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國
這天傍晚,一輛私家車在街上穿行。汽車里,一位媽媽一邊忙著開車,一邊嘴不停地嘮叨、數落、斥責,甚至還有嘲諷、辱罵。蜷縮在后座的高中女孩小雨,滿眼滿臉的淚水……
一進家門,這位媽媽就好似憋了很久的情緒突然爆發(fā)了,開始大聲地斥責和辱罵小雨,小雨不敢說話,一直沉默。正是這份沉默令媽媽情緒失控,沖上前就給了小雨兩巴掌。見此情景,爸爸只是簡單地詢問“怎么了”,并未做出制止行為。
隨后,爸爸從媽媽的數落中得知,母女倆是因為理發(fā)時意見不合產生的沖突。主要是媽媽安排理發(fā)師給女兒剪了她不喜歡的發(fā)型,整個理發(fā)過程母女兩人都不對付。理發(fā)結束后,小雨因情緒不高,沒和理發(fā)師道謝徑直走了。這令媽媽感到氣憤,認為女兒太丟人,十分不懂事。這就引發(fā)了后續(xù)車上的數落和回家后的打罵。
時間很快過去,已經很晚了,也許是媽媽發(fā)泄累了,對小雨又打又罵沒了力氣,坐在沙發(fā)上嗚嗚地哭。小雨也終于躲進了自己的房間,卻依然不敢關門,只顧偷偷地流淚。見家里這個情景,爸爸愁苦地捂著臉不說一句話,陷入深深的困惑——如此這般,一家三口以后的日子還怎么過?
就因理發(fā)這件小事,媽媽何至于如此氣急敗壞,居然掄起巴掌打在女兒臉上?
一周后,經人介紹,一家三口坐到了我的面前。
說起一周前的理發(fā)事件,小雨爸爸小聲嗔怪:“就是她媽管孩子太狠,總是對孩子連打帶罵!”小雨媽媽非常后悔,淚如雨下:“是我不對,我不該對孩子總是又打又罵。只是理個發(fā),我不該那樣對孩子!其實,打在孩子身上,疼在我的心里,就是這孩子太氣人了!”
原來,媽媽對小雨連打帶罵并非偶然。于是,我回應道:“孩子怎么太氣人了,讓媽媽總是連打帶罵?”
小雨的爸爸媽媽幾乎異口同聲:“還不是因為學習!”
小雨父母都是普通職工,就期望小雨能出人頭地。期望高,要求就高,要求越高,就越覺得小雨的成績不如意。如此心態(tài),對小雨哪有好臉色,從小就非打即罵。到了初中,小雨的成績還是不冒尖,父母頻繁地跟老師溝通,詢問小雨學習成績不冒尖,是不是腦子不夠聰明。哪位老師會說誰的孩子腦子不夠聰明呢?于是,從老師那里總是得到幾乎一樣的回答:小雨主要是努力不夠,如果再努力些,學習成績就會上去。于是,小雨繼續(xù)遭遇媽媽的連打帶罵。
轉眼,該中考了,一模、二模,小雨連上普通高中都不保險。父母就加大力度,說教打罵。不知是打罵奏效,還是陰差陽錯,小雨中考竟擦線考進了重點高中。這讓父母找到了根據,更認準小雨平時學習就是努力不夠,并告誡小雨進入高中更要好好努力。
可是,讓父母萬萬想不到的是,小雨進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考試就墊了底。父母認定是小雨沒有努力,于是開始瘋狂地說教打罵。對這一切,小雨的態(tài)度是不作聲、不辯解、不反抗,這讓父母更生氣。就這樣,在親子沖突中、氣惱郁悶中,小雨升入了高三,可成績依然是老樣子。這讓小雨更看不到父母的好臉色,媽媽對她更是非打即罵。
媽媽抱怨說:“都高三了,眼看該高考了,這孩子還是不知道努力。這還不算,還說懶得進家門,不想見到我們,真是讓人生氣?!?/p>
爸爸抱怨說:“老師們都說她的問題就是努力不夠,我們也看她就是努力不夠。聽說人家有的孩子學習到半夜,可她晚自習回家后什么也不學了,連書本都不往回拿,10點多就睡覺了。如果努力,成績早就上去了。眼看就高考了,還不知道努力?!?/p>
小雨抱怨說:“他們總認為考進重點高中就是我腦子好,看我成績不好就說我沒努力。我一解釋,爸爸就對我講那些空洞的大道理,讓我無語;媽媽打過之后總會來一句‘打在你身上疼在我心上’,更讓我無語。慢慢地,我就成了現在沉默寡言、悶不作聲的樣子了。而他們看我這樣就更生氣,說我懶散,說我臉皮厚。反正成績不好,他們怎么看我都不順眼。可是,我就是個普通孩子,我也努力了,可他們只盯著成績,從來看不到我的努力。其實,我在學校已經完成了作業(yè),回家就不想再學了,在他們眼里就成了不努力。努力成績就能冒尖嗎?”
至此終于看清,開頭那一幕中,因為理發(fā)意見不一媽媽對小雨瘋狂打罵,以及平時父母對小雨沒好臉色連打帶罵,都不過是遷怒,都源于對小雨學習成績的氣惱。
為什么父母對小雨的學習成績如此氣惱?關鍵在于父母陷于認知誤區(qū),對小雨的學習成績進行了錯誤的歸因。
對學習成敗的歸因有4種:一是能力型歸因,就是把原因歸結為能力高低。二是努力型歸因,就是把原因歸結為努力程度的大小。三是難度型歸因,就是把原因歸結為學習材料的難易。四是運氣型歸因,就是把原因歸結為運氣好壞。前兩種叫“內歸因”,后兩種叫“外歸因”。
對學習成敗的歸因,在心理上會對以后的學習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從心理角度來看,可以引導孩子進行積極歸因。就是說,在對學習效果歸因的時候,可以適當引導孩子,少進行外歸因,多進行內歸因,這是為了引導孩子多從自身主觀上找原因。在進行內歸因的時候,可以適當引導孩子,少歸因于能力,多歸因于努力,這是為了引導孩子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學習。
當然,在盡可能引導孩子進行積極歸因的同時,不能走極端,還必須考慮客觀現實。就是說,不能把孩子學習不好,盲目地歸因于孩子自身的原因,更不能盲目地歸因于孩子沒有努力。如果不顧客觀情況盲目歸因于孩子不努力,不僅會造成親子沖突,還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心理影響,不利于孩子取得理想的學習成績。
小雨的情況就是這樣。小雨和父母對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歸因截然相反:小雨歸因于智力因素,父母歸因于努力因素。就實際情況看,小雨能考進重點高中,說明其智力水平應該沒有問題。但是,擦線被錄取,入學后成績墊底,原本也是人之常情,不能盲目歸因于沒有努力。
但是,父母卻不顧客觀事實,盲目認定是小雨不努力,老師的附和又似乎讓父母找到了依據,更加確信是小雨不努力。于是,父母不顧小雨蒙冤,一味責怪小雨不努力,甚至遷怒于小雨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小雨哪都不順眼,讓小雨備受打擊,更加挫傷了她努力學習的積極性,亦讓親子沖突愈演愈烈。最終,上演了文章開頭的一幕施暴鬧劇。
在心理咨詢實踐中,這樣的案例很有普遍性。在孩子面臨最后復習迎考的日子里,許多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會面臨這樣的困擾。
怎樣幫助小雨和父母走出這樣的心理困擾?首先要幫助小雨父母調適對孩子的期望。為什么父母把小雨的學習成績盲目地歸因于不努力?根本原因在于盲目的過高期望。期望孩子高考有個好成績,考個好大學,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不能不顧客觀情況,盲目設定過高期望,一旦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滿意,就歸因于孩子沒努力。
人的天資是遺傳的,所謂的“狼爸”“虎媽”把孩子送進名牌大學的故事,只是個案,并不具有普遍意義,不可復制。孩子的大腦天生是有差異的,要尊重個體發(fā)展規(guī)律,不要盲目設定過高的目標。把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簡單地盲目地歸因于不努力,除了造成親子沖突,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沒有任何實際的幫助。
這樣說來,對大多數孩子的學習成績就不抱期望了?
不,對每個孩子都該抱有期望,問題是該怎樣抱有期望。心理學有個“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孩子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是孩子的現有水平,一是孩子可能達到的水平。兩者之間的那個區(qū)域,就是這個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我們必須根據孩子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實際,對孩子抱有適當期望。就小雨的情況說,她的能力屬于中常水平,考進重點高中已是很好的成績,就是說她已經取得了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父母應該充分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小雨才會增強自信,才會取得更為理想的學習成績。
心理學告訴我們,按照正態(tài)分布規(guī)律,絕大多數孩子是平常的孩子,絕大多數孩子高考只能考個普通院校。但是,每個平常的孩子,在父母心里,都應該是最好的孩子。在外面的世界,獎牌只能給前幾名,絕大多數平常的孩子可能得不到鮮花和掌聲。但是,在家里,在父母的心中,每個孩子都應該得到一份最美、最可貴的鮮花和掌聲。這才是父母應該給孩子的愛,才是家應該給孩子的溫情和力量。
溝通至此,小雨的母親淚流滿面,小雨的父親也淚眼蒙眬了。他們共同懺悔道:“過去對孩子期望太高,要求太嚴,批評太多了。在后面的日子里,要給孩子最好的鮮花和掌聲,給孩子最好的溫暖,給孩子最好的愛?!?/p>
同時,我還要幫助小雨重新找到希望。
和小雨做了較多交流后,我們談到了一個心理學實驗:研究者把一只大白鼠的鼠須(鼠須是一個方位探測器,能接收從水池邊反射回來的聲波,找到方向)剪掉后,把它放入水池中。大白鼠發(fā)出“吱吱”的叫聲,但是由于“探測器”不復存在了,它探測不到反射回來的聲波。結果發(fā)現,大白鼠堅持了8分鐘左右后就放棄掙扎,沉至水底淹死了。
接下來的實驗是,在同樣的水池中再放入一只大白鼠,在它掙扎了差不多8分鐘的時候,也就是在它即將放棄掙扎之前,研究者快速在水池中放入一個可以讓它爬出水池的跳板,大白鼠立刻順著跳板逃生了。這樣幾次之后,再將這只大白鼠放入水池,奇跡出現了:這只大白鼠竟然堅持了24分鐘!大白鼠創(chuàng)造的生命奇跡,強烈地震撼了研究者,研究者瞬間放入跳板,大白鼠得救了!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大白鼠之前8分鐘后就放棄了?”
小雨脫口而出:“因為它看不到希望了?!?/p>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大白鼠后來堅持了24分鐘?”
小雨再次脫口而出:“因為它心里一直有個希望?!?/p>
握別的時候,小雨的眼睛亮了:“我知道后面復習迎考的日子該怎么做了?!?/p>
我知道,小雨心中已經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希望之光。我相信,只要小雨心懷希望,不管高考結果如何,在最后復習迎考的日子,都會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都會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出自己的潛在能力,讓最后的高中生活無愧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