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志5月9日文章,原題:美國沉睡時,中國變得不可或缺副題:長期以來,華盛頓忽視世界許多地方,北京卻沒有20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前10年,筆者曾是派駐東亞的記者。在此期間,筆者驚訝于中國似乎在效仿其他現(xiàn)代化大國。北京啟動太空計劃,開始打造藍水海軍,建立國家公路系統(tǒng),打造智庫,制定自己的國家監(jiān)管標準……后來筆者探訪非洲時遇到美國外交官。他們認為,關注北京在非洲日益增長的外交和經濟活動是愚蠢之舉,就像當時華盛頓的安全機構難以想象中國有可能成為美國的全面競爭對手。2007年,筆者在《紐約時報》撰文談到非洲之行的見聞:中國的外交“最近在整個非洲大陸大展拳腳,取消債務、出借資金……且行事迅速、規(guī)模龐大”。但當時美國駐乍得大使接受采訪時傲慢地表示:“認為中國在挑戰(zhàn)美國的想法是荒謬的……這不是一場競賽?!睂嶋H上,這是在為美國在這一地區(qū)缺乏政策活力進行辯解。
筆者并無意指責中國的做法。筆者想說的是,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在表現(xiàn)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國行為,而其主要競爭對手美國卻幾乎沒有任何創(chuàng)新對策。長期以世界領袖自居的美國沉浸于自己的迷思。美國人和很多西方人都以為現(xiàn)代性和進步來自西方性,且正常秩序是他們當領導,其他人跟從︷M不管是否樂意。
有影響力的西方人曾將東亞人比作螞蟻,并懷疑他們的社會由于缺乏美歐自由政治基礎,能否取得進步并在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變得具有競爭力。西式民主和所謂的“自由市場”被西方視為國家持久成功的基礎。即使現(xiàn)在,許多人還急于重拾這種思維。在中國穩(wěn)步崛起的同時,此類僵化思想無疑令西方人找到借口不進行自我提升。特別是對美國人來說,習慣于依靠軍事手段參與海外事務。
華盛頓對傳統(tǒng)歐洲伙伴以及以色列、日本和澳大利亞之外的所有國家都漠視。這種自我封閉的無知,使世界上大部分地區(qū)都被中國的外交和商業(yè)所吸引。誰能怪他們填補了真空呢?在筆者的職業(yè)生涯中,曾目睹這種情況在非洲上演。如今,再看看華盛頓最近與南太平洋島國倉促而遲到的外交接觸吧。所羅門群島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框架協(xié)議,美國貌似措手不及。美國一直循沿官僚做法,甚至沒在這個島國保持一個大使館。而中國建設了當?shù)丶毙璧幕A設施并資助其他發(fā)展項目,逐漸贏得該國青睞。我們應從中吸取重要的教訓。但愿在以后的對華競爭中,美國不會越發(fā)依賴于軍隊這個工具箱。在如今這個時代,像航母之類的昂貴力量在亞洲海域越來越易受到中國防御,以往那種硬實力優(yōu)先的大國競爭風格必須讓位于其他。
西方鮮有認識到,未來大國競爭最重要的領域,是在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生活的第三世界——意味著遠超出美國傳統(tǒng)的核心外交重點地區(qū),幫助人們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在非洲、中亞和世界其他許多地方,當美國沉睡時,中國已成為公共產品的主要提供者。(作者霍華德?弗倫奇,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