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考
【摘要】教育質量是一所學校得以存在與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命之源,然而,一些學校在教育質量的科學管理方面有所欠缺,多是注重結果管理,而忽視過程管理,措施不少,效果很差。因此,教育質量管理要逐漸傾向于過程管理,并積極剖析在教學氛圍、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教學活動、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等課堂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管理問題,將教育質量管理工作做好做細。而且,教師應立足教育質量管理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深度剖析教育質量管理問題的形成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在科學育人觀的指導下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高質量、高效益的快樂成長環(huán)境。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育質量? 管理問題? 解決方法?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4-0034-03
科學育人觀理念強化了學校管理者以及教師群體對教育質量的重視程度,開始積極反思教育質量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積極糾正“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將教育質量管理工作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管理上。課堂教學是一個龐大的元素組合體,因而教師要從教學氛圍、教學資源、教學活動、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等具體活動環(huán)節(jié)上找問題,切實將責任觀念、質量意識以及效益訴求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力求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一、小學教育質量的管理問題
教育質量形成于課堂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因而教師探究教育質量的管理問題自然要從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入手,深度探究教育質量管理中存在的根源問題。
(一)忽視教學氛圍的人文價值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氛圍是指教師利用個人的音容笑貌、主體情緒、教學課件、人文因素等信息渲染出來的活動氣氛,因而能夠對小學生產生全方位的信息刺激。然而,很多教師忽視教學氛圍的人文價值,沒有給予小學生一個激發(fā)情緒、煥發(fā)活力、調整狀態(tài)、準備能力的“生命熱身過程”,導致小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毫無準備地倉促迎戰(zhàn),自然會在教學起點上低效學習,導致教育質量低下。
(二)忽視教學資源的輔助價值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資源是提升教學內容適宜性、趣味性與吸引力的“調味品”,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關注程度與探究動機。一些教師習慣于照本宣科地傳輸教學內容,而有些教學內容又過于理論化與文本化,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簡單落后、枯燥乏味。教學內容具有不可改變性,加之趣味性教學資源的缺失,必然導致課堂教學失去人文誘導力與新奇吸引力,教育質量難以提高。
(三)忽視教學活動的實踐價值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是小學生探究知識、理解知識、驗證知識、使用知識、掌握知識的主體發(fā)展過程,能夠彰顯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而,一些教師忽視教學活動的實踐價值,不注意引導小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主體驗證、實踐感知與深度學習,沒有為小學生設計出足量的教學活動,從而導致小學生對課堂教學參與空間的嚴重不足。因此,小學生的生命活力難以激發(fā),教育質量欠佳。
(四)忽視教學手段的平臺價值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手段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物質基礎與活動平臺,是小學生信息獲取、知識感悟、能力訓練以及素質發(fā)展的生命認知基地。然而,一些教師忽視教學手段的平臺價值與物質支持,不注意為小學生提供先進化、科技化以及直觀化的教學設備,沒有為小學生提供具有較高趣味性、直觀性以及實效性的認知方式。因此,良好認知方式的缺失自然能夠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
(五)忽視教學方法的指導價值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來源于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能力以及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是教師在教學內容與小學生之間搭建信息傳輸橋梁的指導思想。然而,一些教師不講究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趣味性與生活性,千篇一律地開展“口味單一”的教學模式,必然導致小學生在司空見慣中形成厭煩心理。因此,教學方法的弱化使課堂教學的設計策略、活動層面、課堂效率以及教育質量都非常低下。
(六)忽視教學過程的互動價值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是小學生進行信息獲取、知識理解、理論驗證、能力培養(yǎng)的成長空間,因而直接決定著小學生的認知過程、思維方式、參與途徑、交流頻率以及互動空間。然而,一些教師仍舊習慣于大包大攬,一廂情愿地為小學生準備好認知內容,讓小學生進行直接積累與囫圇吞棗,因而剝奪了小學生的理解過程、剖析活動、合作空間與交流契機,自然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
二、小學教育質量管理問題的分析
教師不僅要全面總結教育質量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還要深刻反思問題背后隱含的一些落后習慣、低效做法以及陳舊理念,找到教育質量低下的原因。
(一)沒有積極踐行生本理念
教師忽視教學氛圍的人文價值,說明生本理念與人文思想在教師的教育理念中地位較低,教學思想陳舊、落后,仍舊沿用落后的傳統(tǒng)說教活動,不注意激發(fā)小學生的生命活力與能動作用。教學氛圍的創(chuàng)設過程是教師引導小學生進行的“熱身過程”,能夠有效激發(fā)小學生的大腦興奮程度,進而形成良好的認知情緒、主體心理與精神面貌。因此,教學氛圍的沉悶壓抑必然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
(二)沒有主動構建趣味教學
教師忽視教學資源的輔助價值,說明教師沒有切實迎合小學生的主體認知需求,導致小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探究積極性缺失。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加工”,有效克服教學內容的理論性、枯燥性與抽象性,為小學生提供一個具有趣味性與吸引力的良好認知內容。然而,趣味教學資源的缺失凸顯了教學內容的復雜性,難以激發(fā)小學生的關注度與探究欲,教育質量自然低下。
(三)沒有自覺開展實訓教學
教師忽視教學活動的實踐價值,說明教師仍舊習慣于“講知識”,因而嚴重偏離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沒有切實推動小學生去“悟知識”與“用知識”。教學活動是小學生參與教學、融入教學、享受教學的進階跳板,是小學生成為認知主人的第一步。因此,教師沒有借助教學活動去開展高質量的實訓教學,仍舊過度強調“教”,而弱化了“學”,必然導致教學效率以及教育質量的切實下滑。
(四)沒有科學創(chuàng)設電化教學
教師忽視教學手段的平臺價值,說明教師教育思想過于死板,過于因循守舊,沒有將教室內多媒體設備的最大教育潛能開發(fā)出來,沒有看到電化教學的強大教學效果。多媒體設備具有強大的信息表現力與人文渲染力,能夠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認知與形象思維的良好認知機會。因此,教師不善于開展電化教學,自然難以促進教學界面、信息傳輸以及課堂效果的科學優(yōu)化,教育質量必然低下。
(五)沒有巧妙構建高效教學
教師忽視教學方法的指導價值,說明教師的教學策略較為單一,不善于利用教學方法的科學轉變去刺激小學生的認知興趣與獵奇心理,沒有借助小學生的生命活力去夯實課堂教學的群眾基礎與能動保障。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如教學方式、活動預設、師生定位、角色分工以及過程設計等。因此,教師不注意利用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的多變性與新奇性,教育質量自然欠佳。
(六)沒有有效實現主體教學
教師忽視教學過程的互動價值,說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是習慣于“管”與“控”,仍舊對個人教學以及學生認知缺乏自信與科學認知?;踊慕虒W過程能夠幫助小學生體驗到更多更好的交流快樂、互助樂趣與進步喜悅,對于催發(fā)小學生的表現欲望以及探究動機意義重大。因此,教學過程互動化的缺失使小學生難以煥發(fā)出旺盛而且強烈的生命活力與認知激情,必然造成教育質量的下降。
三、解決小學教育質量管理問題的方法
教育質量源于課堂教學諸多具體環(huán)節(jié)的實踐支持與能動保障,否則,教育質量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因此,教師要立足教學環(huán)節(jié)去科學提升教育質量[1]。
(一)強化教學氛圍的人文價值,調控主體狀態(tài)
教師要創(chuàng)設輕松快樂、開放自由的人性化教學氛圍,引導小學生開開心心地融入到認知群體之中,有效煥發(fā)小學生的認知靈光與生命律動,借助強大的生命活力助力教育質量的切實提升[2]。小學生是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只有小學生的探究積極性與求知主動性得以激發(fā),教育質量才會得到能動支持而獲得提升。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小學生活潑愛動、樂于表現的天性,組織小學生立足教學內容進行有關聯的游戲活動,甚至是唱歌、繪畫與舞蹈等活動,只要是有助于小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發(fā)展以及思想進步都可以。這樣,整個課堂教學就不會再沉悶與壓抑,小學生的探究活力、認知靈感才會得以激活。
(二)強化資源的輔助價值,踐行趣味教學
教師要重視教學資源對于教學內容的“增趣功能”,既尊重教學內容的不可改變性,又借助教學資源進行“有效調和”,努力提升教學內容的適宜性、趣味性與吸引力,切實獲得小學生的注意力與好奇心[3]。例如,教師可以多引進一些生活化教學資源,努力拉近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從生活角度去考量課程知識的實用化與關聯化。這樣,小學生先從生活化資源中去感知到一部分教學內容,因而能夠獲得一個再去主體認知教學內容的過渡跳板,不僅能夠降低認知難度,提升認知趣味性,更能夠拓展小學生的理解深度,科學提升教育質量。
(三)強化活動的實踐價值,創(chuàng)設主體教學
教學活動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交流區(qū)間,是小學生成為認知主人的“前奏”,因而教師要科學考量小學生融入教學活動的可行性方法,幫助小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這樣,小學生就會在小范圍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享受到集體認知、友好互助的快樂,自然能夠激發(fā)參與意識與求知動機。例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分割,形成若干活動單元,再引導小學生逐次對活動單元進行積極參與、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借助小學生的認知興趣、求知動機、表現欲望以及發(fā)展意識為教學活動注入強大的活力支持與能動保障,實現教育質量的持續(xù)提高。
(四)強化設備的平臺價值,實施電化教學
教學手段或課堂設備能夠為小學生的課程學習、知識積累與能力訓練提供一個科學高效的探究平臺,為小學生找到一個信息獲取、深度學習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師要大力開展電化教學,切實滿足小學生進行直觀認知、形象思維與簡易探究的主體需求,實現教學方式的科學提升,助力教育質量的切實優(yōu)化[4]。
(五)強化方法的指導價值,開展多元教學
教學方法是教師設計與實施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因而教師要立足小學生的認知需求以及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找到有效拉近二者距離的教學方法,提升小學生在獲取課程信息過程中的舒適度與有效性。因此,教師要實施多元化教學,自覺提供小學生喜愛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為小學生提供支架教學法、對分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游戲教學法、沉浸式教學法、電化教學法、分組教學法以及角色扮演教學法等,積極按照小學生的“認知偏好”去選擇一個人氣指數較高的教學方法去開展課堂活動,借助生命活力有效提升教育質量。
(六)強化過程的互動價值,實現快樂教學
教學過程與小學生的認知過程密切關聯,具體影響到小學生的認知方式、合作過程、探究體驗、學習效果等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積極強化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參與、互動,推動小學生真正成為知識學習的主人[5]。例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在課下先進行自主學習,然后再讓小學生在課堂合作中進行開放交流。為了提升小學生的探究水平與互動層次,教師可以為其提供一些探究話題或討論內容,以此導引小學生的合作探究與友好互動。這樣,小學生的集體智慧就會與教師的教學智慧進行有效互融,為教育質量的大幅度提升提供強大的智力保障。
綜上所述,教師積極探究教育質量的科學管理方法不僅能夠總結出高效化、體系化、實用化的教育策略,更能夠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主體化、趣味化、科技化以及有效化的科學成長環(huán)境,因此,教師以提升教育質量為活動目的,自覺立足于教學氛圍、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教學活動、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等深度考量教育質量科學管理的有效策略,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最優(yōu)化的育人環(huán)境,直接惠及小學生的課程學習、視野拓展、信息積累、知識掌握以及能力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時秋靜.淺析小學教育質量管理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20(35):167-168.
[2]白弘雅,周正.中小學教育質量管理改進的起點與策略[J].中小學管理,2021(2):38-40.
[3]陳進新.小學學校管理與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方式探尋[J].教育界:綜合教育,2018(5):9-10.
[4]雷紅敏,王保全.論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模式,提高農村小學教育質量[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206-207.
[5]蒲國偉.基于精細化管理的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研究[J].新課程,2019(9):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