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p>
春日融融的北京,陽光和煦,大地上冒出一簇簇嫩綠色的小草,枝頭上“蓄勢待發(fā)”的新葉也展露了新顏。紫色的地丁、藍色的二月蘭、淡白的杏花、粉紅的桃花、紫色的玉蘭花相繼開放,這些美麗多姿的花朵將春日里的京城打扮得五顏六色霞光溢彩。
從初春到深秋各式各樣的花卉肆意地開放,盡情地展示自己的美麗,只有梅花最與眾不同,它綻放于嚴冬,卻在百花盛開的春天結(jié)束花期,是京城最早盛開的花卉之一。梅花傲骨迎霜,疏離淡雅,艷而不俗,贏得了文人雅客們的喜愛,與松、竹合稱為“歲寒三友”。許多著名的詩人都為梅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像黃蘗禪師的“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王安石的“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盧梅坡的“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辛棄疾的“更無花態(tài)度,全有雪精神”,等等。
梅花原產(chǎn)地為中國,多生長于溫暖濕潤的南方,寒冷干燥的北京極少見到。蒙古人建都北京后,梅花才大量從南方移植過來,元末明初的史學家陶宗儀在其《輟耕錄》中載:“初,燕地未有梅花,吳閑閑宗師全節(jié)時為嗣師,新從江南移至,護以穹廬,匾曰‘漱芳亭?!眳情e閑,即吳全節(jié),字季成,號閑閑,元代玄教著名道人,酷愛梅花,有“梅花道士”之稱。元代文人范槨曾在漱芳亭內(nèi)與吳全節(jié)作詩唱和,留下了《次韻賦吳尊師漱芳亭白紅梅花二首》。北京最早種植梅花的漱芳亭,據(jù)明人孫承澤《天府廣記》的記載就在齊化門外,齊化門就是今天的朝陽門。
明、清兩代梅花受到了皇家、士大夫及富紳的喜愛。京城內(nèi)外的名園、寺廟、皇家苑囿都植有梅花,像明朝李皇親的新園內(nèi)就種植了大量的梅花。不僅如此,園內(nèi)還建有一座形似梅花。的梅花亭,“砌亭朵朵,其為瓣五……鏤為門為窗,繪以壁,甃為地,范為器具,皆形以梅。亭三重,曰梅之重瓣也”。李皇親指的是武清侯李偉,是明朝著名外戚。他是李太后的父親,萬歷皇帝的外祖父。
臨高梁河畔的極樂寺內(nèi)也植有梅花。明人袁宏道在《游高梁橋記》曾寫到:“遇同年黃昭質(zhì)拜客出,呼而下,與之語,步至極樂寺,觀梅花而返?!?/p>
清朝的圓明園、西苑、靜宜園及紫禁城內(nèi)也都遍植梅花。乾隆皇帝的《詠靜怡軒前梅花》:“江左梅樹欲結(jié)子,禁中梅樹方放蕊。南北遲早殊若斯,都緣氣候之所使。氣候天然弗可違,不齊之齊乃大齊。豈無古幹及香片,火攻巧奪由花師?!?/p>
未若庭前雙植樹,只須氊棚冬略護。暮春亦自芳葩開,不藉人工足天趣。溪邊山畔縱未能,風亦香飄月亦橫。恰如髙士弗欲速,素履貞吉饒余清?!膘o怡軒位于紫禁城建福宮花園內(nèi),建福宮花園是一處融合了皇家園林和江南園林的宮殿區(qū),景色十分優(yōu)美,是紫禁城內(nèi)四大花園之一,可惜的是宣統(tǒng)皇帝溥儀在搬出紫禁城前夕,花園突被大火焚毀,僅剩下了蕙風亭和一片山石瓦礫。
《淳化軒對庭梅作》也是乾隆皇帝所做的一首詩,“盆梅不一足,庭梅北地稀。南暄北地寒,氣候誰能移。然而有權衡,亦在人為之。去盆植于庭,棚架護略施。巧植臘雪優(yōu),更逢春早期。清明即開花,較南未大遲。御園隨處有,出類乃在斯。斯為淳化軒,繁英發(fā)前墀。朵朵吐芳英,累累重垂枝。雖繁而弗艷,是謂仙人姿。向陽棚開門,護樹架旁圍。匪只憐芳華,其義頗可思。棚為藏用道,樹乃顯仁時?;ッ钤诤献?,闡精摛斐詞?!贝嗽娒枋隽碎L春園(今圓明園東)含經(jīng)堂內(nèi)梅花盛開的場景。
清末民初,北京農(nóng)事試驗場(今北京動物園)和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等原來的皇家苑囿,陸續(xù)開辟為提供百姓休閑娛樂之用的公園,為了美化這些公園的環(huán)境,公園內(nèi)廣植梅花。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國立北平天然博物院(1929年8月,農(nóng)事試驗場在原基礎上擴大改組,更名為國立北平天然博物院。)工作報告載:“新增添之花木——本年增添……梔子六株,碧桃二百株,梅花三百二十余株……”《中山公園志》載:“1938年,園內(nèi)花木種類達122種……探春、杜鵑、臘梅、梅花……”
除了觀賞梅樹外,盆梅也是人們最喜愛的盆景之一。據(jù)文獻記載,盆梅是在明朝時由南方傳入北京的,盆梅比起室外種植的梅樹來說,第一不需要很大的地方種植而且方便擺放,第二造型優(yōu)美品種多樣,第三經(jīng)過窖養(yǎng)后的梅花可以控制其開放的時間,因此盆梅也受到了大眾的歡迎。明朝名臣吳寬就留有賞盆梅的詩篇《盆梅紅白二色二月盡始開》:“燕山何處識天寒,細蕊初開春欲蘭。之子莫將桃葉詠,有人真作杏花看。素姿似是留晴雪,冷艷分明綴渥丹??s取江南地來此,暗香浮室勝芝蘭?!钡搅饲宄?,盆梅更為普遍,成為各大廟會上的熱銷產(chǎn)品。清康熙年間的大臣孫在豐曾在《竹枝詞》中寫道:“臘后春前春未回,燕京臘月少花開。明朝十五慈仁寺,買取盆梅屋里栽。”皇家更不能免俗,皇宮苑囿內(nèi)也常以盆梅作為擺設。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到西苑游玩,御制承光殿詩一首:“祈春回法駕,路便一登臨。雪積西山遠,波涵太液深。盆梅新歲色,庭檜古時陰。韶景融芳潤,因之暢素心?!钡搅嗣駠?,歲首觀梅已經(jīng)成為了北京人的一種舊俗。
如今,人們提到賞梅一定會想到京西臥佛寺的蠟梅,一株株淡黃色的梅花掩映于紅墻碧瓦之中,似有似無的香氣縈人衣袖,尤其雪后的梅景,堪稱一絕,引得京城內(nèi)大批攝影愛好者前去“打卡”。天王殿東側(cè)有一株蠟梅,相傳此梅植于唐代貞觀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京城第一枝”。
蠟梅花的花期在北京地區(qū)是1-3月份,今年因氣候原因臥佛寺的蠟梅花提前到了2月份盛開,盡管花期已過,但想要觀梅的朋友也不要遺憾。近些年來北京引種了許多品種優(yōu)良的梅花,它們的花期大多在3-4月份。像北京植物園的梅園和明城墻遺址公園內(nèi),都種植了大量的梅花;這些梅花涉及了幾十個品種,顏色、花型各異 ,有白色系的白獅子、二綠萼、月影、香瑞白、山桃白、燕杏、徽州玉蝶、龍游等;粉色系的花蝴蝶、小美人、美人、俏美人、楊貴妃、小牡丹、送春、入日之海、豐后、花木蘭、宮春等,這些都屬于淡顏系的梅花,還有一些屬于濃顏系的梅花;這些梅花呈紫紅色、深粉紅色,如紅千鳥、紅須朱砂、江北朱砂、鐵骨紅、大盃、多萼朱砂、烏羽玉、小骨里紅等,這些梅花的花期大多在3月中旬至4月底。
除了這兩個地方外,頤和園的農(nóng)樂軒、耕織圖景區(qū),香山的梅谷,中山公園的蕙芳園和紅螺寺的梅園也都是觀梅的好去處,屆時想去賞梅的朋友也可以到這些地方一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