y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有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念和崇善向善的價值追求,也有剛健有為、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行動哲學。本期推出的“活力人物”、江蘇省江陰長涇中學校長楊鳳樓,基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黨的方針政策和學校歷史文化,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上善教育”,追求“向上向善”。他對“上善教育”進行了概念界定,明確了其“向上”與“向善”、“完美”與“極致”的內涵,通過“三單四步”課堂范式的探索、PEA課程的建構與實施、“自在表達”德育活動的開展、融合教學的實施,優(yōu)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德性,努力辦上善之學、育上善之人。
尚美,對應著“快樂”和“審美”。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上,美育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育人作用。美育并不只是藝術學科的事情,它彌散在教育活動的所有方面。所以,在學校美育工作中,要精心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要加強“五育融合”,要把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和審美素質的提高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審美和學科建設有意義地融合。本期《對策研究》欄目聚焦美育這一話題,從德育、學科教育、校園文化、勞動教育中發(fā)現(xiàn)審美價值,尋找美育路徑,增長學生對美的認知,健全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讓學生在快樂學習的同時,獲得認知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當然,“真善美”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而具有“真善美”的素養(yǎng)是一個現(xiàn)代人的基本素質。所以,學校教育要教會學生求真知識、悟真智慧,激勵學生與自然為善、與社會為善、與人為善,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最終讓學生成為一個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