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怡 趙書妍
摘要:作為清初優(yōu)秀戲曲,《長生殿》備受學者的重視。晚清民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變革時代,由于其獨特的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這一時期的《長生殿》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晚清民國報刊中保存的有關《長生殿》的文獻資料內(nèi)容涉及十分廣泛,包括專論類文獻、文學賞析類文獻、改編類文獻、演出類文獻四類。不僅對于探討《長生殿》的接受史具有重要意義,還為近代報刊文獻研究提供了新素材和新視角。
關鍵詞:晚清民國 報刊 《長生殿》 洪昇 接受史
清初洪昇的傳奇《長生殿》通過對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的描寫,反映了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社會生活。在晚清民國時期,隨著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出現(xiàn)了一大批兼具國學基礎和西學視野的學者,他們將《長生殿》置于關注焦點之下。胡適先生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和鄭振鐸先生的《世界文庫第一集目錄》中都有《長生殿》的身影,可見其備受學者重視。清末民國的學者們以《長生殿》為研究對象,以報刊為媒介,發(fā)表了許多考證嚴謹?shù)膶W術論著、閑情逸致的文學隨筆等。但這些文獻并沒有得到當今學界的廣泛重視,關注者只有寥寥幾人。在當代學者的研究中,朱錦華的《〈長生殿〉演出史研究》闡述了《長生殿》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傳播以及與各地特色劇種的相互影響,李曉的《二十世紀的〈長生殿〉研究》對晚清民國時期的研究史有所涉及,同時指出其缺少文學研究的缺陷,但以上二家對報刊等媒介涉及較少。晚清民國報刊中保留有豐富的相關文獻,以數(shù)據(jù)庫“全國報刊索引”為例,已整理編目的有134篇,作者包括梁啟超、胡適、鄭振鐸、吳梅、俞樾、沈祖棻等學術大家,可分為專論類文獻、文學賞析類文獻、改編類文獻、演出類文獻四種類型。
一、專論類(一)創(chuàng)作思想探究《長生殿》以男女主人公悲歡離合的愛情線索展現(xiàn)了家國興亡,表達了作者的愛情理想和勸懲意圖。晚清民
國的學者們注意到了洪昇在創(chuàng)作時賦予作品的這種雙重意蘊。龐樹柏先生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發(fā)表如下觀點:“雖荒煤斷簡,實一代亡國信史也。曲本有雜劇傳奇之分,傳奇以寫實事為佳,詠史尤妙。此《桃花扇》與《長生殿》之所以千古也?!眳桥d華則認為《長生殿》最重要的不是二人的愛情故事,那只是借用的工具,主要表達的是喜憂的交錯,這二者又是此起彼落、變幻無常、無窮無盡的。梁品如從洪昇自序“借天寶遺事”“垂戒來世,意即寓焉”出發(fā),表明其創(chuàng)作目的非專詠唐代之事,認為《長生殿》含有隱射當朝統(tǒng)治者的意味。這些學者都認識到由于李、楊二人愛情的復雜性,《長生殿》在描寫二人情感的同時也繪制了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畫卷。但也有部分學者將焦點集中在寫情這一方面,抓住了洪昇所說的“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汪靜之正是如此,他提出了“感情是詩歌的呼吸”“感情是詩歌最重要的元素”等主張,并將《長生殿》作為例證加以討論。
(二)故事源流
最早將李、楊愛情故事帶入文學園地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洪昇《長生殿》的誕生也受其影響。晚清民國的學者們對此沒有太大的爭議,不少人分析了《長生殿》與之前的文學作品之間的關聯(lián)。錢進方認為《長生殿》的本事為《長恨歌傳》,后者的創(chuàng)作得益于《長恨歌》,而明皇游月宮的劇情可見于《龍城錄》《唐逸史》《明皇雜錄》和《開元傳記》等文獻。蔣瑞藻指出:“《長生殿》乃本《長恨歌》,故讀《長生殿》者,必讀《長恨歌》?!堕L恨歌》有陳鴻所作《長恨歌傳》,讀《長恨歌》者,亦須讀《長恨歌傳》也。”還有學者認為《長生殿》與元人白樸的《梧桐雨》關聯(lián)甚廣。陳竺同認為《梧桐雨》為《長生殿》之母;偶然也指出《長生殿》“以元人曲為藍本”,所謂“元人曲”即指《梧桐雨》;胡適認為《梧桐雨》在敘事方面相對簡潔,但在寫情方面不如《長生殿》,尤其后者《彈詞》一出借李龜年之口寫出興亡之感,實為動人;俞平伯批評《長生殿》在《梧桐雨》的基礎上對于實情不清的地方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如二者都對楊貴妃之死使用虛筆,其原因自然是對此缺少考證難成定論。
(三)人物形象探究
晚清民國時的學者們將評點的核心集中在楊貴妃身上,抒發(fā)自己心中所感。對于《長生殿》中女主人公楊貴妃的評價,學者們的態(tài)度主要可以分為批判和肯定兩類。一些學者仍將楊貴妃定義為禍國妖妃。胡水波雖然將唐明皇定為昏君,但也認為他是由于寵愛楊貴妃才釀成了安史之亂;俞大絪將楊貴妃看作唐玄宗的附庸,認為沒有唐玄宗,就絕不會有對楊貴妃的記載;黎明則認為楊貴妃并未對唐玄宗付出真心,她只不過運用種種手段,得到后者的寵愛,從而把持著一切。但也有學者接受了西方先進思想,稱贊楊貴妃的優(yōu)秀品德。趙昂云贊美楊貴妃在“輾轉(zhuǎn)蛾眉馬前死”時的剛烈;光緒三十四年(1908)《月月小說》刊登了一篇佚名詩歌,詩中“承恩不及負恩真,只是江山誤美人”點出了楊貴妃之死乃是為國捐軀。無獨有偶,另一位詩人黃佩蓮將楊貴妃的喪命歸結于“為護國”。這兩首詩都未細寫“馬嵬之變”,也沒有將“馬嵬之變”怪罪于楊玉環(huán),體現(xiàn)了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學者們對楊貴妃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改變,這也是晚清民國思想進步的表現(xiàn)。
二、文學賞析類
《長生殿》在剛問世時就流傳廣泛,布滿天下,深受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喜愛。晚清民國時期,《長生殿》依然備受關注,學者們對《長生殿》的賞析也從未停止。被譽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的曲學大師吳梅在分析曲牌押韻時,以《長生殿》中《看襪》等出每支換韻、《陷關》等出有換韻有不換韻,作為小出可以不受曲牌押韻拘束的例證。抱工肯定了《長生殿》不同于往日的“私定終身后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追求大團圓,奸臣全被殺光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選取唐明皇和楊貴妃這二位宮闈內(nèi)部、聞之者較少的人物,且全篇敘述不冗長,內(nèi)容緊湊,是以故事動人。宮崎來城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發(fā)表的《論中國之傳奇》中贊《長生殿》行文填詞之間或用虛筆,或用反筆,或用側(cè)筆,或用閑筆,將忠奸事跡、男女愛情,隨手寫來,惟妙惟肖。汪倜然認為《長生殿》是明代中后期傳奇日趨典雅的明證。此外,陳鐘凡贊美《長生殿》描寫沉痛,盡情發(fā)揮,痛快淋漓。
對于《長生殿》中的經(jīng)典篇目《彈詞》,學者們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洪昇將李龜年流落之地由長沙改為南京,這一曲筆加上“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的唱詞,一個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志士形象便躍然紙上。梁啟超肯定《彈詞》這一出的刺激性,稱其比杜甫的《哀江頭》、白居易的《長恨歌》還要強上幾倍。玉枳也贊李龜年一人的慷慨悲歌足以撐起一整個宏大的場面。除了《彈詞》之外,《哭像》也備受學者們關注。病夫就贊:“長生殿哭像一出,如泣如訴,頗足動人?!?/p>
由于《長生殿》與白樸的《梧桐雨》有著相同題材,學者們經(jīng)常將二者進行比較,發(fā)掘前者的獨特之處。相比于《梧桐雨》,胡適更偏愛《長生殿》。他認為雖然二者同記一事,但相比之下,前者盡管敘事簡潔,寫情卻遠不如后者。而鄭振鐸則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洪昇的《長生殿》以天上的重圓結束全劇,失去了悲劇的意境。而《梧桐雨》則為完美的悲劇,全篇在唐明皇傷于貴妃之死的悲嘆聲中收局,其中寫唐明皇的悲懷甚為著力,使人讀完了此劇也為之感傷無已。
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晚清民國的不少學者開始用新思路來研讀《長生殿》。汪倜之從批評家評論標準的角度肯定了《長生殿》的價值,也對其由于越出了古板的道統(tǒng)范圍而被認為是“雕蟲小技”感到無奈。鄭震將楊玉環(huán)成仙、明皇游月宮之事與清教的虛無之說和佛教的解放之說結合起來,贊其寫得惟妙惟肖,仿佛真有其事一般。葉鼎洛認為《長生殿》可以算得上是以情感為出發(fā)點、內(nèi)容流暢美妙的浪漫主義作品,很能感動讀者。
三、改編類
《長生殿》自問世以來,有不少文人對其進行改編,晚清民國的學者對此多有考證。據(jù)蔣瑞藻、孟潔記載,有“蝸寄居士”在《長生殿》的基礎上搜集天寶遺事,作《長生殿補闕》,但已失傳。“蝸寄居士”為清人唐英的號,他是清代陶瓷藝術家,能文善畫,兼書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吳梅考證俞樾先生在傘壽之時曾作北曲一套,但此曲全仿照《長生殿》中《彈詞》一出,且用洪昇之譜。與梅蘭芳被譽為“南歐北梅”的歐陽予倩也有新作。他取材于《長恨歌》,新作詞藻綺麗風流,大獲贊譽。賈璧云曾作《新長生殿》,但遭到秋星的批駁。秋星首先針對“新長生殿”這一題名,指出其俗不可耐,遠不及“長生殿”古色古香。后又批判作品篇幅過少,卻囊括了天寶十余年的宮中秘史,未免有些荒謬,給人漏洞較多之感。此外,也有學者將《長生殿》改編為小說。程千帆的妻子、格律體新詩先驅(qū)詩人之一沈祖棻將《長生殿》中馬嵬之變的情節(jié)改寫為小說《馬嵬驛》。她筆下的楊貴妃是以女性的視角回顧與反思歷史的產(chǎn)物,深刻地展現(xiàn)了貴妃驚艷的美麗、高傲的性情,體現(xiàn)了貴妃的熱情與大膽。王平陵創(chuàng)作的小說《深宮長恨》,將唐明皇比作長生不老的蒼松,將楊貴妃比作籠中的畫眉鳥,作者以“深宮長恨”為題,展現(xiàn)了《長生殿》中二人愛情的宮廷性。
四、演出類
《長生殿》問世后,就深受文人雅士、梨園藝人的喜愛?!堕L生殿》全本戲、節(jié)本戲的演出從未停歇過,其中全本戲演出在江寧織造曹寅家達到高潮。即使是誕生之初,《長生殿》的演出就得到了皇帝贊賞,于是諸親王及各部大臣凡有宴會,必演此劇。至晚清民國,《長生殿》的演出仍然觀者云集。許多著名演員,如昆曲演員韓世昌、彈詞演員沈儉安、楊斌奎和楊振雄父子等都曾參演《長生殿》。但也有人拒絕演出《長生殿》,如范雪君。彈詞皇后范雪君本欲出演《長生殿》讓自己更受關注,但考慮到此前楊振雄演出的《長生殿》已轟動一時,很可能自己的一番心血白費。且劇本中高潮部分甚少,加上演出成本較高,收入成了最大問題,因此范雪君最終并未拍攝。此外,還有一些學者也對《長生殿》的演出進行評價。1929年天津《大公報》刊載了一篇稱贊演出《長生殿》中《絮閣》《驚變》兩出的文章。作者首先點出《絮閣》一出低音太多,曲折復甚,十分難唱。但演員們唱功極為純熟,表情做派亦甚優(yōu)美。至《驚變》一出,生的唱功較重,由童曼秋唱,甚為熟練。韓世昌之楊貴妃也展現(xiàn)出其儀態(tài)千萬的一面,作者對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但也有些演出并不是很成功,遭到了學者們的否定。如小隱在觀看了歐陽予倩在上海演出的《長生殿》后,指出唐明皇之老生使用露口之須,與傳統(tǒng)戴黑三的常態(tài)相異,高力士之丑角使用了凈的大畫面,這雖為改良舊式之處,但二者的冠服并未改動,不免有些不倫。且戲中韓世昌之楊貴妃與秦國虢國夫人的服飾竟相差無幾,加上明皇貴妃坐馬車時,明皇手執(zhí)馬鞭,臺上卻并沒有馬,未免顯得有些簡陋。因此小隱認為此劇所改,未必為良。少卿評價在蘭心劇院公演的木偶戲《長生殿》中提線人手法并不純熟,以致木人常凌空而行,忽高忽低。如正跪求饒命的楊國忠突然矮了半截,便不再是叩首之狀,但同時少卿也稱贊主事人創(chuàng)作時思想的新穎,點出此劇采用昆曲精華為主體、兼用話劇分幕布景的方法,且使用最流行的國語作為口白,加上融為一體的多種歌曲作為背景音樂,顯得別具一格。
五、結語
晚清民國報刊是中國近代的特殊產(chǎn)物,獨特的社會環(huán)境,使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中有關《長生殿》的研究也別具一格。本事考證方面,《長生殿》與前人之《長恨歌》《長恨歌傳》《梧桐雨》等作品的淵源仍為學者們重視;人物形象方面,學者們開始放下壓迫女性的思想,注意到楊貴妃剛烈、癡情的優(yōu)秀品德,女性地位得到提升;文學賞析方面,研究者們有意識地運用西學東漸以來先進的思想,從文學批評、道佛教思想以及浪漫主義文學的角度出發(fā)解讀《長生殿》;改編演出方面,《長生殿》改寫本不斷問世,劇本演出者們也在舊劇改良之說的影響下積極創(chuàng)新,力圖演出匠心獨運。
《長生殿》的研究方興未艾,晚清民國報刊所見《長生殿》接受史文獻是一大寶庫,可以為當下研究提供素材和新角度。
參考文獻:
[1]龐樹柏.龍禪室摭譚[J].國粹學報,1908(4):4-6.[2]吳興華.談詩的本質(zhì)——想象力[J].宇宙風(乙刊),1941(48):39-40.
[3]梁品如.長生殿本事發(fā)微[J].津逮,1940(1):57-60.
[4]洪昇.長生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
[5]汪靜之.詩歌與情感[J].文學周報,1928(301-325):43-57.
[6]孟繁樹.洪昇及《長生殿》研究[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98.
[7]錢進方.小說叢考二集卷一[J].小說月報,1913(5):45-52.
[8]蔣瑞藻.小說考證卷六[J].東方雜志,1917(12):141-144.
[9]陳竺同.元人戲曲史演進的片面觀[J].文學雜志,1931(1):104-113.
[10]偶然.說劇[J].文藝月刊,1929(3):4-5.
[11]胡適.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J].新青年,1918(4):4-17.
[12]俞平伯.《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傳疑[J].小說月報,1929(2):34-38.
[13]胡水波.玉碎[J].文藝月刊,1936(1):63-79.
[14]俞大絪.文學里的女性自我表現(xiàn)[J].時與潮文藝,1944(4):42-54.
[15]黎明.舊小說雜話[J].時代日報,1934(3):1.
[16]孔德?lián)P.七月七日長生殿[J].時論(長沙),1947(1):17.
[17]楊斌奎.唐宮之夜[J].羅賓漢,1935(2):1.
[18]趙昂云.楊貴妃與《長生殿》[J].萬象,1942(5):15-16.
[19]佚名.讀長生殿[J].月月小說,1908(10):186-187.
[20]黃佩蓮.九華宮[J].民間文藝,1936(20):38-40.
[21]為容.Chateau-Thierry通信[J].東方雜志,1928(14):99-109.
[22]吳梅.顧曲麈談[J].小說月報,1914(11):7.
[23]抱公.《長生殿》之走紅[J].東方日報,1948(3):1.
[24]宮崎來城.論中國之傳奇[J].月月小說,1908(2):11-20.
[25]汪倜然.文學講座第二回:批評家的李笠翁[J].矛盾月刊,1934(5):51.
[26]陳鐘凡.讀什么書[J].讀書月刊,1930(2):48-57.
[27]張起南.橐園春燈話[J].小說月報,1916(12):57-60.
[28]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J].改造(上海1919),1922(6):1-28.
[29]玉枳.閑談播音劇[J].人世間,1947(2—3):50-55.
[30]病夫.哀情小說無限恨向誰說[J].消閑鐘,1915(11):1-19.
[31]胡適.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J].新青年,1918(4):308-321.
[32]鄭振鐸.文學大綱[J].小說月報,1926(1):1-36.
[33]汪倜然.論中國文學的新研究[J].讀書月刊,1931(2):71-90.
[34]鄭震.宗教思想在中國文學上的影響[J].現(xiàn)代文學評論,1931(3):1-14.
[35]葉鼎洛.今后中國藝術形態(tài)上應走的途徑——浪漫主義[J].黃河(西安),1941(5-6):692-695.
[36]周宏業(yè).論中國文明的特色[J].改造(上海1919),1921(12):81-85.
[37]蔣瑞藻,孟潔.小說考證卷十[J].東方雜志,1919(3):150-160.
[38]吳梅.顧曲麈談[J]小說月報,1915(6):53-58.
[39]佚名.紀《長生殿》[J].戲世界,1936(1):1.
[40]秋星.賈璧云之《新長生殿》[J].民國日報,1919(8).
[41]莊主.沈儉安唱播《長生殿》[J].力報(1937—1945),1939(3):1.
[42]沈祖棻.馬嵬驛[J].文藝月刊,1936(6):68-84.
[43]王平陵.深宮長恨[J].中流(上海1948),1948(1):30-33.
[44]垂虹亭長.舞臺掌故[J].二十世紀大舞臺,1904(2):59-64.
[45]靜波.范雪君不拍《長生殿》[J].力報,1948(3):1.
[46]佚名.昨晚春和之《長生殿》[J].大公報(天津),1929(10):1.
[47]小隱.記二本《長生殿》[J].晶報,1921(3):1.
[48]少卿.觀木偶戲之“長生殿”[J].海報,1944(3):1.
基金項目:本項目受到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資助,項目名稱:《晚清民國報刊所見中國古典四大名劇文獻研究與數(shù)據(jù)庫建設》,項目編號:202010357131
作者:王嘉怡,安徽大學文學院2018級在讀本科生;趙書妍,安徽大學文學院2018級在讀本科生。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