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必文
1929年春,劉少奇任中共上海滬東區(qū)委書記,雖然這里各方勢力錯綜復雜,但劉少奇講究斗爭策略,善于發(fā)揮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有力地推動了上海工人運動走向高潮。
在上海老城區(qū)的楊樹浦韜朋路(今通北路)上,有一家由英國商行怡和洋行投資興辦的紗廠,因此上海人稱其為“老怡和紗廠”,是當時英商在滬投資的最大工業(yè)企業(yè),有3000多名工人。雖然規(guī)模大、人數(shù)多,但怡和紗廠的工作條件和環(huán)境卻極為嚴酷,紗廠的工人每天都要辛苦工作12小時以上,而伙食卻只有簡單的自帶飯菜,工人們只能在中午休息的30分鐘里,將自帶飯菜在紗廠的機器上蒸熱后吃,吃完便要馬上開工,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
在這樣苛刻的工作條件下,工人們咬牙堅持著工作,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資本家卻還想從他們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1929年春的一天,紗廠資本家忽然通知工人,為了節(jié)約能源,紗廠決定在中午休息的30分鐘將制紗機關機,這也就意味著工人將無法蒸飯。
工人們得知消息后非常氣憤,紛紛表示:“我們一天到晚累死累活,廠方竟連蒸飯的權利都要收回,要我們去吃冷飯冷菜,我們?yōu)槭裁匆獮橘Y本家賣命呢?”一時間,怠工風潮迅速擴大,在紗廠形成燎原之勢。劉少奇聽聞此事,了解到工人的憤怒,他馬上主持召開了中共滬東區(qū)委會議,討論研究如何把工人自發(fā)興起的斗爭,轉變?yōu)樵邳h領導和指引下的工人運動。
是時,蔣介石在上海制造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余波未平,革命形勢正處于低潮之中,因此,斗爭口號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工人運動的成敗——如果口號提得過高,會嚇退群眾;如果提得過低,又不免落后于群眾的要求。
在區(qū)委的討論過程中,劉少奇向大家介紹了安源路礦工人斗爭勝利的經驗,他指出:“斗爭口號可分兩種,一種是鼓動口號,我們提出‘要求恢復蒸飯’這個口號,就是鼓動口號,群眾在此口號鼓動下,可以馬上起來斗爭。因為這個口號是當前群眾的迫切要求,一觸即發(fā)。還有一種是宣傳口號,我們提出‘恢復蒸飯’這個口號的同時,還可以提出‘停機一小時回家吃飯’的口號,對資本家施加壓力,讓資本家考慮恢復蒸飯損失小,還是停機一小時回家吃飯損失小,這是動搖資方的一種策略。如果在要求恢復蒸飯斗爭中資方開除工人,則應隨時提出要求某某復工的口號,作為新的鼓動口號,鼓動工人把斗爭堅持下去?!?/p>
在討論蒸飯斗爭應采用何種斗爭方式的問題時,劉少奇完全站在信任群眾的立場,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讓黨和群眾互相支持、聯(lián)合斗爭。劉少奇的意見,讓中共滬東區(qū)委的同志們統(tǒng)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也明確了斗爭的目的和策略。在區(qū)委的領導和工人們的努力斗爭下,廠方最終同意工人恢復蒸飯的要求。
(作者單位: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