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實驗中學 謝建卿
目前,很多學校已經(jīng)實施小班教學。小組合作、交流展示是小班教學的重要模式,也是小班化教學的一種有效模式,可以很好地運用合作展示模式來提高課堂效率。實施小組合作展示模式之前,需要先制定方案,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方案,需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首先,在全班的層面,選班長、學習委員作為“小組合作學習”方案的負責人。接著,在小組內(nèi)部,選一名責任心強,有上進心且樂于教人的學生作為組長,組長的職責是負責組內(nèi)一切事務的決定權,如建立小組規(guī)則,提出學習目標,與組員共同奮斗完成目標,對組員的學習等進行督促和指導。
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在于編排座位,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能力、性格等進行編排座位,而座位一般是六人一組,由兩個優(yōu)等生,兩個中等生,兩個后進生構成。
為了促進小組之間學習的良性競爭,教師可以設立小組合作學習情況的評價項目,分為兩個方面:日常量化考核表和考試結果。
(1)日常量化考核表的細則。作業(yè)情況、紀律情況、課堂發(fā)言加1分。此項目以老師的評價為準,日常量化考核總分最高的2組,每周一評,評為最團結小組,設立獎品。
(2)考試成績評比細則。每次考試后,由活動負責人組織評獎,以每組的起始平均分為標準,與考試后的平均分比較,評出3個“進步幅度最大小組”“希望小組”,還設有個人獎項,并頒發(fā)獎品。
鼓勵組員發(fā)展特長,設立個人獎項如下:班級總分前10名,分數(shù)進步幅度最大前10名,單科前5名等都頒發(fā)獎品并表揚。這個評價機制比較看重整個小組的評價,而學生個人的評價則占比相對較輕,有了競爭機制的保障,全班的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學生也比較喜歡這樣既有競爭又有互助的學習方式。
統(tǒng)測數(shù)據(jù)顯示:高三(5)班平均分比高三(6)班高;高三(5)班的最高分是108分,高三(6)班的最高分只有98分;高三(5)班中80分以上有6人,高三(6)班中78分以上有7人。從卷面得分情況分析,客觀題的難度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平均分4分以上為容易層次;2分至4分為中檔難度層次;2分以下為難題層次。大題的難度分為2個層次:平均分3分以上為中檔層次,3分以下為難題層次。
在試卷講評課開展的前一天,需要學生再次獨立思考試卷中的錯題,究竟錯在哪里?
第一環(huán)節(jié):固定小組合作展示容易題和中檔題。
老師組織學生以班里的固定小組為單位,討論容易層次和中檔層次的題目,可以制定題目給學生討論,此環(huán)節(jié)大概需要30分鐘,大概可以解決試卷四分之二的題目。
片段一:
學生1:A組長,我已經(jīng)獨立思考了兩次這個題目,還是沒有解出來,點A是橢圓的上頂點,那么△F1AF2為等邊三角形,a2=b2+c2,2a=c,下面就不會了……
A組長:這道題目需要畫圖,看圖1,△AOF2中,2a=c是錯的,應該是2a=c,b=c,根據(jù)橢圓的標準方程得到a2=m2+1=4c2,b2=m2=3c2,得到了m和c的方程,消去c得到m=。
圖1
學生2:還可以先計算出c的值,根據(jù)a2=b2+c2,a2=m2+1,b2=m2,得到m2+1=m2+c2故c=1,△AOF2中,a=2,m2+1=4,m=。
學生1:A組長的方法比較簡便,學生2的方法比較適合我。
筆者觀察到學生1在考試時、考試后,對這個題目進行了兩次獨立思考,但從他的解題筆跡中發(fā)現(xiàn)他使用的是同一個方法,兩次都沒有發(fā)現(xiàn)2a=c是錯誤的。另外,A組長和學生2的解法在計算的處理上不同,A組長的解法比較靈活、簡便,但是需要對知識靈活運用,學生2的解法思維不需要這么靈活,比較適合學生1的水平。
第二環(huán)節(jié):臨時小組的合作展示中檔題。
第一環(huán)節(jié)的固定小組合作展示結束之后,馬上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臨時小組的合作展示,老師任命班內(nèi)成績前六名的同學擔任臨時小組的組長,分別站在課室不同角落,等待其他同學提問,同時老師會把這六個臨時小組的組長所負責的題目寫到黑板上。然后,組織同學們根據(jù)自己不會的部分去問相應的組長。老師負責巡視,鼓勵每一個學生參與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老師提醒臨時小組組長,要督促提問的同學獨立完成所有計算過程,當學生計算不出結果時,需要把自己的計算過程交給臨時小組組長檢查。經(jīng)過這一個環(huán)節(jié),試卷的四分之三的題目已經(jīng)解決。
片段二:
已知拋物線y2=2px上三點A(2,2),B,C,直線AB,AC是圓(x-2)2+y2=1的兩條切線,則直線BC的方程是( )
A.x+2y+1=0 B.3x+6y+4=0
C.2x+6y+3=0 D.x+3y+2=0
學生3:這個題目我考試時,只想到把點A(2,2)代入拋物線y2=2px,故22=2p×2,即p+1,拋物線方程為y2=2x。
B組長:你能想到怎么求切線的斜率嗎?
學生4:我知道。如圖2,圓心為(2,0)半徑為1,由點A的坐標可知這兩條切線的斜率都存在的,所以設切線的方程為:y-2=k(x-2),即kx-y+2-2k=0,再用圓心(2,0)到切線的距離等于圓的半徑,即直線AB:y-2=(x-2),直線AC:y-2=-(x-2),聯(lián)立直線AB和拋物線的方程之后,消y得3x2+(4-14)x+16-8=0,我還嘗試了聯(lián)立直線AC和拋物線的方程之后,消y得但是接下來,我就不會計算了。
圖2
學生3:那這樣的話,求出點B和點C的坐標之后就可以求直線BC的方程了。
B組長:求BC的方程計算量也很大,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對點B和點C的坐標“設而不求”,運算量少一點。
學生 5:設 BC(x1,y1),C(x2,y2),已知點 A(2,2),拋物線方程y2=2x,x1=,那么切線AB的斜率,直線AB的方程為2x-(y1+2)y+2y1=0,再由圓心到切線AB的距離為1,得到了3y12+12y1+8=0,由y12=2x代入得6x1+12y1+8=0,由x2=2x代入得6x1+12y1+8=0,即3x1+6y1+4=0。
B組長:對的,同理可得,3x2+6y2+4=0。所以,點B,C的坐標都滿足方程3x+6y+4=0所以直線BC的方程為3x+6y+4=0。
筆者觀察到,在組長的引導下,第二種解法“設而不求”,完美地避開了求點B、C的坐標,也驚訝地發(fā)現(xiàn)學生5的思維如此的敏捷,組員們都專心地聽著學生5和B組長的討論,生怕錯過了細節(jié)??吹竭@種景象,老師倍感欣慰,但是還是需要提醒學生,計算能力是學好數(shù)學的根基,一定要訓練計算能力。當然,一題多解能訓練思維,但建立各種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也很重要。
第三環(huán)節(jié):臨時小組組長展示難題或一題多解。
最后剩下的30分鐘展示環(huán)節(jié),老師組織臨時小組組長總結自己負責的題目有哪些好的解法,介紹給全班同學,著重對中檔的題目進行一題多解展示,也可以進行難題講題??梢杂山忸}方式最好的學生進行難題講解,實在找不出學生講解,可以由老師啟發(fā)學生繼續(xù)思考。
片段三:
對于一個物理量做n次測量,并以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作為該物理量的最后結果,已知最后結果的誤差為使誤差εn在(-0.5,0.5)的概率不小于0.9545,至少要測量——次,(若x~N(μ,σ2),則 P(|x-μ|<2σ)=0.9545)。
C組長:(C組長上講臺展示)我能從題目的條件誤差εn~ N(0,)得到μ=0,σ=,當我再次思考時,還是對條件“使誤差εn在(-0.5,0.5)的概率不小于0.9545”不是很理解,但是從0.9545想到條件P(μ-2σ<X<μ+2σ)=0.9545,接下來就不是很會了……
老師:條件“使誤差εn在(-0.5,0.5)的概率不小于0.9545”可以用數(shù)學符號表示為:P(-0.5<εn<0.5)≥0.9545,那接下來該怎么辦呢?
眾學生:該題的研究變量是,所以結合條件可得P(μ-2σ<εn<μ+2σ)=0.9545。
C組長:那我們可以在圖上表示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如圖3,只要令μ+2σ=2≤0.5,解得n≥32,所以答案是至少要測量32次。
圖3
對于片段三,該題很多學生在考試的時候沒有時間思考直接跳過,或者是有時間思考但沒有解題思路,這都讓筆者感到惋惜,如果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他們是可以找到解題的入手點,該題目難點在于對條件“使誤差εn在(-0.5,0.5)的概率不小于0.9545”的理解,老師稍微點撥,學生就能明白。
選取一個實驗班來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實施合作展示模式歷時5個月后,選擇實施前后的兩次數(shù)學成績的對比如下:(年級一共105人,年級排名的各個名次段人數(shù))
從表1與表2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小組合作學習對全班數(shù)學成績的整體提升還是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對于尖子生的進一步提升作用不大,對于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學生作用則是最大的??梢钥吹侥昙?0名至105名的人由原來的13人減少至7人,這也是整個班平均分進步明顯的原因。
表1 合作學習之前
表2 合作學習之后
從上面的效果對比不難看出,實施合作展示對尖子生的培養(yǎng)作用不明顯,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呢?如何做到不忽略尖子生,又能夠使所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這個問題值得教師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繼續(xù)探索。另外,小組合作時間越久,則會陸續(xù)出現(xiàn)一些問題,如小組成員相處熟悉了,開始喜歡聊天,沒把時間用在學習上,一個人的行為松懈會影響整個小組的人也變得懶散。因此,隔一段時間,座位必須要調(diào)整,通過座位的調(diào)整來維持學生之間相處的新鮮感,從而持續(xù)激發(fā)學習的動力。當然,還有很多很有用的做法,需要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地積累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