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洞庭湖流域徑流變化過程及其對ENSO和東亞季風的響應(yīng)*

      2022-05-09 10:47:12谷梓鵬俞珊妮
      關(guān)鍵詞:四水洞庭湖徑流量

      谷梓鵬,彭 俊,俞珊妮

      (滁州學院)

      1 研究背景

      地表徑流是陸面水循環(huá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地球陸-氣系統(tǒng)的物質(zhì)和能量交換中起到關(guān)鍵作用[1-2],對于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全球氣候變暖加快了地表水循環(huán)過程,改變了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格局和水資源總量,引發(fā)了一系列突出的水資源問題,制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3].近年來,環(huán)境變化對水資源影響已成為國際上水文、氣象領(lǐng)域關(guān)注的焦點,尤其是水循環(huán)演變規(guī)律及其機理分析[4-5].

      ENSO是具有2~7a周期的全球海-氣耦合系統(tǒng)最強信號,東亞夏季風是具有準2a周期的影響我國夏季天氣變化的重要環(huán)流系統(tǒng)[7-8].ENSO是季風年際變率的重要強迫因素,其與東亞夏季風配合共同影響我國季風區(qū)的水汽輸送[9-10],兩者的周期振蕩必然對流域地表徑流過程造成影響.已有研究表明,ENSO和東亞夏季風對我國不同流域徑流變化過程存在影響,如長江流域[11]、黃河流域[12]、珠江流域[13]等,但以往的研究多側(cè)重于ENSO或東亞季風單一要素對流域徑流過程的作用.而流域徑流變化的成因是十分復(fù)雜的,考慮ENSO和東亞夏季風的聯(lián)合作用對徑流過程的影響不能忽視.

      洞庭湖流域是我國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流域內(nèi)發(fā)育有山地、丘陵、平原,水系豐富、產(chǎn)水能力強.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旱澇災(zāi)害已成為最為嚴重的災(zāi)害之一,造成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6],給社會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國內(nèi)外學者對洞庭湖流域徑流過程進行過大量研究工作[6,14],但較少關(guān)注氣候變化對洞庭湖流域徑流過程的影響[15],尤其是徑流過程對ENSO和東亞夏季風的響應(yīng)還有待進一步探究.因此,該文利用1951~2017年洞庭湖流域湘江、資水、沅江和澧水(簡稱四水)水文觀測站的逐年徑流資料,以及同期多元ENSO指數(shù)(MEI)、東亞夏季風指數(shù)(EASMI),利用小波分析探討ENSO和東亞夏季風的單一和聯(lián)合作用對徑流變化過程的影響,揭示洞庭湖四水徑流變化過程對氣候變化指示因子的響應(yīng),以期為洞庭湖流域中長期徑流預(yù)報、水資源管理和旱澇災(zāi)害防控提供科學指導.

      2 數(shù)據(jù)來源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qū)域概況

      洞庭湖流域位于長江中游荊江南岸,流域范圍介于24°35′~30°27′N,107°13′~114°18′E之間,覆蓋湖南省大部分地區(qū)和貴州省、湖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等地,流域總面積約26萬km2(如圖1所示).洞庭湖北接松滋、藕池、太平三口分流,南納湘、資、沅、澧四水等河湖徑流,為長江中游典型的吞吐、調(diào)蓄型湖泊.流域地形地貌復(fù)雜多樣,東、西、南三面環(huán)山,中部為低矮的丘陵、盆地,北部為洞庭湖平原,呈現(xiàn)出馬蹄形的空間分布特征[15-16].洞庭湖流域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429mm,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徑流年內(nèi)變化大,易發(fā)生水旱災(zāi)害,具有“小水大災(zāi),洪旱并存”的水情特征[17].

      2.2 數(shù)據(jù)來源

      該文選取洞庭湖流域湘江(湘潭站)、資水(桃江站)、沅水(桃源站)、澧水(石門站)4個水文觀測站的徑流資料,時間序列為1951~2017年,時間分辨率為逐年,資料來源于水利部發(fā)布的《中國河流泥沙公報》和水利部長江委員會水文局.多元厄爾尼諾指數(shù)來源于美國國家和海洋大氣局地球系統(tǒng)研究實驗室.東亞季風指數(shù)采用李建平、曾慶存等定義的東亞季風區(qū)內(nèi)(10°N~40°N,110°E~140°E)850hPa處的夏季6~8月緯向風差異的標準化值,來源于李建平教授主頁[18].

      2.3 研究方法

      該文利用變差系數(shù)指標、5a滑動平均法、Mann-Kendall趨勢檢驗法[19]和連續(xù)小波變換[20]分析四水水文站徑流量的年際變化、趨勢變化和周期變化.利用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21-22]分析四水水文站徑流量在時頻域中對ENSO和東亞夏季風單一作用的響應(yīng)關(guān)系.應(yīng)用多元小波相干[23]分析四水水文站徑流量對ENSO和東亞季風聯(lián)合作用的響應(yīng)關(guān)系.

      3 結(jié)果與分析

      3.1 徑流量的變化過程

      3.1.1 徑流量的年際變化

      對1951~2017年湘江(湘潭站)、沅江(桃源站)、資水(桃江站)、澧水(石門站)徑流序列數(shù)據(jù)進行5a滑動平均和計算變差系數(shù)處理(如圖2所示).四水年徑流量在均值上下發(fā)生小幅度波動,存在多個波峰(20世紀50年代初期、20世紀60年代末~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和波谷(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20世紀80年代和21世紀前10年),呈現(xiàn)豐枯交替特征,這種變化特征與洞庭湖流域降水量變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4],說明降雨是洞庭湖流域四水徑流量補給的主要來源.

      從徑流量5a滑動平均過程線可以看出,湘潭站在1954~1965年、1975~1986年、1996~2009年,桃源站在1954~1961年、1969~1986年、1997~2007年,桃江站在1954~1958年、1969~1985年、1996~2009年,石門站在1959~1977年、1982~1986年、1997~2007年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其余時段呈現(xiàn)增加的趨勢.徑流量變差系數(shù)(CV)計算結(jié)果顯示,湘潭站、桃源站、桃江站石門站的CV值分別為0.24、0.19、0.21和0.26,表明四水入湖徑流量較為穩(wěn)定,未出現(xiàn)劇烈的年際波動.

      3.1.2 徑流量的趨勢變化

      湘潭站、桃源站徑流量的Z統(tǒng)計量分別為0.88和0.54,均未突破α=0.05顯著性檢驗的臨界值±1.96,呈不顯著的增加趨勢,兩站徑流量增加速率分別為1.009×108、0.428×108m3/a(見表1).桃江站、石門站徑流量Z統(tǒng)計量分別為-0.02和-0.52,均未突破α=0.05顯著性檢驗的臨界值±1.96,呈不顯著的減少趨勢,兩站徑流量減少速率分別為0.002 m3×108、0.135×108m3/a(見表1).

      3.1.3 徑流量的周期變化

      四水各站年徑流量的周期變化(在95%置信水平下)具有如下特征;湘潭站存在3個顯著的周期[如圖3(a)所示],分別為2~3a(1969~1975年)、7~8a(1960~1967年)和19~25a(1978~1992年).桃江站存在3個顯著的周期[如圖3(b)所示],分別為2~3a(1970~1974年)、3~4a(1995~2003年)和22~25a左右(1980~1989年).桃源站存在2個顯著的周期[如圖3(c)所示],分別為2~4a(1975~1981年)、22~23a(1981~1989年).石門站存在3個顯著的周期[如圖3(d)所示],分別為2~4a(1978~1984年)、5~6a(1957~1965年)和4~7a(1999~2007年).

      四水各站年徑流量從1950年末開始呈間歇式振蕩,2007年以后無顯著周期,可能是由于2000年以后進入少水期,徑流量波動變化不明顯造成的[6,16].四水各站年徑流量在時頻域內(nèi)具有多個周期,其中顯著的能量區(qū)集中在2~4a的時間尺度上,這與ENSO的2~7a周期和東亞夏季風的準2a周期相對應(yīng),表明洞庭湖流域四水徑流量年際變化可能受控于ENSO和東亞夏季風等大尺度環(huán)流的作用.

      3.2 徑流量對ENSO和東亞夏季風的響應(yīng)

      3.2.1 徑流量對ENSO的響應(yīng)

      在高能量區(qū),MEI與四水各水文站徑流量的顯著共振周期主要集中在1956~1960年、1967~1975年、1978~1988年和1995~2004年2~5a的尺度上[如圖4(a1)~(d1)所示],且徑流量變化滯后MEI變化.其中,MEI與桃源站、石門站徑流量在1956~1960年呈正相位共振關(guān)系,在1978~1988年呈反相位共振關(guān)系;MEI與湘潭站、桃江站徑流量在1956~1960年呈反相位共振關(guān)系,在1967~1975年相位關(guān)系較為復(fù)雜;除石門站外,MEI各站年徑流量在1995~2004年呈正相位共振關(guān)系.在低能量區(qū),MEI與四水各水文站徑流量在2~5a的顯著共振周期區(qū)域明顯減少,其顯著共振周期主要集中在1956~1959年、1968~1975年和1996~2002年[如圖4(a2)~(d2)所示],在1956~1959年和1996~2002年的共振周期上兩者以正相位關(guān)系為主,在1968~1975年的周期上兩者呈反相位關(guān)系.在這些周期上徑流量變化主要表現(xiàn)出超前MEI變化.此外,MEI與四水各水文站徑流量還存在其他尺度的共振周期,如MEI與湘潭站年徑流量存在8~12a(1961~1970年)和3~4a(2007~2013年)的共振周期,MEI與桃江站年徑流量存在2~3a(1961~1965年和1969~1974年)以及7~9a(1960~1966年)、11~13a(1999~2003年)的共振周期,MEI變化與桃源站徑流量存在10~12a的共振周期.

      上述分析表明,四水各水文站年徑流量與MEI在時頻域中存在著多個不同尺度的顯著共振周期,且主要集中在2~5a的尺度上,在該周期上兩者的相關(guān)系數(shù)達0.7以上,且以滯后響應(yīng)為主.在20世紀50年中后期~60年代初和90年代中后期~21世紀前10年初的2~5a的尺度上,兩者均以正相位共振關(guān)系為主,且在時頻域高能量區(qū)2~5a尺度的周期上各水文站徑流量對MEI的響應(yīng)比低能量區(qū)更為敏感.

      3.2.2 徑流量對東亞夏季風的響應(yīng)

      在高能量區(qū),EASMI與四水各水文站年徑流量的顯著共振周期主要集中在1969~1974年和1977~1985年2~4a的尺度上[如圖5(a1)~(d1)所示],兩者以反相位共振關(guān)系為主,且徑流量變化滯后EASMI變化.此外,在高能量區(qū)EASMI與湘潭站、桃源站徑流量在1965~1978年存在10~14a尺度的反相位共振周期.在低能量區(qū),EAMSI與四水各水文站年徑流量的顯著共振周期主要分布在1968~1974年和1976~1985年2~4a的尺度上[如圖5(a2)~(d2)所示],兩者以反相位共振關(guān)系為主,且徑流量變化滯后EASMI變化.此外,EASMI與桃江站、桃源站年徑流量在1993~2009年分別存在2~3a和6~7a尺度的反相位共振周期,兩站徑流量變化均滯后EASMI變化.在低能量區(qū)EASMI與各水文站徑流量顯著共振周期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均達到0.7以上,徑流量對EASMI的響應(yīng)較強.

      圖5 徑流量與EASMI的交叉小波譜和小波相干譜[(a1)~(a2),(b1)~(b2),(c1)~(c2),(d1)~(d2)分別為湘潭站,桃江站,桃源站、石門站]

      上述分析表明,四水各水文站年徑流量與EASMI在時頻域中均具有較好的相關(guān)性,在低能量區(qū)的顯著性大于高能量區(qū),說明四水年徑流量對EASMI的響應(yīng)在低能量區(qū)更為敏感.兩者在時頻域中的顯著共振周期主要集中在2~4a的尺度上(6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該周期上四水年徑流量與EASMI以反相位關(guān)系為主,且徑流量變化對EASMI以滯后響應(yīng)為主.在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末的2~4a的尺度上未有通過顯著性檢驗的高能量區(qū)域,說明在該周期上四水年徑流量對EASMI的響應(yīng)呈減弱趨勢,這與葉許春等[25]的研究結(jié)果相似.這種變化與70年代開始的東亞夏季風活動減弱、赤道海溫和太平洋海溫突變的時段相吻合[26-27],說明海溫和大氣環(huán)流在70年代的突變可能造成四水徑流量在2~4a尺度上周期波動的衰減.

      3.2.3 徑流量對ENSO和東亞夏季風聯(lián)合作用的響應(yīng)

      “MEI—EASMI—湘潭站徑流量”多元小波相干譜如圖6.湘潭站徑流量對ENSO和東亞夏季風的響應(yīng)主要發(fā)生在2~4a(2007~2013年)、8~10a(1962~1965年)和10~13a(1983~2004年)的周期上[如圖6(a)所示].桃江站徑流量對ENSO和東亞夏季風的響應(yīng)主要集中在2~4a(2007~2012年)、3~5a(1991-1999年)、8~10a(1962-1967年)和9~13a(1994~2005年)的周期上[如圖6(b)所示],桃源站徑流量對ENSO和東亞夏季風的顯著影響主要發(fā)生在2~3a(1997~2002年)、2~4a(1998~2012年)、4~5a(1955-1959年)和5~7a(1958-1961年)的周期上[如圖6(c)所示],石門站徑流量對ENSO和東亞夏季風年徑流量的顯著影響主要發(fā)生在2~4a(2006~2013年和1956~1958年)、7~8a(2000~2008年)和18~24a(1977~1992年)的周期上[如圖6(d)所示].

      圖6 徑流量和MEI-EASMI的多元小波相干譜[(a),(b),(c),(d)分別為湘潭站,桃江站,桃源站,石門站]

      上述分析表明,四水徑流量對ENSO和東亞季風的響應(yīng)主要分布在3~4a(21世紀前10年末~21世紀10年代初)和10~13a(20世紀80年代~21世紀前10年)的周期上,且能量強度明顯高于ENSO和東亞夏季風的單一作用對徑流量的影響,說明在時頻域內(nèi)四水徑流量年際和年代際尺度上的波動對ENSO和東亞夏季風聯(lián)合作用的響應(yīng)增強.

      4 結(jié)論

      (1)1951~2017年洞庭湖流域四水各水文站站徑流量呈現(xiàn)多個波動上升或下降過程,表現(xiàn)出豐枯交替變化,其中湘潭站、桃源站徑流量呈不顯著的增加趨勢,徑流量增加速率分別為1.009×108、0.428×108m3/a;桃江站、石門站徑流量呈不顯著的減少趨勢,徑流量減少速率分別為0.002×108、0.135×108m3/a.

      (2)洞庭湖流域四水各水文站徑流量在時頻域內(nèi)均存在多個顯著的間歇式周期振蕩,以2~4a年際尺度為主.在時頻域內(nèi)2~4a的尺度上,四水年徑流量與MEI以正相位共振關(guān)系為主,與EASMI以反相位共振關(guān)系為主,且在該尺度上均具有較好的相關(guān)性,以滯后響應(yīng)為主.

      (3)在年際和年代際尺度上,四水徑流量對MEI-EASMI聯(lián)合作用的響應(yīng)顯著增強,這種響應(yīng)可能與“ENSO-反氣旋/氣旋-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亞夏季風”耦合系統(tǒng)有關(guān).需要指出的是,該文僅探討了ENSO和東亞夏季風對洞庭湖流域徑流變化過程的影響,然而流域徑流變化過程的影響因素是復(fù)雜的,流域水文水資源監(jiān)測和預(yù)估仍然存在不確定性.隨著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發(fā)展,需要融合多源數(shù)據(jù),綜合大尺度環(huán)流、局部小氣候、太陽活動和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在地球系統(tǒng)動力學研究框架下,開展多尺度、多過程和多模型的集成研究,有助于推動現(xiàn)代水文科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猜你喜歡
      四水洞庭湖徑流量
      蹤影組詩
      滇池(2022年5期)2022-04-30 21:44:36
      洞庭湖
      開封市“四水”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
      四水同治
      輕松松聊漢語 洞庭湖
      金橋(2020年8期)2020-05-22 06:22:54
      水文比擬法在計算河川徑流量時的修正
      好一個洞庭湖
      洞庭湖的麋鹿
      SCS模型在紅壤土坡地降雨徑流量估算中的應(yīng)用
      資江流域徑流量演變規(guī)律研究
      田林县| 连州市| 铅山县| 财经| 景谷| 武清区| 岢岚县| 中牟县| 昌平区| 右玉县| 衡东县| 海丰县| 威远县| 昭通市| 乐业县| 海安县| 乌拉特前旗| 林芝县| 延安市| 唐河县| 贡觉县| 连城县| 定陶县| 台南市| 饶平县| 阳春市| 乌鲁木齐市| 斗六市| 新沂市| 湄潭县| 湖北省| 桂阳县| 浦城县| 图片| 内乡县| 宝清县| 井冈山市| 遂平县| 黄龙县| 舒兰市| 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