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澤勇,朱曉菱,董海軍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了“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的學校體育目標,標志著學校體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圍繞“四位一體”學校體育目標,提出了強化學校體育教學訓練、健全體育競賽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等若干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意見,對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和學校體育競賽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學校體育逐步向“教會、勤練、常賽”這一理念轉變[3]。
新時代的高校體育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zhàn),要貫徹和實現“四位一體”學校體育目標,就要從高校體育最為核心的體育課程和體育競賽入手,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作為高校體育不可分割的整體進行聯動,能夠保障高校體育工作的協調運轉,讓“四位一體”的目標落到實處。
查閱國內外關于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目標、高校體育課程和體育競賽的文獻資料,并對所查找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全面了解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目標的內涵以及當前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和體育競賽的相關研究動態(tài)。
以高校體育課程和競賽的異同和聯系為視角,借助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目標要求對體育課程和體育競賽的不斷變革進行邏輯審視和思辨,從而探索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的聯動機制。
以上海理工大學足球、健美操、旱地冰球等不同項目的202名普修課學生為調查對象,編制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當前高校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存在的問題、相互關系、體育目標與課程和競賽之間的聯系等。共計發(fā)放問卷205份,回收問卷202份,回收率為98.5% ,其中有效問卷202份,有效回收率100%。然后,對所得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2018年9月30日,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司長王登峰明確指出:“四位一體”學校體育目標是針對教育的特點,特別是針對體育教育的特點而提出的[1]。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一站,是最直觀地對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目標是否實現的檢驗。
圍繞學校體育“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的目標,結合教育部2002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4]中體育課程的總目標,筆者將“四位一體”目標進行了具體的細化。目標共分為4個目標領域,15個具體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對“‘四位一體’目標在體育課程中完成還是體育競賽中完成”情況統計表(N=202)
對這些具體目標是在體育課程中完成還是體育競賽中完成進行了問卷統計。結果顯示:②③④⑤⑦⑧⑨⑩[12][13]共計10個目標被認為主要是在體育課程中完成的,而①⑥[11][14][15]共計5個目標被認為主要是在體育競賽中完成的。這說明高校體育課程盡管能夠基本覆蓋“四位一體”目標,但在體育文化素養(yǎng)與觀賞、高水平運動技能掌握、團結協作精神培育和意志品質磨煉等目標上尚有欠缺。因此高校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的聯動,是實現“四位一體”學校體育目標的現實要求。
《辭?!穼C制的定義,指的是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和相互關系,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5]。在理解其定義基礎上,筆者結合研究對象的特點,將聯動機制定義為:大學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二者之間相互作用、協調運轉的過程與方式。依據該定義,本研究中的聯動機制探索就從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運行機制以及調節(jié)機制三個方面展開。
3.3.1 體育課程是體育競賽的基礎體育課程是體育競賽活動的基礎。如果缺乏運動技能基礎,體育競賽的開展就成了無源之水。體育課程強調基礎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通過既定的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體育技能、體能和戰(zhàn)術能力的夯實。在對于體育課程的學習是否有利于提高體育競賽能力的調查中(見表2),非常贊同和較為贊同的人數分別為51人和112人,所占比例合計80.7%。說明大多數同學認可體育課程對于體育競賽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表2 對“體育課程學習有助于提高體育競賽能力”的認同度統計表(N=202)
3.3.2 體育競賽是體育課程的延伸體育競賽是體育課程的延伸,是體育課程中所學運動技能進行實戰(zhàn)的檢驗。相較于體育課程,體育競賽的趣味性、競技性與挑戰(zhàn)性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體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深受大學生們的喜愛。體育競賽強調的是實戰(zhàn)比賽能力和競技比拼,是體育課程中所學技能水平的鞏固和檢驗,同時也是體育精神培育的沃土。
“四位一體”的4個目標領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是一個整體,是高校體育目標更為細致和具體的表述,也是黨和國家提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針的體現?!八奈灰惑w”的目標是學校體育整體的目標,也是每個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目標,4個目標領域缺一不可。針對高校學生身心多樣性、運動技能的差異性等特點,“四位一體”目標指導下的高校體育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的聯動機制更是如此??茖W地將學生分層次教學是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聯動的前提。
本研究結合高校體育的實際、學生個人興趣和特長等特點,將大學生分為三個主要的群體,即“無運動基礎的學生”“有一定運動基礎和比賽能力的學生”“有特長和余力、有較強比賽能力的學生”。在對這一分類合理性的認同度調查中(見表3),較為贊同和非常贊同的人數分別為95人和88人,所占比例之和高達90.6%。說明該分類符合高校學生實際。
表3 三種不同類型大學生對“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聯動機制”的認同度統計表(N=202)
科學的人員分層之后,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的聯動機制的運行就可以有的放矢。針對三個運動能力遞進的層次,聯動機制采取了三種不同的體育參與方式與之對應。其中體育課程對應的是大多數無運動基礎的學生;體育競賽班對應的是有一定運動基礎和比賽能力的學生;而體育競賽則對應的是有特長和余力、有較強比賽能力的學生。
這種人員與體育參與方式的分層,就構成了聯動機制的主要遞進框架。每一層級都全面貫徹了“四位一體”4個目標,同時又形成了一個逐級提升的體育培養(yǎng)通道。而這個通道正是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目標下“教會、勤練、常賽”這一理念的最好體現。
圖1 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的聯動機制示意圖
3.4.1 高校體育課程走向“競技化”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在“四位一體”目標完成過程中存在著互補性,即表1中體育競賽承擔著①⑥[11][14][15]五個目標的達成。針對無運動基礎的學生開展的體育課程就要把體育競賽融入體育課程中,通過體現體育競賽的內容而保證這一層次學生“四位一體”體育目標的完整性。而這種增加體育競賽內容的體育課程,我們稱之為體育課程的“競技化”。
表4 對“體育課程教學應圍繞體育競賽實際和需要而展開”的認同度統計表(N=202)
體育課程競技化是一種過程和狀態(tài),不是簡單的在體育課程內容中加入競賽模塊,而是體育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評價中圍繞競賽能力提升而展開的一種形式[6]。在“對體育課程教學應圍繞體育競賽實際和需要而展開”的認同度調查中,不認同和非常不認同的比例合計僅為24.2%。說明“競技化”符合高校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期待。
體育課程走向“競技化”主要表現在:(1)運動技能的學習以競賽中最基礎、最實用、最迫切的技能為主,為學生參與競賽奠定技能基礎;(2)課程中小場地競賽的時間比重上升至總時的50%,培養(yǎng)了學生競賽興趣,提升了競賽意識;(3)重視培養(yǎng)了學生敢于競爭和勇于挑戰(zhàn)的體育精神,增加了體育精神表現分值在課程評價體系中的比重。
“競技化”的體育課程主要以“教會”和“勤練”為主,“常賽”為輔,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競賽能力。
3.4.2 體育競賽班的建設對于有一定運動基礎和比賽能力的學生,雖然具備了直接參與體育競賽的能力,但由于運動技能和比賽能力與特長生尚有差距,往往被有特長的學生擠壓出場時間,因此體育競賽班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體育競賽班將有一定運動基礎和比賽能力的學生按照各自項目編成競賽班。競賽班將課余訓練和課堂競賽相結合,以項目的整個學期體育聯賽為課堂主要內容,讓每位學生每周參加至少1~2次高強度比賽,在比賽中提升專項運動技能,提高比賽能力。在教學評價中,主要依據競賽班學生的參與度及賽場表現,結合體能測試成績、球隊聯賽成績、自我管理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定[7]。
體育競賽班中的競賽形式與課外體育競賽相似,但其根本上仍然屬于體育課程的范疇;體育競賽班雖然也擁有選課、組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課程要素,但它與傳統體育課程又有較大的區(qū)別,是體育競賽在課程內容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形式。競賽班以“勤練”為輔,“常賽”為主,銜接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為有一定運動基礎和比賽能力的學生參加校內外體育競賽提升競爭力。
3.4.3 體育競賽的多樣化發(fā)展體育競賽由于其具有競爭性和挑戰(zhàn)性,以及不可預測的多變性,深受熱愛運動的大學生們的喜愛。而體育競賽相較于體育課程更為激烈,對技能水平、比賽能力要求更高,參與學生主要以有特長、有余力和較強比賽能力的學生為主。這一群體對已經掌握的運動技能的反復練習缺乏興趣,他們或已修完體育課程學分,或是修讀體育課程學分的同時有余力和強烈愿望參與體育競賽的學生。“常賽”是他們主要的體育活動方式。
當然,高校傳統體育競賽已經初具規(guī)模,尤其是三大球項目開展較好。但高校體育競賽的問題也客觀存在,如表5中主要問題是宣傳力度不夠和場地設施不足,占比為62.9%和60.9%;其次是競賽數量不夠、參賽條件過高,占比為37.6%和31.7%;最后為組織能力差,占比26.2%。
表5 當前學校體育競賽活動存在的問題情況統計表(N=202)
宣傳力度不夠,其實和競賽數量不夠、參賽條件過高三個問題聯系緊密。宣傳力度不夠的主要原因是體育競賽參與者本身就是少數有體育特長、有余力和較強比賽能力的學生。他們參賽條件要求高,競賽數量少,宣傳力度也會下降。這一問題的核心癥結就在競賽數量上。如果能夠增加競賽數量,比如增加院內、系內體育競賽等方式,參賽條件要求自然就會降低,參與人數增加,宣傳的受眾增加,宣傳意愿也會提升。而場地設施不足屬于硬件問題,需要高校增加體育場地設施才能解決,當然也可以在現有場地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比如足球場地增加燈光照明,提高夜間球場使用率,可以很好地緩解足球場地不足的問題。而對于組織能力差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體育競賽中的組織經驗的欠缺、裁判能力差導致的突發(fā)事件多最為突出??梢酝ㄟ^在體育競賽班中開設的賽事管理班、裁判班進行探索實踐。賽事管理班和裁判班主要負責體育競賽班的競賽組織和裁判工作。在積累經驗的同時,提高組織能力和執(zhí)裁能力,從而在學院和學校體育競賽中發(fā)揮專長,促進學校體育競賽的進一步發(fā)展。
調節(jié)機制是聯動機制中的重要一環(huán),是聯動機制應對運轉中出現問題的一種調整方式。在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的聯動中,學生們在體育競賽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可以回到體育課程中進行定向糾正和解決,通過體育課程的不斷強化和訓練,最終在體育競賽中表現得更好。這種調節(jié)機制是控制論中典型的正反饋調節(jié),即“受控部分發(fā)出反饋信息,其方向與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進或加強控制部分的活動”。
通過正反饋調節(jié),學生和教師都可以將體育競賽中獲得的反饋信息作用到體育課程中,到體育課程中去解決體育競賽中遇到的問題。以足球競賽中的射門球速偏慢為例,如圖2所示。如果足球競賽中發(fā)現學生們射門球速普遍偏慢的問題,那么調節(jié)機制就會啟動。將射門球速較慢的信息反饋回來,同時分析問題的主要原因,即射門的踢球擺動腿揮擺折疊的速度偏慢導致;根據分析的問題原因,體育課程開展提高射門擺動腿折疊速度的基礎課程,從折疊速度的提升開始,糾正錯誤動作,加快擺動腿擺速;體育競賽班則增加“提高射門擺動腿擺速的強化練習”。通過體育課程的提升訓練,學生們的射門球速得到加快,在足球競賽中射門進球率提高,隊員們的自信心、競賽水平和質量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這種正反饋的調節(jié)機制存在,是聯動機制“動”起來的表現,是運行機制高效的保障。
圖2 “足球競賽中射門球速偏慢”的正反饋調節(jié)范例
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目標的內涵決定了高校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的必然聯動,二者缺一不可。而聯動機制的建立,在厘清了高校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的相輔相成關系的基礎上,通過“競技化”的體育課程提高無運動基礎的學生的運動能力;借助體育競賽班的建設幫助有一定運動基礎和比賽能力的學生向體育競賽過渡;為有特長和余力、有較強比賽能力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體育競賽平臺,形成層次遞進的高校體育培養(yǎng)機制,發(fā)揮體育課程與體育競賽的各自優(yōu)勢,為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目標的實現凝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