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崢 高瑩
一、《涉江采芙蓉》主題的“多意性”
1.政治解讀之一:游子懷友
《古詩十九首》作為整體收錄在梁蕭統(tǒng)編《文選》當中,唐李善為《文選》作注,成為《古詩十九首》最早的完整注解。李善對《涉江采芙蓉》的詮釋稱其為“二人同心”之作,但究竟“二人”是誰卻未做過多闡述。李善之后,唐五臣又對《文選》作注,李周瀚和呂向二臣明確指出該詩為“懷友”之作,李周瀚稱“此詩懷友之意也”,又稱“以為香、美比德君子也”,呂向也稱“同心謂友人也”,可知二人根據詩歌的香草意象認為主題是對知音、摯友的思念,這是最早對《涉江采芙蓉》主題的詮釋。 “游子懷友”成為主流觀點之一。
2.政治解讀之二:謫臣思君
李善曾揭示出《涉江采芙蓉》與“楚辭”的關系,他在“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下注謂“折芳馨兮為所思”(《山鬼》)和“將以遺兮離居”(《大司命》),明確指出《涉江采芙蓉》對“楚辭”成句的化用情況。李善認為《涉江采芙蓉》化用的詩句出自《山鬼》和《大司命》,二者都是《九歌》中的篇章,后世很多學者將這首詩的主題與屈原身世結合起來,認為是“謫臣思君”的作品。清代吳淇和張庚明確稱這首詩是“臣不得于君之詩”,附和者如清代姜任修等。
3.文學解讀之一:女子思夫
前兩種觀點屬于政治角度的解讀方式,注家側重挖掘文字背后的政治蘊含,讓文學服從于政治并成為治國理政的經典。在這種模式下,無論“游子懷友”還是“謫臣思君”,無不體現注家希望政治清明的主觀愿望。但隨著學者們的深入研究,這種政治解讀漸漸退魅,注家開始側重闡釋詩句的本來含義,進而勾勒出詩歌文字描摹的真實圖景。
4.文學解讀之二:游子思婦
對于“女子思夫”的觀點,馬茂元先生在《〈古詩十九首〉初探》中認為過于曲折,并稱這種曲折的理解在唐詩當中偶有體現,但在古詩中斷不會有。在馬茂元先生看來,這是一首“游子思婦”的詩歌,全詩講述了一位游子因思婦而采芙蓉、還顧望鄉(xiāng),詩歌文字不存在曲折的幻想之詞。其實在馬先生之前,元代劉履也認為“還顧”二句出自游子之口,他說“客居遠方,思親友而不得見,雖欲采芳以為贈,而路長莫致,徒為憂傷終老而已”,雖主張政治角度的“懷友”說,卻也認為全詩視角出自“游子”,不存在“思婦”的幻想之詞。
二、文學解讀下的藝術手法闡釋
首先,文學解讀角度更適于探究詩歌主題。在政治解讀中,無論“懷友”還是“思君”,詩歌主人公都是遭受政治貶謫的游子。評論者根據李善注認為詩歌化用了“楚辭”成句,從而將詩歌與屈原身世進行聯系,認為是政治失意士子心中苦悶的宣泄。但從文本來看,詩歌本身并沒有體現出明顯的政治特征,全詩描述了互相思念的兩人欲采芙蓉來寄托相思這件事,無一處透露政治的因素,甚至連“怨”的情感都沒有。
其次,“女子思夫”說不能輕易否定。從文學角度來看,這首詩無疑是“離人言情”之作,學界對“女子思夫”和“游子思婦”兩說都有支持,但馬茂元先生認為,“女子思夫”的解讀太過曲折,這種曲折在唐以前的古詩不會出現。正是這種論斷導致“女子思夫”說影響的式微。我們認為,不能輕易排除“女子思夫”的可能性。從馬茂元先生的推論來看,他肯定“游子思婦”不過是這種觀點在理解上較為通順,全詩的視角比較統(tǒng)一。但他否定“女子思夫”的理由卻大多出于推測,沒有實質性證據。他斷定唐以前詩歌沒有視角改變的情況,并依此推斷《涉江采芙蓉》主題必不會是“女子思夫”。
三、新課標要求下的教學建議
既然“游子思婦”和“女子思夫”都具備一定的合理性,且其背后所體現的詩歌手法并不相同,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突破教材的限制,對詩歌主題的“多意性”做拓展討論。
1.教師應盡可能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體會此詩主題的“多意性”特點。首先,教師應從文本細讀出發(fā),提示學生體會文學解讀角度下的“女子思夫”主題。
2.教師可設置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探討“游子思婦”和“女子思夫”所描述的畫面有何不同,進而探討其背后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的區(qū)別。在這里,教師應當適當補充“蒙太奇”手法的講解,讓學生明白“從對面寫來”“天涯共此時”是一種“蒙太奇”的寫作方式。
【項目:石家莊市2021年度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儒家經典選編特點及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1107)、“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初中語文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13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王崢(1989—),男,河北石家莊人,文學博士,石家莊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與教學。
高瑩(1970—),女,河北無極人,文學博士,石家莊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與教學。